斟残玉瀣行穿竹吧 关注:32贴子:1,689
  • 6回复贴,共1

人与动物关系的变化对商周青铜器纹饰演变的影响表现了对自然的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人与动物关系的变化对商周青铜器纹饰演变的影响表现了对自然的无奈、恐惧与敬畏。在青铜器上用更为狞厉怪异的纹饰"辟邪免灾",增强自身的安全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从运用智慧、工具与猛兽斗争,从偶尔取胜,逐渐机持,到掌握主动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而进入了人寻兽而猎的时代,前一时期占主导地位的饕餮纹、夔纹数量减少,面积缩小。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3-13 22:18回复
    汉画像石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一项瑰宝,
    它常常以拓片的形式出现。既是图画,也是图案,又是浮雕,加上了传拓的面貌,别有一番异样风神,可以说是具备了四种不同的美于一身,
    汉画像石的地理分布,大致上以山东省及四川省为两大区,山东者庄穆,而四川者活泼。在四川的画像砖上也有《庖厨图》(图16),那场面就热闹得多了,不但鱼鸭满架,厨房内也人满为患,更有趣的是还加人了两条贪食的家犬,正在伺机和人分杯羹, 那神态好极了,
    ,有一个名唤乐僔的和尚,他游方来到甘肃河西走廊的敦煌地方,认为这里就是一圣地,便于建元二年(366)在这里凿窟造像,这就是名震世界的敦煌千佛洞之开始。到宋代初年,995年左右, 西夏作乱,敦煌的佛教徒为了保存典籍和文物,辟了一个夹墙密室把东西贮藏了起来。这密室在清朝光绪年间(1900)为一位名叫王圆篆的道土所发现,他不知道这批文物的贵重,便很便宜地卖给了英国的斯坦因和法国的伯希和氏。
    《山林猎兽图》
    然在北魏时代,山峰林木都画得都很幼稚。但是全画面的动态却表现得异常之成功,鹿、虎的脚、尾拉长,使奔跑的速度加快,有现代绘画夸大之特殊效果。统看全幅的活泼气氛和骑射追逐姿态的生动,不论放在古代和现代,都是第一等的好作品无疑。
    五代和北宋,
    10世纪到12世纪这两百年之间名家单出,达到前所来有的光辉灿烂,称之为黄金时代,当之无愧。
    山水画就是风景画。但是中国人以农立国,对土地山川有浓厚的亲切情感,加之以魏晋南北朝时,有“山林文学”。的鼓吹,所以中国人情有独钟,特别拈出一个山水画的专名,对人类文化做出了一-项卓越的贡献。
    “黄金时代”则是我肇始之以嘉名,指的是五代和北宋,换言之,是在10世纪到12世纪这一段时间之内。因为这两百多年之间,名家辈出,达到前所未有的光辉灿烂,称之为黄金时代,当之无愧。
    中国人论画史,喜欢将画家姓名串编为歌诀,颇有提纲挈领、以简御繁的良好效果。如论五代的山水画家,便有“荆关董巨”的说法,荆就是荆浩,关则是关全,董指董源,巨就是巨然。这四人都是五代到北宋初年的大家,就以他们来代表这一时代的艺术成就和造诣。
    元人废除了五代两宋的画院制度,遂使中国山水画的演变自然而然地走向另一个方向,那就是文人的气息重了,书法的气味重了,笔墨的趣味重了。这都和画院的废止有密切的关系,在蒙古人的想法是,我们从马上得的天下,便要用“马”上治天下,画院能有什么用处,决定不再设立。
    这一来,画院中的职业画家退出了画坛,文人自然而然递补了这项空缺。他们的绘画技巧没有画院中人来得精致,但是他们的学问比较好,文人的气息较重,且多半是书家,所以书法的气味比较重,题跋自然多,更加上那时候文人相互标榜,就形成题跋泛滥的种特殊现象。如合北故宫博物院所载的李避道(车土行)的《江乡秋晚》卷,元人的题跋竟有二十八则之多。宋朝人对这种情况真是没法了解。
    元朝人画山水的基本态度有了改变,不像宋朝人那么追求真山真水,却追求自己的“有笔有墨”塑”和“无人笔墨”, 大家所称谓的“宋人丘壑”和“元人笔墨”正是指此。
    换言之, 而元朝人爱自己的笔墨胜过大自然,而宋朝人爱大自然胜过笔墨。
    这就是元朝画家笔墨趣味特重之所由来。
