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吧 关注:77,656贴子:384,766

答疑解惑 免费咨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什么是中医 , 中医是我们的先贤在长期实践中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在开发自然中,发现并认识自然的规律,中医并不是玄学,是有规律可循的,而且万事万物都在自然的规律下运作,周而复始,年复一年,天人相应。人体会受到宇宙大环境的影响,人一旦违背自然规律,就会生病。人们只有遵从自然规律,和自然和谐相处,才会相安无事。中医药在延续华夏儿女的血脉相传,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中医不紧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是在实践中得来的真知灼见,理论指导着实践,实践完善着理论。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治疗的可以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调五脏,通六腑,以达到人体气血升降有序,出入有常,一气周流,恢复健康。


IP属地:安徽1楼2018-10-14 15:28回复
    关于大家理解的中医是指传统的中国医学,用药草,丸,散,膏,丹药治病的代名词,它的‘中’字是为了区别西医的‘西’字,这个认识是错误的,中医之‘中’原意不但指中国医学,还有着另外一层意思。早在二千多年前西汉时期就有了‘中医’一词,那时根本没有系统的西医,西医传入我国也就200多年前,古人连西医是什么都不知道,那么西汉出现的中医一词,根本不是针对西医的。
    西汉开始有中医的说法,中医的起源来自于易经,将宇宙的一切事物纳入阴阳的轨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因此古中医认为,人体的阴阳保持中和才会取得平衡,人就不会生病。若阴阳失衡,则疾病必生。中医有持中守一而医百病,调中焦,通三焦,使人体保持中和之气,就会百病全无,那么‘中和’,‘调中’才是中医之‘中’的真正含义。中医反过来读,即是医中,无论温热寒凉都是围绕这个‘中’,致使中气通达。以中立极。中土居于中焦,连接左右,通调上下,中州调达,使人体的津液气血升降有序,出入有常,生化有源,人体才能保持阴阳平衡,百病不生。


    IP属地:安徽2楼2018-10-14 15:29
    回复
      春夏养阳 生而勿杀 秋冬养阴 藏而勿夺
      春气温 是阳长阴消的时期,春天主生发,肝气内应,养肝为主。生而勿杀,以使志生,养神智以积极向上。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春天如果伤了肝气,就会影响夏季身体发泄体内陈腐之气的功能。
      夏气热 是阳长阴消的极至,夏季主长,万物茂盛。心气内应,养心为主,要使气得泄,体内陈腐之气随汗而出。逆之则伤心,秋天就会得痰证,就会影响秋天的速降功能。
      秋气凉 是阴长阳消的时期,当以养阴为要,秋天主收,万物收敛。肺气内应,养肺为主,收敛神气。逆之则伤肺。冬为滑泄。奉藏者少,就会影响冬季储藏功能。
      冬气寒 是阳消阴长的极限,冬季万物主闭藏,肾气内应。当以养肾为主,逆之则伤肾。春季就会生痿病,奉生者少,影响春季的生发功能。


      IP属地:安徽3楼2018-10-14 15:30
      收起回复
        十四经络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外络于肢节。再加上络脉的联络功能把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筋骨皮毛等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系统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别经、络脉、十二筋经和十二皮部组成。其中十二正经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奇经八脉统率、联络、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我们常用的是十二正经和任、督二脉,统称十四经络。
        十二正经即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和任、督二脉。
        十二正经分别对称分布于人体两侧,分别循行于上肢和下肢的内侧和外侧。每一条经络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因此十二经络名称分别包括了手和足、阴和阳、脏和腑三个部分。
        十二经络的走向和交接有一定规律,简单的说是手三阴,从脏走手。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腹。
        任脉起自胞中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至头面部。任脉又称作阴脉之海,其脉起自胞中,和女子妊敐有关,也称任主胞胎。
        督脉起自胞中沿背部正中线上行至头面部,督脉又称作阳脉之海,故起调节全身阳经经气之功。


