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版夜天子吧 关注:1,460贴子:12,550
  • 16回复贴,共1

【夜天子】历史及人文相关科普搬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们这个剧呢,是一个历史架空剧,既然与历史相关呢,就可能会出现很多历史相关的剧情或者历史或者服化道或者人文,也许会有些差异或者与历史不太符合,所以能呢,就有了科普,快速了解更真实的历史,微博上看的很多人发了一些科普,每个人都发的不一样,合在一起感觉自己知道的更多了,所以就建了这么个帖子,记录微博上小仙女们的科普,顺道记录一下自己学到的历史的知识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08-13 23:36回复
    [cp]#徐海乔叶小天##徐海乔夜天子# 小天哥哥读的这段字
    尔俸尔禄,民脂民膏,小民易虐,上天难欺
    出自太平兴国八年颁示的《颁令箴》的《戒石铭》
    但剧中刻的字与最原版不同,用的是宋朝衙役门口统一发放的那个版本
    意为emm告诫官员,穿了这身官服,就得为百姓谋福,你能欺负的了小老百姓,却骗不了天王老子[doge][/cp]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08-13 23:42
    收起回复
      2025-05-19 23:03:04
      广告
      没了就这一段?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08-14 10:04
      收起回复
        然后呢


        IP属地:广西5楼2018-08-14 22:43
        收起回复
          “中国”这一名称始于周朝。但最初“中国”并不是指国家,而是指国都。古代学者认为,帝王之所即为“中”,所建的城邑就是“中国”。至于把华夏民族的居住地和建立的国家称为“中国”,那就是后来的事情了。
          古人把神秘的天空看作神界,把星辰中最引人注目的北极星看作是“天中”。这是因为古人观察到满天的星星都围绕北极星转,就像一把转动的伞一样,而伞的顶端就是北极星。依此设想,人们便认定人君的国都就是“土中”,即大地的中心。传说武王伐纣成功以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考察四方,寻找“土中”,结果找到了伊、洛平原,并在这里定都洛阳,其用意是让天下百姓像星星那样向自己围聚合拢,此地后来被称为中原、中州、中土。以后随着时代的推移,逐渐演变为把华夏民族的居住地和建立的国家叫“中国”了。
          不过,一直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前,中国还不是我们王朝正式的代名词。比如清朝,它一般不叫中国,叫大清。你们看它挂的旗子,平时的文书,我大清,大皇帝,什么什么都大清。当然以前的话,明朝它不会叫中国,大明,皇明都这么来的。但是慢慢慢慢,特别我们发现到明朝以后,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叫中国,主要是外国人、西方人到中国来,他们喜欢用China来称呼中国。我们知道中国这两个字,可以称为China,但是也可以翻译成CentralEmpire,中央王朝,中国这多好,所以以后就是清朝的时候,他们有的时候西方称中国为中国,我们自己也称中国。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8-08-15 01:16
          收起回复
            [cp]#夜天子[超话]##徐海乔叶小天[超话]#
            第一期 叶小天初入葫县[米奇比心]
            知县 花晴风【方清平】正七品 掌县之政
            县丞 孟庆唯【秦焰】正八品 协助知县理县政
            主簿 王宁【王建国】正九品 管粮税、户籍
            典史 叶小天【徐海乔】未入流 掌刑狱、治安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8-08-16 01:50
            回复
              〖万历中兴〗
              万历中兴,万历帝朱翊钧在位的前十五年里出现的短暂中兴局面。主要归功于张居正在朝政上的政绩。
              朱翊钧即位初年,因年幼(朱翊钧小朋友年仅9岁),对首辅张居正极为信赖,张居正推行政令:内政上,推行考成法,裁撤冗官冗员,整顿吏治,精简机构;经济上,推行一条鞭法,改革赋役制度,减轻农民负担;军事上,加强武备整顿,平定西南骚乱,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镇守长城,边境安然;水利上,启用潘季驯,四次治河(黄河),变患为利。
              万历前期,国库充盈,经济繁荣,边患肃清,《明史》称为“中外乂安,海内殷阜”。(来源:百度百科)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8-08-16 01:52
              回复
                〖杨应龙〗与〖平播之役〗
                平播之役,万历三大征(宁夏之战、朝鲜之战、播州之战)之一。
                杨应龙,四川播州世袭土司。
                杨氏在播州的地方政权,从唐朝杨端开始。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南诏国(云贵高原古国名,唐属国)叛唐,此后约十年内,南诏几度占领播州、攻陷安南都护府治(安南都护府:唐朝六大都护府之一,管理唐朝南部边疆地区的主要机构)。
                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3年),南诏再次攻陷播州之际,杨端响应招募,率领九姓子弟定居并收复播州,从而开始统治播州,后被唐朝廷封为播州宣慰司宣慰使,成为播州杨氏第一代土司。
                从杨端传到杨应龙这里已经是第二十九代,历时七百多年!没错!比哪朝历史都长!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杨应龙起兵造反。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贵州巡抚江东之遣都指挥使杨国柱讨伐杨氏,这场讨伐以明军失利告终,杨国柱把命丢了,江东之把官丢了。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明朝廷启用原兵部右侍郎(因病离任)李化龙,命其官复原职,节制四川、湖广、贵州三省兵事,兼任四川巡抚,主持平播战事。同年六月,杨应龙自缢,播州平定。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8-08-16 01:54
