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出师表》、《三国志》、《资治通鉴》对“三顾茅庐”的记述来分析,在“三顾茅庐”之前,刘备和孔明应该是不相识的。可是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另一种说法,这就让“三顾茅庐”的故事显得颇为扑朔迷离,似乎还有案中之案了。
另一种说法来源于魏国人魏郎中鱼豢私撰的《魏略》。《魏略》早已亡佚,其内容是在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出现的。当《三国志》写到刘备“三顾茅庐”后,裴松之作注释:《魏略》云:“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牦牛尾与备,备因手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言曰:‘是何言欤!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自度如何邪?’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非无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今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这一记载说明,当时刘备屯军于樊城,诸葛亮知道,曹操平定河北后就会来进攻荆州,而镇南将军荆州牧刘表生性犹豫不决且不懂军事,诸葛亮只好北行去见刘备。刘备与诸葛亮并非故交,又因其年轻(时刘备四十七岁,诸葛亮二十七岁),便把他和诸生一样对待。刘备与诸生集会完毕,众宾客都离去了,而诸葛亮却独自留下来,这时刘备也不问他想说什么。因刘备曾以编织席履为业,故养成有空便编织的习惯,此时恰好有人递给刘备一些牦牛尾巴,刘备便自顾自地亲手编织起来。此时,诸葛亮便利用“结毦”进言,纵论抵抗曹军大计,刘备听从其计,部队逐渐壮大起来。“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从这一记载中,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诸葛亮不是由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的,而是“毛遂自荐”自告奋勇找上门来的。鱼豢在《魏略》中的这一说法,似乎让“三顾茅庐”成了案中之案。
另一种说法来源于魏国人魏郎中鱼豢私撰的《魏略》。《魏略》早已亡佚,其内容是在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出现的。当《三国志》写到刘备“三顾茅庐”后,裴松之作注释:《魏略》云:“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牦牛尾与备,备因手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言曰:‘是何言欤!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自度如何邪?’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非无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今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这一记载说明,当时刘备屯军于樊城,诸葛亮知道,曹操平定河北后就会来进攻荆州,而镇南将军荆州牧刘表生性犹豫不决且不懂军事,诸葛亮只好北行去见刘备。刘备与诸葛亮并非故交,又因其年轻(时刘备四十七岁,诸葛亮二十七岁),便把他和诸生一样对待。刘备与诸生集会完毕,众宾客都离去了,而诸葛亮却独自留下来,这时刘备也不问他想说什么。因刘备曾以编织席履为业,故养成有空便编织的习惯,此时恰好有人递给刘备一些牦牛尾巴,刘备便自顾自地亲手编织起来。此时,诸葛亮便利用“结毦”进言,纵论抵抗曹军大计,刘备听从其计,部队逐渐壮大起来。“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从这一记载中,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诸葛亮不是由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的,而是“毛遂自荐”自告奋勇找上门来的。鱼豢在《魏略》中的这一说法,似乎让“三顾茅庐”成了案中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