        IP属地:安徽5楼2018-10-14 15:31
        回复
          四气五味
          中草药的四气五味,就是药物的性味,代表药物的药性和滋味两个方面。其中的“性”又称为“气”,是古代通用、沿袭至今的名词,所以四气也就是四性。性和味的作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寒和凉之间、热和温之间,是程度上的不同,也就是说药性相同,但在程度上有差别,温次于热、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凉次于寒。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药物作用于人体发生的反应归纳出来的,例如,感受风寒、怕冷发热、流清涕、小便清长、舌苔白,这是寒的症状,这时用紫苏、生姜煎了汤饮服后,可以使病员发一些汗,就能消除上列症状,说明紫苏、生姜的药性是温热的。如果生了疗疮、热疗、局部红肿疼痛,甚至小便黄色、舌苔发黄,或有发热,这就是热的症状,这时用金银花、菊花来治疗,可以得到治愈,说明金银花、菊花的药性是寒凉的。
            中草药的药性,通过长时期的临床实践,绝大多数已为人们所掌握,如果我们熟悉了各种药物的药性,就可以根据“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和“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的治疗原则针对病情适当应用了。一般是,寒凉药,大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常用来治疗热性病症。温热药,大多具有温中、助阳、散寒等作用,常用来治疗寒性病症。此外,还有一些药物的药性较为平和,称为“平”性。由于平性药没有寒凉药或温热药的作用来得显著,所以在实际上虽有寒、热、温、凉、平五气,而一般仍称为四气。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它主要是由味觉器官辨别出来的,或是根据临床治疗中反映出来的效果而确定的。各种滋味的作用如下:
            (一)辛:有发散、行气或润养等作用。一般发汗的药物与行气的药物,大多数有辛味;某些补养的药物,也有辛味。
            (二)甘:有滋补、和中或缓急的作用。一般滋补性的药物及调和药性的药物,大多数有甘味。
            (三)酸:有收敛、固涩等作用。一般带有酸味的药物,大都具有止汗、止渴等作用。
            (四)苦: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等作用。一般具有清热、燥湿、泻下和降逆作用的药物,大多数有苦味。
            (五)咸:有软坚、散结或泻下等作用。一般能消散结块的药物和一部分泻下通便的药物,带有咸味。
            在五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它们的意义和作用是这样的:
            (一)淡:就是淡而无味,有渗湿、利尿作用。一般能够渗利水湿、通利小便的药物,大多数是淡味。
            (二)涩:有收敛止汗、固精、止泻及止血等作用。
            由于淡味,没有特殊的滋味,所以一般将它和甘味并列,称“淡附于甘”;同时,涩味的作用和酸味的作用相同,因此,虽然有七种滋味,但习惯上仍称“五味。
            气和味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每一种药物既具有一定的气,又具有一定的味。由于气有气的作用,味有味的作用,必须将气和味的作用综合起来看待,例如,紫苏性味辛温,辛能发散,温能散寒,所以可知紫苏的主要作用是发散风寒;芦根性味甘寒,甘能生津,寒能清热,所以可知芦根的主要作用是清热生津等。
            一般说,性味相同的药物,其主要作用也大致相同;性味不同的药物,功效也就有所区别;性同味不同、或味同性不同的药物在功效上也有共同之处和不同之点。例如,同样是寒性药,若味不相同,或为苦寒,或为辛寒,其作用就有所差异,如黄连苦寒、可以清热燥湿,浮萍辛寒、可以疏解风热;同样是甘味药,但气有所不同,或为甘温,或为甘寒,其作用也不一样,如黄耆甘温、可以补气,芦根甘寒、能清热生津。所以,在辨识药性时,不能把药物的气与味孤立起来。
            在临床具体应用时,一般都是既用其气、又用其味的,而在特殊应用的时候,配合其它药物,则或用其气,或用其味。


          IP属地:安徽6楼2018-10-14 15:31
          回复
            五味入五脏 五色应五脏
            药物中的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之滋味,不同的药味,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此外,尚有淡、涩二味,习惯上淡附于甘,酸与涩功效相似,不另立淡涩,仍以五味为主。
              1、辛味 辛入肺 口尝有麻辣或清凉感,有的具香气,能发散解表、行气活血、温肾壮阳,适用于外感表症、气滞血瘀症、风寒/痹症肾阳虚亏症等。如荆芥、紫苏、陈皮、木香、当归、郁金、韭菜子;蛇床子、菟丝于等。
              2、甘味 甘入脾 口尝味甜,能调和脾胃、补益气血、缓急止痛,适用于机体虚弱,功能不足之症,和某些拘急挛痛,并能调和药性,如甘草、党参。饴糖.黄精、枸杞子等。
              淡味 能渗湿利水,治疗水肿、泄泻、淋浊、癃闭、小便不利等症,如茯苓、猪苓、泽泻]。
              3、酸(涩)味 醙入肝 具收敛、固涩作用,适用于自汗、盗汗、久泻脱肛、尿频失禁、遗精带下、崩漏下血等症。如龙骨、牡蛎、山茱萸、赤石脂禹余粮、罂粟壳、桑蝶蛸、/覆盆子、芡实、莲子、金樱子、陈棕炭等。
              4、苦味 苦入心 能清热解毒、燥湿、泻火、降气、通便,适用于热症,湿热症、痈肿疮疡、喘咳、呕恶等症,如山栀、大黄、黄连、苦参、杏仁、/厚朴等。
              5、咸味 咸入肾 能/软坚散结、泻下通便、平肝潜阳,适用于大便秘结、瘰疬痰核、瘿瘤、肝阳头痛眩晕,如海藻、昆布]、芒硝等。
            青色应肝 黄色应脾 红色应心 黑色应肾 白色应肺 五味的偏盛都会影响人体的健康 均衡摄入有助于人体的阴阳平衡


