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余莉吧 关注:81贴子:262
  • 8回复贴,共1

向世界传达中华文化的和谐理念(刘余莉教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向世界传达中华文化的和谐理念
(刘余莉教授)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08-04 16:53回复
    作者: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
    来源:人民论坛网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08-04 16:55
    回复
      感谢楼主,静候下文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08-04 22:53
      收起回复
        “天人合一”与可持续发展。《群书治要·周易》认为,万事万物都在一个通往平衡与和谐的过程中互相联系,人类生活与天地化生过程密切相关。《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社会生活必须掌握并主动运用天地之道。因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里的“道”是指自然而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天道),所以荀子说:“道者,古今之正权也;离道而内自择,则不知祸福之所托。”
        这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到宋明新儒家学者那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在他的《大学问》中对儒家宇宙观提出了绝妙见解:“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体的关系,因而能够相互感应,这也意味着人心能够影响自然环境。因此,改变人心就能改变环境,解决人内心的争斗、不满和对立,才能够彻底解决自然环境之殇。
        深受“天人合一”宇宙观之影响,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自然从来没有被看作人类征服、主宰、利用和控制的对象。例如传统中国建筑的最高美学标准是“巧夺天工”,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建筑(如颐和园、苏州园林等)恰好与自然完美融为一体,看到中国2000千年前建造的水渠大坝现在仍然在造福当地的人民和自然环境,也就不足为奇。正因如此,中华民族才能长久以来一直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种“天人合一”的理念可以为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8-08-05 18:57
        回复
          “仁者无敌”与和平发展。《群书治要》强调了“仁”的美德。“仁”是一个表意文字,左边的“亻”即“人”,右边是数位“二”,表示人与人的相处之道。在这种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不可能发展成为一个富于侵略性的国家。相反,中国始终致力于加强与不同国家地区的合作关系,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古人所说的“仁者无敌”,意思并非仁者打遍天下无敌手。相反,古人认为,仁者从来都不会和任何人对立,甚至连对立的念头都没有。
          中国长久以来都是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家,热爱和平与追求和谐是中国精神的重要体现。在中国人看来,唯有仁慈博爱的教育才能推动世界和平的实现。六百多年前,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1371—1435)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舰队七下“西洋”,到过亚州、非州的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他带给当地人民的是茶叶、瓷器、丝绸和先进的造船术、造纸术,而没有占领别的国家一寸一尺的土地。他为外部世界带去的是友谊、和平和文明,这很好地说明中国古人愿与国际社会建立和谐关系的美好信念。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8-08-05 18:57
          回复
            “和而不同”与合作共赢。“和而不同”也是《群书治要》中所倡导的理念。提倡“和而不同”,就是对文化间的差异性表现出最大的尊重,同时,我们也寻求不同种族和宗教信仰之间的共同性,以达到共存共荣。
            随着科技的进步,整个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地球村”。在这个地球村的时代,和谐世界要依靠全世界范围的德性修养和责任教育,这是化解冲突、实现和谐的必由之路。阿诺德·汤恩比博士说:“儒家和神道教代表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作。道教则是让自然顺其自然。这些宗教和哲学传统观点敏锐却又不咄咄逼人。这种世界观才是拯救全人类的希望。”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8-08-05 18: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