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回复贴,共1

300万年婚恋史:从“乱婚”到同性结婚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为最早的一批90后,中学的时候应该都看过香港TVB的电视剧。其中2002年TVB曾经制作过一部电视剧——《金牌冰人》。
所谓“冰人”,按《晋书》中的说法:“孝廉令狐策梦立冰上,与冰下人语。 紞曰:‘冰上为阳,冰下为阴,阴阳事也。士如归妻,迨冰未泮,婚姻事也。君在冰上与冰下人语,为阳语阴,媒介事也。君当为人作媒,冰泮而婚成。’”此后便将合婚之人成为冰人。
同样是作为90后,如果现在仍没有结婚,恐怕就是被催婚大军中的中流砥柱了。为了繁衍生息,婚姻的确是头等大事。只是这看似自古有之的婚姻制度,究竟从何而来?千百万年,又生出过哪些变数?
结婚其实是结“昏”
婚,形声字,从女从昏,昏亦声。古时婚字为昏,说的是女子出嫁之时,明月照路,犹如走着光明幸福之路,是吉祥之意。古时成婚皆在黄昏时进行,女为新娘,昏是时辰,这就是“婚”的意思。
据《说文》中载: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婚,妇家也。也可以说明婚礼一向是在晚上进行的。因为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重要的礼仪大多是在黄昏进行的。
在人类文明尚不十分发达的远古时代,婚姻是没有什么制度可言的,也就是所谓“乱婚”。那是为了人类的繁衍和延续而进行的交配活动。进入母系氏族,一切仍旧以繁衍后代为主,女性地位尊上,而每个男人都属于每个女人,其实是一种群婚制度。
但是进入父系社会,繁衍后代的职责开始弱化,人类开始考虑优生优育的问题,为了家族血统开始实行“班辈婚”。而后又发现近亲结婚仍旧不利于氏族发展,便开始对偶式的外族婚姻。
关于婚姻制度的法律溯源,最早见于《周礼》。《地官司徒第二·媒氏》记载:“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可见那时对于男女的法定婚龄有很大差距,估计要是在那时,现在很多90后男孩应该不会被催婚了。
到了汉代,又有“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意思就是要罚她缴纳五倍的赋税,看来这法定的催婚更可怕了一点。
随着文明的不断进步,婚姻制度也不断发展,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也更加科学。而婚姻关系也从单纯的繁衍生息进化为更加亲密的两性关系。
婚是一种文化传承
婚姻是终身大事,自然要郑重其事。从古至今,婚俗的发展也解释着时代的进步。虽然近年来也出现了不少婚闹事件,但是整体而言仍旧是一种文化传统的体现。
古代婚姻多数时候讲究门当户对,古人认为齐大非偶,虽然透出一些阶级社会的封建思维,但也不无道理。门第相似的人,容易养成一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共同的婚姻关系中也容易避免一些分歧。
《礼记·昏义》、《唐律》和《明律》都规定“婚”的程序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和亲迎,也称“六礼”,即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
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最早见于《礼记·昏义》。以后历代基本沿袭周礼,直到现在虽然有所简化,但仍旧有纳采、告期、亲迎等仪式。这种婚姻程序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风俗习惯和特色传统文化。
所有的民族和国家都有其传统的婚礼仪式,是其民俗文化的继承途径,也是本民族文化教育的仪式。婚礼也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里程碑,属于生命礼仪的一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作为冠婚丧祭之一,婚礼是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精粹。儒教婚礼仪式贯彻神道设教、天人合一的理念,对于婚姻、家庭的稳定、孝敬父母等传统的继承和发扬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10-15 16:35回复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查看此楼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10-15 16: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