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許多人在討論姜維北伐時,常常會被陳壽「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這段評價誤導,進而認為姜維北伐沒啥成果,對於魏國傷害不大,只是單純的勞民傷財而已,加以北伐最後沒有成功,姜維的才能評價也因此毀譽參半。
但事實上,這是沒有仔細去看姜維北伐成果所產生的錯誤印象,如果細究姜維北伐的史料,你會很驚訝的發現,跟常見的印象相反,姜維北伐並非沒有成果,實際上反而是戰果驚人,他不愧孔明對他的重視與培養,跟他的老師一樣,以極為有限的資源,面對遠較強大的敵人,卻做到幾乎逆天的成就,而這裡面最典型的一例,就是接下來要介紹的這一戰,應該也是蜀漢立國(以劉備稱帝起算)以來,對外戰爭最大的勝利:洮西會戰。
二、相關史料區:
在討論這一戰之前,讓我們先把三國志內有提到這一戰的史料列出,以便後續的討論。
以下會按蜀方與魏方紀錄分別列出。不過很有趣的是,作為蜀漢最大的勝利,蜀方紀錄卻是輕描淡寫,對於過程也沒有什麼敘述,不過還好,結果還是有保留下來,而且大家紀錄一致:大勝。
相對於此,魏方紀錄反而詳盡得多(遺憾的是,獨獨缺乏這一戰魏方主將王經的視角紀錄,因為王經幾乎沒有什麼資料,只有在夏侯玄傳後面提到一點事蹟。其實王經的生平如果不看最後面,應該是個蠻勵志的故事,出身農民,卻能被肯定為名士---這簡直是奇蹟,可見他在經學上應該很有造詣,為人風采大概也很不錯,才能以農民出身而被認定為名士---,並有貴人不次拔擢。即在洮西大敗後,作為慘敗的主將,也只是被免掉雍州刺史的職務,但安排他返回中央任尚書,依然頗受重用。我自己猜測,這樣的安排或許代表了王經在這一戰中指揮並不差,被狂電是因為姜維太高竿,所以戰後沒有重懲),特別是高貴鄉公(曹髦)紀、陳泰傳,基本上我們對於這一戰的經過、時序、魏軍受到的打擊以及戰後的影響(受到的打擊及戰後影響還要加上鄧艾傳),可以說是靠這兩傳才知道。戰勝者輕描淡寫,反倒是戰敗者詳加記錄,這也是很有趣的一件事…
蜀方紀錄:
後主傳:「十八年春,姜維還成都。夏,復率諸軍出狄道,與魏雍州剌史王經戰於洮西,大破之。經退保狄道城,維卻住鍾題。」
姜維傳:「後十八年,復與車騎將軍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經眾死者數萬人。經退保狄道城,維圍之。魏徵西將軍陳泰進兵解圍,維卻住鐘題。」
張翼傳:「維至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經眾死於洮水者以萬計。翼曰:『可止矣,不宜復進,進或毀此大功。』維大怒。曰:『為蛇畫足。』維竟圍經於狄道,城不能克。」
魏方紀錄:
高貴鄉公(曹髦)紀:「八月辛亥,蜀大將軍姜維寇狄道,雍州刺史王經與戰洮西,經大敗,還保狄道城。辛未,以長水校尉鄧艾行安西將軍,與征西將軍陳泰并力拒維。戊辰,復遣太尉司馬孚為後繼。……(九月)甲辰,姜維退還。冬十月,詔曰:『朕以寡德,不能式遏寇虐,乃令蜀賊陸梁邊陲。洮西之戰,至取負敗,將士死亡,計以千數,或沒命戰場,冤魂不反,或牽掣虜手,流離異域,吾深痛愍,為之悼心。其令所在郡典農及安撫夷二護軍各部大吏慰卹其門戶,無差賦役一年;其力戰死事者,皆如舊科,勿有所漏。』
十一月甲午,以隴右四郡及金城連年受敵,或亡叛投賊,其親戚留在本土者不安,皆特赦之。癸丑,詔曰:『往者洮西之戰,將吏士民或臨陣戰亡,或沉溺洮水,骸骨不収,棄於原野,吾常痛之。其告征西、安西將軍,各令部人於戰處及水次鈎求屍喪,収斂藏埋,以慰存亡。』」
