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频频报道的新闻,似乎都指向了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在家里啃老的名校工程硕士;杀害班级考试第一名同学;从大学纵身一跃的研究生等等,这一系列的新闻总是让社会痛心也让我们思考。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却常常做出让人意外的事情,为了考试,拿高分,同学之间如何斗争,如何去谋划伤害别人,或者是因为在情感上找不到出口,伤害自己。
而这都是我们眼中“别人家优秀的孩子”。
在我们的教育中,大部分人从小就要被教育成“好学生”,于是我们从小埋在升学,考试里,忽略了其他。
我想当孩子们出现这样的事情,他们肯定也很慌乱,因为平时都没有这样的准备,他们缺乏生活的基本技能,如何应对挫折,管理情绪等一系列的在学校里学不到的能力,所以他们显得更加“措手不及”。
记得前两年跟X一起去游学时,我们到了车站需要过安检,他却说:我妈妈说了,过安检有辐射,我不过。
后来我们问他:哦,这样啊,那你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是辐射吗?他说:我不知道,我妈妈说了这个辐射就是对身体不好。
我们说:那你看一下那些过了安检的人,他们正常吗?他观察了一下说:好像是正常的,跟刚才一样。然后我说:我们可以去体验一下过安检,看是否会对我们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
最后我们大部队终于顺利通过安检,他说:好像也没有感觉到什么辐射。
“妈妈说”这个句式成了孩子的口头禅以及面对问题的最佳回答和应对,不知不觉中让孩子失去了思考能力和真实体验的机会。
当孩子小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对孩子说:这个有危险,这个对你身体不好,这个菜有营养要多吃,放下这个碗我来洗,我给你鞋子已经拿好了,你只管学习,成绩是最重要的。
这无疑是在告诉孩子,有了成绩便有了一切。
每当父母给孩子样样都包办好的时候,都不会意识到自己在养一个“巨婴”,而这一切都是源于父母要不顾一切地“爱”我们的孩子。
可是父母以“爱”的名义包办一切时,孩子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就独立了。
一个从小事事被包办的孩子,绝不可能一夜长大,也不可能在独立生活时能够照顾好自己,更不可能在大学毕业时突然学会一些最基本的生存技能:整理房间,洗衣做饭,以及跟其他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在孩子享受被照顾的同时也失去了自我成长的机会,被照顾成为一种心安理得的习惯时,我们不是在养育孩子而是在给自己和孩子制造人生的麻烦。
啃老的名校硕士也把自己种种的问题归咎在老妈身上,抱怨老妈的包办和溺爱毁了他的一生。
帮助和保护孩子,以及让孩子独立长大之间的界限在哪里?我们有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
这两天有其他学校的学生来书院做实践活动,我看到的是学生们在等待别人给他们发碗筷,而学生时而大笑,时而打闹,吃完以后桌子上留着碗筷,剩菜剩饭,好像这一切都跟他们没有关系了,似乎他们只负责吃,他们从来不会考虑吃以外的事情。
这时六岁的小Z突然跟我说:老师,我听到他们好吵,我的耳朵快被吵聋了。
我突然意识到,原来孩子们已经能够把书院的最高宪法:不伤害环境,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内化在平常的小事情里。
吃完饭主动收拾桌子,洗碗,摆放凳子,正是这些看起来细小琐碎繁杂在我们眼里不足为道的事情,却是我们的孩子每天都在坚持做的事情。
也许孩子在刚学习叠被子时,我们会觉得他做得不够好,怕孩子受到伤害,于是直接跳过孩子帮助他迅速做好,不仅省事也直接剥夺了孩子学习成长的过程,在物质日益丰富的社会中。
这种替代式的成长存在于每个我们“爱”孩子的当下。
但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正是因为他们的能力还不足以能把一些事情做到父母眼中的“好”,他们也无法掌控来自“不好”的那份失落与质疑,这让他们的内心充满了矛盾。
生活中许多小事情对孩子来说都是成长中几乎随处可遇的挫折,也是孩子时时刻刻在经历的难关。
陪着他们解决问题,是我们必然要和孩子一起走的路,在这条路上我们给孩子们带来更多正面积极的力量感——我是有能力解决难题的,挫折教会我成长。
达尔文说:存活下来的物种,不是哪些强壮的种群,也不是那些智力最高的种群,而是那些对变化做出最积极反应的物种。
