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青岛市相声艺术研究会在青岛市歌舞剧院梦幻剧场举行了成立庆典,岛城曲艺人济济一堂,共庆盛事。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也专程从北京赶来参加庆典。谈及现如今青岛本土相声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期许,姜昆表示,青岛曾是相声曲艺表演的中国五大“火地”之一,如今应以相声艺术研究会为引导,从小剧场演出入手,实现传统曲艺的复兴。
“青岛曾是相声演出的五大‘火地’之一”
早在上世纪20年代,青岛就有了相声演出。1932年中秋节前夕,18岁的马三立和16岁的刘宝瑞一起来到青岛劈柴院,演出了3个月。1949年6月青岛解放,政府将分散艺人组成了一个大众游艺社,其中包括对口相声演员,青岛真正有了自己的相声演员。1956年,青岛市工人文化宫文艺干部吉文利(老一辈相声名家吉评三之子)举办相声培训班并成立职工曲艺队,培养出一些相声和山东快书演员,其中不少都调入青岛曲艺团和其他表演院团。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本人几乎年年都要来青岛演出。当时的演出情况可用人山人海来形容。我记忆中演出地点是在延安路剧场,现场挤得是水泄不通,山东人好热闹,嗓门够大,笑起来声音也爽朗,这声浪感觉真是要把房顶都掀翻了。
青岛可以说是我的福地。1982年,我担任了中国广播说唱团团长,外出巡演的第一站就安排在了青岛。这里面还有我的一点“私心”——我的老家是山东黄县,但是之前从没有回去探视过,借这次演出之机,也完成了自己的一个夙愿。
1984年,全国相声评比研讨会在青岛海员俱乐部友谊宾馆举行,策划、组织和主持这次活动的就是侯宝林大师,我在这次比赛上说了一段 《楼道曲》,并获得了一等奖,奖状至今还挂在家里醒目的位置上。
当时有个说法,青岛是相声演出的五大“火地”之一,在这里演出的相声作品必火无疑。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里有许多的曲艺世家带动发展曲艺,使得曲艺艺术在民间的影响非常大。这次我来青岛,就见到了许多的相声、曲艺名家,这些老同志的平均年龄已经超过75岁,他们都是曲艺界的名人,在整个文化艺术界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这些都是青岛的宝贵财富。
“老人尚且努力,年轻人何所畏惧?”
曲艺是百艺之母,孕育了戏剧、戏曲艺术,造就了中国的舞台艺术,推动了中国文艺现代的繁荣。现如今,全国曲艺的发展呈现出中兴之势,各种小剧场、曲艺社蓬勃发展,令人欣喜。之前听说青岛有个曲艺社,且目前已走过了7年的历程,可以说非常不易。
曲艺社、小剧场实际上就是新的形势下,体现曲艺特性的一个锻炼场所。这对年轻人来说有两个好处:其一,演员演的场次多了,才能积累自己艺术成长的“量变”,这种“量变”又带来很多综艺节目、晚会的演出机会,小剧场相声演员从小众服务到大众服务,最终完成了质变;其二,很多年轻演员可以在这里磨练基本的演出技巧,加强与观众面对面沟通的能力。青岛的曲艺基础雄厚,从青岛走出去的曲艺演员,不管在哪个行业都发展得风生水起,不得不说扎实的曲艺功底给了他们很大的帮助。
现在青岛除了曲艺社、小剧场之外,又有了相声艺术研究会,更让人感到可喜。一方面曲艺跟时下流行的娱乐节目比拼是势单力薄的,需要舆论的鼓与呼;一方面在当下相声新一轮复兴中,难免出现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情况,这就需要像相声艺术研究会这样的组织来引导。
我对青岛曲艺的复兴是充满信心的,你看我们这些七八十岁的老人(姜昆实际年龄为67岁)还坐在一起,共同为中国曲艺事业出谋划策,没有躺在以前的作品上颐养天年,年轻的演员们还觉得有什么好顾虑的呢?
“相信传统曲艺的魅力能存续千百年”
有一次我在南京演出,请张国立和朱军来当主持人,张国立上台的一番话深深打动了我。当时张国立说:“大家知道为什么今天请我们两个人来给中国曲艺的牡丹奖颁奖晚会做主持吗?因为我们两个人过去都是相声演员,但我们俩的相声说得不好,我演电影去了,他上电视台了——但你看看我们俩演得不好都成这样了,你要演得好那成什么样了?所以大家要让孩子多学点曲艺。”
现在很多影视演员都要到曲艺圈里来学东西,有的人是学最基本的表演,更多的人是学如何在舞台上面对面地为老百姓演出,面对面地说话,面对面地讲故事,学习通过自己的表演把我们的观众拿住,把我们的受众集中在一个人的口头叙述上,这个功力是非常扎实的。现如今有越来越多的明星艺人、影视演员向曲艺名家们拜师学艺,不仅学习普通的演出技巧,更要学习舞台上面对老百姓时的话语技巧,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曲艺的魅力。
艺术家要负起责任,创造的作品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作为坚实的基础,不可能走远,不可能走出去。
在信息化社会,我们曲艺人更要有一种强烈的文化自信,相信它的魅力还会存续于百年之后、千年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