                回复
                  2025-05-19 22:57:05
                  广告
                  〖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
                  平播之役后,播州取消土司制度,实行改土归流,其地域一分为二,置遵义、平越二府,分属四川、贵州两省。
                  土司制度,元、明、清三朝在西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管理制度,任命少数民族的首领为土司、土官,授予他们按照当地的传统习惯对所辖地区进行统治的权力,官职世袭,即“以土官治土民”。
                  土司制度的本质是封建领土制。明朝,土司在承袭之时需要向朝廷打申请报告并亲自赴京领取批准委任的印信文书,也需要负担一定的贡赋和征发,然而除此之外,土司是所辖土地的所有者,也是统治者,军权、政权、财权三权在手,对土民有生杀予夺之权。
                  朝廷对限制土司权力的所做的努力:
                  朝廷在这些地区设立府、州、县等机构,以及(威慑力可能并不明显的)武装力量驻兵卫所(由指挥使司都指挥使管辖,讨伐杨氏战败而亡的杨国柱就是都指挥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规定土司必须接受当地文武长官的约束,同时在土司衙门内部也委派一定的流官(称为佐贰官),明为辅佐实为监督。然而无论是约束还是监督,其中的作用因土司的实力和流官的能力而异,土司的势力根深蒂固,流官的处境一般都是比较尴尬的。改土归流,是指将原来西南等地区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首领废除,改为朝廷委派流官。
                  改土归流的最终目的是取消土司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它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改土归流的方式有强硬有缓和。强硬的如平定叛乱(典型如平播之役)后直接改土归流,缓和的如借土司绝嗣、土司之间因仇恨或资源发生混战、土官犯罪革职等机会进行改土归流。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南诏国(云贵高原古国名,唐属国)叛唐,此后约十年内,南诏几度占领播州、攻陷安南都护府治(安南都护府:唐朝六大都护府之一,管理唐朝南部边疆地区的主要机构)。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8-08-16 01:56
                  回复
                    读作kuǎi。
                    姓氏简介:
                    蒯,姓氏,起源有三种说法,其一为出自以国名为氏;其二为出自姬姓,以邑名为氏;其三为出自姬姓,以祖字为氏。历史名人有蒯光典、蒯通、蒯祥等。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时期的蒯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古今姓氏辩证》记载,商王朝时期有个古蒯国,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蒯国的立国,约在商太宗太甲在位时期(公元前1579~前1577年待考),实际上是由宰相伊尹摄政期间所封赐,历经四个世纪之久,在殷商末期周文王姬昌东征过程中被灭掉。
                    亡国之后,蒯国王族子孙以及部分国民便以故国名为姓氏,称蒯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姬得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风俗通》记载,春秋时期,晋大夫姬得封在蒯地,因氏。”姬得,能征善战,在晋文公姬重耳执政时期(公元前636~前628年)就出任晋国大夫,因在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中有功,被晋文公封在故蒯国之地的涧水东岸的蒯邑(今河南洛阳蒯乡),由此世称其为“蒯得”。
                    在蒯得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蒯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蒯氏正宗。蒯氏族人大多尊奉蒯得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庄公,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末期,国君主为卫庄公姬蒯聩,他是卫灵公姬元之子,为卫国太子。在卫庄公还是太子的时候,曾因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干政而不满,遂想刺杀她,不料刺杀失败,他因此出奔至晋国,后又转至齐国藏匿起来。
                    周敬王姬丐二十八年(卫灵公四十三年,公元前492年),卫灵公逝世,由于太子出逃在外,便由其孙姬辄出任卫国君主,是为卫出公。在得知父亲已死后,姬蒯聩潜回卫国,于周敬王四十年(公元前480年)在大夫良夫、孔悝立的扶持下夺取了儿子卫出公的君权,将卫出公赶到自己流亡的齐国,自己成为卫国国君,史称卫后庄公。
                    周敬王四十二年(卫后庄公三年,晋定公姬午三十四年,公元前478年),晋定公悍然出兵干涉卫国,扶持卫中后废公姬般师的儿子姬起立位,是为卫君起,卫庄公则在次乱之中被属下己氏所杀。后世史家为了将卫灵公之子的卫庄公姬蒯聩与卫武公姬和之子的卫庄公姬扬区别开来,便将卫庄公姬扬称作卫前庄公,将卫庄公姬蒯聩称作卫后庄公。到了周敬王四十四年(卫君起三年,公元前476年),卫国大夫石曼尃将卫君起赶下台,迫使其也逃亡到齐国。卫出公又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8-08-24 22:32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8-08-25 13: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