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吧 关注:153,236贴子:1,664,038

晋楚争霸战争总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晋楚争霸战争,是指在春秋中期,晋、楚两国为争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权进行的战争。因两国实力都很强大,谁也制服不了谁,最终晋、楚均未能独自控制中原各国,战争以两强并霸中原而告终。其主要战役有城濮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并称晋楚三大战役。


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8-02-09 12:13回复
    晋楚争霸战争,其主要战役有前632年城濮之战晋胜,前597年邲之战楚胜,前575年鄢陵之战晋胜,并称晋楚三大战役。鄢陵之战时晋国俘获了楚王子公子茷,楚共王也被射瞎一只眼睛;楚国的盟军郑将唐苟为保护郑成公败逃而战死。此后还有前557年的湛阪之战,晋国再次击败楚国,并第三次攻入楚国本土,迫使楚国参加弭兵之会。
    虽然晋国在城濮之战、颖北之战、鄢陵之战、湛阪之战等战役中先后击败楚国,并在晋伐蔡攻楚破沈之战、焦夷之战和湛阪之战多次攻入楚国本土,迫使楚国不断退却,但晋国因国内六卿专权,互相争斗,不得已对外罢兵。同时中原各国连经战火之苦,疲困不堪,公元前546年,由宋国出面促成晋、楚之间的弭兵大会,与会各国(共晋、楚、宋、鲁、卫、陈、郑、曹、许、蔡等十四国参加)奉晋、楚两国为共同霸主,形成了表面的平分霸权,实际晋国占优势的形势。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8-02-09 12:16
    回复
      没毛病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02-09 14:54
      回复
        楼主说反了,晋国是防守方,楚国是进攻方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02-09 15:11
        收起回复
          晋国、楚国分别位于中原地区南北,各自侧后均有一些较为落后的部族和小国,具有广阔的开拓地域。晋国一开始位于今山西南部,春秋初期因公族内争,发展不大。至曲沃武公时统一全晋。其子献公继位后,扩一军为二军,开始向外扩展,先后击灭、征服霍、魏、耿、虢、虞等小国,成为北方强国。晋文公执政后,扩二军为三军,并因平王子带之乱有功,获得黄河北岸战略要地南阳,建立了晋南下扩张的基地。晋国境内城镇密布,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坐拥华夏文明起源地的河东盐池,铁、铜、煤等矿产资源丰富。晋国鼎盛时期,地域囊括今山西省全部、陕西省东部与北部、河北省中部与南部、河南省北部、西部、山东西北部与内蒙古一部分的广大地区。
          楚国一开始在湖北中西部,在春秋扩展至越章及鄂。鄂位于长江中游,铜矿资源丰富,是楚国东方战略要地和重要的兵工基地。春秋初期的楚国,实力不断增强,楚君自尊为王,史称楚武王。至文王时,国都由丹阳迁郢,已占有江汉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吞并了权、罗、卢、占、邓、申、息等小国。当楚国北向中原扩展时,受到中原霸主齐桓公之遏制。因双方均无必胜把握,遂订立召陵之盟,各自退兵。楚北上受阻,遂转向东方,相继吞并了弦、黄、英等小国。齐桓公死后,齐霸业衰落。楚再度向中原扩展势力。此时,宋襄公亦企图继齐称霸,但在泓水被楚击败。于是,中原各小国相继附楚。楚国也直接面对另外三个大国的势力范围,即东方之齐国、西方之秦国及北方之晋国。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8-02-09 17:39
          回复
            写的不错


            IP属地:浙江8楼2018-02-10 20:07
            收起回复
              慢着 黄河入海口跑哪儿去了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8-02-10 23:27
              回复


