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在十八世纪政治经济都还落后,全国分裂为三百个左右的封建小邦。小邦的统治者大都仿效法国宫廷,专制独裁,骄奢淫逸,道德败坏。这种封建割据的局面,使德国不可能产生一个强大的资产阶级。德国资产阶级包括下级官吏、商人、小业主和手工业者,他们一般都是依靠为宫廷服务而生活,他们的生产也主要是为了满足宫廷的奢侈浪费。这种在经济上依附封建统治阶级的地位,决定了德国资产阶级思想上的软弱性和政治上的妥协性。
德国的政治经济虽然落后,但资本主义还是逐渐在发展,手工业生产已变为手工业工场,并能初步利用当时科学技术的成果。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割据、要求民族统一的情绪也有所增长。在生产和科学有了一定提高的基础上,并在法国和英国先进思想的影响下,德国也产生了启蒙运动。
当时,迎合宫廷趣味的、以阿那克瑞翁诗派为代表的罗珂珂文学曾风靡一时,但主要成就是在启蒙思想指导下的启蒙文学。由于德国资产阶级没有政治地位,资产阶级革命的条件还不具备,这一阶级的进步知识分子都在文化领域里求发展,造成十八世纪中叶以后德国文学的繁荣,产生了莱辛、歌德和席勒等杰出的启蒙作家。他们反对封建专制和教会特权,为建立民族文学而斗争,但他们的作品也反映出德国资产阶级的妥协性。
启蒙文学是资产阶级以其明确的阶级意识进行自我教育的文学。在十八世纪前期,以英国期刊为榜样的各种“道德周刊”极为流行,其主要目的是教育广大市民阶层,传布启蒙思想。同时,许多作家也把舞台看作宣扬启蒙思想、唤醒民族意识的适当场所,从而促进了十八世纪德国戏剧的繁荣。
德国启蒙文学分前后两期。四十年代以前为前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高特舍特以法国古典主义原则为标准改革德国戏剧,要求语言规范化,创作合乎规则。到了以莱辛为代表的后期,德国民族文学才奠定了基础,发挥了比较大胆的批判精神。
约翰·克里斯托弗·高特舍特(1700-1766)是来比锡大学教授,早年主办过道德周刊。他的主要功绩是改革德国戏剧,并对戏剧理论有所建树。他曾经与女演员卡罗利娜·奈贝尔(1697-1760)长期合作,开展戏剧改革运动。在1740年之前,他是德国文学界的权威人物。他推崇德国启蒙哲学家沃尔夫(1679-1754)的唯理主义,接受波瓦洛《诗的艺术》的文艺理论,提倡戏剧创作应以高乃依和拉辛为榜样。他的主要著作《为德国人写的批判诗学试论》(1730)树立了他的文艺理论观点。这部作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论诗的一般规律,第二部分论文学的体裁。高特舍特和波瓦洛一样,强调文学体裁有等级之分,并且把文学规律看成是固定不变的。他主张戏剧应一律分为五幕,严格遵守三一律,例如关于时间的一致,他认为一出戏的情节只应在白天的十小时之内进行,因为夜里是睡眠的时间。为了保持所谓真实性,他不容许剧中有独白和冷场,反对丑角出场。他要求语言明确,文字典雅。高特舍特的论点主要是针对十七世纪以来德国流行的“历史大戏”而发的,这些戏内容庞杂,形式混乱,追求离奇的情节,充满庸俗趣味。高特舍特认为文学应合乎理性,他说,“理性是正确的风格的基础和源泉。”他要求文学创作应以教育人和改善道德为目的。他研究古代文学和英、法两国文学,终于在法国古典主义文学中找到典范,以便使德国戏剧合理化、规律化,更好地教育观众,这和当时的启蒙精神还是相适应的。
德国的政治经济虽然落后,但资本主义还是逐渐在发展,手工业生产已变为手工业工场,并能初步利用当时科学技术的成果。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割据、要求民族统一的情绪也有所增长。在生产和科学有了一定提高的基础上,并在法国和英国先进思想的影响下,德国也产生了启蒙运动。
当时,迎合宫廷趣味的、以阿那克瑞翁诗派为代表的罗珂珂文学曾风靡一时,但主要成就是在启蒙思想指导下的启蒙文学。由于德国资产阶级没有政治地位,资产阶级革命的条件还不具备,这一阶级的进步知识分子都在文化领域里求发展,造成十八世纪中叶以后德国文学的繁荣,产生了莱辛、歌德和席勒等杰出的启蒙作家。他们反对封建专制和教会特权,为建立民族文学而斗争,但他们的作品也反映出德国资产阶级的妥协性。
启蒙文学是资产阶级以其明确的阶级意识进行自我教育的文学。在十八世纪前期,以英国期刊为榜样的各种“道德周刊”极为流行,其主要目的是教育广大市民阶层,传布启蒙思想。同时,许多作家也把舞台看作宣扬启蒙思想、唤醒民族意识的适当场所,从而促进了十八世纪德国戏剧的繁荣。
德国启蒙文学分前后两期。四十年代以前为前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高特舍特以法国古典主义原则为标准改革德国戏剧,要求语言规范化,创作合乎规则。到了以莱辛为代表的后期,德国民族文学才奠定了基础,发挥了比较大胆的批判精神。
约翰·克里斯托弗·高特舍特(1700-1766)是来比锡大学教授,早年主办过道德周刊。他的主要功绩是改革德国戏剧,并对戏剧理论有所建树。他曾经与女演员卡罗利娜·奈贝尔(1697-1760)长期合作,开展戏剧改革运动。在1740年之前,他是德国文学界的权威人物。他推崇德国启蒙哲学家沃尔夫(1679-1754)的唯理主义,接受波瓦洛《诗的艺术》的文艺理论,提倡戏剧创作应以高乃依和拉辛为榜样。他的主要著作《为德国人写的批判诗学试论》(1730)树立了他的文艺理论观点。这部作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论诗的一般规律,第二部分论文学的体裁。高特舍特和波瓦洛一样,强调文学体裁有等级之分,并且把文学规律看成是固定不变的。他主张戏剧应一律分为五幕,严格遵守三一律,例如关于时间的一致,他认为一出戏的情节只应在白天的十小时之内进行,因为夜里是睡眠的时间。为了保持所谓真实性,他不容许剧中有独白和冷场,反对丑角出场。他要求语言明确,文字典雅。高特舍特的论点主要是针对十七世纪以来德国流行的“历史大戏”而发的,这些戏内容庞杂,形式混乱,追求离奇的情节,充满庸俗趣味。高特舍特认为文学应合乎理性,他说,“理性是正确的风格的基础和源泉。”他要求文学创作应以教育人和改善道德为目的。他研究古代文学和英、法两国文学,终于在法国古典主义文学中找到典范,以便使德国戏剧合理化、规律化,更好地教育观众,这和当时的启蒙精神还是相适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