陳泰傳:「淮薨,泰代爲征西將軍,假節都督雍、涼諸軍事。後年,雍州刺史王經白泰,云姜維、夏侯霸欲三道向祁山、石營、金城,求進兵爲翅,使涼州軍至枹罕,討蜀護軍向祁山。泰量賊勢終不能三道,且兵勢惡分,涼州未宜越境,報經:『審其定問,知所趣向,須東西勢合乃進。』時維等將數萬人至枹罕,趣狄道。泰敕經進屯狄道,須軍到,乃規取之。泰進軍陳倉。會經所統諸軍於故關與賊戰不利,經輒渡洮。泰以經不堅據狄道,必有他變。並遣五營在前,泰率諸軍繼之。經巳與維戰,大敗,以萬餘人還保狄道城,餘皆奔散。維乘勝圍狄道。泰軍上邽,分兵守要,晨夜進前。鄧艾、胡奮、王祕亦到,即與艾、祕等分爲三軍,進到隴西。艾等以爲『王經精卒破衄於西,賊眾大盛,乘勝之兵既不可當,而將軍以烏合之卒,繼敗軍之後,將士失氣,隴右傾蕩。古人有言:‘蝮蛇螫手,壯士解其腕。’孫子曰:‘兵有所不擊,地有所不守。’蓋小有所失而大有所全故也。今隴右之害,過於蝮蛇,狄道之地,非徒不守之謂。姜維之兵,是所辟之鋒。不如割險自保,觀釁待弊,然後進救,此計之得者也。』泰曰:『姜維提輕兵深入,正欲與我爭鋒原野,求一戰之利。王經當高壁深壘,挫其銳氣。今乃與戰,使賊得計,走破王經,封之狄道。若維以戰克之威,進兵東向,據櫟陽積穀之實,放兵收降,招納羌、胡,東爭關、隴,傳檄四郡,此我之所惡也。而維以乘勝之兵,挫峻城之下,銳氣之卒,屈力致命,攻守勢殊,客主不同。兵書雲‘脩櫓轒榅,三月乃成,拒堙三月而後已’。誠非輕軍遠入,維之詭謀倉卒所辦。縣軍遠僑,糧穀不繼,是我速進破賊之時也,所謂疾雷不及掩耳,自然之勢也。洮水帶其表,維等在其內,今乘高據勢,臨其項領,不戰必走。寇不可縱,圍不可久,君等何言如此?』遂進軍度高城嶺,潛行,夜至狄道東南高山上,多舉烽火,鳴鼓角。狄道城中將士見救者至,皆憤踴。維始謂官救兵當須眾集乃發,而卒聞已至,謂有奇變宿謀,上下震懼。自軍之發隴西也,以山道深險,賊必設伏。泰詭從南道,維果三日施伏。定軍潛行,卒出其南。維乃緣山突至,泰與交戰,維退還。涼州軍從金城南至沃幹阪。泰與經共密期,當共向其還路,維等聞之,遂遁,城中將士得出。經歎曰:『糧不至旬,向不應機,舉城屠裂,覆喪一州矣。』……
初,泰聞經見圍,以州軍將士素皆一心,加得保城,非維所能卒傾。表上進軍晨夜速到還。眾議以經奔北,城不足自固,維若斷涼州之道,兼四郡民夷,據關、隴之險,敢能沒經軍而屠隴右。宜須大兵四集,乃致攻討。大將軍司馬文王曰:「昔諸葛亮常有此志,卒亦不能。事大謀遠,非維所任也。且城非倉卒所拔,而糧少爲急,征西速救,得上策矣。」泰每以一方有事,輒以虛聲擾動天下,故希簡白上事,驛書不過六百里。司馬文王語荀顗曰:「玄伯沈勇能斷,荷方伯之重,救將陷之城,而不求益兵,又希簡上事,必能辦賊故也。都督大將,不當爾邪!」
鄧艾傳:「其年徵拜長水校尉。以破欽等功,進封方城鄉侯,行安西將軍。解雍州刺史王經圍於狄道,姜維退駐鍾提,乃以艾為安西將軍,假節、領護東羌校尉。議者多以為維力已竭,未能更出。艾曰:『洮西之敗,非小失也;破軍殺將,倉廩空虛,百姓流離,幾於危亡。今以策言之,彼有乘勝之勢,我有虛弱之實,一也。彼上下相習,五兵犀利,我將易兵新,器杖未復,二也。彼以船行,吾以陸軍,勞逸不同,三也。狄道、隴西、南安、祁山,各當有守,彼專為一,我分為四,四也。從南安、隴西,因食羌谷,若趣祁山,熟麥千頃,為之縣餌,五也。賊有黠數,其來必矣。』」
晉書司馬孚傳:「遷司空。代王淩太尉。及蜀將姜維寇隴右,雍州刺史王經戰敗,遣孚西鎮關中,統諸軍事。征西將軍陳泰與安西將軍鄧艾進擊維,維退。孚還京師,轉太傅。」
三、會戰經過概述:
會戰經過基本上全靠陳泰傳的紀錄,所以接下來的會戰經過概述,是以陳泰傳內容為主,輔以其他傳的紀錄,分成四個部分介紹如下:
