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听吧 关注:1,174贴子:2,772
  • 4回复贴,共1

5部值得一看的中国当代小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芙蓉镇》

这里有一段你不可不知的历史。这段历史,零零后、九零后、八零后都未曾经历,甚至七零后也只是在那曲乱世狂音结束之后听了听绕梁的余声。然而这段历史,本身就是魔幻现实主义的最高境界。所有的人,都非人;所有的事,都魔幻。
在那段长达十年之久的荒诞年代里,人们靠勤劳的双手赚钱致富是违法乱纪的,你有情我有意的两个人相亲相爱是天理不容的;摇旗呐喊可以成为先进模范,玩弄政治可以成为领导人物;一切的不可能都是眼前的现实,一切的不合理都是至高无上的正确。
“大字报”“四清”“三面红旗”“地富反坏右”,这些已被岁月弥封的字眼,也许,你该知道它曾经的存在。
“活下去,像狗一样活下去”是那个年代大多数人的人生信条。


1楼2018-02-22 15:12回复
    2、《平凡的世界》

    “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电影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
    很熟悉这句话吧?是的,这句话就出自《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里的人有多平凡?比如孙少平。小说开篇的时候,他是个平凡的穷学生,穷到连“丙菜”都吃不起,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穷人当中的一个,平凡如他;小说结尾的时候,他是平凡的煤矿工人,而且身有残疾,平凡到了尘埃里。
    他以及他们身上唯一不平凡的,是那颗心。这颗心把苦难变成雨露和阳光,撒在岁月的身上,开出一朵美丽的花来。每一次坚持都值得尊重,每一次努力都值得鼓掌。
    这书很厚,很难下决心去读,但我保证,读完时你将不再嫌它厚。真正厚重的,是小说里温暖的真情、宽阔的胸怀、不灭的希望和平凡中的不凡。


    2楼2018-02-22 15:13
    回复
      3、《白鹿原》

      “白嘉轩后来引以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
      然后,你所期待的小黄书就来了。关于《白鹿原》里的“性”,直到作者陈忠实先生已经去世的今天,也没有讨论出结果。有人说《白鹿原》“性”得太直白,有些甚至是为“性”而性;有人则认为《白鹿原》“性”得恰到好处,都是在情节发展之内的“性”。
      我就说点“性”之外的吧。
      巴尔扎克说过,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白鹿原》里的民族秘史,让人着迷。在一片遥远到仿佛在另一个星球的土地上,有一只如真亦如幻的白鹿掌握着原上所有人的命运;有一个位如人亦如仙般的先知为原上的人们指点着未来;有两个如敌亦如亲当家人,较量一生,却谁也较量不过命运;有一群如迷茫亦如清醒的年轻人,向这个世界探寻生命、宿命、革命的意义。
      古朴的原野、野性的人们、战乱的硝烟、横行的瘟疫,用原始得有些毛茸茸的文字表达出来,仿佛在那无垠的旷野上狂吼,余音在云上刻下了史诗。


      3楼2018-02-22 15:14
      回复
        4、《长恨歌》

        王琦瑶的四十年,就是上海的四十年。
        一个出生在老上海弄堂里的女子拍了张照片,照片上了杂志,继而她又去参加了“上海小姐”的选美比赛,一不留神,得了第三名,成为了人尽皆知的“三小姐”。之后,她遇到一个又一个男人,发生一段有一段感情,生命被不同的人和事留下了“到此一游”的印记。
        这不正是上海吗?几百年前,上海远不如它身边的苏州、扬州、杭州、南京有名气的。十九世纪的某一天,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紧接着,一波又一波人们来到了上海,追逐它的繁华,附庸它的情调,迫不及待地要与它发生关系。
        王安忆的字里有张爱玲的影子,然而又不是张爱玲。张爱玲是讽刺、犀利的,王安忆则是平淡、冷峻的,她用静默的语气讲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故事。王琦瑶脱下的旗袍抖落了老上海的哀伤。


        4楼2018-02-22 15:14
        回复
          5、《蛙》

          翻开书的第一页就会想到一个提起莫言就会想到的词——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从每一个人物的名字开始。王肝、王胆、袁脸、袁腮、陈眉、陈耳,还有文中的“我”——万足,以及小说主人公——“姑姑”万心,每一个人都由器官命名,所有人加到一起,就是一个“人”。对生命的敬畏和膜拜,渗透在每一个人物的名字里。
          没错,这是一部探讨“生”与“命”的小说。“生”是它的主题。“生”是生命的“生”,也是计划生育的“生”,如果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敬畏,那么……。“命”是它的线索。“命”是生命的“命”,也是命运的“命”,姑姑作为那个时代妇产科医生,一手迎接一个又一个生命,一手扼杀一个有一个生命,这就是她的命运。姑姑说,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二胎政策放开之后,计划生育就成了历史,但不意味着消失,一段历史,总要有人去记录,总要有人去品读。


          6楼2018-02-22 15: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