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7年建立高句丽国,存在705年。高丽全称为高句丽,即高山丽水之意。“ 高句丽在向西扩张的过程中,曾遭到两次重大挫折,一次是在曹魏正始(240~249)年间, 被幽州刺史毋丘俭给予了毁灭性的打击”,俘虏带回; 另一次是在342年,前燕大军攻破高句丽王城丸都(今吉林省集安县西北通沟),“虏男女五万余口而还”。“到400年为止,至少已有6-7万高句丽人进入了前后燕的统治区域”。(当时的燕国在长城以北一带)
关于这些战俘和所掠人口的分布,根据前后燕的传统做法,应主要分布在首都大棘城和龙城附近一带, 营州地区当有相当数量的高句丽人聚居,在长期的民情演化中,形成了一定势力的基础。“407年后燕鲜卑慕容氏被推翻,首先代之为王的竟然是高句丽人高云!……高云得为燕王,反映出高句丽移民在当地已然形成了强大的政治势力。”(营州,龙城 指朝阳一带)
“ 从北燕灭亡到唐朝建立的近两百年间,营州地区几经战乱,民族成分变动复杂,当地到底还有多少高句丽人已不可考,如果考虑到高句丽尚武、事农的特性——事农则重迁,尚武则具备一定的自保能力,我们可以大胆推断:即使到了隋末唐初,营州地区仍然有相当数量的高句丽人居住。不过,唐朝境内高句丽人最主要的来源恐并不在此,而在于唐和高句丽历次战争之后强制迁入的人口”。“ 自公元598 年隋第一次征高丽起,到公元668年唐灭高丽,隋唐两朝共出兵10次征讨高丽。陆军进军必经营州,然后从营州分路取辽东 ”。 “ 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亲征高句丽,高延寿战败,率全军十五万余人投降,太宗封其酋长三千五百人为官,徙往内地。根据唐朝廷安置高句丽人的通常做法,这批人很可能被迁到了东西两京附近地区,以便于控制。同年十月,唐军班师,随军的还有高句丽投降人口一万四千余,这些人被先头遣送幽州集中,准备赏赐将士”,但“太宗愍其父母妻子一朝分散,令有司准其直,以布帛赎之,赦为百姓”。这些人被就近安置在了幽州和营州附近地区,成为了唐的编户齐民。
(668年),高句丽被灭亡,留下了家喻户晓的薛仁贵征东的故事。唐朝廷又大规模、有组织地将一批高句丽遗民徙往内地。《旧唐书•高宗纪》:“(总章二年)五月庚子,移高丽户二万八千二百,车一千八十乘,牛三千三百头,马二千九百匹,驼六十头,将入内地,莱、营二州般次发遣,量配于江、淮以南及山南、并凉以西诸州空闲处安置。”其中“般次发遣”说明莱、营二州是按朝廷通令,有组织按顺序的迁移高丽人的。
上述资料说明营州、龙城一代的高丽人来自战俘,并安置了这些战俘和掠夺来的高丽人口,他们在以后的朝廷下令统一迁移时集体一次性的迁移到内地去了,但人数不详。因六家子在营州南100多里,历来归属朝阳,会有高丽人被安排或在以后的生活中自己转移到六家子一带的,六家子又是营州通往关内的必经之地,当然六家子的高丽人也逃脱不了南迁的命运。
这个推测比较贴切六家子的高丽人,没留下故事,没留下村庄,村名的消失了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