A.公元255年夏天(參照魏方收到敗報是8月,則姜維出兵應該是6~7月的事),姜維、夏侯霸、張翼(只確定這兩人有參戰)等率數萬人進入隴西,目標直指魏國隴西郡郡治狄道城。
而魏方收到消息後,即調動部隊準備迎戰。這時,新上任(原西線最高司令官---車騎將軍、都督雍涼諸軍事---郭淮才剛在今年的1月過世,他死後西線防務由原雍州刺史陳泰接任,也就是接掌都督雍涼諸軍事職務,而雍州刺史的職位則由王經接手)的雍州刺史王經向陳泰報告說:「他的情報顯示,姜維、夏侯霸將兵力分成三路,分別指向祁山、石營、金城,(既然姜維分散兵力)他建議由他率領雍州的州郡兵進駐為翅,請陳泰下令讓涼州派出援軍進駐枹罕,討蜀護軍指揮的兵力增援祁山加以對抗(因為王經只是雍州刺史,可以管雍州的州郡兵,但管不了涼州派出來的州郡兵,也管不了討蜀護軍---那應該算是直接受雍涼都督節制的部隊---,所以要請陳泰命令他們配合作戰)」。
分析:
根據王經的資料,姜維是兵分三路進軍,至於是事先計畫好,故意分成三路,想讓魏方以為有機可趁而誘出魏軍野戰;還是本無誘敵計畫,但發現王經衝出來後臨機應變,合兵會戰,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有兩點:
1.姜維應該玩了一手敵前合兵的漂亮調度,成功在王經抵達前將部隊聚攏(這可以從後續不再看到蜀軍有兵分三路的紀錄得知,蜀軍應該有合兵一處成功)。
2.顯然在王經的情報裡,他手上的部隊數量較姜維有明顯優勢,足以與蜀軍一戰(甚至可能姜維合兵後,數量都還是比王經少,不然王經應該不敢輕易接受會戰)。
B.而陳泰則認為蜀軍兵力應該沒有多到可以始終分成三路,而且作戰忌諱無謂的分散兵力,涼州部隊也不方便越境作戰,所以他否決了王經的作戰計畫,回覆說:「要等徹底摸清楚蜀軍的動向,知道姜維的作戰目標為何,並且我軍各路部隊集中完畢後,再行進軍。」
分析:
其實這段陳泰基本上是在牽拖,而且有的理由蠻爛的(像是涼州軍不方便越境作戰,哇咧,不就是因為這樣才設置「都督雍涼諸軍事」這一職務以便統籌兩州的資源與部隊,以避免遺誤戎機的嗎?別人還有資格說這話,就你陳泰沒資格啊XD),歸根結底陳泰的真實意思其實是這幾點:
1. 他不認為姜維這種名將會犯胡亂分散兵力的低級錯誤,而且蜀軍應該兵力也沒多到可以兵分三路還每路都有優勢。
2. 關鍵是他還看不透姜維這次的作戰目標為何,看不透就沒把握應付。
3. 既然如此,只好採取最保守(穩妥)的應對方式,一邊集中兵力一邊繼續蒐集情報,反正魏國資源多,集中兵力後一定可以對蜀軍享有兵力優勢,即使失了先手也有本錢挽回。
C.後來收到進一步的情報,姜維已經率領數萬人抵達枹罕,並繼續向狄道進軍。陳泰於是命令王經率部隊增援狄道城,但是不准跟姜維決戰,要等各路援軍抵達後,再來規劃決戰事宜。當陳泰率軍抵達陳倉時,收到王經指揮的部隊已經在河關與姜維交戰,而且戰況不利,王經率部渡過洮水。陳泰認為王經不龜在狄道城,反而出兵跟姜維野戰,八成凶多吉少,於是緊急挑出5個營的部隊先行赴援,陳泰則率各部隨後出發。
這時王經率雍州軍已經在洮水以西跟姜維決戰,結果被姜維狂電,全軍崩潰,陣亡數萬人。王經只收容殘兵1萬人左右退入狄道城,其餘部隊不是被殲滅就是逃散,而姜維乘勝進兵圍困狄道城。
分析:
這邊其實就是陳泰本意要王經先龜,等他到來再考慮決戰,可見陳泰在對上姜維時,極其小心謹慎。
但沒想到他到陳倉時(代表他指揮的部隊正準備穿越隴山,因為陳倉就是關隴大道在隴山以東的出口之一,隴山很重要,下面再談)就收到王經還是率軍離開狄道與姜維決戰的訊息。
這邊要討論的是,史料中為什麼會有「會經所統諸軍於故關與賊戰不利,經輒渡洮」這段,也就是為什麼王經會有部隊在河關(照盧弼說法,故關應為河關之誤,河關是一個縣,在洮水以西)與蜀軍交戰,而王經又為什麼要違抗陳泰命令渡過洮水(知道戰況不利還渡洮水)?
