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商隐诗
义山诗,深情绵邈,典丽精工。如春蚕吐丝,缠绵委曲;又如红楼隔雨,凄艳迷离。心中情愫千回百转,纠葛纷纭,遂吐词含珠,妙臻神境,令人知其意而不敢指其事以实之。义山诗境,飘乎无定,美不胜收。
义山早慧,五年诵诗书,七岁弄笔墨。却幼年失怙,半世飘零。义山本存“欲回天地”之心,奈何仕途蹇舛,毕生陷在牛李党争之泥淖中,无力回天。“集仙殿与金銮殿,可是苍蝇惑曙鸡”,于李杜深表同情,“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宛(左宛右鸟)雏竟未休”,又何尝不是针对身边肖小辈之夫子自道?
朱鹤龄说:“义山厄(左耳旁)塞当途,沉沦记室,其身危,则显言不可而曲言之;其思苦,则庄语不可而谩语之。”
义山转益多师,学杜而入少陵藩篱者,晚唐唯此一人而已;取法长吉而音律圆转,不滞于物,遂有长吉之幽,而无长吉之险。义山多师而自成一体。老杜沉郁雄浑,义山绵邈绮丽。长吉冷艳奇诡,义山明丽圆融。
秋阴不散霜飞晚,却为留得枯荷听雨声。晚唐诗一如风流六朝人物,乃是秋后之花,绚丽至极。义山,牧之,飞卿,端己,皆极尽绮丽柔媚,温婉蕴藉。“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唯有杜司勋”,义山深以牧之为同道中人。
义山心思缜密,感觉细腻,咏物之作最体现自家特色。夕阳,细雨,落花,流莺,暮禅,触目生怀,“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外物均赋予身世飘零之感。甚而至于牡丹——花之富贵者——亦是在雨里“玉盘迸泪伤心数”,而终不免“一年生意属流尘”。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几人曾预南熏曲,终古苍梧哭翠华”。义山登临,伤世,怀古之作,无不重情;逢此摇落伤年日,永怀羁留念远心!
元好问《论诗绝句》其十二云:“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后世诗人终体会,伤心人别有怀抱!由唐至宋,义山诗影响依旧不灭。王安石称赏“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苏东坡独爱“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钱惟演刘筠杨亿诸人,追摩义山,作诗喜丰富藻丽,不作枯瘠语,号为“西昆体”。虽不为欧阳公所赏,但亦可看出义山之影响。义山被人爱了一千年,直至近世,仍有女诗人吕碧城,写下红笺小字,说尽无限心事,字里行间,依约看见,蓝田日暖,锦瑟华年。
“巧啭岂能无本意”,本意何谓,终不可解。只有一篇篇美丽无题诗,惊艳了一千年,感动了一千年,众说纷纭了一千年,世世代代,直到地老天荒。“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凄美哀艳一直流转在人们口头心间,余音袅袅,历久弥香。
读义山诗,深知身在情长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