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币吧 关注:372,271贴子:8,173,193

回复:金屬鑄就的簡明中國錢幣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就爱看你的帖子!藏品高雅,内涵丰富,而且这次居然用繁体字,收藏了。


IP属地:广东17楼2018-03-28 20:53
收起回复
    👍👍👍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8-03-28 22:30
    回复
      2025-08-13 13:38:3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好!虽然我没看完 👏👏👏👏👏👏👏👏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8-03-28 22:32
      回复
        总感觉这个帖子有些不如意,原想吧重新编辑了重新发,好容易完成了,度娘就这样对我,我实在是没辙了。古币吧里地摊假、小白瞎说甚至骂娘的就跟韭菜一样,割了一查又一查,可为什么发个正经的科普帖就这么难呢?它怎么就“违规”了?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8-03-29 12:55
        收起回复
          关键是你写的字不认识


          IP属地:山东23楼2018-03-29 16:09
          收起回复
            是不是不用繁体百度就抽


            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8-03-29 20:15
            收起回复
              用繁體字的 頂一下


              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18-03-29 20:17
              回复
                这事太搞笑了,我申请恢复,等了一天等来了这样的结果,彻底无语了。以后这里还能进行学术讨论吗???我就不明白了,一个跟各种敏感完全不沾边的知识普及类帖子,它究竟是违的哪条规????????


                IP属地:山东26楼2018-03-30 08:55
                收起回复
                  2025-08-13 13:32:3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原本想重新对文字进行适当修改和增减,并转为简体字版重新发帖,以期能更好的达到科普的目的。无奈李老板效法康雍乾,大兴文字*狱,简化字版根本无法上传,只能重回本帖,以正体字版发。如各位看官实在看不懂,可复制粘贴到在线转换器阅读。
                  或许能繁体字太过阳春白雪,很多人看不懂,所以本帖秒沉了,其实玩古物搞收藏认识繁体字是很重要的,我个人很赞同对岸马先生所倡导的“识正书简”,毕竟繁体字(正体字)从字形上来说更有美感,并且表达的意思更为准确些。比如“車”字,本身是象形文字,但简化成“车”以后,根本都看不出车的样子,“象形文字”的称谓也就名存实亡了。又如“後”和“后”都简化为“后”,其实它们原本并不是一个意思,“後”是后面的意思,而“后”是指国王或帝王的夫人。同样的道理,“發”和“髮”也不是一个字一个意思,但现在都成了“发”,这个明显不科学。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所以认识繁体字对于研究古代文化是很重要的。
                  好吧闲话扯了一堆,下面继续本帖的更新。


                  IP属地:山东27楼2018-03-30 09:07
                  回复
                    之前到方孔錢進入了消亡階段,元、明(前期)主要流通宋代發明的紙幣,它有壹個專業名稱“鈔”。而到明代中葉以後另壹種錢上升為主要貨幣,它就是銀兩。明中葉以前的歷朝歷代都或多或少有用貴金屬制成的貨幣,比如漢代的金餅、唐代的金、銀開元等,但它們更多的時候是作為財富儲備、宮廷賞賜以及大額支付,民間幾乎不會用它作為支付手段的。之所以這樣,其實原因很簡單,中國的金銀儲量較低,礦產資源較為貧乏,比不得歐洲的朋友,動不動就是金幣、銀幣的。明中葉以後隨著新大陸的發現,通過中外巨大的貿易順差,原產墨西哥等地的白銀源源不斷的流入我國,價值更高白銀終於在中國迎來了出頭之日,從此幾乎取代了銅錢的地位,而此時的中國白銀還是壹種稱量貨幣,通常鑄成錠或餅狀使用,支付時需要驗成色、稱量、切割,雖然使用上不如銅錢方便,但至少它價值高,購買力強,就如同百元大鈔之於分幣,所以忍忍也就習慣了。試想傳統戲劇《十五貫》裏的婁阿鼠同誌……那玩意兒多費勁啊!圖為雲南明清時期的稞子錠(雞窩錠),單個重量接近壹兩。另外壹圖是來自網絡江口沈銀遺址所出的五十兩庫銀銀錠。


                    IP属地:山东28楼2018-03-30 09:09
                    回复
                      接下來我們的錢幣歷史進入了近代機制幣階段。隨著明末制作規整的西洋銀幣傳入中國,因其成色統壹、輕重統壹、使用方便,很快受到了人民大眾的歡迎,由此還產生了“壹塊”“壹圓”這樣的貨幣單位(貨幣單位問題,在筆者另壹貼裏有專門的論述,此處略去不講)。但洋銀的使用勢必威脅到本國的銀兩制,乃至整個中國的貨幣體系,畢竟經濟大權不能拱手讓給洋人嘛。這個問題到了清後期尤為突出,所以鹹豐年間(此處略去了乾隆年間西藏的地方手工銀幣),福建出現了模仿外國銀元,手工打制的漳州銀餅,雖然有了類似洋銀的自己的“銀元”,但畢竟它還是脫胎於銀兩制下的純手工打造產物,其成色、輕重等問題依然存在。隨著同光年間洋務運動的深入,引進國外先進的造幣技術勢在必行,這第壹個吃螃蟹的人叫張之洞,他的“螃蟹”就是被譽為大珍的廣東七三反版光緒元寶銀元。然而自光緒年間引進西洋造幣機開始,中國貨幣型制完全西化,從此再無中國特點,直至現在,而那種設計近乎完美的,更加符合東方審美的圓形方孔錢永遠的成為了“古泉”。


                      IP属地:山东29楼2018-03-30 09:15
                      回复
                        好贴,收藏细读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32楼2018-03-30 09:25
                        回复



                          IP属地:山东36楼2018-03-30 09:53
                          回复
                            上一贴我发了这么多遍,然而均为成功,我已经崩溃了


                            IP属地:山东37楼2018-03-30 10: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