这个世界不完美,我们需要一颗有弹性的心,孩子更加需要一颗有弹性的心。
在家里啃老的名校工程硕士;杀害班级考试第一名同学;从大学纵身一跃的研究生等等,这一系列的新闻总是让社会痛心也让我们思考。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却常常做出让人意外的事情,为了考试,拿高分,同学之间如何斗争,如何去谋划伤害别人,或者是因为在情感上找不到出口,伤害自己。
而这都是我们眼中“别人家优秀的孩子”。
在我们的教育中,大部分人从小就要被教育成“好学生”,于是我们从小埋在升学,考试里,忽略了其他。
我想当孩子们出现这样的事情,他们肯定也很慌乱,因为平时都没有这样的准备,他们缺乏生活的基本技能,如何应对挫折,管理情绪等一系列的在学校里学不到的能力,所以他们显得更加“措手不及”。
记得前两年跟X一起去游学时,我们到了车站需要过安检,他却说:我妈妈说了,过安检有辐射,我不过。
后来我们问他:哦,这样啊,那你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是辐射吗?他说:我不知道,我妈妈说了这个辐射就是对身体不好。
我们说:那你看一下那些过了安检的人,他们正常吗?他观察了一下说:好像是正常的,跟刚才一样。然后我说:我们可以去体验一下过安检,看是否会对我们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
最后我们大部队终于顺利通过安检,他说:好像也没有感觉到什么辐射。
“妈妈说”这个句式成了孩子的口头禅以及面对问题的最佳回答和应对,不知不觉中让孩子失去了思考能力和真实体验的机会。
当孩子小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对孩子说:这个有危险,这个对你身体不好,这个菜有营养要多吃,放下这个碗我来洗,我给你鞋子已经拿好了,你只管学习,成绩是最重要的。
这无疑是在告诉孩子,有了成绩便有了一切。
每当父母给孩子样样都包办好的时候,都不会意识到自己在养一个“巨婴”,而这一切都是源于父母要不顾一切地“爱”我们的孩子。
可是父母以“爱”的名义包办一切时,孩子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就独立了。
一个从小事事被包办的孩子,绝不可能一夜长大,也不可能在独立生活时能够照顾好自己,更不可能在大学毕业时突然学会一些最基本的生存技能:整理房间,洗衣做饭,以及跟其他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在孩子享受被照顾的同时也失去了自我成长的机会,被照顾成为一种心安理得的习惯时,我们不是在养育孩子而是在给自己和孩子制造人生的麻烦。
啃老的名校硕士也把自己种种的问题归咎在老妈身上,抱怨老妈的包办和溺爱毁了他的一生。
帮助和保护孩子,以及让孩子独立长大之间的界限在哪里?我们有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
这两天有其他学校的学生来书院做实践活动,我看到的是学生们在等待别人给他们发碗筷,而学生时而大笑,时而打闹,吃完以后桌子上留着碗筷,剩菜剩饭,好像这一切都跟他们没有关系了,似乎他们只负责吃,他们从来不会考虑吃以外的事情。
这时六岁的小Z突然跟我说:老师,我听到他们好吵,我的耳朵快被吵聋了。
我突然意识到,原来孩子们已经能够把书院的最高宪法:不伤害环境,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内化在平常的小事情里。
吃完饭主动收拾桌子,洗碗,摆放凳子,正是这些看起来细小琐碎繁杂在我们眼里不足为道的事情,却是我们的孩子每天都在坚持做的事情。
也许孩子在刚学习叠被子时,我们会觉得他做得不够好,怕孩子受到伤害,于是直接跳过孩子帮助他迅速做好,不仅省事也直接剥夺了孩子学习成长的过程,在物质日益丰富的社会中。
这种替代式的成长存在于每个我们“爱”孩子的当下。
但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正是因为他们的能力还不足以能把一些事情做到父母眼中的“好”,他们也无法掌控来自“不好”的那份失落与质疑,这让他们的内心充满了矛盾。
生活中许多小事情对孩子来说都是成长中几乎随处可遇的挫折,也是孩子时时刻刻在经历的难关。
陪着他们解决问题,是我们必然要和孩子一起走的路,在这条路上我们给孩子们带来更多正面积极的力量感——我是有能力解决难题的,挫折教会我成长。
达尔文说:存活下来的物种,不是哪些强壮的种群,也不是那些智力最高的种群,而是那些对变化做出最积极反应的物种。
这个世界不完美,我们需要一颗有弹性的心,孩子更加需要一颗有弹性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