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松吧 关注:852贴子:7,973

【搬砖】李如松之死背后的真相探究:或许并非史书记载得那么简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提兵星夜到江干,为说三韩国未安。明主日悬旌节报,微臣夜释酒杯欢。
春来杀气心犹壮,此去妖氛骨已寒。 谈笑敢言非胜算,梦中常忆跨征鞍。
四百年华已过,纵马驰骋之背影,依稀可见。。。


IP属地:河南1楼2018-04-25 12:00回复
    以下所有内容转自知乎


    IP属地:河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8-04-25 12:01
    回复
      读过《明朝那些事儿》或者对万历朝鲜之战感兴趣的朋友,肯定对李如松这个人物印象深刻。第一次援朝战争中出色的明军统帅,但是却与第二次援朝战争失之交臂,并且于战争尚未结束之时,在与蒙古人的一次交战中不幸战死在了辽东。
      就其死亡,既有正史的记载:“(李)如松率轻骑远出捣巢,中伏力战死。”也有同时代的赵士桢在其著作《神器谱》的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李如松的战死很可能是由于叛徒出卖的原因:“臣见辽左降虏李平胡者,以朝廷高官厚禄,以宁远两世抚育之恩,毕竟阴泄主帅出塞之期,使李如松身膏草野,暴骨塞外。”
      不过,笔者因为其他的原因,偶然查阅到这部分资料后,根据历史所留下的各处未及抹去的痕迹,又有了新的想法。今天就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追根溯源,李如松之死的表面之下,是否还隐藏着更深层的根源原因?
      或许,这时才会发现,无论是否轻敌中伏、是否有叛徒出卖,当时的李如松都根本难逃一劫。所谓战死辽东、不过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罢了。
      现在,我们就再度翻开历史的篇章,重新找寻一下被刻意掩盖的可疑真相:
      首先,让我们先温故并从新梳理一遍,李如松死前数年之中的历史。。。
      作者:妄语臣
      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478554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IP属地:河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8-04-25 12:03
      回复
        1592年,大明万历二十年,第一次援朝战争(中国统称为“万历朝鲜之役”;朝鲜称为“壬辰倭乱”;日本称这里的第一次为“文禄之役”,后续的第二次为“庆长之役”)爆发,刚刚基本结束日本战国乱世的丰臣秀吉,妄图“假道伐明”,征服朝鲜、中国、乃至印度,于是,首先便对朝鲜发动了大举进攻。
        自1592年4月14日釜山登陆后的日军,很快如入无人之境般横扫武备废弛的朝鲜八道,先后攻破王京汉城、拿下开城,至6月15日前后攻克朝鲜三都中的最后一个重要城市——平壤,短短两个月间,朝鲜便几乎全部沦陷,朝鲜国王只能一路北逃至鸭绿江边的小城义州,向宗主国明朝不断求援。
        而由于过度轻敌、大大低估了日军此番而来的战力,明朝先期派出的祖承训等人皆作战失利、损兵折将。而这个时候,李如松终于出场了。
        1592年年底时刚刚平定宁夏哱拜之乱的李如松随即率领4万余明朝大军入朝,对日军展开攻势,而后连战连捷,先后攻克平壤、收复开城,并迫使陷入困境的日军撤出了汉城。短短不到百余日内,便光复了朝鲜三都。也彻底让当时的日本领教了明朝的真正实力,破灭了丰臣秀吉一举攻入大明的幻想。
        此处,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次援朝战争中,李如松所率明军里,虽然也有从各地调拨的人马,但是主要仍以其嫡系辽东军为主力。因为李如松其父李成梁坐镇辽东三十年的关系,这支军队中的高级将领也多以李氏一门的将领或者家将为主。如李如松的二弟李如柏、五弟李如梅,以及家将李宁,还有辽东嫡系宿将杨元、查大受、祖承训等人。累次战斗之中,这些李氏嫡系人马都被李如松委以重任,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同时也取得了不俗的战绩。
        之后因为中日双方军倾向于通过议和结束战争,李如松凯旋班师,加封为太子太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至此,战争告一段落。
        但是,事情其实还没有完。几年之后,议和破裂。1597年,也就是万历二十五年,日军再度卷土重来、渡海进犯,如同上一回的翻版一样,日军兵锋再度直指王京汉城,朝鲜又一次告急。明朝反应迅速,再次应邀派兵支援,并任命麻贵为主将,坐镇汉城。在南原、全州纷纷陷落,日军紧逼汉城外围的不利局势下,进行了稷山之战,稳住了局势。而后越来越多的明军援军开赴朝鲜,日军便由战略进攻转为了战略防守,回守沿海构筑的坚固倭城,直到1598年丰臣秀吉病死,日军于11月陆续渡海撤军回国。战争彻底结束。
        ##########################################################
        说完了大致的背景,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来了:


