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吧 关注:52,490贴子:333,721

【科普】关于“文以载道”系列文论命题中“文”“道”关系之正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广西1楼2019-01-10 11:53回复
    文若以然道岸,那又怎么没有文不道案?


    IP属地:广东2楼2019-01-10 11:55
    回复
      2025-08-13 10:57:4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文?道?指的什么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01-10 12:09
      回复
        【一】探寻“文以载道”文论含义的科学方法
        文以载道是一个文学理论原型,能与其对比的可追溯到韩愈“文以明道”,柳宗元“文义贯道”。要了解“文以载道”,就必须对“文以明道”“文以贯道”作一定的了解,并与之对比异同,究其发展脉络,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客观辩证地去寻找答案,同时参考各家考究,而不是采用主观主义思想为了既定的目的去拼凑信息,用狭隘的认知去论证。
        正所谓认识是发展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我们的认识往往只是感性认识而不是理性认识,必须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因为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因为感性认识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具有不深刻这一局限性,而理性认识在形式上超越了客观事物,而在内容上更深刻、更正确、更完整地反映客观事物,所以必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即收集丰富的具有相对权威的“文以载道”的论述,以及韩、柳、周相关作品与理论原文;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即在这些论述中,将论述相同的放一边,将论述相异的放一边,对比他们个人的文学作品的特征是否与其理论相符合,即检验作者文学实践是否与我们感性认识的“文以载道”相一致;
        受到“文章道德论”影响的人们,如果只是接触相似的人群、获取有限和片面的信息,不做深入的思考与论证,就容易陷入“信息茧房”,难以得出客观、理性的结论。“文章道德论”的观点过于肤浅,漏洞巨大,有时间我会一一补充啪啪啪对这个论调进行马克思主义式的打脸。


        IP属地:广西4楼2019-01-10 12:27
        回复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查看此楼


          IP属地:广西5楼2019-01-10 12:31
          回复(1)
            【三】本文的内容
            本文简要介绍一下古代文论原型“文以载道”的核心问题——“文”与“道”的内涵,这是很多人常常会搞错的知识点。“文”指的是文学而不是文章,即文学的外在形式;“道”指的是儒家的现实实用主义而不是“道德”,即文学的社会功用或内涵价值。所以“文以载道”指的是“文学功用论”,而不是“文章道德论”,这是一个极其容易混淆的概念。我会在后文详细解释并附上郭绍虞、张少康、袁行霈关于“文以载道”的论述。当然,在介绍之前先把鄙2017年人对该文论原型进行描述的骈体赋文论作品——《文以载道赋》进行翻译,以作为“文以载道”“文学功用论”论据的有力补充和该论述内容的引子。


