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度是气候因素中对蜜蜂生命活动影响最大的因素,掌握温度对蜜蜂的影响,对蜜蜂的科学饲养和保护异花授粉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温度对蜜蜂影响的研究进展。
3温度对蜜蜂发育的影响
温度是影响蜜蜂发育的主要因子之一,在蜜蜂生长发育过程中,影响其子的发育历期,蜜蜂初生重、外部形态及腺体发育等。
蜂卵的发育温度为30~38℃,其中最适温度为32~35℃,发育历期3d,随温度改变,发育历期相应缩短或延长;封盖子发育最适温度,工蜂为32~35℃,雄蜂范围较窄,只有33~35℃,蜂王为30~36℃。曾志将研究了在恒温培养箱内培育意大利蜜蜂受精卵,结果表明:在32,33,35℃时卵的发育历期分别为105,90,70 h,40℃时卵不孵化,推算出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26℃,有效积温为630 h·℃,但在此起点温度以上的28.0℃和29.5℃,蜜蜂卵均不孵化。周冰峰等四分别在32,33,34,35,36℃下观察发现,意大利蜜蜂受精卵的发育历期分别为3.68,3.40,3.00,2.81,2.74 d;蜂王封盖期分别为8.80,8.19,7.93,7.04,7.08 d,封盖期在32~36℃之间,蜂王初生重为226.7~228.5 mg,各水平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温度升高到37℃时,蜂王的初生重显著下降(P<0.05)。
余林生等报道,温度对中华蜜蜂性成熟及蜂王卵巢管数和雄蜂射的精量的影响极显著(P<0.05);对封盖子期及韧生重影响差异显著(P<0.05),对体长、认巢飞行期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谭垦等报道,西方蜜蜂幼虫在不同温度下发育,对蜜蜂翅膀的形态特征有明显的影响。CIaudia G.等报道:在蛹期,无论群体的内温度变化幅度多小,都会影响蜜蜂神经系统的发育,从而影响成年蜂的行为。
4温度与蜜蜂病虫害发生间的关系
温度是一切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环境因子,对蜜蜂病虫害发生、传播的影响也不例外。
4.1 变温与蜜蜂病虫害的发生
早春气温变化频繁,蜂群的白垩病受其影响较明显。处于增殖期的蜂群子圈面积较大,结团时外围脾受冻,或因蜂群繁殖很快,雄蜂幼虫常被抛置于育虫圈外受冻,从而使白垩病的发病率明显提高。梁勤等报道,蜜蜂球囊菌(Ascosphaera apis)孢子活化和鹏大在15~40℃和25~40℃范围内受温度的影响不明显(P>0.05);萌发管仅发生在25~37℃,最适温度位于(31~35)±0.5℃。不稳定的温、湿度是导致东方蜜蜂囊状幼虫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卷翅病常见于气温变化异常、粉源充足的季节,保温不当,蜂少于脾,管理不要时易患此病。
4.2 高温与蜜蜂病虫害的发生
温度高于35℃时,蜜蜂易发生慢性**病,并会借助于受病毒感染的花粉、巢脾、蜂机具以及盗蜂、迷巢蜂在群间迅速传播。持续的高温天气或丧失调温能力的蜂群,往往造成对卵和幼虫的高温伤害。美洲幼虫腐臭病幼虫多发生于气温较高的夏季,其芽孢杆菌发育的最适宜温度为36~37℃。高温同样能加速急性**病病毒粒子的增殖,有助于败血病和黄曲霉的传染。
4.3 低温与蜜蜂病敌自的发生
冬季及早春,外界温度低或多雨,蜜蜂被长期幽闭,无法排泄飞翔,易发生孢子虫病、下痢,污染箱内及巢脾。春繁期间,气温低于15℃时,蜂群保温不当,易发生爬蜂,同时保温不利也会感染囊状幼虫病,寒流能促使蜜蜂螺原体病的发生。
5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红外探测技术将运用到蜜蜂个体体表和群内进行温度测定,可以尽量避免影响蜜蜂正常的采集活动,以及对蜜蜂的伤害和人为因素造成的试验误差。蜜蜂调节蜂巢温度,使蜜蜂育虫区保持在35℃左右,在35℃以下生存的病原微生物都不能危害蜜蜂,提高了蜜蜂的抗病能力;同时让自身生活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延长寿命并能更好地生存和繁殖。蜜蜂调节温度的本能,对其进化、生存、群居起到积极作用。环境温度的变化对检查蜂群、移虫育王、蜂群过箱、选择场址、改造蜂场环境、做好蜂群保温遮荫工作以及室内越冬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安徽农业大学 曹义锋 余林生 毕守东 丁建】
转自微信公众号(湖北天马养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