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英吧 关注:14贴子:48
  • 8回复贴,共1

太极拳大师郑伯英传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赵堡太极大师郑伯英
2018-4-18
摘要:太极大师郑伯英,字锡爵,河南赵堡人.郑锡爵老师从小跟随父亲务农,生活清贫。郑家人善,善名在赵堡人人皆知。赵堡人传言:“就算你把手指放到郑家人嘴里,他们也不会咬你。”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郑锡爵老师为...
太极大师郑伯英(一)
郑伯英,字锡爵,河南赵堡人.郑锡爵老师从小跟随父亲务农,生活清贫。郑家人善,善名在赵堡人人皆知。赵堡人传言:“就算你把手指放到郑家人嘴里,他们也不会咬你。”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郑锡爵老师为人实在厚道,人品高尚。艰苦的生活使郑锡爵老师拥有了坚韧不拔意志,更兼郑老师有得天独厚的身体素质(郑锡爵老师身高臂长,器宇轩昂,手如簸箕,脚如撑船。)这为郑锡爵老师成为一代宗师作下了铺垫。郑老师与和庆喜老师是邻居,两家世代关系友好。因和家为太极世家,受和家的影响,郑老师年轻时便对练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九二八年郑老师拜在和庆喜老先生门下学习太极拳。
郑老师拜师之后,爱武成痴,他将村头的祖师庙墙挖了一个洞,每天钻在庙里练拳,早中晚三次,一次两三个小时,成百套架子。每次练拳时汗水把短裤侵湿,要短裤拖下来拧好几次汗水。可以说非常辛苦。三年练成真功。
一九三一年,公民政府举行擂台赛,分南北赛区,南赛区在现在的南京,北赛区在现在的开封。郑老师也准备参加这次打擂。当时在县上也摆下擂台为国民政府举办的擂台赛选人。陈家沟也为这次擂台赛做了精心的准备,还对当时县上的县衙说:“赵堡代代压制我们,这次擂台一定要制制赵堡人”。然后这个县衙和郑老师开玩笑说:“锡爵呀,陈家沟说了要好好制制你们”。郑老师只说:“擂上见”。到了擂台赛那一天,赵堡、陈家沟、杨沟等几十个村庄赶来参加这次擂台赛。当时赵堡上了三个人(郭云、郝玉朝、郑伯英),郭云和郝玉朝先上擂打下了一半人,然后郑伯英再上对付后一半人,郑老师心善,不愿意伤人,所以当对手上擂之后,郑老师只是一招高探马将对手打下擂台,并不上伤对手。陈家沟则也在这后一半之中,陈家沟连上了几个人,结果都被郑老师打下擂台,陈家沟当时的绅士就在高处的看台上喊:“不要再上了,赵堡这一代又出人了,不要再上了!”经过这次选拔,郑伯英、郭云、郝玉朝将代表温县参加北赛区的擂台赛。


IP属地:北京1楼2019-04-18 12:01回复
    太极大师郑伯英(二)
    说到郑伯英、郭云、郝玉朝三人代表温县参加国民政府举办的擂台赛。但是三个人的功夫到底怎么样呢?在众兄弟中郑伯英和郭云的功夫尤其出众。郑伯英本人由于天赋过人,更兼他下了别人下不了的功夫,功力自然超群,再加上郑老师为人忠厚、待师如父,和庆喜老师将拳术毫无保留的传与郑伯英一人。于是郑伯英老师的功夫渐至化境。
    话说擂台赛的时间一天一天的临近,大家也紧锣密鼓的准备这次比赛。据说郝玉朝老师当时还有点紧张。郑伯英老师心态相对比较放松,因为和庆喜老师将东西已经给他了,他心里有底。可是就在临去开封的时候,众师兄弟都背着自己的包袱出发去开封,只有郑老师将自己的包袱放在床上不出发,他给和庆喜老师说:“我去打擂,师傅还应该多给我些东西才是”。当时把和庆喜老师为难坏了,和老师在院子里走来走去,心神不定。又想让郑老师在比赛中夺冠,又害怕祖宗的东西全部授与他人,心理异常矛盾,最后和庆喜老师一跺脚给郑伯英老师说:“打死不后退,后退必打人”。听到这句话后郑老师满心欢喜的背着自己的包袱出发去打擂了。
    当时赵堡人在开封开有客栈,赵堡镇人可以免费居住,当时郑老师就是住在这里,当然住的地方比较简陋。那天应该是雨后天晴,郑老师在客栈的院子里晒鞋子(由于郑老师穿的是自己妻子做的布鞋,布鞋在雨后要凉晒才不至于鞋烂的太快),这时候客栈院子里来了一位太极高手,他就是杜元化。杜元化本身也是赵堡人,在当时已经成名已久,担任这次擂台赛的裁判。杜元化由于关心自己家乡,所以来看看赵堡到底是什么人来参加比赛,一看是三个小孩,杜元化就说:“哼!赵堡真是没人了,叫三个小孩来打擂”。郑伯英老师听了这话心里不愿意了,于是说:“老伯,金刚钻虽小,专钻大瓷器”。杜元化一听这话更是不愿意了,说:“我倒要看看你有什么本事,这样吧!你接我三招”。郑伯英老师有点开玩笑的语气对杜元化说:“老伯,我接你三招可以,你也要接我三招”。杜元化说:“行”。于是开始比招,在开始之前,郑伯英老师开玩笑着说:“老伯,你还是靠墙站吧,你把我打倒了没什么,我要是把你推倒了就不好了”。于是杜元化靠墙站着先向郑伯英出招,杜元化老师的第一招被郑伯英老师化解,而且将杜元化弹回,使杜元化撞在墙上,连续三次杜元化都撞在墙上,后来轮到郑伯英老师出招了,杜元化未能将郑伯英老师的任何一招化开,又三次撞在墙上。比招过后杜元化老师对郑伯英老师大加赞赏。认为郑老师打下这一擂没问题。真是英雄惜英雄!