我的猜測是:可能姜維進軍速度太快,導致王經主力是在狄道,但是有部隊不及退回,而在洮水以西被姜維軍團咬住了,而且戰況不利,因此王經率主力離開狄道渡過洮水,可能是要去救援被咬住的部隊。這樣或可解釋:
1. 為什麼陳泰下令不准決戰,而王經依然決戰。
2. 為什麼前面戰況不利,王經反而還繼續投入部隊(正常的反應是戰況不利會採取比較保守的方針)。
3. 為什麼在違反陳泰命令,且還慘敗的前提下,戰後王經沒有被嚴懲(如果王經是為了救援部下而冒險奮戰,不能說是錯的---當然也是因為王經雖敗但還有守住狄道,使局面沒崩塌殆盡,不然他應該還是會被嚴懲)。
至於會戰過程為何?姜維是怎麼做戰術部署?他又是如何辦到一次殲滅數萬人(而且是精銳,後面會提)的大勝,很遺憾史料隻字未提。
D.接下來的經過只做簡短翻譯與介紹,至於裡面某些值得分析的地方統一放在四、震撼曹魏裡提出。
這時候在蜀軍方面,張翼建議見好就收,姜維則認為怎可放過擴張戰果的機會,於是繼續圍攻狄道。
而魏軍方面反應如下:
中央:在收到戰敗報告後,司馬昭很迅速的做出了反應,除了集結援軍外,並任命鄧艾為(代理)安西將軍,指揮援軍增援陳泰。但他還是不放心,鄧艾出發後,後續又發表以司馬孚為西線總指揮,持續率軍增援,並準備讓司馬孚留在關中坐鎮(也就是說,陳泰實際上失去西線總司令的位子。不過在司馬孚到任前,應該還是以陳泰負責全權指揮,而這也就成了挽救局面的關鍵)。
前線:陳泰率軍抵達上邽(也就是已經穿過隴山---上邽是隴山西側出口之一---,控制隴山西側出口,就可以確保魏軍後續援軍可以繼續增援而不會被蜀軍擋在隴山以東)後,判斷王經應該還可以靠城牆撐一下,於是先暫停前進等待援軍,同時分兵控制各處要隘(推測是控制隴山各處隘口)後,才又恢復進軍。這時候鄧艾、胡奮、王秘這三支援軍也已趕到,於是陳泰將援軍納入作戰序列,連同他本來指揮的部隊整編成三軍,並進入隴西郡。
這時候援軍諸將(包括鄧艾喔)出現怯戰心理,認為王經已經把雍州軍的精兵丟光了,蜀軍現在戰力正強,跟他們打沒把握贏,所以建議先保全自己,等到蜀軍氣勢過了出現破綻,再行救援(如果那時候還有得救的話,講白了就是放棄救援王經,自保優先,原因是覺得打不贏姜維)。
但陳泰力排眾議,堅持要進軍救援,於是持續進軍高城嶺。這時候陳泰做了一個精彩的行動,自率一隻部隊輕裝迂迴,繞過蜀軍的外圍監視部隊(照陳泰傳的說法是伏兵,不過我覺得這點是陳泰傳在虎爛,裴松之似乎也如此想XD),抵達狄道城東南方的山上,同時舉火告知狄道城內的殘兵援軍已經趕到。
於是狄道城內守軍士氣大振,而陳泰竟然敢不等集結更多援軍就趕來,而且速度這麼快,也出乎姜維的預料,但他也迅速做出反應,派軍進擊陳泰的這支部隊,只是被陳泰擊退。這時涼州軍也已經抵達戰場附近,姜維判斷魏軍援軍將會陸續抵達,而在無法立刻吃掉陳泰這一部的情況下,已經沒有圍點打援的機會,於是果斷退兵,會戰結束。
姜維退兵後,王經感歎說:「糧剩下不到10日份,要不是援軍趕到,狄道城必然失守,整個雍州也就完蛋了。」
許多人在討論姜維北伐時,常常會被陳壽「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這段評價誤導,進而認為姜維北伐沒啥成果,對於魏國傷害不大,只是單純的勞民傷財而已,加以北伐最後沒有成功,姜維的才能評價也因此毀譽參半。
