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谈到二十世纪的古典音乐时,不能不提到卡朋·迪恩。这位举世闻名的犹太裔钢琴家,作曲家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三首钢琴协奏曲,十六首舞曲,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和七首练习曲,为当时乐坛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她也作为二战时期的社会活动家,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推动了和平的进程。这篇小传中,我们将尽可能客观地描述她的生平,并对她的代表性作品作出一些评价,如果读者们能对这位伟大的女士有初步的了解,便是我们这些编著者的荣幸了。
1909年11月,卡朋和她的双胞胎兄弟迪恩出生于挪威一个富裕的家庭。他们的祖母是犹太人,也是当地的一位音乐教师,给予了这对姐弟音乐上的启蒙。1914年,祖母逝世,他们举家迁往犹太人聚集的波兰华沙。在这里,卡朋度过了美好的少女时代。她师从派特开始学习钢琴,而迪恩开始学习小提。从学习乐器的初期,这对姐弟就展现出了难得一见的音乐天赋,甚至在小圈子内被称为“莫扎特姐弟再世”。不过令人庆幸的是,这次,作为姐姐的卡朋,才华并未被时代所忽视。
12岁那年,她崭露头角,在一次小型的家庭演奏会上完整地展示了李斯特的《帕格尼尼大练习曲》和肖邦的《三度练习曲》,她所演奏的练习曲触键灵活,声质洁净,对踏板的运用有着远超年龄的成熟,使乐曲呈现出近乎完美的流畅感。
1925年,迪恩姐弟受派特推荐,进入巴黎国立音乐学院学习。但很快,弟弟迪恩被他的导师比特推荐到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深造,师从当时顶尖的小提琴家尼奥。尽管身在异国,他们依然关系紧密,无话不谈,时常在书信中讨论音乐艺术,评论各类作品。在这些书信中,卡朋表达了自己音乐的准则:
“音乐是这样,些许不可捉摸的东西。它应当简单到像一根小巧的火烛,但点燃它就能减少一片黑暗;它应当复杂到包罗万象,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境下倾听,都能与它有所共鸣……我认为音乐的创作,应当致力于破除人们心中的壁障……至少我希望如此。”
16岁的少女卡朋写下这段话的时候,或许不并知道,在未来她也确实为这样的音乐奋斗了一生。
1927年1月,卡朋回到华沙,参加了第一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这场精彩的赛事也使她遇见了那位,将陪伴她走过后半生的人——同样是参赛选手的英国钢琴家爱德华·贾斯汀。在琴技的较量中,这位英俊的金发青年逐渐为她的才华所倾倒,他在给自己好友罗杰的信中写到:
“她是天生适合演奏肖邦的人——舒曼所说的那样,鲜花中藏着大炮。同时她又有犹太的血统,在她身上出来的是流浪民族的气质,正如肖邦的忧郁。但这种气质是内敛的,如果不是多次听过她的演奏,我也很难注意到。或许我在这位选手的身上确实投入太多注意力了……但我想,这大概是值得的。”
巧合的是,卡朋也在给迪恩的信中,表达了自己对他高超演奏技巧的赞许:
“贾斯汀是鲁宾斯坦式激情洋溢的奏者。他在情感上的表现力是极为强大的,坚实的音符中带着深思的力量。我曾经更加欣赏俄式的演奏,本觉得德奥学院派(爱德华·贾斯汀就读于德国汉诺威音乐学院)过于老套死板,如今看来,也并非如此。”
