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学吧 关注:116贴子:906
  • 0回复贴,共1

仇德辉:社会性生产价值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社会性生产价值

个体性价值虽然已经使动物和早期人类具备了初步的改造环境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是有限的,只有依靠群体的力量,才能使这种能力得到充分的互补和扩展。人与人之间一旦实现了相互协作,不仅可以使整体的力度得到强化,速度得到叠加,功能得到互补,而且还可以使整体的活动空间与延伸时间得到扩展,活动的内容得到深化与丰富,从而使人类能够突破时空的局限性、生理的极限性和生命的短暂性,大大提升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能力,社会性生产价值就是基于这个客观目的而发展起来的高层次价值形式。
一、社会性生产价值的形成
人类最原始的相互协作关系仅仅是男女之间在生殖方面的分工与合作,而这种相互协作关系是非常短暂、非常简单的,而原始人在采摘果食与围捕猎物的具体过程中所体现的相互协作关系往往具有很高的短暂性、随机性和模糊性。
人类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渐发现了某种正式的、明确的社会协作关系,可以用来有效地延伸、加强和扩展个人的劳动能力,实现人类劳动在时间上的延伸、空间上的扩展、强度上的叠加、功能上的互补等价值目的,从而可以获取更多的使用价值(或产品价值)。这些社会协作就是社会性生产资料,社会性生产资料具有一种特殊的生产性价值,将会使人类的劳动能力得到进一步放大,因此称之为社会性生产价值。
由此可见,人类的社会协作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资料,它与自然性生产资料一样,都能够有效地延伸、加强和扩展人的劳动能力。人类最基础的社会协作就是社会分工,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还将发展出社会管理与社会意识。
二、社会性生产价值的发展
从社会分工的产业角度来看,社会性生产价值的发展表现为五个发展阶段:畜牧业的形成、手工业的形成、商业的形成、大工业的形成、信息业的形成。
从社会分工的主体角度来看,社会性生产价值的发展表现为四个发展阶段:
一是社会分工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关系,最原始的社会分工就是男女之间在生殖方面短暂的、简单的分工与合作;二是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男女之间在生殖方面的合作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持久,并且不断向消费合作和生产合作的纵深领域发展,从而形成家庭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关系;三是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展,生产形式的不断创新,特别是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出现,从而形成了家族之间、民族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关系;四是随着商业、大工业和信息业的大力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并且逐渐打破家庭与家族的限制,从而形成了国家之间、集体之间、行业之间、岗位之间、人与人之间广泛而深入的协作关系。
三、劳动价值
人类在没有实现社会分工的时期,个人的劳动潜能将会直接转化为使用价值,并凝聚于劳动产品之中。人类在实现社会分工之后,个人的劳动潜能不再直接转化为其使用价值,而是先转化为一种过渡性价值形式,并凝聚劳动产品之中,然后通过社会交换以后,再转化为使用价值,并凝聚于社会交换之后的劳动产品之中。每个人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千差万别的,分别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与化学特性,分别满足人的不同形式的生理需要和精神需要,虽然各种劳动产品之间不同的使用功能之间难以进行相互比较和度量,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特性,那就是它们都是由劳动者的劳动潜能转化而来,都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劳动潜能。由此提出“劳动价值”的概念。
劳动价值:人们在生产某劳动产品时所付出的劳动潜能的数量,就是该劳动产品的劳动价值。
劳动价值是继生物化学能、生理潜能、劳动潜能之后,生物机体在价值循环转化过程中的第四种过渡性价值形式。一般情况下,它总是由劳动潜能转化而来,并凝聚于劳动产品之中,这些劳动产品一旦实现了社会交换,那么劳动价值就会立即消失,并转化为使用价值而凝聚于社会交换以后的劳动产品之中。
