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门吧 关注:137,422贴子:1,176,311

道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就是刚接触道,懂得避害,全性,贵生,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道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就是刚接触道,懂得避害,全性,贵生,重已。代表人物就是杨朱。其核心观念便是为我,就是以是否对自己有利当做评判是非善恶的标准,这是站在个人的角度来分析人性,来阐拜人生。孟子在批驳杨朱时认为“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第二重:就是有天下观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小我难逃大自然。看淡生老病死,刀斧加身亦乐之的精神胜利法。代表人物庄子。不执于对错,不带自我成见。来不拒绝,去不挽留,荣辱不惊,保持自然,隐隐有出尘之意
第三重,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代表人物老子。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道。掌握宇宙事物变化的规律,调整自己的行为适应规律。行于天下,如行家中。以无为化边迹,以边迹定法律,以法律束人心,以人心治国家
天道飘渺。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5-13 15:46回复
    庄子三道
    一、不执着对和错。(方法论)
    《庄子》曰:“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
    庄子说,我们普通人的行为模式是,与自己的意见相同就应和,与自己的意见不同就反对;与自己意见相同就肯定它,与自己意见不同就否定它。
    环视周围,反思我们自己,的确如此。
    天底下,没有绝对正确,也没有绝对错误。对和错,是看参照物而言,看具体的环境而言。
    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所以得出不同的答案。普通人,就会固执自己的看法,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
    而得道的人,已经跳出对和错的二元世界,稳稳地与太极合一,那么他们就不会执着于对和错。这样的人,不会偏执一种固定的说法,也不会批判别人的是非,而是用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一切,“善者不辩”,就是这样的。
    二、不带自我成见。(世界观)
    每个人都有一个小小的自我,正因为有这个自我,所以我们会因为得到而开心,会因为失去而难过,有荣辱之心,受外界扰动。
    这个自我,就是我们从内往外看世界的窗口。每个人的自我,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即使是同一个东西,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就是主观的自我成见。
    得道人,早就放下了自我,物我两忘。
    放下了自我,就不会把自己看得太重,别人赞美自己,不会太高兴;别人辱骂自己,不会太在意,荣辱不惊,则不受他人和外界干扰。这样的人,看问题的角度就是全局的,不受自我的局限,不带自我成见。
    《庄子》曰:“言无言,终身言,未尝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
    庄子说,如果讲的是不带主观成见的话,那么虽然终身说话,却好像没有说话;如果能悟透万物之理,即使终身没有说话,却未尝没有收到说话的功效。
    三,去留无意,荣辱不惊。(自我修养)
    1、来不拒绝,去不挽留,可以无忧。
    《庄子》曰:“吾以其来不可却也,其去不可止也。吾以为得失之非我也,而无忧色而已矣。”
    人在年少时,尚且以为,自己可以掌握主动权;人到中年时,才发现诸多事情,身不由己,人不可控的事情太多。
    比如,生和死,无法预知,我们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先到来;生命中应该来到的东西,你无法拒绝;生命中要离去的东西,你无法挽留。人如果执念一心,就会感到烦恼和痛苦。
    对于人而言,有两样东西,是最难以自控的,一样是感情,一样是钱财。
    人们总是把这两样东西,看得非常重要,自己想要的东西,总是想牢牢地抓住,害怕失去。
    天下万物的规律,总是来来去去,得到和失去,互相平衡。
    如果我们能顺应规律,来的东西,既然无法拒绝,那就不要抗拒它;好的东西就享受它,不好的东西,就忍耐它;去的东西,你抓不住,既然如此,你就学会放手。
    失去的东西,总会以另外一种形式,重新回到你身边。这就是规律,当然,前提是你要悟道,心性自然,而不是被物质、表象迷惑。被迷惑的人,就会放不下得失,喜怒哀乐充满心间,无法释怀。
    2,恭敬而不喜,侮辱而不怒,保持自然。
    《周易》曰:“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大丈夫能上能下,能屈能伸,随遇而安,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常人的心态是:居上位而骄,在下位而忧。得到提拔,争得好名次,内心就会骄傲;被降职,被排在后面,内心就会忧虑。
    《庄子》曰:“若夫益之而不加益,损之而不加损者,圣人之所保也。”
    荣誉和损毁,都是身外之物,是身外之物,就会有变化,不可控。时来运转,有得到,有失去。如果把这些荣誉、损毁,看得太重,人的心就会活得累。
    《庄子》曰:“故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为然。”
    人,大多数的心神和精力,都消耗在情绪中,别人说自己不好,心情马上不好了;遇到顺利的事情,又太高兴。其实大喜,大悲,都会伤身。情绪的大幅度波动,都在消耗一个人的能量,损害一个人的身心。
    心平气和的人,才能走得最远;默默无闻的人,往往能坚持到最后。那些喧嚣的东西,总是无法持久。
    人在年轻的时候,会冲动,会蛮干;过了30岁以后,如果还没悟到一些本然的东西,那么人生的经历,就是白历练了。
    沉稳的人,不是没有活力了,而是懂得把握时机,把活力用在刀刃上,该拼的时候拼搏,不该拼的时候,韬光养晦。自己有多少斤两,自己心里清楚,不会因为别人褒奖自己而洋洋自喜,不会因为别人贬低自己而生气发怒,不会被自我的情绪控制,而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这就是有道行的人。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5-13 16:38
