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山高沟深,偏远闭塞。在乡亲们眼中,伏牛山腹地的嵩县黄庄乡三合村苦不堪言。
山清水秀,恬淡宁静。同样的自然风貌,在画家的眼中,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印象。
每到开春之后,山花烂漫的三合村都会迎来一群群“写生大军”。他们用缤纷的颜料和灵动的画笔,描绘这里的自然和乡愁。“写生大军”带来的写生经济,也为小山村的富裕带来了契机。
前不久,省委书记王国生到三合村调研时,在村委会与基层干部群众座谈中,听到青年党员冯亚珂返乡创办美术写生基地、带动乡亲们脱贫时,王国生希望他带领群众用辛勤的双手“画”出美好新生活。
“思路一转天地宽”。三合村“瓶颈”变“杠杆”,发展“手绘小镇”的故事,要从村里返乡创业的青年党员冯亚珂说起……
1 踏上“返乡路”
31岁的冯亚珂是三合村土生土长的山里娃。历经十年寒窗,他不负众望考入洛阳师范学院学习绘画,成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
学生时代的冯亚珂,每年都会跟随老师到山区采风。每每面对写生基地的老屋、老树,他都会想到自己的家乡,想到创业。“古朴自然的三合村,不就是一个天然的写生基地吗?”
彼时的三合村,是豫西伏牛山区许许多多贫困山村中的一个。全村352户人家分散为32个自然村,近1/3都是贫困户。对他们来说,脱贫致富是猴年马月的事。
由于缺乏资本和历练,2009年大学毕业的冯亚珂并未直接创业,而是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两年军旅生涯,锻炼了他的意志,使他有了担当。
2011年,冯亚珂从部队转业。带着父母的期盼,他辗转到郑州与朋友共同经营一家画室,从事艺术培训。然而,执着的冯亚珂并未放弃创业梦想,2012年,他还特意在老家入了党。
此后几年,冯亚珂走遍了省内外的写生基地,也在圈子中积累了广泛人脉,创业愿望愈加强烈。2016年年初,冯亚珂毅然离开了城市,回到大山。
2 铺展“新画卷”
回到家乡,冯亚珂开始用一位画家的眼光,去打量这个熟悉的村庄。屋后的山峦、门前的河流、破败的土房、还有那墙根的老汉,每一个场景都恰如其分地成为一幅无需修饰的画作。
“与旅游景区的精致相比,写生基地更加追求原生态,无需大量投资、过分雕琢。只需一个落脚的地方,大家便会欣然而至。”冯亚珂创业的第一步,便是修建家庭宾馆。
那年,冯亚珂借遍了亲戚朋友,筹措120多万元,大张旗鼓拆旧房、建宾馆。乡亲们嘴上没说,心中不理解、不看好的想法始终都有。
从宾馆结构设计到内部装修,冯亚珂凡事都亲自上手。2016年8月,一栋别致的四层小楼拔地而起,成为全村最气派的建筑。
随后,一个个写生团队纷至沓来,一床难求。短短两个月时间,冯亚珂累计接待了1500人。三合村在业界声名鹊起,数十家高校、画室慕名而来,建立写生基地。
初次创业的成功、业内师生的赞誉,增强了冯亚珂创业的信心,也为脱贫攻坚打开了新路子。2017年开春,当地专门成立了建设指挥部,打造伏牛山写生基地。
一年间,三合村家庭宾馆从1家增至22家,建设了写生亭、展示墙,修复了老井、旧宅、豆腐坊等景观,“手绘小镇”的美丽画卷徐徐铺开。
3 撑开“致富伞”
人气带来了财气。除了家庭宾馆的兴起,“手绘小镇”的发展也直接拉动了群众就业,催生了一批山村新业态。
56岁的贫困户冯孟立是村里有名的大厨。过去,谁家有红白喜事,都请他去掌勺。但由于活儿并不多,收入就不稳定。如今,每到旺季,老冯就在冯亚珂的宾馆当厨师,一天150元,每月都有三四千元进账。
贫困户李九春是个“羊倌”。这几年,由于行情起伏,老李搭了工夫,也没赚到几个钱。如今,学生多了,老李卖起了羊肉。去年一年,他宰了20多只羊,收入颇丰。今年,他通过到户增收项目,扩大了养殖规模。
与老冯和老李不同,年过花甲的张寿娃无法从事体力劳动,冯亚珂就给老张谋了一个“农民模特”的生计。一开始,面对学生的目光,老张还有些不自然,如今他已能和年轻人谈笑风生。用他的话说,就是“在门前石头上坐一晌,就能挣上百十块”。
写生是美学产业。“手绘小镇”的发展,带给三合村的不只是物质收益,还提升了乡村文明和农民素质。
“‘手绘小镇’的成功,关键在于转变了思想观念。”冯亚珂说。如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让广阔农村大有可为。他将持续扎根农村,和乡亲们一起用辛勤双手“画”出美好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