                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8-02-11 20:21
                回复
                  周襄王十九年,楚联合陈、蔡、郑、许四国攻宋。晋文公于次年率军援宋,在城濮之战中击败楚军,遏止并击退了楚军北进中原的势头,并使大部分小国叛楚附晋。晋文公被周王封为侯伯,成为中原霸主。楚虽在城濮之战中受挫,但其元气未伤,实力犹存,仍为南方霸主。
                  周襄王二十五年,晋在崤山设伏,全歼越晋境灭滑回国的秦军,导致秦、晋联盟破裂。崤之战后,秦立即将其在攻鄀之战中所俘楚将斗克释放,与楚结好,共同抗晋。秦国与楚国结盟对抗晋国,晋国为保持霸主地位,也不得不在西、南二方对付秦、楚两大国的挑战。所以,楚国虽未参加崤之战,但却是崤之战的最大受益者。楚乘机与秦、巴联合,在秦支持下击灭庸国,慑服百濮,巩固了其左翼;同时乘晋忙于对秦作战,无力南顾之机,东向击灭江、六、蓼及舒蓼等各国,“并国二十六,开地千里”,并与吴、越结盟,巩固了其右翼。此后,楚再向中原扩展势力,相继进攻宋、郑、陈等国。周定王十年,楚围郑,晋来援,双方大战于邲,因晋军将领内部不合,楚军趁机进攻并获胜。此战,晋国国力虽未受到实质影响,但因连年与秦国作战,其北部又不断遭受狄族袭扰,致使其在以后相当时期内无力控制中原各国。于是,楚又在与晋的较量中略占上风。


                  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8-02-12 12:06
                  回复
                    没有秦爹的牵制,楚要被虐成渣


                    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8-02-13 16:19
                    收起回复
                      没有秦爹的牵制,楚要被虐成渣


                      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8-02-13 16:19
                      回复
                        晋国为解除后顾之忧,邺之战后,东进、北进击灭潞氏、甲氏、留吁、铎辰等诸狄小国,将疆土扩展至太行山以东黄河北岸,并以武力迫使齐国结盟,巩固了其左翼。同时,面对秦国与楚国结盟,晋国多线作战的不利局势,晋国采取联吴制楚战略,派申公巫臣至吴通好,并传授其车战战法,扶助其攻楚。周简王八年,晋集中兵力,并联合齐、鲁、宋、卫、郑、曹、邾、滕等国攻秦,楚国不敢来救援,在麻隧大败秦军,使秦暂时无力东进。十一年,晋军攻郑时与援郑楚军遭遇,在鄢陵重创楚军,从而又占据了中原争霸战争中的优势地位。鄢陵之战后,晋国发生权力之争,内耗严重,国力急剧下降。经晋悼公整治,有所好转,但面对秦楚结盟,优势并不十分明显。晋国针对楚国不谙兵法的弱点,实施“三驾”战法,即采用将晋四军编为三个作战单元,轮流与楚周旋的疲敌战术,最终以此拖垮楚军,不战而胜。周灵王九年至十年,晋三次攻郑。第一、二次俟楚军来援时撤回。第三次楚无力来援。郑遂与晋结盟,并在较长时间内未再叛晋。


                        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18-02-13 20:14
                        收起回复
                          前557年的湛阪之战,晋国再次击败楚国,并第三次攻入楚国本土,迫使楚国参加弭兵之会。此时,晋、楚均已认识到,在晋国同时要面对秦楚两国联盟的情况下,双方大体均势,不可能以绝对武力独霸中原。此后十数年间,晋、楚均很少再向中原用兵。


                          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8-02-14 07:57
                          回复
                            秦联楚制晋及晋联吴制楚战略的实施,使晋、楚均处于两面作战的状态。作战重心亦逐渐转移至秦、晋和吴、楚之间。同时晋也因国内六卿专权,互相争斗,不得已对外罢兵。晋、楚两国急于摆脱不利处境,至二十六年,在向戌的倡导下,在宋国举行了“弭兵之会”。双方订立盟约规定,除秦、齐两大国外,原依附于晋、楚两强任何一方之小国皆应向另一方朝聘。即中原各国要接受晋、楚两国共同控制。这样,晋楚争霸战争,遂以两强表面并霸中原,晋国总体占优势而告终。