    IP属地:北京2楼2019-04-18 12:01
    回复
      2025-08-05 05:50:2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赵堡太极大师郑伯英(四)
      抗日战争爆发,郑伯英避乱迁居西安.把家安在尚俭路.尚俭路离革命公园很近,所以革命公园就成了郑老师练拳、教拳的根据地。直到现在革命公园还有郑老师的徒弟、传人在那里练拳。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当年有一个河北沧州的拳师,行遍大江南北,凭借自己的一身武艺闯荡江湖、难求一败。纵横半个华夏大地。当沧州客各地访遍、未逢敌手时,他决定回家自封“拳王”。就在回家途中路经西安,听说郑伯英老师功夫高深难测,于是沧州客决定前去拜访郑老师。由于当时郑老师家中有事,沧州客几次去革命公园都未能见到郑老师,但是正好遇见了郑老师的弟子马殿章,沧州客说明来意之后,马殿章将沧州客领到郑老师家中,马殿章告诉师傅有人来访,由于郑老师眼睛近视,所以郑老师赶紧拿眼镜,看是谁来了,眼镜还没戴上,沧州客已经到了郑老师身前,握住郑老师的手,郑老师戴上眼镜说:“好大的劲呀!你的劲不小呀”。沧州客说:“郑老师不瞒你说,我才用了50%的劲”。郑老师说:“是这吧,你把你另外50%劲也用上,再加20—120%怎么样”。说完沧州客开始发力握郑老师的手,顿时沧州客脸上汗如雨下,拉了一裤裆。由此可见郑老师内功之深,深不可测。
      郑老师迁居西安后,担任陕西国术馆馆长,以前陕西国术馆就在解放路,当时有一山东客,希望在国术馆门口摆个摊,又怕国术馆不同意,所以他想给国术馆来个下马威,于是他走进国术馆就找馆长,山东客被人领到馆长办公室,当时郑老师在里面坐着,那山东直向郑老师扑过去,郑老师并未起身便将山东客击出门外。然后走到院中说:“你有什么事情你可以说吗,你上手干什么?”山东客马上跪倒在地说道:“我要找的功夫原来在这里”。于是跟郑老师学了三个月拳,回山东去了。
      解放初,国家禁止商业,郑老师变卖了家产去四川买牛,准备搞一些农业做度日之用。买牛回家时,大家都坐的是火车,当火车行至山间时,突然鸣笛,由于在山间,声音特别刺耳,只见一只奶牛惊了,从槽中蹦了出来,郑老师眼疾手快的一把抓住牛的尾巴,口中喊道“回来”,一下把牛又拽倒在牛槽里,当时同车的人说“看看这老汉,真厉害!”由于当时郑老师已经50多岁,所以别人称他老汉。
      说起郑老师斗牛,还有一件事情必须给大家分享,当年郑老师还在老家赵堡时,在家干农活,由于白天在地里把牛打得太厉害,回到家中牛趁着郑老师不注意从郑老师背后袭击而来,当时郑老师家中院子很窄,牛从厕所那边直向郑老师冲锋过去,情况很危急,可是郑老师转身抓住牛角,将牛头一转,把那牛举了起来。突然旁边有人喊道:“老五,别把牛摔死了”。于是郑老师将牛顺着墙放下。没伤到牛,把牛吓得都哆嗦起来。
      郑老师一生屡挫顽强,英雄事迹众多,我仅将我自己知道的事情和大家来分享,在缅怀一代宗师郑伯英的同时,对大家也是一个激励。