            IP属地:广西6楼2019-01-10 12:37
            回复
              【四】本人文论赋及其翻译
              《文以载道赋》
              文以载道,赫震金镛。论宏渊以懋峻德,辞典雅而承中庸。君子彬彬,大道之行有度;轮辕煜煜,徒文之驾无功。乃令艺者笃实、美言致爱,于是学子播远、贤人执中(1)。
              始知文非道无以讽谕,道非文弗以弘光。搜策穷经,言归实用;雕辞琢句,韵尚铿锵。譬盘飧果腹之余,可调五味;素帛御寒之外,可染六章。苟有郁于心膺,油然作赋;既得文于尺素,蔚矣严装。
              于是经纬鸿儒、道心炳耀;运斤巨子,翰藻云蒸。淳德蕴于瑰玮,妙采发乎性情。是以屈子罹忧,香草之篇乃作(2);贾生感遇,治安之策遂呈(3)。延寿之赋《王孙》,公侯变色(4);祢衡之诵《鹦鹉》,志士悲鸣(5)。皇极耽奢,贤相怀十思之谏(6);后宫篡政,旧臣报讨贼之行(7)。当其振藻扬葩,金玉之声彻响;躬仁秉义,恢宏之道大明。符檄奏疏,郁焉有采;缘情体物,隐矣精诚。文发则流如江海,道含则粲若辰星。遂可播芳于万世、诵奏于明庭。
              今之作文者则不然,世德衰而绣言靡,小学废而俗语横。
              或有气盛少年,唯务雕虫之巧;富才新进,常夸砌典之荣。剪叶裁花,嘉贞不劝;捐纯弃质,儒术弗凭。徒蔚文而无道,去抽对而何能?魏晋之风鲜笃,六朝之靡竟争。礼仪不明于章节,辞藻徒涨其浮声。或有懒学庸人、才疏老叟,缀俚语而不惭,嘱陋辞以相夸。高谈道义,耻学文华。技不知乎平仄,而每小雕虫;文皆溺于俚言,而遑称懿旨。徒文则形杂道疏,寡饰则论空采迩。更有偏颇之辈,盲学之人,摘僻词以称法古、堆晦语而诩博闻。不考先哲,恣凭己论!
              昔者韩退之约六经之旨,采众家之长。邃语精言,常出六朝字句;铿锵奏诵,每得魏晋遗芳。故文以载道云者,道之为重,文之为体;非缘道而黜文,实濯篇以求理。苟有益于三谟,必不拘于一字。乃有德昭素展,懿范抆乎随侯;墨动锦横,匠心琢于和氏。文成荆璧,道烨珠光,昭晰经纬,沐化万方。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9-01-10 12:44
              回复
                【五】文以载道的个人论述
                我们在自己组织语言陈述观点时,最好先看看别人是怎么说的。推荐郭少虞《文学批评》和张少康《文学理论批评史》。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周敦颐:“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笃其实,而艺者书之,美则爱,爱则传焉。”
                周敦颐所说“文以载道”其实就是文体之本源与文学之功用之间的辩证论,“文”指的是文学形式,比如平仄对仗的严谨性、字句的均齐性,文体的流变性,他是极唐末古文运动后对文道关系的再次辩论,只有平仄裁对、抽黄对白的形式,那叫“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文辞,艺也”他并不排斥文学追求艺术形式,但是要求艺术形式要服务于“人能庸”;“道”指的是文学的内涵性和功用性“道德,实也。”就是指文学艺术不能过于夸张生硬,为了形式扭曲了“实”。要“笃其实,而艺者书之”,这样才能“美则爱,爱则传焉。”持“文章道德论”的人,在思考“文章要有道德”“文章要体现道德”时,是否想过什么文章是有道德的?什么文章是没有道德的?或者拿出韩柳周的文章,判断一下是不是每篇文章都在讲道德?随便举个例子,韩愈的《获麟解》《马说》有体现道德吗?不仅没有,而且还满腹牢骚,认为自己不被重用是因为别人不行。用现在的话说,有点中二。此类例子比比皆是。“持文章道德论”的人,我希望能举个例子说说那些是有道德哪些是没道德的
                之所以有韩柳的古文运动,就是因为抽黄对白、裁花剪叶的唯形式主义的骈文不在符合当时社会的需求,因为很大程度上唯平仄论的骈体文有气势却缺乏细腻的感情,有歌功颂德的潜质却缺乏民生疾苦的书写能力,他们更注重书写现实生活、更注重底层老百姓的疾苦,这是文体本身的书写规律。
                骈体文或者骈体赋适合写山川鸟兽、花草虫鱼,写景写物,都是美雅虚空高大上的,在实际生活中用处不多,润色鸿业、抒情小志,如此而已。因为平仄和节奏限制了内涵的表达,它这种问题只适合写这些。裁花剪叶、云对雨雪对风,山花海树、赤日苍穹,跟现实似乎过于遥远。韩愈就是要格这些文的命,古文运动就是要向形式主义宣战。
                柳宗元文以贯道,就是要把形式主义拉回“道”上,但是还是有点偏“文”,还是注重文学形式,但没有骈俪文那么刻意强调平仄对仗。文以载道,就是有点偏向于“道”,但也不忽视“文”。(后面我会说到这个如何体现)
                形式主义和内涵主义,是文道辩证关系的本质体现,不同时期侧重程度不同,但都不是“文章”和“道德”这种肤浅的东西。
                “文过饰非”,文过,指的是美化错误,饰非,指的是修饰不对的,文过和饰非都是一个意思。周敦颐“文以载道”的“文”,指的是文学形式中的“修饰”,也就是形式主义(平仄、对仗、声病)。所以他说“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这是对“文”的直接解释了。
                ★“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
                文学艺术的修辞形式是用来服务于现实社会的、要有利实际问题的解决。轮子修饰的再美好人们解决问题用不上,最终不过只是白白装饰罢了,何况车上没人,有什么用呢?(只有裁花剪叶、抽黄对白的平仄游戏,只会点花草虫鱼飞禽走兽,不过只是飞禽走兽罢了,不讲文章内涵、不有补于世,人们不能用它解决实际问题,有什么用呢?)
                ★文辞,艺也;道德,实也。
                修饰过的文字,那是艺术(美化)的;遵循本质,那是实在(现实)的。
                ★笃其实,而艺者书之,美则爱,爱则传焉。
                只有在基于现实的基础上,用凝练有艺术技巧的文字去书写,这样才能显得“美”,“美文”就会惹人喜爱,这样才能传承。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9-01-10 13:06
                回复
                  2025-08-13 10:51:4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先午休。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9-01-10 13:19
                  回复
                    文以载道,道以化民,华夏文化之大义。人伦以文表其序,国家以文重其鼎,四季以文染其色。乱世英雄,文韬武略,武祭文安,江山社稷。


                    12楼2019-01-10 14:04
                    回复
                      文失其意,文失其尊,文烂痞生,中华一百年之文化走势。


                      13楼2019-01-10 14:15
                      回复
                        【六】郭绍虞、张少康、袁行霈关于“文以明道”“文义贯道”及古文运动的论述
                        以下是复旦大学文学院教授郭绍虞、北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少康、北大中文系国学研究院院长袁行霈(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必修《中国文学史》编撰者)关于“文以载道”的解释,缘于贴吧上某些没读几本书的人一直在以其“文章要有道德”来我帖子下卖弄学问,让人忍俊不禁。对于那种一知半解,读了两本地摊文学就四处好为人师、指手画脚的人,我一概称之为“小学生”。相信此人以后会好好回去多读几本书,把《文学史》读一遍,就不至于满口“我认为”地做一个“顿悟”型文学爱好者了。
                        (1)【郭绍虞关于韩愈文以明道的“外形”与“内质”观】



                        IP属地:广西14楼2019-01-10 19:39
                        回复
                          (2)【张少康关于韩愈文以明道的“注重实用”与“文章技巧”观及对古文运动的评价】




                          IP属地:广西15楼2019-01-10 19:43
                          回复
                            (3)袁行霈对韩愈“文以明道”的解释以及古文运动的评价
                            (古代文学研究生考试重点考点)



                            IP属地:广西16楼2019-01-10 19:55
                            回复
                              2025-08-13 10:45:4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七】以下是三位老先生关于周敦颐“文以载道”的观点
                              (1)【郭绍虞关于周敦颐“文以载道”的“质”“饰”观点】



                              IP属地:广西18楼2019-01-10 20: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