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文以载道的个人论述
我们在自己组织语言陈述观点时,最好先看看别人是怎么说的。推荐郭少虞《文学批评》和张少康《文学理论批评史》。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周敦颐:“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笃其实,而艺者书之,美则爱,爱则传焉。”
周敦颐所说“文以载道”其实就是文体之本源与文学之功用之间的辩证论,“文”指的是文学形式,比如平仄对仗的严谨性、字句的均齐性,文体的流变性,他是极唐末古文运动后对文道关系的再次辩论,只有平仄裁对、抽黄对白的形式,那叫“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文辞,艺也”他并不排斥文学追求艺术形式,但是要求艺术形式要服务于“人能庸”;“道”指的是文学的内涵性和功用性“道德,实也。”就是指文学艺术不能过于夸张生硬,为了形式扭曲了“实”。要“笃其实,而艺者书之”,这样才能“美则爱,爱则传焉。”持“文章道德论”的人,在思考“文章要有道德”“文章要体现道德”时,是否想过什么文章是有道德的?什么文章是没有道德的?或者拿出韩柳周的文章,判断一下是不是每篇文章都在讲道德?随便举个例子,韩愈的《获麟解》《马说》有体现道德吗?不仅没有,而且还满腹牢骚,认为自己不被重用是因为别人不行。用现在的话说,有点中二。此类例子比比皆是。“持文章道德论”的人,我希望能举个例子说说那些是有道德哪些是没道德的

之所以有韩柳的古文运动,就是因为抽黄对白、裁花剪叶的唯形式主义的骈文不在符合当时社会的需求,因为很大程度上唯平仄论的骈体文有气势却缺乏细腻的感情,有歌功颂德的潜质却缺乏民生疾苦的书写能力,他们更注重书写现实生活、更注重底层老百姓的疾苦,这是文体本身的书写规律。
骈体文或者骈体赋适合写山川鸟兽、花草虫鱼,写景写物,都是美雅虚空高大上的,在实际生活中用处不多,润色鸿业、抒情小志,如此而已。因为平仄和节奏限制了内涵的表达,它这种问题只适合写这些。裁花剪叶、云对雨雪对风,山花海树、赤日苍穹,跟现实似乎过于遥远。韩愈就是要格这些文的命,古文运动就是要向形式主义宣战。
柳宗元文以贯道,就是要把形式主义拉回“道”上,但是还是有点偏“文”,还是注重文学形式,但没有骈俪文那么刻意强调平仄对仗。文以载道,就是有点偏向于“道”,但也不忽视“文”。(后面我会说到这个如何体现)
形式主义和内涵主义,是文道辩证关系的本质体现,不同时期侧重程度不同,但都不是“文章”和“道德”这种肤浅的东西。
“文过饰非”,文过,指的是美化错误,饰非,指的是修饰不对的,文过和饰非都是一个意思。周敦颐“文以载道”的“文”,指的是文学形式中的“修饰”,也就是形式主义(平仄、对仗、声病)。所以他说“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这是对“文”的直接解释了。
★“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
文学艺术的修辞形式是用来服务于现实社会的、要有利实际问题的解决。轮子修饰的再美好人们解决问题用不上,最终不过只是白白装饰罢了,何况车上没人,有什么用呢?(只有裁花剪叶、抽黄对白的平仄游戏,只会点花草虫鱼飞禽走兽,不过只是飞禽走兽罢了,不讲文章内涵、不有补于世,人们不能用它解决实际问题,有什么用呢?)
★文辞,艺也;道德,实也。
修饰过的文字,那是艺术(美化)的;遵循本质,那是实在(现实)的。
★笃其实,而艺者书之,美则爱,爱则传焉。
只有在基于现实的基础上,用凝练有艺术技巧的文字去书写,这样才能显得“美”,“美文”就会惹人喜爱,这样才能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