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商代军队组织,分左、中、右三师。
西六师:西周时周王的禁卫军。驻屯于西土,共六师。
成周八师:西周时驻屯于成周(今洛阳市)的宿卫军,共八师。用于守卫中原和征伐南方各族。
殷八师:西周时驻屯于卫国的宿卫军,共八师。用于守卫东土和征伐东方各族。
军:春秋以后的军队组织单位。春秋时各大国多设有上、中、下三军,公约有战车千乘,士兵三万人。后来晋、吴等国曾扩至五军、六军。历代沿用其制,人数多少不一。
三军:春秋时各大国多设有上、中、下三军,其中以中军最强。晋国中军的长官称元帅。
三行:春秋各国皆用战车作战。公元前632年,晋国为了抵御翟族,在上、中、下三军以外,创设三支步兵,称为“三行”,即中行、左行、右行。
带甲:战国时对步兵的通称,因穿戴甲胄而得名。 武卒:战国时魏国考选步兵,凡身穿“三属之甲”,手执“十二石之弩”,背负“菔矢五十个”,荷戈,带三日之粮,能在半天跑一百里的,才得中选。中选者称为武卒,免除其全户徭役并给予田宅。
五都之兵:战国时齐国经过考选和训练步兵,也称持戟之士。驻防于五都。亦称“五家之兵”或“技击”。
锐士:战国时秦国经过训练的步兵。
南军:西汉时禁卫军有南军北军之分,南军守卫未央宫,由卫尉统领。因未央宫在长安城内的南面,故称。卫士由各郡轮流,一年更换一次。除未央宫外,,南军亦守卫长乐、建章、甘泉等宫。
北军:汉代守卫京师的驻屯军,汉朝常备军的精锐和主力。初由中尉统率,因驻守长安城内北部,故称。汉武帝时,扩大北军,改北军中垒为中垒校尉。又增设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七校尉,分别驻守长安城中及附近各地,并随军出战,中尉也改称执金吾,不再统率北军。东汉时,省去中垒,并胡骑入长水,虎贲入射声,置北军中侯以监五营,称为北军五校。
羽林:汉代禁卫军。西汉武帝时选拔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等六郡之良家子,守卫建章宫,初称为建章营骑,后改称羽林骑,其意为国羽翼,如林之盛。隶属光禄勋,为皇帝之护卫。东汉称为羽林郎。后代禁卫军亦常有羽林之名,三国时期吴国的宫廷禁卫部队亦称羽林。
虎贲:西周精锐的武士称谓。春秋以后为天子侍从的卫士。平时守王官,王出行则随前后。汉代有虎贲中郎将、虎贲郎,历代沿用,一直到了唐朝才被废止。
期门:西汉护卫禁军名称,亦为官称。武帝建元三年(前138)置,地位近郎官,执武器,随从皇帝出行。汉武帝时选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等六郡良家子组成。武帝微行,这些卫士执兵器护卫,因“期诸殿门”,故称期门,隶属于光禄勋。平帝时改称虎贲郎。
材官、骑士、楼船:西汉时根据地方特点训练的各个兵种:西、北边郡产马地区训练骑兵,称为骑士;内地不产马地区训练步兵,称为材官;江、淮以南各郡训练水军,称为楼船。
轻车:即驾车作战的士兵,西汉兵种之一。汉初常用于战争,后逐渐失去作用,至武帝时完全成为仪仗队。
正卒、戍卒:汉代制度:男子从23岁起需服兵役两年。一年在本郡服役,称为正卒;另一年戍守边境或到京师守卫皇宫,称戍卒或卫士。至56岁免。
青州兵: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十二月,曹操从青州投降的黄巾军主力中选拔三十万身强体健者,编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青州兵”,成为曹操争夺天下的主力部队。
北府兵:东晋孝武帝初年谢玄组建训练的军队。太元二年(377),建武将军、兖州刺史、监江北诸军事谢玄召募徐(治京口)、兖(治广陵)一带劲勇以抵御前秦。东晋称京口为“北府”,所以称这支军队为北府兵。