由于劳动产品在生产出来以后,通常情况下并不会立即交换出去,往往需要一定的缓冲时间才能完成,因此劳动价值的消失往往存在一定的缓冲时间。一般来说,四种过渡性价值的“存活时间”长短的顺序是:生物化学能、生理潜能、劳动潜能和劳动价值。其中,生物化学能的“存活时间”最短,劳动价值的“存活时间”最长。如果没有实现社会分工,人们在操作生产工具(即个体性生产价值)以后,就可以直接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或产品价值)。一旦实现了社会分工,人们必须将自己的劳动产品必须经过社会交换以后,才能最后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各种使用价值(或产品价值)。这样一来,就必然存在第四种过渡性价值,所有参与社会分工的劳动产品都必须转化为这种过渡性价值或中介性价值,然后,再根据每种产品中所蕴含的这种过渡性价值的比例关系,来确定每种产品进行交换时的数量关系,这种过渡性价值或中介性价值就是“劳动价值”。
劳动价值一般凝聚于劳动产品之中,但有时也可以凝聚于人类机体之中。例如,如果出售的劳动产品是人体本身的某些组成部件及其生理功能、心理功能或精神功能,如出卖人体器官、体液、才艺、生命等,劳动价值就会凝聚于这些人体组成部件之中。
四、社会性生产价值的本质
社会分工可以使个人的劳动能力得到加强与扩展,它相当于一种特殊的生产资料或劳动工具,用以加强与扩展个人的劳动器官。人与人一旦实现了社会分工,那么任何人的劳动产品不再直接供自己消费,而是通过交换的方式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劳动产品。也就是说,人们不是直接从劳动产品获取使用价值,而是首先转化为一种过渡性价值形式(即劳动价值),然后,通过社会交换以后再获取所需要的使用价值。这样一来,社会性生产价值对于个人劳动能力的加强与扩展,实际上就是对于劳动价值的加强与扩展。由此提出“社会性生产事物”与“社会性生产价值”的概念。
社会性生产事物:一切能够对个人的劳动功能产生替代、补偿、增强、扩展作用的社会协作,就是社会性生产事物。
社会性生产事物(即社会协作)包括社会分工(含经济)、社会管理(含政治)与社会意识(含文化)三个基本层次。其中,规范化的社会分工就是经济;社会管理是关于社会分工的规则体系,规范化的社会管理就是政治;社会意识是关于社会管理的规则体系,也是关于社会分工的规则之规则体系,规范化的社会意识就是文化。
由于社会性生产事物的客观作用在于替代、补偿、增强、扩展个人的劳动功能,而所有人的劳动功能都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劳动潜能,因此社会性生产事物的价值取决于它所能折算成的劳动价值的数量,由此可得:
社会性生产价值:用以补偿、增强、替代、扩展每个人的劳动功能,并且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等效劳动价值的所有社会协作,就是社会性生产价值。或者说,人们通过社会协作所产生的劳动价值,就是社会性生产价值。
因此,社会性生产价值能够对劳动价值产生放大效应,从而转化为等效劳动价值(或物化劳动价值)。商品交换是社会分工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它能够使商品的劳动价值产生放大效应,这是因为人们多余的商品如果没有交换出去,并用于自己的消费过程或生产过程,那么这些商品的边际使用价值将在“使用价值边际效应规律”的作用下不断下降;如果人们把自己多余的商品通过交换的方式,换取自己所需要的具有其他使用价值的商品,那么就能够跳出“使用价值边际效应规律”的作用,并有效地抑制使用价值的下降趋势,从而间接地、相对性地形成了价值增值。
五、社会性生产价值的运行过程
社会性生产价值就是主体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作,使个体的劳动能力得到拓展、加强与延伸。人类如果没有借助于这些社会性生产价值,那么它就直接从外界获取产品价值,从而将劳动潜能直接转化为使用价值(或产品价值);人类如果借助于这些社会性生产价值,就能够使自己的个体性劳动能力得到延伸、加强和扩展,那么它的劳动潜能就不再是直接转化为使用价值(或产品价值),而是以“劳动价值”作为第四种过渡性价值形式,蕴含于劳动产品之中,通过社会性生产价值所产生的放大效应以后,再转化为使用价值(或产品价值)。由此可见,社会性生产价值的出现,使原来的个体性劳动过程分化为个体性劳动过程与社会性劳动过程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并且还增加了社会性生产过程。其中,个体性劳动过程就是劳动潜能转化为劳动价值的过程,社会性劳动过程就是劳动价值转化为使用价值(或产品价值)的过程,社会性生产过程就是社会性生产价值转化为劳动价值的过程。从而,使人类的价值转化方式由原来的“生物化学能——生理潜能——劳动潜能——使用价值”演变成“生物化学能——生理潜能——劳动潜能——劳动价值——使用价值”。社会性生产价值的运行过程如下图:


1楼2018-09-21 23:3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