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大学生环保先锋,我来自山西职业技术学院,读《再见,少年》有感。公交车上看,下班之后看,于是仅用两天的零散时间就读完我来自了这本书,记得上次这样看完的还是孟非的《随遇而安》。我只当遇见非常感兴趣的书时,才会如此想要迫切的看完,而稍微感兴趣的会用一个星期,实则不感兴趣的,翻看一两页,甚至会放置一两年。果真,感兴趣才是看书的最大动力。感兴趣,其实是个笼统又模糊的概念,说不清又道不明。其实,所有的“感兴趣”不是触碰心底了,就是刺激神经了。《再见,少年》,于我而言,两者皆有。起初买这本书的原因,只是想看第十五个故事《无辜少年陈默》。初衷永远这么简单,有时仅仅因为书上有我喜欢的一句话,或者有我想听的一个故事,又或者仅仅因为一个名字。刚开始以为这是由一个个单独的故事而拼凑成的一本书,后来发现这是因同一个名字而将一个个故事串联成的一本长篇小说。有时候,我真的很想念那时候的我们。想念我们少年时代那些藏在慌张里的勇敢,想念我们彼此颤颤巍巍的支持。”每一个故事里,仿佛都能看到曾经的自己;每一张篇幅中,或多或少都有触碰自己心底的话语;每一份回忆中,都能涌现当初那个有点卑微、有时羞涩、有点胆怯,但有时又很勇敢的自己。“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有那么一些人,总是被想起,总是被念及。”相比书中的初中时代,我的初中既转折又平淡。虽有青涩的暗恋,有努力的奋斗,有共经风霜雨雪的同伴,也遇到了影响一生的老师。但同学们彼此之间,说了解但又没那么熟悉,甚至现在已记不清一些人的名字和相貌。初中毕业到现在已有九年时间,没有聚过会,也没相约去看望过老师。“好像只要他在,一切发生皆有可能,一切存在即是合理。”杨震宇,秋微老师说,他是一个重言传,更重“身教”的老师;他是一个富有教养和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人;他是一个在你受伤时不会加以任何道德的指摘和批评的大人,是真君子;他是一个懂得距离和克制,但又并非冷漠的人;他是一个不用“批判”和否定来对待孩子的大人;他是一个能够心无旁骛而开怀大笑的人;他是一个让同学自己“票选”出班长的人;他是一个同时拥有“热血”和“天真”的人;他是一个你可以交心却又不用担心被泄密的人;他是一个在日后不经意间的某个“少年后遗症”都会和他有关的人……我想不出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和概括这位老师,我只想说不论他是被记挂、被想念,还是被怨怼,总之最后都会被念及一生的老师。我的初中,很遗憾没有碰到一个像杨震宇这样以身作则的老师,但也确实遇到了让我为自己人生努力奋斗的老师。小孩子,就是这么容易被影响,家长的一个动作,邻居的一个嘲笑,或老师的一句鼓励,都可能会改变我们的一生。当我们早就被生活教训地习惯掩饰情感的时候,当我们总是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为成熟原则的时候,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反而觉得能够心无旁骛的开怀大笑,能够像孩子一样想哭就哭,能够因为一件小事而感动不已,也是一件极其幸福的事情,因为这样的我们懂得什么是知足。最后,用秋微老师的一句话“成年人给自己最好的礼物就是天真”,来让都市中奋斗的自己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