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吧 关注:2,746贴子:28,889
  • 2回复贴,共1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IP属地:云南1楼2018-06-29 22:33回复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施指的是什么,济指的是什么?
    若将施和济都理解为是经济上的支援、帮助等,则这句话就变成了给老百姓发钱则如何?这肯定不是仁,更不可能被夸为圣。
    我对这一小段话的不解在于当前全面脱贫的一些现实问题。
    不知大家对于当前决胜小康的情况有多少了解。
    事实情况是,有很多人们愿意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脱贫,也有很多人是扶贫所扶不起来的贫。政府提供的免息贷款,本意是提供给贫困的人们一个本钱,不论是做小生意也好还是购置农具也好,脱贫还是要靠自己。然而实际操作中,有很多人把政府的脱贫帮扶看作天上掉馅饼,政府发钱养他,前脚拿了扶贫款,后脚就去买酒喝,这种贫是扶不起来的贫。
    所以,当看到这句话时下意识地,就想到这样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能做到什么地步,能帮助多少人,我个人是很怀疑的,如果说只是帮扶,只是施和济,这样也能算仁的话,我个人是不认可的。
    然而夫子对于这样的看法却是“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那看来是我的理解有问题了。
    参考《四书章句集注》的看法,引于此处:
    “夫博施者,岂非圣人之所欲?然必五十乃衣帛,七十乃食肉。圣人之心,非不欲少者亦衣帛食肉也,顾其养有所不赡尔,此病其施之不博也。济众者,岂非圣人之所欲?然治不过九州。圣人非不欲四海之外亦兼济也,顾其治有所不及尔,此病其济之不众也。”
    施于此处个人还是愿意理解为施治,即我能够为你操这份心。则博施于民可视为广泛地照顾到人民。济众之济,亦从推广的角度来理解,而不纯理解为经济或者物质。则上述几个“非不欲”虽然是在说物质,但是背后的那份心也是可以看到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确实也是大事一件。
    然而即便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如果也发生上述“扶不起来的贫”的情况,也能称仁,更进一步以至于称圣吗?
    如果有这样的人,占用了扶贫资金,占用了政府资源,只一味去满足他,是算不得仁,更算不得圣的。
    这样思考的前提是“扶贫资金是有限的,政府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在这种条件下,损众人而养一人,是称不上仁和圣的。
    那么,对于这样的人,又是不是应该要去从精神层面改正他呢?
    结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来看,这两句颇有些开明父母的感觉。所谓开明父母,就是“我当年没有办法实现我的梦想,如今我给你提供你实现梦想的条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给你提供选择的自由和实现它的一切必要帮助,至于路选哪条,看你自己。
    那这样的人存在,是不是对于社会其他人的不公?
    而实际的理解,在“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描述和《章句》的注解中,却是一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图景,这样的条件下,是不存在“扶贫资金是有限的,政府资源是有限的”这种情况的,也就不存在所谓损众人一说了。这样的境界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所以如果在这样的前提下,我完全认同“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就好像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有这般那般的不好,但是人民文盲率降低,贫困人口比例更是远低于历朝历代,从这个意义上讲,纵这几十年来有多少糟心事,也掩盖不过去这一番伟大的功绩。
    前面也说了,路选哪条,看你自己。如果说因为一个两个好吃懒做的人存在,就人人都想要好吃懒做,也有些过于担心,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情况下,人们的精力也应该在于追求个人的理想上了,如果好吃懒做也算理想的话,就随他们去吧。
    但是话说回来,对于这样的愿景,我从理想上是支持的,但是从现实角度,我还是不持什么乐观态度。因为资源总是有限的,前述美好愿景是建立在无限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有人占了便宜,就有人要吃亏,这是在有限的环境下的必然结论。事实上人民公社化运动也算是这方面的一次尝试,具体最后结果大家也是知道的。
    所以,对于“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我赞同夫子的看法,但是我也要加进自己的限制条件,“(如有,)何事于仁,必也圣乎!”。至于实际有没有,行不行,那就再另说了。


    IP属地:云南2楼2018-06-29 23:20
    回复
      长久于学问无所进,上面这些看法也有其瑕疵和不足,甚至有错谬也不足为怪。请各位同学指正!


      IP属地:云南3楼2018-06-29 23: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