            IP属地:安徽7楼2018-10-14 15:32
            回复
              何为阴阳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是事物普遍存在既相对又对立统一的两种属性,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源和规律,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生,阴阳一体。
              阴阳是有我们祖先通过观察天地万物用哲学的方法归纳总结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事物,得出的结论,阴阳概念。
              中医养生------阴阳
              天为阳,地为阴;火为阳,水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昼为阳,夜为阴;奇为阳,偶为阴;动为阳,静为阴。一般来说,光热,积极向上为阳,反之则为阴。生病则可分为阴症、阳症、虚症、实症、热症、寒症。
              我们身体的阴阳:
              头为阳,脚为阴。所以,我们睡觉讲究头凉脚热,睡觉时头露在外面,脚要捂在里面。到了秋天的这个时候,寒从脚底入,一定要注意脚下保暖。早晨起床后赶快穿上袜子,不要光着脚,鞋也要换一些保暖的,不要赤脚。
              左为阳,右为阴。身体左气右血,左升右降。气为阳,血为阴。一些人经常是左侧凉,左手左脚冰冷,主要为气虚,而经常右侧寒冷,则为血虚。
              身体背为阳,前为阴。任督二脉是身体最主要的两条经络。任脉在身体的前侧,主一身之阴气;督脉在身体的背侧,主一身之阳气。
              身体外为阳,内为阴。六腑属阳: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五脏(六脏)属阴:心、肝、脾、肺、肾、(心包)。
              阴虚:(阳盛)体热、躁动。
              阳虚:(阴盛)体寒、安静。
              健康的身体则为阴阳平衡。而养生贵在“养,主要就是调和身体的阴阳平衡。养生的修炼多要求持之以恒,贵在坚持。尤其在秋冬,多锻炼下肢,疏通下肢的经络,则可以滋阴补阳。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手是人体的第二大脑,多做腿脚的锻炼可以强健心肺功能,多做手部活动可以锻炼大脑。养生修炼,功在当时,利在今后,青年养生,老年不病。积极行动起来,为我们的明天健康而努力奋斗。