    元代是中国山水画的转折点。由于南宋画风的日趋纤巧,所以赵孟頫氏揭橥“土气”,提倡以书法人画,使山水画有古朴步思。继之以所谓的元四大家:黄子久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用长线条、披麻皴,得富春江之神韵;吴镇则笔墨酣沉、意境苍茫,多写渔父同咏,饶富江湖隐居之志;王蒙则善体龙脉之起势,有解锁牛毛之皴法,用笔则郁郁苍苍,千岩万壑,极回还郁深之能事;倪瓒则有折带皴法之创始,成一河两岸之构图,其画境则古淡天真,以少胜多,有逸格独卓之品评。元代画坛大致已可了解,而这项由华丽纤巧而转向笔墨浑厚意境,从写实而转趋写意,从专业的画家手中接棒,开文人画之先河。而且这一项转变,一直历明代、 清朝向至如今,形成了中国山水画之正统,影响中国绘画演变之既长且久,实在居于最重要的关键地位,决不能由于其政治史上的年限短促,而邈然予以轻视。
    花鸟
    若论中国花乌画的开始,在殷商的甲骨文上就有了消息。换言之,三干多年前就已有了花鸟画的创作。在殷墟文字甲编图版188 2624之上,分明有了鸟的画法范本存在。试和现今传世的“细钩翎毛式”(两相对照,先画头、喙、限的分解动作,几干年的古往今米,其用心如出辙, 文化的源远流长, 禁不住要令人喷喷称奇!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3-18 13:24
    回复
      2025-08-07 00:19:5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元人废除了五代两宋的画院制度,遂使中国山水画的演变自然而然地走向另一个方向,那就是文人的气息重了,书法的气味重了,笔墨的趣味重了。这都和画院的废止有密切的关系,在蒙古人的想法是,我们从马上得的天下,便要用“马”上治天下,画院能有什么用处,决定不再设立。
      这一来,画院中的职业画家退出了画坛,文人自然而然递补了这项空缺。他们的绘画技巧没有画院中人来得精致,但是他们的学问比较好,文人的气息较重,且多半是书家,所以书法的气味比较重,题跋自然多,更加上那时候文人相互标榜,就形成题跋泛滥的种特殊现象。如合北故宫博物院所载的李避道(车土行)的《江乡秋晚》卷,元人的题跋竟有二十八则之多。宋朝人对这种情况真是没法了解。
      元朝人画山水的基本态度有了改变,不像宋朝人那么追求真山真水,却追求自己的“有笔有墨”塑”和“无人笔墨”, 大家所称谓的“宋人丘壑”和“元人笔墨”正是指此。
      换言之, 而元朝人爱自己的笔墨胜过大自然,而宋朝人爱大自然胜过笔墨。
      这就是元朝画家笔墨趣味特重之所由来。
      元代是中国山水画的转折点。由于南宋画风的日趋纤巧,所以赵孟頫氏揭橥“土气”,提倡以书法人画,使山水画有古朴步思。继之以所谓的元四大家:黄子久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用长线条、披麻皴,得富春江之神韵;吴镇则笔墨酣沉、意境苍茫,多写渔父同咏,饶富江湖隐居之志;王蒙则善体龙脉之起势,有解锁牛毛之皴法,用笔则郁郁苍苍,千岩万壑,极回还郁深之能事;倪瓒则有折带皴法之创始,成一河两岸之构图,其画境则古淡天真,以少胜多,有逸格独卓之品评。元代画坛大大致已可了解,而这项由华丽纤巧而转向笔墨浑厚意境,从写实而转趋写意,从专业的画家手中接棒,开文人画之先河。而且这一项转变,一直历明代、 清朝向至如今,形成了中国山水画之正统,影响中国绘画演变之既长且久,实在居于最重要的关键地位,决不能由于其政治史上的年限短促,而邈然予以轻视。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03-25 01:19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04-02 21:29
        回复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02-21 22:15
          回复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0-02-22 13: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