西六师:西周时周王的禁卫军。驻屯于西土,共六师。
成周八师:西周时驻屯于成周(今洛阳市)的宿卫军,共八师。用于守卫中原和征伐南方各族。
殷八师:西周时驻屯于卫国的宿卫军,共八师。用于守卫东土和征伐东方各族。
军:春秋以后的军队组织单位。春秋时各大国多设有上、中、下三军,公约有战车千乘,士兵三万人。后来晋、吴等国曾扩至五军、六军。历代沿用其制,人数多少不一。
三军:春秋时各大国多设有上、中、下三军,其中以中军最强。晋国中军的长官称元帅。
三行:春秋各国皆用战车作战。公元前632年,晋国为了抵御翟族,在上、中、下三军以外,创设三支步兵,称为“三行”,即中行、左行、右行。
带甲:战国时对步兵的通称,因穿戴甲胄而得名。 武卒:战国时魏国考选步兵,凡身穿“三属之甲”,手执“十二石之弩”,背负“菔矢五十个”,荷戈,带三日之粮,能在半天跑一百里的,才得中选。中选者称为武卒,免除其全户徭役并给予田宅。
五都之兵:战国时齐国经过考选和训练步兵,也称持戟之士。驻防于五都。亦称“五家之兵”或“技击”。
锐士:战国时秦国经过训练的步兵。
南军:西汉时禁卫军有南军北军之分,南军守卫未央宫,由卫尉统领。因未央宫在长安城内的南面,故称。卫士由各郡轮流,一年更换一次。除未央宫外,,南军亦守卫长乐、建章、甘泉等宫。
北军:汉代守卫京师的驻屯军,汉朝常备军的精锐和主力。初由中尉统率,因驻守长安城内北部,故称。汉武帝时,扩大北军,改北军中垒为中垒校尉。又增设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七校尉,分别驻守长安城中及附近各地,并随军出战,中尉也改称执金吾,不再统率北军。东汉时,省去中垒,并胡骑入长水,虎贲入射声,置北军中侯以监五营,称为北军五校。
羽林:汉代禁卫军。西汉武帝时选拔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等六郡之良家子,守卫建章宫,初称为建章营骑,后改称羽林骑,其意为国羽翼,如林之盛。隶属光禄勋,为皇帝之护卫。东汉称为羽林郎。后代禁卫军亦常有羽林之名,三国时期吴国的宫廷禁卫部队亦称羽林。
虎贲:西周精锐的武士称谓。春秋以后为天子侍从的卫士。平时守王官,王出行则随前后。汉代有虎贲中郎将、虎贲郎,历代沿用,一直到了唐朝才被废止。
期门:西汉护卫禁军名称,亦为官称。武帝建元三年(前138)置,地位近郎官,执武器,随从皇帝出行。汉武帝时选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等六郡良家子组成。武帝微行,这些卫士执兵器护卫,因“期诸殿门”,故称期门,隶属于光禄勋。平帝时改称虎贲郎。
材官、骑士、楼船:西汉时根据地方特点训练的各个兵种:西、北边郡产马地区训练骑兵,称为骑士;内地不产马地区训练步兵,称为材官;江、淮以南各郡训练水军,称为楼船。
轻车:即驾车作战的士兵,西汉兵种之一。汉初常用于战争,后逐渐失去作用,至武帝时完全成为仪仗队。
正卒、戍卒:汉代制度:男子从23岁起需服兵役两年。一年在本郡服役,称为正卒;另一年戍守边境或到京师守卫皇宫,称戍卒或卫士。至56岁免。
青州兵: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十二月,曹操从青州投降的黄巾军主力中选拔三十万身强体健者,编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青州兵”,成为曹操争夺天下的主力部队。
北府兵:东晋孝武帝初年谢玄组建训练的军队。太元二年(377),建武将军、兖州刺史、监江北诸军事谢玄召募徐(治京口)、兖(治广陵)一带劲勇以抵御前秦。东晋称京口为“北府”,所以称这支军队为北府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