第七章 血液造血及免疫系统 第四、五、六、七节
这四节内容讲的都是血液病:
1. 血友病
重点(1)机制:凝血因子缺乏。
(2)临床表现:关节出血与内脏出血。
(3)治疗原则:补充凝血因子。
2. ITP(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重点(1)瘀点:直径<2mm,紫癜:直径3~5mm,瘀斑:直径>5mm。
(2)出血特点:皮肤粘膜出血。
(3)辅助检查:凝血时间延长,PAIgG(免疫球蛋白)增高。
(4)治疗原则:首选—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5)护理措施:嗜睡、昏迷—颅内出血。
3. 过敏性紫癜
重点(1)临床表现:最常见—单纯型(紫癜型),呈双下肢对称分布。
(2)辅助检查:束臂(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
4. 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重点(1)病因:最常见—严重感染。
(2)临床表现:早期—贫血,晚期—出血。
(3)辅助检查:D--二聚体与3P试验阳性。
(4)护理措施: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定期检测凝血时间。




这四节内容讲的都是血液病:
1. 血友病
重点(1)机制:凝血因子缺乏。
(2)临床表现:关节出血与内脏出血。
(3)治疗原则:补充凝血因子。
2. ITP(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重点(1)瘀点:直径<2mm,紫癜:直径3~5mm,瘀斑:直径>5mm。
(2)出血特点:皮肤粘膜出血。
(3)辅助检查:凝血时间延长,PAIgG(免疫球蛋白)增高。
(4)治疗原则:首选—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5)护理措施:嗜睡、昏迷—颅内出血。
3. 过敏性紫癜
重点(1)临床表现:最常见—单纯型(紫癜型),呈双下肢对称分布。
(2)辅助检查:束臂(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
4. 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重点(1)病因:最常见—严重感染。
(2)临床表现:早期—贫血,晚期—出血。
(3)辅助检查:D--二聚体与3P试验阳性。
(4)护理措施: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定期检测凝血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