              IP属地:安徽8楼2018-10-14 15:33
              回复
                阴阳两虚
                单纯的阴虚 阳虚,都是比较好辩证的,也是比较好治疗的。阴虚治疗的时间相对较长,阳易生,阴难复。阴虚和阳虚同时存在就是阴阳两虚。也是比较难以辨证,难以治疗的。凡久病或延医治疗,必累及肾阴,就会出现先损阳,后损阴。或先伤阴,后伤阳。阴阳互为转换。无论是先伤阳后伤阴,或先伤阴,后伤阳,最后都会导致阴阳俱损的局面。治疗的难点,补阳进一步耗伤阴液,补阴妨碍阳气的运化,病程呈现虚实夹杂,寒热交错的状态,处于这个状态,就进入了死结。此时治疗不能急于求成 ,欲速则不达,有拔苗助长的危害。治疗方法是丸散小剂量徐徐图之,缓图治本。阳为生之门,阴为命之本。处于寒热交错,虚实夹杂的状态,就要清上温下,补虚荡实,斡旋中焦。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以求阴阳平衡,五行运转,升降有序,使人体回归到正常运转的轨道。
                中医所说的虚证,包括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大类。如果细分,尚有气血两虚、阴阳两虚等等。相对而言,阴虚、阳虚比较容易分辨,阴阳两虚则让许多人感到困惑与茫然。
                  要想辨清阴阳两虚证,首先要搞清阴虚与阳虚的主要症状。通常情况下:
                  阴虚主要表现为:咽干口渴、失眠多梦、大便秘结、心烦耳鸣、潮热盗汗、两颧泛红、肢体震颤、舌红、苔净、脉细数。
                  阳虚主要表现为:形寒肢冷、精神萎靡、嗜卧懒动、大便溏薄、夜尿频多、少腹冷、面色恍白、舌淡、苔白、脉沉迟。
                  阴阳两虚的症状表现则是两者的综合,可谓兼而有之。具体说来,有如下几个特点:
                  1、阴虚则热、阳虚则寒。阴阳两旺者,既耐热,也耐寒;阴阳两虚者,既怕热,也怕冷。夏天比正常人怕热,虽热,不敢将冷气空调开大,冬天比正常人怕冷,穿衣盖被稍多于常人。
                  2、阴虚者,常口渴咽干而欲饮;阳虚者,多水湿不化而恶饮。阴阳两虚者,时常想喝水,但每次又不能多喝。
                  3、阴主静,阳主动;阴虚者易亢奋,阳虚者易萎靡。阴阳两虚者,常想睡却又睡不着,或者睡不安神。有时,精力似乎旺盛,但不持久,容易疲惫,耐力差。
                  4、舌象、脉象出现反差,如:舌淡而苔黄脉数,或舌红苔白而脉沉,或脉沉细数等等。要结合具体情况综合考虑。
                  现代人生活条件优优越,夏有冷气,冬有暖气,出门有车,进门电梯,常常掩盖了体质上的变化。偶尔经历一次旅行爬山、停电徒步上楼或者长跑,马上现出外强中干的原形。


                IP属地:安徽9楼2018-10-14 15:35
                回复
                  金石良言 医者必读 患者必知 重药治病 夺截精气 谓之劫剂
                  夫邪之中人,不能使之一时即出,必渐消渐托而后尽矣。
                  今欲一日见效,势必用猛厉之药,于邪相争。或用峻补之药,遏制邪气。药猛厉则邪气暂伏,而正亦伤,药峻补则正气骤发,而邪内陷。一时似乎有效,及致药力尽而邪复来,正气已大坏矣。
                  如病者身热盛,不散其热,而以沉寒之药遏之;腹痛盛不求其因,而以香燥缷之;泻痢盛不去其积,而以收敛之药塞之之类,此峻厉之法也。若邪盛而投以大剂参附,一时阳气大旺,病气必潜藏,自然神气略定。越一二日,元气与邪气相并,反助邪而肆其毒,为祸尤烈,此峻补之法也。此等害人之术,奸医以此欺人而骗财者,十之五,庸医不知而效尤以害人者,亦十之五,为医者可不自省,病家亦不可不察也。
                  为医者可不自省,病家亦不可不察也。


                  IP属地:安徽10楼2018-10-14 15:36
                  回复
                    医学一途,用药不难,而难在于识证;然,识证亦不难,而难在于识阴阳;阴阳一分,病机立判,遣方用药,随手可得。
                    辨认一切阳虚症(证)法为:“凡阳虚之人,阴气自然必盛,阳气衰微。俱当以此法辨之,万无一失。阳虚病,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饮食无味,舌青滑,或黑润青白色,淡黄润滑色,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汤,二便自利,脉浮空,沉微无力,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缩,种种病形,皆是阳虚的真面目,用药即当扶阳抑阴,补火助阳,以散阴霾。.
                    辨认一切阴虚症(证)法为:“凡阴虚之人,阳气自然必盛。阴气衰微。俱当以此法辨之,万无一失。阴虚病,其人必面目唇口红色,精神不倦,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二便不利,口渴饮冷,舌苔干黄或黑黄,全无津液,芒刺满口,烦躁谵语,或潮热盗汗,干咳无痰,饮水不休,六脉长大有力,种种病形,皆是阴虚的真面目,用药即当益阴以破阳,滋阴降火,以制阳光。