但事實上,這是沒有仔細去看姜維北伐成果所產生的錯誤印象,如果細究姜維北伐的史料,你會很驚訝的發現,跟常見的印象相反,姜維北伐並非沒有成果,實際上反而是戰果驚人,他不愧孔明對他的重視與培養,跟他的老師一樣,以極為有限的資源,面對遠較強大的敵人,卻做到幾乎逆天的成就,而這裡面最典型的一例,就是接下來要介紹的這一戰,應該也是蜀漢立國(以劉備稱帝起算)以來,對外戰爭最大的勝利:洮西會戰。
二、相關史料區:
在討論這一戰之前,讓我們先把三國志內有提到這一戰的史料列出,以便後續的討論。
以下會按蜀方與魏方紀錄分別列出。不過很有趣的是,作為蜀漢最大的勝利,蜀方紀錄卻是輕描淡寫,對於過程也沒有什麼敘述,不過還好,結果還是有保留下來,而且大家紀錄一致:大勝。
相對於此,魏方紀錄反而詳盡得多(遺憾的是,獨獨缺乏這一戰魏方主將王經的視角紀錄,因為王經幾乎沒有什麼資料,只有在夏侯玄傳後面提到一點事蹟。其實王經的生平如果不看最後面,應該是個蠻勵志的故事,出身農民,卻能被肯定為名士---這簡直是奇蹟,可見他在經學上應該很有造詣,為人風采大概也很不錯,才能以農民出身而被認定為名士---,並有貴人不次拔擢。即在洮西大敗後,作為慘敗的主將,也只是被免掉雍州刺史的職務,但安排他返回中央任尚書,依然頗受重用。我自己猜測,這樣的安排或許代表了王經在這一戰中指揮並不差,被狂電是因為姜維太高竿,所以戰後沒有重懲),特別是高貴鄉公(曹髦)紀、陳泰傳,基本上我們對於這一戰的經過、時序、魏軍受到的打擊以及戰後的影響(受到的打擊及戰後影響還要加上鄧艾傳),可以說是靠這兩傳才知道。戰勝者輕描淡寫,反倒是戰敗者詳加記錄,這也是很有趣的一件事…
蜀方紀錄:
後主傳:「十八年春,姜維還成都。夏,復率諸軍出狄道,與魏雍州剌史王經戰於洮西,大破之。經退保狄道城,維卻住鍾題。」
姜維傳:「後十八年,復與車騎將軍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經眾死者數萬人。經退保狄道城,維圍之。魏徵西將軍陳泰進兵解圍,維卻住鐘題。」
張翼傳:「維至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經眾死於洮水者以萬計。翼曰:『可止矣,不宜復進,進或毀此大功。』維大怒。曰:『為蛇畫足。』維竟圍經於狄道,城不能克。」
魏方紀錄:
高貴鄉公(曹髦)紀:「八月辛亥,蜀大將軍姜維寇狄道,雍州刺史王經與戰洮西,經大敗,還保狄道城。辛未,以長水校尉鄧艾行安西將軍,與征西將軍陳泰并力拒維。戊辰,復遣太尉司馬孚為後繼。……(九月)甲辰,姜維退還。冬十月,詔曰:『朕以寡德,不能式遏寇虐,乃令蜀賊陸梁邊陲。洮西之戰,至取負敗,將士死亡,計以千數,或沒命戰場,冤魂不反,或牽掣虜手,流離異域,吾深痛愍,為之悼心。其令所在郡典農及安撫夷二護軍各部大吏慰卹其門戶,無差賦役一年;其力戰死事者,皆如舊科,勿有所漏。』
十一月甲午,以隴右四郡及金城連年受敵,或亡叛投賊,其親戚留在本土者不安,皆特赦之。癸丑,詔曰:『往者洮西之戰,將吏士民或臨陣戰亡,或沉溺洮水,骸骨不収,棄於原野,吾常痛之。其告征西、安西將軍,各令部人於戰處及水次鈎求屍喪,収斂藏埋,以慰存亡。』」
