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十六😇谢谢你的意见啊,可是这么一来,我整个的文就崩了。关于历史,大家都是从几卷史书里面来推敲过去,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观点,见仁见智,所以我和你观点不和之处请见谅。
一来,张良身为臣子,无论刘邦对他如何,他都会去帮刘邦,这不仅仅因为私交,而更是因为刘邦是可以终结乱世的人,平定乱世,这是文中张良的理想。于公于私,他都会帮刘邦。
二来,世事难论,历史上项伯的确没有受到处分,可是这就是他最好的结局了吗?在文中我将他设定为一个不懂权谋的人。他对项羽是很忠心的,他之所以会帮刘邦,是看在张良的份上和坚信刘邦不会和项羽成为敌人。所谓士为知己者死,项伯也是一个忠心的人,当日后刘邦逼死项羽之后,这个忠心的人会怎么想?是自己间接亲手害死了自己的主上,这对一个忠心的人来说,是莫大的耻辱和折磨。这耻辱甚至不能让他去九泉之下找项羽去赎罪,直到他死,这份折磨也不得解脱。张良知道项伯的性格,如果项伯是一个首鼠两端只顾利益的人,那结局自然是皆大欢喜。真正的悲剧,埋在项伯的性格里,不谙权谋却忠心耿耿,他必受自己的良心折磨,这就是文中提到的,所谓悲怆的未来。从他在鸿门宴上帮刘邦就注定了。如果张良告诉他,刘邦和项羽是不能共存的。他必定不会帮刘邦。这当然不能怪子房,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立场。
三来,我是不是写得太糟糕了?阁下似乎认为我把子房以谋士论了,大哭😭😭😭。他早就预料到项伯的未来,为了天下安定,他选择了让自己心怀愧疚地走下去。就单单他会愧疚这一点来说,他怎么会单单是一个谋士呢?后文也提到刘邦猜忌他,但他仍然在吕雉找到他,以汉家天下为重,替吕雉献谋。不以一人之悲为意,而以天下百姓为重,这样的格调,这样的气度,他怎么会只是一个谋士?
而文中的刘邦我写出的是帝王心术的一面。
四来,阁下好像认为我否定了项伯和张良的情谊。单就张良懂项伯来说,他们又怎会是情非泛泛之辈?单就项伯立于不同阵营来提醒张良,这已经是非常难得的友谊了。恰恰因为他们情非泛泛,而项伯不谙权谋,张良做出选择,才无比痛苦和自责。就好比你明知道某一条路坎坷不屈,路中间还有个坑,你朋友跟你说他要走那条路,由于你的不提醒你朋友摔断了腿。你会不会自责?(这个比喻我都无法吐槽。)大多数人可能不会自责,可恰恰是张良,他虽历经艰难,但初心不改,善良和珍惜友谊的他会自责。
不要嫌我啰嗦啊!这就好比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受了误解。妈妈忍不住辩白两句一样。阁下的高论,非常有利于启迪思想,可对我行文来说,帮助是不大的。非常感谢你的意见,但有些东西是文章的核心,改了就面目全非啦。再次感谢献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