                            来自手机贴吧16楼2018-02-14 12:11
                            回复
                              晋楚争霸的主要战役
                              城濮之战
                              前632年,晋楚之间的发生的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战略决战。在这场战争中,楚军在兵力上占有优势,但是由于晋军善于“伐谋”、“伐交”,并在战役指导上采取了正确的扬长避短、后发制人的方针,从而最终击败了骄狂自恃的楚军,“取威定霸”,雄踞中原。
                              颖北之战
                              元前599年,晋楚爆发颖北之战。
                              周定王八年,即前599年,楚庄王伐郑,晋国士会率领晋军救郑,击败了楚庄王率领的楚军。
                              《左传·宣公十年》“楚子伐郑。晋士会救郑,逐楚师于颖北。诸侯之师戍郑。”
                              邲之战
                              前597年,发生在晋楚两国间的邲之战,是春秋中期的一次著名会战,是当时两个最强大的诸侯国--晋、楚争霸中原的第二次重大较量。由于前627年崤之战后,秦国与楚国结盟对抗晋国。晋国为保持霸主地位,也不得不在西、南二方对付秦、楚两大国的挑战。所以,楚国虽未参加崤之战,但却是崤之战的最大受益者。在邲之战作战中,楚军利用晋军顾忌秦军背后偷袭、内部分歧、指挥无力发生内讧等弱点,适时出击,战胜对手,从而一洗城濮之战中失败的耻辱,在中原争霸斗争中暂时占了上风。至于楚庄王本人,也由于此役的胜利,而无可争辩地挤入史所称道的“春秋五霸”位置。
                              攻楚破沈之战
                              前583年,发生了晋伐蔡攻楚破沈之战。
                              在前585年,晋楚绕角之役时,由于楚军连夜溃逃,晋军继续追击。
                              583年,晋国栾书帅军进攻与楚国结盟的蔡国,进而侵犯楚国本土,作战中俘虏了楚国大夫申骊。楚军败退,晋国乘胜追击,进攻楚国的盟国沈国,俘获了沈国国君揖初。
                              《左传·成公八年》记载:“晋栾书侵蔡,遂侵楚获申骊。楚师之还也,晋侵沈,获沈子揖初,从知、范、韩也。”
                              鄢陵之战
                              前575年,晋国和楚郑两国联军在鄢陵地区,爆发了鄢陵之战。
                              是役,晋军善察战机,巧妙指挥,击败同自己争霸中原的老对手——楚国,晋国俘获了楚王子公子茷,楚共王也被射瞎一只眼睛;郑将唐苟为保护郑成公败逃而战死。晋国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中原地区的优势地位。这场战争后,晋、楚两国都逐渐失去以武力争霸中原的强大势头,中原战场开始沉寂下来。
                              从这层意义上说,鄢陵之战堪称为当时晋楚争霸的最后一场大战。
                              湛阪之战
                              前557年,晋楚之间发生湛阪之战,晋军攻掠到楚国国内,攻占了楚国楚方城外围诸城邑后,转而进攻楚国的盟国许国。
                              晋将中行偃率晋军攻楚,楚公子格率楚军迎战,两军战于湛阪,楚师大败南逃。晋军追击至楚国方城,侵取方城之外的领土,攻取诸城邑后,然后回军再次讨伐许国,凯旋而归。
                              《左传》记载的湛阪之战:“晋荀偃、栾□帅师伐楚,以报宋扬梁之役。楚公子格帅师及晋师战于湛阪,楚师败绩。晋师遂侵方城之外,复伐许而还。”《左传·襄公十六年》
                              晋胜楚后,又多次同吴国会盟,使楚腹背受敌,再无力与晋扰争。晋也因国内六卿专权,互相争斗,不得已对外罢兵。
                              湛阪之战的象征意义绝对不可小视:晋国军队侵入楚国本土,这是晋文公时期也从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这也是继前583年的晋伐蔡攻楚破沈之战,前573年焦夷之战后,晋国军队第三次侵入楚国本土,可见楚国此时的战略退缩到了何等地步。此后一段时间,晋国基本很少考虑来自楚国的威胁,而主要任务就转变为如何稳定中原局势、维持国家霸业了。


                              来自手机贴吧17楼2018-02-14 12: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