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到方孔錢進入了消亡階段,元、明(前期)主要流通宋代發明的紙幣,它有壹個專業名稱“鈔”。而到明代中葉以後另壹種錢上升為主要貨幣,它就是銀兩。明中葉以前的歷朝歷代都或多或少有用貴金屬制成的貨幣,比如漢代的金餅、唐代的金、銀開元等,但它們更多的時候是作為財富儲備、宮廷賞賜以及大額支付,民間幾乎不會用它作為支付手段的。之所以這樣,其實原因很簡單,中國的金銀儲量較低,礦產資源較為貧乏,比不得歐洲的朋友,動不動就是金幣、銀幣的。明中葉以後隨著新大陸的發現,通過中外巨大的貿易順差,原產墨西哥等地的白銀源源不斷的流入我國,價值更高白銀終於在中國迎來了出頭之日,從此幾乎取代了銅錢的地位,而此時的中國白銀還是壹種稱量貨幣,通常鑄成錠或餅狀使用,支付時需要驗成色、稱量、切割,雖然使用上不如銅錢方便,但至少它價值高,購買力強,就如同百元大鈔之於分幣,所以忍忍也就習慣了。試想傳統戲劇《十五貫》裏的婁阿鼠同誌……那玩意兒多費勁啊!圖為雲南明清時期的稞子錠(雞窩錠),單個重量接近壹兩。另外壹圖是來自網絡江口沈銀遺址所出的五十兩庫銀銀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