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之道概论
一、何为道德。(道德二字名千古,阴符经中觅真传)
何为道:是使万物适度而达到自然平衡的最终法则,是事物发生发展的最普遍的规律。它生于自然也是必然的,同时也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源。何为德:是对道有所体悟,能够遵守道的规律去做事的行为准则;是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有利于事物良性发展的正意向上,有自我约束性的的思想精神。
二、道的规律,大道至简,如观太极阴阳。
1、虚无确有用
虽然我们看不到它的形状,听不到它的声音,也摸不到它的质地,但道是一种真真切切存在着的实存之物。道虚无确有用。
2、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这些相反的事物又是相互成就的,因为离开一方的对比,就无法显示出相反另一方了。
3、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天道是损耗有余以补充不足来保持平衡
4、反者道之动。
事物走向极端后必然反向运动。
三、德具体表现
当道成为人的行事准则时,又被称为“德”。
1,修身养性
清心静气第一
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最终复归于道。而道的特性是空虚寂静(虚无),但它发挥出的作用却是永不穷竭的(有)。空虚之中蕴含着无穷的力量,空屋才可以住人,空碗才可以盛饭。所以人也应该复归于道,像道一样清心净气。
守柔贵雌第二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柔弱的东西,更懂得变化。譬如一棵树,有生命的时候,都是有韧性的,风来了可以随风摇摆。而一棵枯死的树,就变得坚硬了,风来了就吹断了。
自知者明第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老子认为,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有智慧和通达。同样,能战胜别人的只能说明这个人有能力,而只有那些战胜自己的人才可以称作强者。
荣辱不惊第四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宠”来了,就很高兴;“宠”走了,就很失落;“辱”来了,就很伤心;“辱”走了,就如释重负。一颗心随着外界的毁誉飘来荡去,再不能有片刻的安宁清净。喜怒无常,悲欢不定,就象生了大病一样。
知足不辱第五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越是让人喜爱的东西,想获得它就必须付出很多;珍贵的东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时候也会让人感到愈难过。因此人要知道满足就不会被羞辱,知道适可而止就可以不陷入危险的境地,如此方可长久。祸患没有比行私纵欲更为严重的,罪行没有比贪得无厌更为严重的。所以说懂的知足知止而心无贪求,才能总是感觉满足。
慎终如始第六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迈出来的。人们做事往往在快要成功时失败了,如果能始终如一、持之以恒、慎终如始,事情就不会失败了。成语“功败垂成”就出自这里。
上善若水第七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唯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最高的善德,像水一样。水乃万物之源,可它却利养万物而于世无争,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它安处于众人不喜欢的卑下之地,所以接近于道。唯有不争的处世态度,天下才没有人能与之相争。老子认为,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不争,才能保全自己,立足不败之地。
物壮则老第八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事物发展壮大而达到满盈的程度,就必然逐渐走向衰老死亡,就是说它渐渐不再近于道了,不近于道就会早衰亡。
2、悟道求真
以无为观边迹,以边迹定法律,
以法律束人心,以人心治国家,
以国家求平衡,以平衡全天道。
以边迹之变化,定法律之时效。
无为第一。
无为,指的是不妄为,即顺应天地间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因为道不是依靠外在的力量,而是作为外物的内在规律,驱动着万物的运动与发展,这就是“道法自然”。所以我们人类在做事事,也应该顺应事物的内在规律去做,不妄为,不强求。
依势第二
公道自在人心,人心自成公德,公德即为大势,依势而为则无往不利
成法第三
公德以全,何以秉公直断,唯立法治国,以法聚人心。
时变第四
公德易决之事当决,但有时公德边迹模糊,当因时而变。
平衡第五
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
天道就是平衡,损拆有余补充不足,修身如此,治国如此,天下如此,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