陳泰傳:「淮薨,泰代爲征西將軍,假節都督雍、涼諸軍事。後年,雍州刺史王經白泰,云姜維、夏侯霸欲三道向祁山、石營、金城,求進兵爲翅,使涼州軍至枹罕,討蜀護軍向祁山。泰量賊勢終不能三道,且兵勢惡分,涼州未宜越境,報經:『審其定問,知所趣向,須東西勢合乃進。』時維等將數萬人至枹罕,趣狄道。泰敕經進屯狄道,須軍到,乃規取之。泰進軍陳倉。會經所統諸軍於故關與賊戰不利,經輒渡洮。泰以經不堅據狄道,必有他變。並遣五營在前,泰率諸軍繼之。經巳與維戰,大敗,以萬餘人還保狄道城,餘皆奔散。維乘勝圍狄道。泰軍上邽,分兵守要,晨夜進前。鄧艾、胡奮、王祕亦到,即與艾、祕等分爲三軍,進到隴西。艾等以爲『王經精卒破衄於西,賊眾大盛,乘勝之兵既不可當,而將軍以烏合之卒,繼敗軍之後,將士失氣,隴右傾蕩。古人有言:‘蝮蛇螫手,壯士解其腕。’孫子曰:‘兵有所不擊,地有所不守。’蓋小有所失而大有所全故也。今隴右之害,過於蝮蛇,狄道之地,非徒不守之謂。姜維之兵,是所辟之鋒。不如割險自保,觀釁待弊,然後進救,此計之得者也。』泰曰:『姜維提輕兵深入,正欲與我爭鋒原野,求一戰之利。王經當高壁深壘,挫其銳氣。今乃與戰,使賊得計,走破王經,封之狄道。若維以戰克之威,進兵東向,據櫟陽積穀之實,放兵收降,招納羌、胡,東爭關、隴,傳檄四郡,此我之所惡也。而維以乘勝之兵,挫峻城之下,銳氣之卒,屈力致命,攻守勢殊,客主不同。兵書雲‘脩櫓轒榅,三月乃成,拒堙三月而後已’。誠非輕軍遠入,維之詭謀倉卒所辦。縣軍遠僑,糧穀不繼,是我速進破賊之時也,所謂疾雷不及掩耳,自然之勢也。洮水帶其表,維等在其內,今乘高據勢,臨其項領,不戰必走。寇不可縱,圍不可久,君等何言如此?』遂進軍度高城嶺,潛行,夜至狄道東南高山上,多舉烽火,鳴鼓角。狄道城中將士見救者至,皆憤踴。維始謂官救兵當須眾集乃發,而卒聞已至,謂有奇變宿謀,上下震懼。自軍之發隴西也,以山道深險,賊必設伏。泰詭從南道,維果三日施伏。定軍潛行,卒出其南。維乃緣山突至,泰與交戰,維退還。涼州軍從金城南至沃幹阪。泰與經共密期,當共向其還路,維等聞之,遂遁,城中將士得出。經歎曰:『糧不至旬,向不應機,舉城屠裂,覆喪一州矣。』……
初,泰聞經見圍,以州軍將士素皆一心,加得保城,非維所能卒傾。表上進軍晨夜速到還。眾議以經奔北,城不足自固,維若斷涼州之道,兼四郡民夷,據關、隴之險,敢能沒經軍而屠隴右。宜須大兵四集,乃致攻討。大將軍司馬文王曰:「昔諸葛亮常有此志,卒亦不能。事大謀遠,非維所任也。且城非倉卒所拔,而糧少爲急,征西速救,得上策矣。」泰每以一方有事,輒以虛聲擾動天下,故希簡白上事,驛書不過六百里。司馬文王語荀顗曰:「玄伯沈勇能斷,荷方伯之重,救將陷之城,而不求益兵,又希簡上事,必能辦賊故也。都督大將,不當爾邪!」
鄧艾傳:「其年徵拜長水校尉。以破欽等功,進封方城鄉侯,行安西將軍。解雍州刺史王經圍於狄道,姜維退駐鍾提,乃以艾為安西將軍,假節、領護東羌校尉。議者多以為維力已竭,未能更出。艾曰:『洮西之敗,非小失也;破軍殺將,倉廩空虛,百姓流離,幾於危亡。今以策言之,彼有乘勝之勢,我有虛弱之實,一也。彼上下相習,五兵犀利,我將易兵新,器杖未復,二也。彼以船行,吾以陸軍,勞逸不同,三也。狄道、隴西、南安、祁山,各當有守,彼專為一,我分為四,四也。從南安、隴西,因食羌谷,若趣祁山,熟麥千頃,為之縣餌,五也。賊有黠數,其來必矣。』」
晉書司馬孚傳:「遷司空。代王淩太尉。及蜀將姜維寇隴右,雍州刺史王經戰敗,遣孚西鎮關中,統諸軍事。征西將軍陳泰與安西將軍鄧艾進擊維,維退。孚還京師,轉太傅。」
三、會戰經過概述:
會戰經過基本上全靠陳泰傳的紀錄,所以接下來的會戰經過概述,是以陳泰傳內容為主,輔以其他傳的紀錄,分成四個部分介紹如下:
A.公元255年夏天(參照魏方收到敗報是8月,則姜維出兵應該是6~7月的事),姜維、夏侯霸、張翼(只確定這兩人有參戰)等率數萬人進入隴西,目標直指魏國隴西郡郡治狄道城。