      IP属地:北京4楼2019-04-18 12:03
      回复
        赵堡太极大师郑伯英(五)
        这个事发生在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潼关,当时火车只能从陇海县通往潼关七里店,所以在潼关就有很多的帮会,这些帮会的人主要靠给货站卖力气为生.和家当时也在潼关开有货站,郑锡爵老师由于在和家学艺,把和家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所以当时郑老师就在和家的货站里帮忙打理一些事情.一天,郑老师发现帮会里面的人干活不认真,把一些很好的粮食袋子都摔破了,粮食漏的满地都是,郑老师觉得这样太浪费,出面协调这件事情,告诉帮会的人:“大家把那些落在地上的粮食扫起来,处理一下还可以吃,但是大家注意不要把剩下的好袋子弄破.”这时候帮会有人不满意了,不等郑老师说完,有人拿的青木杠子朝郑老师头上打来,这时候郑老师用手一抬,只见人和杠子一同飞了出去(就好像一杠子砸在了飞速运转的汽车轮胎上)。这时候帮会的人都向郑老师扑了过来,郑老师一看人太多,不能力战,所以郑老师纵身一跃跳上了装满粮食的车,由于车上地方不大,上来一个被郑老师扔下去一个,哪个离得近扔哪个,当时帮会一百多人过了一会儿都被打跑完了。郑老师一人战胜了一个一百多人的帮会。现在想来真是功夫所致。
        当时还有一件事情。和学宽老师和郑老师关系很好,所以那天和学宽老师带了一个武术界的朋友来和郑伯英老师交流,郑老师当着和学宽老师的面给那个武术界的朋友表演了一套拳架。那个武术界的朋友也给郑老师表演拳架,郑老师手背后观察着那人的拳架,那人表演拳架的过程中突然向郑老师扑过来,郑老师由于当时手背在后面,一下子也抽不出来,所以郑老师顺势抬腿,只见那人飞出十几米以外。和学宽说话了:“你怎么用二起打人,老师不是说二起打死人,轻易不能用么?”郑老师:“你没看清,我并没有用二起打人,我只是随便抬了一下腿,人就出去了。”现在想来郑老师必是用了一招喜鹊登枝,由于郑老师内功太好,那人才飞出十几米远。最后这三个人由于这件事情成了很好的朋友。
        郑老师一生英雄事迹太多,我也在尽我的力量将过去的事情原汁原味地讲给大家,大家在缅怀一代宗师的同时也努力的提高自身,向郑伯英老师看齐!


        IP属地:北京5楼2019-04-18 12:03
        回复
          赵堡太极大师郑伯英(六)
          说起郑伯英老师为什么能跟和庆喜老师学艺,为什么和庆喜老师将真东西倾囊传于郑伯英老师?这里面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并不是别人说的那样,什么郑伯英老师约几个人一同去找和庆喜老师,然后拜师学艺,真实的情况不不是这样.当时郑伯英老师祖上是内外两科的郎中,院子很大,后来将院子的一部分卖给和家,这样郑老师和和老师就成了邻居,两家关系很好,后来和老师见郑伯英身材魁梧,手大臂长是练武的奇才,更加郑老师也非常喜欢和家的拳.但是这些都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郑家人心善良,当地非常有名(赵堡当地流传,就算你把手指放到郑家人嘴里,他都不会咬你).正是这个原因,和老师将东西传于这样的人不会给自己惹事,才愿意把东西传于郑老师(因为这套太极拳是神拳,在当时传拳是非常严格的事情,当时的老师们宁愿把拳带走也不会将拳传给德行不好的人,但是德行只要好,身体条件也好的,老师会将东西倾囊相授).郑老师在开始练拳时,和老师就告诉他:"你不要在场子里能练,你下来自己一个人练,场子里面的人都是一边练一般聊天,练不出什么的",于是后来就有了郑老师在庙里练拳的故事.可是学拳并不顺利,刚开始的时候郑老师不知什么原因一条膀子掉了,和老师对他说:"完了!你不能练了,"郑老师听了这话当时就哭了,后来和老师对郑老师说:"你必须加倍练拳才能医好你自己的膀子,一天最少一百套拳架".郑老师听了这话以后那是真的认真了,心想:"老师让我一天练一百套,我一天练三百套."下来后郑老师坚持每天三百套拳架(三百套是保守数字,这里面不算郑老师每天在场子里和师兄弟一起练得),最终加上打擂三年真功成焉!
          郑老师学成后在邻村教拳,大家都知道郑老师功夫厉害,但是由于好奇,他们总希望郑老师给他们露一手.那天郑老师高兴,为大家表演了六打一开,什么是六打一开呢?有六个大汉,两个人抱住郑老师的两条腿,两个人抱住郑老师的两只手,一个在后面抱住郑老师的腰,一个人从前面像郑老师进攻.郑老师只是一个合劲,将抱手、抱腿的四个人弹飞的同时将后面抱腰的人从头上扔过去把前面的人咂倒.六个大汉飞出的距离不止丈外.这样的功力真是可望而不可及呀!
          郑老师还有一些英雄事迹,很多人在和郑老师交流后都成了很好的朋友,由于那些人的传人众多,更加上朋友之情.一些事情就不给大家讲了!但是还有一些小故事我想在以后的时间里告诉大家,例如玉女穿梭穿起两米多高,轻轻落下,地上的尘土都不飞起来.几乎达到踏雪无痕的境地.又如,一跃而上西安古城墙.故事很多。