                    IP属地:安徽11楼2018-10-14 15:37
                    回复
                      手淫伤精证是一个不小的群体,也可以叫虚损证,内伤杂病。由于现代的教育观念不同,很多青年年少无知,误入歧途,深陷其中,给身体造成了一定的伤害。这些患者根据自身先天体质的强弱和损伤的程度不同,决定恢复的快慢,甚至有些患者多年深陷其中,久治不愈。甚至有些患者越治越严重,究其原因,不外呼不能正确的用药,和平时保养不当有关。怎样才能是身体逐渐恢复,首先是用药要正确,药证要相符,剂量要恰当。作息要规律,饮食要清淡。多方面的配合才能使身体恢复强壮。还有网友提问手淫和性生活有什么不同,事实本质上没有区别,只不过手淫患者大多数年龄小,身体正处于发育生长阶段,小阳易损,所以它的危害性远远超过婚后性生活。甚至可以造成终身的悔恨,不可挽回。那么这些患者怎样正确用药,才能有助身体恢复。


                      IP属地:安徽12楼2018-10-14 15:37
                      回复
                        关于伤精患者【也称虚损证,内伤杂病】用药原理,首先谈谈用药剂量。用药不外呼汤剂,丸散,丹药,膏方。究竟怎样合理的使用上述药材。首先要取决于患者损害程度的大小,时间的长短,症状的缓急。症状病势比较严重的,时间短的,急则治其标,首先要解决患者的不适症状,适合汤剂,汤剂取其气,轻灵快捷,以荡之。病势平稳后,适合丸散,丹药。丸散,丹药,取其质,质重沉降,取其缓。药效持久,缓图治本。那么真正治病实质是什么在起作用,是人体的元精,元气。任何治疗手段都是术,技术。是调动人体元气的工具,药有归经,性味。它能够把人体的元气合理分配,同时去除不同脏腑,经络的邪气。虚则补之,实则攻之。慢性虚损患者,自身的元气较虚,邪气较重,用药可调动的元气有限,用药的剂量也不易大,所以丸散,丹药,膏方是慢性病的首先。也是先贤的经验总结。有人就说了,怎么是人体自身的元气治病,人参大补,但是人参不能当饭吃,医生自己也活不了120岁。甚至有部分医生还没有正常人的寿命长,其中道理患者可以想想。所以伤寒论有这么一句话,四季脾旺不受邪勿须补之。


                        IP属地:安徽13楼2018-10-14 15:38
                        回复
                          中医讲治病治本,本为何物,先后二天,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无后天失养,后天无先天不立。是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的。治本就是要使先后二天回归它的本来属性,要使脾气健旺,运水化湿。肾气要收藏,厚积薄发。肾对应冬季,本质是收藏,藏则正邪分离,邪气才能释放出来。脾对应长夏,主运化,化水湿,排邪气。故而有冬病夏治一说。


                          IP属地:安徽14楼2018-10-14 15:38
                          回复
                            中医,以中焦立极。持中守一而治百病。【中医】反过来读就是【医中】。中焦犹如红绿灯,贯穿上下,连接左右。中焦畅通,左右逢源,上下贯通。肝脾升于左,肺胃降于右,心火下达温肾水,肾水上乘济心火。脾胃同属中焦,脾为湿土,喜燥恶湿,以升为顺。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以降为和。畅通中焦,首先要了解脾胃的功能,方能顺势利导,返本归真。


                            IP属地:安徽15楼2018-10-14 15:39
                            回复
                              用药方面比较复杂 ,较为系统,有先有后。根据法定用药规则,有表证,先解表,后救里,表证不解,永无宁日。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三焦分治,中焦为重。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伤精证的本证包涵虚和实,寒和热,是虚实夹杂,寒热交错,阴阳两虚的局面。伤精证先伤先天,继而殃及后天,先天肾水一伤,造成水不涵木,肝胆火旺,相火偏盛,继传心包,相火越位。造成君主暗弱。君主不明,火性上炎,心火邢金。造成肺的布输过剩,影响了肺的速降功能。心火不能下达生脾土,继而减弱了脾的功能。损先天殃及后天,形成土湿水寒,中焦运化无力,五脏六腑的气血秉承于胃,中焦虚弱,影响整体的气血化生,身体虚弱,精力不足是肯定的。心火上炎不能下达温肾水,肾水不足不能上乘济心火,继而造成心肾不交,失眠烦躁。肾精通于脑,肾精不足,脑髓不充,髓海空虚,会形成大脑不清,昏昏沉沉。心火邢金就会造成肺的布输功能亢盛,严重影响了肺的速降功能,肺为水之源。金水相生,肺金不降,水源告急,肾水得不到补充。伤精证也包括虚劳证,都是先天一伤,五脏受累,最后形成的局面即是五脏具虚,心火独盛。


                              IP属地:安徽16楼2018-10-14 15: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