而魏方收到消息後,即調動部隊準備迎戰。這時,新上任(原西線最高司令官---車騎將軍、都督雍涼諸軍事---郭淮才剛在今年的1月過世,他死後西線防務由原雍州刺史陳泰接任,也就是接掌都督雍涼諸軍事職務,而雍州刺史的職位則由王經接手)的雍州刺史王經向陳泰報告說:「他的情報顯示,姜維、夏侯霸將兵力分成三路,分別指向祁山、石營、金城,(既然姜維分散兵力)他建議由他率領雍州的州郡兵進駐為翅,請陳泰下令讓涼州派出援軍進駐枹罕,討蜀護軍指揮的兵力增援祁山加以對抗(因為王經只是雍州刺史,可以管雍州的州郡兵,但管不了涼州派出來的州郡兵,也管不了討蜀護軍---那應該算是直接受雍涼都督節制的部隊---,所以要請陳泰命令他們配合作戰)」。
分析:
根據王經的資料,姜維是兵分三路進軍,至於是事先計畫好,故意分成三路,想讓魏方以為有機可趁而誘出魏軍野戰;還是本無誘敵計畫,但發現王經衝出來後臨機應變,合兵會戰,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有兩點:
1.姜維應該玩了一手敵前合兵的漂亮調度,成功在王經抵達前將部隊聚攏(這可以從後續不再看到蜀軍有兵分三路的紀錄得知,蜀軍應該有合兵一處成功)。
2.顯然在王經的情報裡,他手上的部隊數量較姜維有明顯優勢,足以與蜀軍一戰(甚至可能姜維合兵後,數量都還是比王經少,不然王經應該不敢輕易接受會戰)。
B.而陳泰則認為蜀軍兵力應該沒有多到可以始終分成三路,而且作戰忌諱無謂的分散兵力,涼州部隊也不方便越境作戰,所以他否決了王經的作戰計畫,回覆說:「要等徹底摸清楚蜀軍的動向,知道姜維的作戰目標為何,並且我軍各路部隊集中完畢後,再行進軍。」
分析:
其實這段陳泰基本上是在牽拖,而且有的理由蠻爛的(像是涼州軍不方便越境作戰,哇咧,不就是因為這樣才設置「都督雍涼諸軍事」這一職務以便統籌兩州的資源與部隊,以避免遺誤戎機的嗎?別人還有資格說這話,就你陳泰沒資格啊XD),歸根結底陳泰的真實意思其實是這幾點:
1. 他不認為姜維這種名將會犯胡亂分散兵力的低級錯誤,而且蜀軍應該兵力也沒多到可以兵分三路還每路都有優勢。
2. 關鍵是他還看不透姜維這次的作戰目標為何,看不透就沒把握應付。
3. 既然如此,只好採取最保守(穩妥)的應對方式,一邊集中兵力一邊繼續蒐集情報,反正魏國資源多,集中兵力後一定可以對蜀軍享有兵力優勢,即使失了先手也有本錢挽回。
C.後來收到進一步的情報,姜維已經率領數萬人抵達枹罕,並繼續向狄道進軍。陳泰於是命令王經率部隊增援狄道城,但是不准跟姜維決戰,要等各路援軍抵達後,再來規劃決戰事宜。當陳泰率軍抵達陳倉時,收到王經指揮的部隊已經在河關與姜維交戰,而且戰況不利,王經率部渡過洮水。陳泰認為王經不龜在狄道城,反而出兵跟姜維野戰,八成凶多吉少,於是緊急挑出5個營的部隊先行赴援,陳泰則率各部隨後出發。
這時王經率雍州軍已經在洮水以西跟姜維決戰,結果被姜維狂電,全軍崩潰,陣亡數萬人。王經只收容殘兵1萬人左右退入狄道城,其餘部隊不是被殲滅就是逃散,而姜維乘勝進兵圍困狄道城。
分析:
這邊其實就是陳泰本意要王經先龜,等他到來再考慮決戰,可見陳泰在對上姜維時,極其小心謹慎。
但沒想到他到陳倉時(代表他指揮的部隊正準備穿越隴山,因為陳倉就是關隴大道在隴山以東的出口之一,隴山很重要,下面再談)就收到王經還是率軍離開狄道與姜維決戰的訊息。
這邊要討論的是,史料中為什麼會有「會經所統諸軍於故關與賊戰不利,經輒渡洮」這段,也就是為什麼王經會有部隊在河關(照盧弼說法,故關應為河關之誤,河關是一個縣,在洮水以西)與蜀軍交戰,而王經又為什麼要違抗陳泰命令渡過洮水(知道戰況不利還渡洮水)?