显而易见,他们从最初就相互欣赏,最终走到一起也理所当然。他们分别斩获了大赛的五、六名,而作为大赛中最为年轻的两位选手,他们取得这样的成绩已经令人惊叹。不仅如此,贾斯汀还获得了玛祖卡特别奖,这位风度翩翩的英国绅士很快获得了大众的喜爱,当时他的名声不仅远远盖过卡朋,甚至可与冠军并驾齐驱。恋爱中的卡朋甚至嫉妒地戏称,自己从此可以转行作曲,而演奏的事交给爱德华就行了。这句话有几分是真,几分是戏言?但卡朋确实也沿着这句玩笑话,继续了自己的人生。
1909年11月,卡朋和她的双胞胎兄弟迪恩出生于挪威一个富裕的家庭。他们的祖母是犹太人,也是当地的一位音乐教师,给予了这对姐弟音乐上的启蒙。1914年,祖母逝世,他们举家迁往犹太人聚集的波兰华沙。在这里,卡朋度过了美好的少女时代。她师从派特开始学习钢琴,而迪恩开始学习小提。从学习乐器的初期,这对姐弟就展现出了难得一见的音乐天赋,甚至在小圈子内被称为“莫扎特姐弟再世”。不过令人庆幸的是,这次,作为姐姐的卡朋,才华并未被时代所忽视。
12岁那年,她崭露头角,在一次小型的家庭演奏会上完整地展示了李斯特的《帕格尼尼大练习曲》和肖邦的《三度练习曲》,她所演奏的练习曲触键灵活,声质洁净,对踏板的运用有着远超年龄的成熟,使乐曲呈现出近乎完美的流畅感。
1925年,迪恩姐弟受派特推荐,进入巴黎国立音乐学院学习。但很快,弟弟迪恩被他的导师比特推荐到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深造,师从当时顶尖的小提琴家尼奥。尽管身在异国,他们依然关系紧密,无话不谈,时常在书信中讨论音乐艺术,评论各类作品。在这些书信中,卡朋表达了自己音乐的准则:
“音乐是这样,些许不可捉摸的东西。它应当简单到像一根小巧的火烛,但点燃它就能减少一片黑暗;它应当复杂到包罗万象,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境下倾听,都能与它有所共鸣……我认为音乐的创作,应当致力于破除人们心中的壁障……至少我希望如此。”
16岁的少女卡朋写下这段话的时候,或许不并知道,在未来她也确实为这样的音乐奋斗了一生。
1927年1月,卡朋回到华沙,参加了第一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这场精彩的赛事也使她遇见了那位,将陪伴她走过后半生的人——同样是参赛选手的英国钢琴家爱德华·贾斯汀。在琴技的较量中,这位英俊的金发青年逐渐为她的才华所倾倒,他在给自己好友罗杰的信中写到:
“她是天生适合演奏肖邦的人——舒曼所说的那样,鲜花中藏着大炮。同时她又有犹太的血统,在她身上出来的是流浪民族的气质,正如肖邦的忧郁。但这种气质是内敛的,如果不是多次听过她的演奏,我也很难注意到。或许我在这位选手的身上确实投入太多注意力了……但我想,这大概是值得的。”
巧合的是,卡朋也在给迪恩的信中,表达了自己对他高超演奏技巧的赞许:
“贾斯汀是鲁宾斯坦式激情洋溢的奏者。他在情感上的表现力是极为强大的,坚实的音符中带着深思的力量。我曾经更加欣赏俄式的演奏,本觉得德奥学院派(爱德华·贾斯汀就读于德国汉诺威音乐学院)过于老套死板,如今看来,也并非如此。”
显而易见,他们从最初就相互欣赏,最终走到一起也理所当然。他们分别斩获了大赛的五、六名,而作为大赛中最为年轻的两位选手,他们取得这样的成绩已经令人惊叹。不仅如此,贾斯汀还获得了玛祖卡特别奖,这位风度翩翩的英国绅士很快获得了大众的喜爱,当时他的名声不仅远远盖过卡朋,甚至可与冠军并驾齐驱。恋爱中的卡朋甚至嫉妒地戏称,自己从此可以转行作曲,而演奏的事交给爱德华就行了。这句话有几分是真,几分是戏言?但卡朋确实也沿着这句玩笑话,继续了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