          IP属地:北京6楼2019-04-18 12:04
          回复
            赵堡太极大师郑伯英(七)
            郑伯英当时在马峰里教拳时,为徒弟们表演的“六打一开”技惊四座,时间虽然过去了很久,但是那个不朽的故事仍在流传,直至今日这个故事同样让太多拳友惊叹!在我自己听说这段故事时,我总为不能亲眼见到郑老师的太极神拳而遗憾.不止我有这个好奇心,当时有些前辈正是因为想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招来郑老师的痛骂!
            抗日战争起,郑老师迁居西安,在西安郑老师教了太多徒弟,使赵堡太极拳扎根西安,解放后郑老师的徒弟越来越多,徒弟的功夫也越来越好。可是这些徒弟和我有着同样的好奇心,这些徒弟都知道郑老师有一招六打一开,可是大多数人是没有见过的,于是有很多徒弟就给郑老师说:“师父,能不能表演一下六打一开,让我们见识一下”郑老师却说这容易伤人,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可是徒弟们好奇心很强,再加上徒弟们想从郑老师那里多拿些东西。于是众弟子酝酿了一个计划,这个计划的策划就是任绍先老师,带头的有张鸿道老师等人。这天郑老师带着二十多个弟子从革命公园练完拳准备回家,正当走在革命公园转门时,事情发生了!当时城隍庙前正在修牌楼,在那里夏凉的市民很多,刚出转门就听到任绍先喊道:“鸿道,你还等什么呢?”张鸿道走的快,在众人前面,听到喊声后,张鸿道回身和二十多个师兄弟向郑伯英老师发动攻击,由于张鸿道身手快,率先进身到郑伯英老师面前,张鸿道攻击还没展开就被郑老师一个缠腿接着一脚踹飞,这时候二十多个弟子已经将郑伯英老师围住,抱腿的抱腿,抱腰的抱腰,拿手的拿手,有些身手慢的弟子刚要准备攻击,只见郑老师一个合劲同时将抱腿,拿手的人从两侧抖飞,将抱腰的人从头顶抖飞砸倒前面的准备攻击的弟子,那些身手慢的,还没有接近郑老师身体就被飞出的人砸到,顿时间郑老师的弟子倒了一地。郑老师骂道:“妈的,不要命了,要伤人的”。当时在那里夏凉的人看到这一幕都傻了,就没见过这么神的人。众弟子虽然挨了打也挨了骂,但是大家心里都偷着乐,因为他们不止见识了,而且有些弟子也学到了。
            人总说郑老师有一招六打一开,但是郑老师在革命公园门口这一招已经不是六打了,一招打飞二十多人奇迹就任绍先老师的计划中诞生了。二十多弟子看似疯狂的计划也为太极拳的发展和发扬起到了重要作用。


            IP属地:北京7楼2019-04-18 12:04
            回复
              以上郑伯英大师的事迹来源于网络,不知道作者是谁,宣传郑伯英,我们共同向郑伯英大师学习!


              IP属地:北京9楼2019-04-18 12:08
              回复
                这牛逼吹大这牛逼吹大了


                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9-10-10 06:38
                回复
                  2025-08-05 05:44:2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郑伯英1928年开始跟和庆喜学拳(22岁时),传说“百日功”期的日练三百遍,最快两分半,这简直扯蛋,越传越神,最早资料显示日练百遍,而百遍亦是虚数。
                  如果按三百遍,每遍3分钟,不停歇,也得900分钟,也就是15小时!!即使100遍,也是不停歇5小时。你们信吗?
                  别忘了,郑伯英打的可是真正走架的太极拳,而不是后人打的那种只走手形的拳,这得消耗多大体力!
                  郑伯英56岁时,也就是1961年走的,其原因皆隐晦,据说是饿死的。因为此三年西安市饿死的也不是一个两个。但这个说法,我一直有疑惑,饿死人不少见,但其正当年,饿死的可能性有,但不大。
                  我怀疑是糖尿病,后期瘦如柴,其实也是糖尿病后期了,正赶上饥荒。


                  IP属地:陕西12楼2020-02-10 17: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