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鸾圣人吧 关注:11贴子:81
  • 0回复贴,共1

亲鸾圣人-“体失不体失往生之争”的真相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弥陀的拯救(往生)是在“活着的时候”还是在“死去之后”呢?
亲鸾圣人三十四岁时,与同样法然门下的法友(佛法的朋友)进行了三次大争论,这就是传到今天的所谓“三大争论”。“争论”指的是关于“哪个才是正确的佛法”的辩论。
第一个争论的对手是叫做善慧房证空的高徒。善慧房是之后开创净土宗西山派的杰出人物。
亲鸾圣人断言“阿弥陀佛的本愿是在活着的时候会得到拯救的约定”时,善慧房与此观点正面对立。
“你说什么呢,亲鸾阁下?在此世就得到拯救,这可能吗?阿弥陀佛的本愿不是只要念佛,死后就一定可以被带到极乐净土吗?”
如果误解了弥陀的本愿,就会误解佛教的全部教义。在此掀开了争论的帷幕。
因为亲鸾圣人说“弥陀的本愿是在活着的时候,约定以非常满足之身得到拯救”,就把这叫做“不体失往生”。“不体失”就像字面所写“不失去身体”那样,意为“活着的时候”,“往生”就是“被弥陀拯救”。
与此对应,因为善慧房说“活着的时候不能被弥陀拯救。弥陀的本愿是死后拯救的约定”,所以这个主张被叫做“体失往生”。因为“体失”就是“失去肉体”,是指死后。
因为是宣说弥陀的拯救(往生) 是“在活着的时候,(不体失)”的亲鸾圣人和断言“死后(体失)”的善慧房决一胜负,所以这场争论被称为“体失不体失的争论”。
在此世明确被阿弥陀佛拯救的亲鸾圣人毫不畏惧地这样明说:
“善慧房阁下,您说弥陀的本愿是如果不在死后就无法得到拯救,但是亲鸾现在就得到了拯救,欢喜异常。所以弥陀的拯救是在或者的当下就拯救的不体失往生。”
善慧房立刻反驳道:
“为什么我们反复能够在今生得到拯救呢?今生不是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的吗?”
“如果今生都无论如何也没办法的人,死后又会如何呢?”
观看争论的弟子们开始动摇,混乱。大家都忍不住要问师父法然上人到底哪个观点是对的。
法然上人向聚集的弟子们询问了争论的始末,做了如下判定:
“‘不到死就无法得救’并不是弥陀哦的本愿。如亲鸾所言活着的时候‘在非常满足之身中获得拯救’才是阿弥陀佛的本愿。看看经典里的文字就很明确了。”
没有人会对正在遭受溺水之苦的人说等你溺死后再救你。没有医生会对正在腹痛的人说等你死后我再给你治病,更不用说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绝不会发誓说“今生的苦恼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再痛苦也请忍受,等死后我再救你”。
被纠正错误的善慧房脸色大变。
这就是“体失不体失之争”的结果,记录在觉如上人的《口传抄》中。
(76页表格:拯救是在死后还是现在?
阿弥陀佛的本愿是什么?=约定
不管什么人,都要拯救他,让他得到绝对的幸福
围绕本愿的内容,与法友争论
善慧房证空:弥陀的本愿是约定只要念佛就可以在死后往生极乐世界。
体失往生 体失=失去肉体 指死后。这里的“往生”指转生极乐世界
亲鸾圣人:弥陀的本愿是约定在活着的时候以极大满足之身得到拯救。
不体失往生 不体失=不是去肉体,就是指活着的时候。“往生”指得到拯救
失体不失体的争论)


1楼2018-02-08 14:2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