        IP属地:河南4楼2018-04-25 12:04
        回复
          说完了大致的背景,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来了:
          关于第二次援朝战争,也就是麻贵挂帅的这一次。既然上一次李如松表现不错,那么这一回为何不让李如松再次挂帅出征?这时候的李如松,又在干什么?
          查阅了文献记载,根据记载,李如松是1597年冬季补了辽东总兵的缺位,也算是回到了其父李成梁坐镇多年、根深蒂固的辽东防区。
          细看这个时间点,刚好是第二次援朝战争爆发之后有一段时间,具体来说,是在稷山之战后,此时明军已基本稳住了战线。迫使日军收缩防线、转为战略防御。而明军则在援军陆续抵达后开始转为战略进攻。既然前线已经稳定,自然也不用再派李如松去救急了。
          然而不久之后的来年4月,根据明史记载,在迎战土蛮寇犯辽东之时,(李)如松率轻骑远出捣巢,中伏力战而死。(《明史》第二百三十八卷 列传一百二十六)
          这。。。就这么死了?!
          恐怕熟悉李如松大致生平的朋友们看到这里都会有和笔者类似的感觉。而且是如此低级的指挥失误(轻骑远出、中伏身死)?!无论你信不信,笔者是不太信的。
          为什么呢?就因为之前其曾指挥过的一场战役,也是第一次援朝战争中双方争议较大的一场战役——碧蹄馆之战。关于这场作战的细节,作战双方记载多有争议,日后有机会再拿出来单说。这里就提一点,明军在碧蹄馆之战中的出击,简单来说,当时李如松是颇有经验地将麾下骑兵分为了三支。先锋一队,自己一队,后面还有一队由嫡系将领杨元率领作为接应,先后进军。在碧蹄馆之战中,先锋遭遇到日军重兵的围攻,李如松随即引自己这队前来接应,杀入重围后力战了许久,李如松也曾差点儿遇险,但仍旧未退,力战不止,就在双方都有些疲惫之时,杨元的后队终于及时赶到,李如松也得以趁机突围反攻,终于杀退了日军。
          结合这个碧蹄馆之战,不难看出,李如松粗中有细,出击大胆,但也留有后招。何况碧蹄馆之战中曾遇险被围的李如松,事后又怎么会不更加小心谨慎、而轻易再次犯险呢?这实在有些诡异。
          而当时的明朝朝廷之中,其实也有人对此事持不同意见。这就是同时代的赵士桢所著《神器谱》中所言,指出李如松之死,是因为一名叫做李平胡的将领泄露了李如松的出击日期,这才导致了李如松战死沙场的悲剧发生。(原文:“臣见辽左降虏李平胡者,以朝廷高官厚禄,以宁远两世抚育之恩,毕竟阴泄主帅出塞之期,使李如松身膏草野,暴骨塞外。“)
          此外,当时的朝廷内阁首辅赵志皋为李如松所撰写的墓志铭中,又有了更详细的记载。(李如松墓志,1958年出土于北京丰台区赵辛店。局部拓片如下图)

