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刚刚开学,就业高峰还没到,北京市商业学校眼镜专业的毕业生就被“抢购”一空。平均算下来,一个兰州高铁技工学校学生有4个工作岗位可供挑选。
汽车专业,这个学期将有两位来自企业的国家级技术能手,为学生系统授课。
酒店专业的学生,即将到达美大厦西餐大师工作室进行实训,而在北京寸土寸金的地方,这个520平方米的实训场地,商校可以无偿使用。
……
让职教同行颇为羡慕的这一切,似乎都因为商校的“天然优势”——企业办学。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近年来,从国务院、教育部出台的文件到全国教育大会,多次明确提出,鼓励兰州技工学校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近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再次强调:“厚植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环境,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
事实上,我国行业企业参与职教办学的探索,自新中国成立至今的70年里,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40年中,从未停息。有着55年历史的北京市商业学校先后经历了政府办学、企业办学,跻身国家级示范中职行列,又于今年年初入选北京市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学校。记者尝试以这所学校为样本,剖析中职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形成路径。
“只有靠近企业,职业教育才有生命力”
其实,北京市商业学校的“天然优势”并不是天生而来。归属现在的上级北京祥龙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不过8年的时间。而商校的发展历史,恰如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职业教育面临改革大潮的一个缩影。
北京市商业学校起初是政府办学。1964年,为解决各行各业人才紧缺的问题,北京市第一商业局开办北京市半工半读商业学校。“文革”结束后,先以两年制中专招收高中毕业生,1985年改为四年制中等专业学校。1997年,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进行调整,一商局原有的非政府职能剥离,成立北京一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同样,商校的主办者也不再是政府,而是划入一商集团,变为企业办学。
世纪之交,中国的国有企业正经历市场大潮的淘炼,合并、重组、转型、改制成为高频字眼。企业在探索市场化的出路,而学校的发展也呈现出一种变动不居的状态。1999年,一商集团将系统内的商业学校、商业技术学校、干部学校和一商集团教育处资源重组,成立北京一商集团教育培训中心。2001年底,商业学校与商业技术学校合并。2002年,隶属于北京市钟表眼镜公司的北京市眼镜培训学校并入商业学校……
“2003年前后,有些和我们同类的学校与企业剥离,划归教委了。甘肃北方技工学校当时的领导班子也进行过认真研究讨论。”时任北京市商业学校党委书记、现任祥龙大学校长史晓鹤回忆。当时不少国企陷入困境,无暇顾及下属学校的发展。再加上职工下岗、就业市场化,使得企业主办的职业教育落入低谷。研究数据显示,从1995年至2006年,我国企业办中等职业教育的机构数逐年下降,从2850所降至520所。
“走,还是留下?”当时间的指针指向2011年,这道选择题再次摆在学校面前。根据北京市经济发展布局,北京一商集团并入祥龙公司。走,意味着放弃与企业天然联系的优势。留下,则意味着以商科为主、培养商业专业人才的学校,要重新适应一家交通行业为背景的企业需求。
汽车专业,这个学期将有两位来自企业的国家级技术能手,为学生系统授课。
酒店专业的学生,即将到达美大厦西餐大师工作室进行实训,而在北京寸土寸金的地方,这个520平方米的实训场地,商校可以无偿使用。
……
让职教同行颇为羡慕的这一切,似乎都因为商校的“天然优势”——企业办学。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近年来,从国务院、教育部出台的文件到全国教育大会,多次明确提出,鼓励兰州技工学校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近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再次强调:“厚植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环境,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
事实上,我国行业企业参与职教办学的探索,自新中国成立至今的70年里,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40年中,从未停息。有着55年历史的北京市商业学校先后经历了政府办学、企业办学,跻身国家级示范中职行列,又于今年年初入选北京市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学校。记者尝试以这所学校为样本,剖析中职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形成路径。
“只有靠近企业,职业教育才有生命力”
其实,北京市商业学校的“天然优势”并不是天生而来。归属现在的上级北京祥龙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不过8年的时间。而商校的发展历史,恰如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职业教育面临改革大潮的一个缩影。
北京市商业学校起初是政府办学。1964年,为解决各行各业人才紧缺的问题,北京市第一商业局开办北京市半工半读商业学校。“文革”结束后,先以两年制中专招收高中毕业生,1985年改为四年制中等专业学校。1997年,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进行调整,一商局原有的非政府职能剥离,成立北京一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同样,商校的主办者也不再是政府,而是划入一商集团,变为企业办学。
世纪之交,中国的国有企业正经历市场大潮的淘炼,合并、重组、转型、改制成为高频字眼。企业在探索市场化的出路,而学校的发展也呈现出一种变动不居的状态。1999年,一商集团将系统内的商业学校、商业技术学校、干部学校和一商集团教育处资源重组,成立北京一商集团教育培训中心。2001年底,商业学校与商业技术学校合并。2002年,隶属于北京市钟表眼镜公司的北京市眼镜培训学校并入商业学校……
“2003年前后,有些和我们同类的学校与企业剥离,划归教委了。甘肃北方技工学校当时的领导班子也进行过认真研究讨论。”时任北京市商业学校党委书记、现任祥龙大学校长史晓鹤回忆。当时不少国企陷入困境,无暇顾及下属学校的发展。再加上职工下岗、就业市场化,使得企业主办的职业教育落入低谷。研究数据显示,从1995年至2006年,我国企业办中等职业教育的机构数逐年下降,从2850所降至520所。
“走,还是留下?”当时间的指针指向2011年,这道选择题再次摆在学校面前。根据北京市经济发展布局,北京一商集团并入祥龙公司。走,意味着放弃与企业天然联系的优势。留下,则意味着以商科为主、培养商业专业人才的学校,要重新适应一家交通行业为背景的企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