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yan_knight_12吧 关注:46,136贴子:2,734,801

答吕子明兼辨桓温赞陆逊诗之伪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贴共包括四个部分:
1.为什么要开此贴。
2.我是如何判断出这首诗非晋人手笔当为伪作。
3.查一查相关资料看看到底能不能找到证据支持我的观点。
4.略谈一谈我对这首诗水平的看法。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11-13 08:37回复
    首先解决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开此贴。昨天上午10点左右,本吧吧友@三点氵💧 发了一贴,说要日常吹爆娄侯。我十分兴奋,因为娄侯也是我颇喜欢的三国人物之一。于是我点进去一看,发现上来就是一些历史评价。太多了……我也没有时间仔细去看。这种历史评价汇总大约百度百科上都比较详细。本来我不想看也就过去了,偏偏发现楼主提了一句说桓大司马的诗写的不错。我自然不敢质疑桓温会写诗,但也想看看是什么样的好诗竟然让楼主单独拿出来说。结果一看,我发现有点不对劲,于是留言这首诗不像晋人手笔,或是伪作,从小说中摘取出来的也未可知。今天早晨发现这位吧友回复了我,说他不太懂,问我可否有证据。我当时就回复了,有证据。所以我开这个贴子最初就是想罗列证据,但后来发现没那么复杂,就先说点题外话。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11-13 08:46
    回复
      楼主下面没了


      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8-11-13 08:56
      收起回复
        接下来解决第二问题,我是如何看出这首诗是伪作的。首先我们可以看看这首诗是怎么写的:“东都郊庙日将曛,江左英风最出群。吴将雄韬重运火,汉皇骁骑枉屯云。两州似共龙盘国,一世原尊鸟喙君。家德幸传羊陆话,厥孙华彩续氤氲。”为什么说我一读完就发现这不对了呢?因为各位请看,这是首不折不扣的七言律诗!!对仗工整,格律严谨,韵脚严格。那么七言律诗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唐诗能够大发展大繁荣,除了唐帝国当时的气度风骨感染了一大波文人外,有五个人是功不可没的。第一是沈约,南朝文人沈约发现了声律,由此提出“四声(平、上、去、入)”和“八病”(写诗的八种文字忌讳),这样,中国古代诗歌开始慢慢向格律诗发展。第二是鲍照,这老哥最大的贡献在于发展了七言诗,但由于时代局限,他的七言诗只是一种以七言为主兼以五言或杂言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到唐代我们称之为“歌行体”。第三位是陈子昂,他的贡献主要在于革除南朝诗歌中的柔靡之风,开大唐盛世之雄音。最后要说沈佺期和宋之问,是这两个家伙最终定制格律,将唐代的律诗、绝句从格律上做了一套完整细致的规定。说了这么多我不是无的放矢,如何区分一个人或说一个人的诗是在沈宋定格律前还是定格律后呢?非常简单,看对仗和格律。如果对仗特别工整,工整到颔联和颈联这两联的上下两句每一个字都一一对应着对仗(这话有点拗口),那么几乎可以肯定这是定格律后的诗。比如此首:“吴将雄韬重运火,汉皇骁骑枉屯云。两州似共龙盘国,一世原尊鸟喙君。”可以仔细看看这两联,是不是(几乎)字字对仗。对仗是啥大家基本都懂,而格律如非可以学过,则不可尽知,我在这儿讲的话太复杂,所以可暂且按下不表。只单凭他会写格律诗,我就敢说他很大可能是唐后人写的。为什么不敢断定?因为唐前自沈约已有格律之说,因此南朝齐梁陈时期的文人有的依据沈约的格律也能写出像模像样的遵守格律的诗,因此我也不敢说你看上去像格律诗的一定是沈宋定格律后之人所写,也有可能是何逊、阴铿这样的南朝文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11-13 09:08
        回复(4)
          第三个问题,我的证据何在?我先去百度百科了一下,发现百度百科没有这首署名桓温的诗。不知兄长是何处得来此诗。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8-11-13 09:10
          回复
            我袁公路一定来帮帮场子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8-11-13 09:14
            收起回复
              原本,要判断这首诗究竟是不是桓温所写,基本的办法是先去查查逯钦立先生编纂的《先秦汉魏南北朝诗》,但现在科技发达,网络方便,桓温人气在东晋人物中不低,若这首诗果真是他所作,想必应在百度百科上有所体现。然而查百度百科,这首诗竟查不出来。由此我已经基本确定此诗是伪作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既然说是伪作,那这诗究竟来源如何。@三点氵💧 先生一定不会自己杜撰,但如果真是从哪本小说中摘取下来的,我又去哪里找来源呢?幸好,百度的网页搜索功能够强大,我最后还是发现了破绽。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8-11-13 09:15
              回复


                IP属地:上海来自手机贴吧8楼2018-11-13 09:24
                回复
                  可以通过百度限定时间搜索来找这首诗的出处(因为蛮明显应该是今人的作品)
                  答案是在2008年之前找不到有关这首诗任何的信息,是2008年天涯论坛的一次诗词活动上一位id叫太息燕然的天涯网友写的。


                  还可以借助百度了解传播路径——这首诗在天涯上发布后,被一款名叫“三十六计”的网页游戏在2009年11月11日一篇武将介绍的文章中引用了这首诗。
                  能查到的最早的张冠李戴,是在2010年6月7日的时候,志趣网的二十四史资料《陆逊篇》中引用这首诗时称此诗作者为“桓大司马”(不知道是指桓温还是作者的另一个id)随后的传播中,逐渐演变成了桓温所作。


                  IP属地:广东9楼2018-11-13 09:30
                  收起回复
                    666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8-11-13 09:35
                    回复
                      本来为大家找到了网址,大家可以自己去看了(但一直发不出来)。令我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居然是一个80后现代人写的诗(年纪大概跟rk相仿)。网址如果想要,可以私聊我,如果觉得我刻薄不愿跟我交流,那我把截的长屏放到这儿。从此网址中的文章内容来看,我们也可以知道为什么这首七言律诗被传为桓温所作了?因为,这个人的网名或说笔名就是桓大司马!!!(说点题外话,如果这人写古体诗说不定还真就被当成桓温之作了,但格律诗他是别想安到桓温头上去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8-11-13 09:37
                      回复
                        本来截了长屏,后来发现导致我发不出来的原因居然是长屏原图太大。行,索性康寻大大已把此人拎出,我也不用过多解释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8-11-13 09:40
                        回复
                          还有第四个问题,就是这诗究竟写的如何。从我这个业余诗手的角度来看,写的真是好。起首两句赞娄侯有“江左英风”,三四句叙火烧夷陵之故事,五六句赞娄侯忠心为主、忠心为国,七八句顺带连娄侯的子孙一并夸赞了。诗的结构紧凑,主题鲜明,语言简洁明快又不失气势,确实写得好!这就是我对这首诗的一点理解。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8-11-13 09:45
                          回复
                            行了,我说完了,证据也摆了,不知@三点氵💧 先生以为满意否?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8-11-13 09:46
                            收起回复
                              NB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8-11-13 12: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