我的猜測是:可能姜維進軍速度太快,導致王經主力是在狄道,但是有部隊不及退回,而在洮水以西被姜維軍團咬住了,而且戰況不利,因此王經率主力離開狄道渡過洮水,可能是要去救援被咬住的部隊。這樣或可解釋:
1. 為什麼陳泰下令不准決戰,而王經依然決戰。
2. 為什麼前面戰況不利,王經反而還繼續投入部隊(正常的反應是戰況不利會採取比較保守的方針)。
3. 為什麼在違反陳泰命令,且還慘敗的前提下,戰後王經沒有被嚴懲(如果王經是為了救援部下而冒險奮戰,不能說是錯的---當然也是因為王經雖敗但還有守住狄道,使局面沒崩塌殆盡,不然他應該還是會被嚴懲)。
至於會戰過程為何?姜維是怎麼做戰術部署?他又是如何辦到一次殲滅數萬人(而且是精銳,後面會提)的大勝,很遺憾史料隻字未提。
D.接下來的經過只做簡短翻譯與介紹,至於裡面某些值得分析的地方統一放在四、震撼曹魏裡提出。
這時候在蜀軍方面,張翼建議見好就收,姜維則認為怎可放過擴張戰果的機會,於是繼續圍攻狄道。
而魏軍方面反應如下:
中央:在收到戰敗報告後,司馬昭很迅速的做出了反應,除了集結援軍外,並任命鄧艾為(代理)安西將軍,指揮援軍增援陳泰。但他還是不放心,鄧艾出發後,後續又發表以司馬孚為西線總指揮,持續率軍增援,並準備讓司馬孚留在關中坐鎮(也就是說,陳泰實際上失去西線總司令的位子。不過在司馬孚到任前,應該還是以陳泰負責全權指揮,而這也就成了挽救局面的關鍵)。
前線:陳泰率軍抵達上邽(也就是已經穿過隴山---上邽是隴山西側出口之一---,控制隴山西側出口,就可以確保魏軍後續援軍可以繼續增援而不會被蜀軍擋在隴山以東)後,判斷王經應該還可以靠城牆撐一下,於是先暫停前進等待援軍,同時分兵控制各處要隘(推測是控制隴山各處隘口)後,才又恢復進軍。這時候鄧艾、胡奮、王秘這三支援軍也已趕到,於是陳泰將援軍納入作戰序列,連同他本來指揮的部隊整編成三軍,並進入隴西郡。
這時候援軍諸將(包括鄧艾喔)出現怯戰心理,認為王經已經把雍州軍的精兵丟光了,蜀軍現在戰力正強,跟他們打沒把握贏,所以建議先保全自己,等到蜀軍氣勢過了出現破綻,再行救援(如果那時候還有得救的話,講白了就是放棄救援王經,自保優先,原因是覺得打不贏姜維)。
但陳泰力排眾議,堅持要進軍救援,於是持續進軍高城嶺。這時候陳泰做了一個精彩的行動,自率一隻部隊輕裝迂迴,繞過蜀軍的外圍監視部隊(照陳泰傳的說法是伏兵,不過我覺得這點是陳泰傳在虎爛,裴松之似乎也如此想XD),抵達狄道城東南方的山上,同時舉火告知狄道城內的殘兵援軍已經趕到。
於是狄道城內守軍士氣大振,而陳泰竟然敢不等集結更多援軍就趕來,而且速度這麼快,也出乎姜維的預料,但他也迅速做出反應,派軍進擊陳泰的這支部隊,只是被陳泰擊退。這時涼州軍也已經抵達戰場附近,姜維判斷魏軍援軍將會陸續抵達,而在無法立刻吃掉陳泰這一部的情況下,已經沒有圍點打援的機會,於是果斷退兵,會戰結束。
姜維退兵後,王經感歎說:「糧剩下不到10日份,要不是援軍趕到,狄道城必然失守,整個雍州也就完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