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与可持续发展。《群书治要·周易》认为,万事万物都在一个通往平衡与和谐的过程中互相联系,人类生活与天地化生过程密切相关。《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社会生活必须掌握并主动运用天地之道。因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里的“道”是指自然而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天道),所以荀子说:“道者,古今之正权也;离道而内自择,则不知祸福之所托。”
这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到宋明新儒家学者那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在他的《大学问》中对儒家宇宙观提出了绝妙见解:“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体的关系,因而能够相互感应,这也意味着人心能够影响自然环境。因此,改变人心就能改变环境,解决人内心的争斗、不满和对立,才能够彻底解决自然环境之殇。
深受“天人合一”宇宙观之影响,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自然从来没有被看作人类征服、主宰、利用和控制的对象。例如传统中国建筑的最高美学标准是“巧夺天工”,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建筑(如颐和园、苏州园林等)恰好与自然完美融为一体,看到中国2000千年前建造的水渠大坝现在仍然在造福当地的人民和自然环境,也就不足为奇。正因如此,中华民族才能长久以来一直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种“天人合一”的理念可以为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