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主要处理百科争议内容相关问题。

鉴于此,官方开启争议仲裁机制。仲裁流程如下:


词条名:
词条链接:
争议内容:(简要描述争议点,切忌过长导致阅读障碍。)
争议相关ID:(用@呼叫 相关编辑者)
争议讨论贴链接:(按照“【争议处理】X月X日“XXX”词条争议处理讨论专贴”的主题格式发帖。)
【附】:
“【争议处理】X月X日“XXX”词条争议处理讨论专贴”发帖格式:
a.词条名:
b.词条对比版本链接:(可以举例多个词条的版本对比链接)
c.对方ID:(用@呼叫)
d.行为描述/提出证据:(简要描述,切中要害,切忌过长导致阅读障碍。必要时可截图说明)
e. @ 仲裁官ID


1)仲裁提请之后,一旦争议获得解决,词条则取消锁定状态。
2)仲裁期间,双方要就事论事,围绕关键点进行陈述,切勿人身攻击,否则仲裁官有权利在24小时内直接作出结论。
3)仲裁提请受理后2天内(48小时,节假日除外),编辑战另一相关方没有参与仲裁举证的,视为放弃资格,词条取消锁定。若放弃的一方再次引发编辑战,则按恶意破坏词条处理。首次,则剥夺编辑资格3天;再次,永久剥夺编辑资格。
3)对于严重失误或恶意破坏,仲裁官可以在24小时内直接作出仲裁结论。

“达成共识”是百科编辑精神的核心价值之一,百科编辑者应该将此精神应用到所有编辑行为中。
设立仲裁的目的也是为了让编辑者对争议内容达成共识,而非因为有仲裁而无休止的发起编辑战
百度百科,一路有你
2018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