          依稀可以勉强看清的墓志铭中,相关原文如下(部分看不清的字暂以□代替):”公(指李如松)以此自喜用寡覆众,吾长技当在养善术,业已明知当有伏,提五千人深入转战数百里,誓不还缩一步,斩馘不下数百,往来□捣万众中如无人,使李平胡、张玉辈有一军策应,虏乃亦不知少多仓卒,一□□,腹背夹击,岂不更成奇捷。□□不用命,委帅与敌,矢竭力尽,慷慨杀所坐马,万里功名,百战残躯,坐令狼藉。又足悲已,呜呼伤哉!“
          看到这里,才终于恍然大悟!看来,此战之中的李如松与在之前碧蹄馆时一样,还安排了李平胡、张玉两人作为接应。如果按照计划前来接应的话,兴许就可以转败为胜,最差也可以像碧蹄馆之战一样,将李如松救出重围。但是,却不知为何,李平胡二人并没有像碧蹄馆之战中的杨元一样,前来赶到接应!
          赵士桢所写的著作,加上当时朝廷首辅赵志皋所写的墓志铭,一个白纸黑字,一个刻于石碑,应该是足够可信。
          按理说,事情到这里,差不多就很清楚了。不过,一件非常蹊跷的事情出现了,反而使得整个事件更加扑朔迷离。


          IP属地:河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8-04-25 12:07
          回复
            这个有必要说明一下,壬辰倭乱史大神秋风萧落的考证过这事儿。从朝鲜方面资料来看,李平胡和张玉辈都死在了该战斗中,也没有叛徒出卖一类的说法。赵志皋为李如松写墓志铭,自然会在部分地方曲笔,维护李的形象。所以证据是不足的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8-04-26 17:04
            收起回复
              我记得那篇文章后面还提到了杨元被斩首之类的事。杨元此人与辽东将门并无密切关系,反而是斩杀他的杨镐和李如梅关系密切,要从杨元的事来证明阴谋论也是说不通的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8-04-26 17:05
              收起回复
                按照国人一惯,文字越短,事情越大,如松之死,只有草草两句许。离城百余里中伏而死。作为名将,从平宁夏都看出如松有勇百谋,为什么有了碧踮馆教训后如松轻骑离城百元里会没后手?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8-04-26 17:27
                收起回复
                  总结一下我的观点,我对李如松中伏身亡的原因持保留态度。
                  但目前的按宣祖实录记载可证明李平胡战死于该次战斗。文中提到熹宗实录所载李平胡,可参见督师略记,乃是冒名顶替之人。至于其是否有指挥不利的责任,赵世桢为什么要弹劾他,有待更多证据。
                  文章作者所述李如松之死的资料性证据,神器谱一条为至少六七年前@东海长鲸 就在吧里贴过。而至于李如松墓志的内容我多年前也在吧里做了探讨。此外壬辰史大神秋风萧落在其个人贴吧详细罗列了李平胡的生平资料,又在今年更新了宣祖实录所载李如松之死,即李平胡张玉辈都战死于此战之记录,这是文中没有提及的。抛开宣祖实录,知乎这篇文章的作者材料也已经很老套了。
                  再说说除实质性证据的其他内容。作者想通过李如松部将的下场来证明所谓阴谋论,但所述杨元和李家并无太大关联,反而是斩杨元的杨镐和李如梅关系密切,这又是一误。还有部将祖承训,虽然其本人事迹难以考察,但他的儿子祖大寿乃明末辽东大将,和吴家联姻,可谓呼风唤雨,这也证明祖氏一族并未受到所谓阴谋的牵连。
                  更多谬误之处不再详述,只想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即使李如松真的中伏战死,也不影响他的形象,马革裹尸乃军人殊荣。而对一个人物洗白过度,一直牵强论证,反而显得颇为笨拙了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8-04-26 20:23
                  回复
                    回复可能比较激动哈,楼主转载各类观点看法是值得鼓励的,欢迎楼楼多发帖加精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8-04-26 20:31
                    回复
                      哎呀,这是小吧同志的嘛,我眼瞎了没注意,工作辛苦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8-04-26 20:32
                      收起回复
                        李家功高震主


                        IP属地:中国香港12楼2018-04-26 20:47
                        收起回复
                          期待大吧,早点来篇大作,还原一下如松轻骑离城百余里,中伏牺牲的真像。草草几笔,一代名将没了,简单离奇。那年如松都50多岁了打过上司虐过回子,如松牛不牛,鬼子最有发言权,这样的一个久经沙经验丰富的各将轻骑中伏了力战而死。估计好多人都不太相信?毕竟如松不是赵括。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8-04-26 21:12
                          收起回复
                            还加了精,多谢大吧了!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8-04-26 21:13
                            回复
                              Lz有一点同,盼大吧关于如松大作。还原一下真像。


                              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8-04-26 21: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