    回复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取一毫而损天下,亦不为也。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05-14 00:29
      回复
        道又是什么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05-15 07:24
        回复
          天道为自然之道,也即宇宙万物的生克变化之理;圣道为人世之道,也即安邦定国、天下大同之理;人道为人生之道,也即安居乐业、为人立世之理。此三道相辅相成,失此离彼。远天道,圣道困;远圣道,人道难。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05-15 07:38
          回复
            以人道求圣道,以圣道求天道,个人在天道之下,什么都不是。所以求天道先修圣道,求圣道先修人道。如果你修人道而不理圣道,不过道之一,二重也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9-05-15 07:43
            回复
              国乱说杀你就杀你,你的道在哪?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9-05-15 07:47
              回复
                所以乱世中你不佐王,你道什么也不是,这只是一方面,怎可藐视圣道,人道终被圣道困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9-05-15 07:49
                回复
                  黄老之道概论
                  一、何为道德。(道德二字名千古,阴符经中觅真传)
                  何为道:是使万物适度而达到自然平衡的最终法则,是事物发生发展的最普遍的规律。它生于自然也是必然的,同时也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源。何为德:是对道有所体悟,能够遵守道的规律去做事的行为准则;是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有利于事物良性发展的正意向上,有自我约束性的的思想精神。
                  二、道的规律,大道至简,如观太极阴阳。
                  1、虚无确有用
                  虽然我们看不到它的形状,听不到它的声音,也摸不到它的质地,但道是一种真真切切存在着的实存之物。道虚无确有用。
                  2、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这些相反的事物又是相互成就的,因为离开一方的对比,就无法显示出相反另一方了。
                  3、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天道是损耗有余以补充不足来保持平衡
                  4、反者道之动。
                  事物走向极端后必然反向运动。
                  三、德具体表现
                  当道成为人的行事准则时,又被称为“德”。
                  1,修身养性
                  清心静气第一
                  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最终复归于道。而道的特性是空虚寂静(虚无),但它发挥出的作用却是永不穷竭的(有)。空虚之中蕴含着无穷的力量,空屋才可以住人,空碗才可以盛饭。所以人也应该复归于道,像道一样清心净气。
                  守柔贵雌第二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柔弱的东西,更懂得变化。譬如一棵树,有生命的时候,都是有韧性的,风来了可以随风摇摆。而一棵枯死的树,就变得坚硬了,风来了就吹断了。
                  自知者明第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老子认为,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有智慧和通达。同样,能战胜别人的只能说明这个人有能力,而只有那些战胜自己的人才可以称作强者。
                  荣辱不惊第四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宠”来了,就很高兴;“宠”走了,就很失落;“辱”来了,就很伤心;“辱”走了,就如释重负。一颗心随着外界的毁誉飘来荡去,再不能有片刻的安宁清净。喜怒无常,悲欢不定,就象生了大病一样。
                  知足不辱第五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越是让人喜爱的东西,想获得它就必须付出很多;珍贵的东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时候也会让人感到愈难过。因此人要知道满足就不会被羞辱,知道适可而止就可以不陷入危险的境地,如此方可长久。祸患没有比行私纵欲更为严重的,罪行没有比贪得无厌更为严重的。所以说懂的知足知止而心无贪求,才能总是感觉满足。
                  慎终如始第六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迈出来的。人们做事往往在快要成功时失败了,如果能始终如一、持之以恒、慎终如始,事情就不会失败了。成语“功败垂成”就出自这里。
                  上善若水第七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唯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最高的善德,像水一样。水乃万物之源,可它却利养万物而于世无争,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它安处于众人不喜欢的卑下之地,所以接近于道。唯有不争的处世态度,天下才没有人能与之相争。老子认为,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不争,才能保全自己,立足不败之地。
                  物壮则老第八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事物发展壮大而达到满盈的程度,就必然逐渐走向衰老死亡,就是说它渐渐不再近于道了,不近于道就会早衰亡。
                  2、悟道求真
                  以无为观边迹,以边迹定法律,
                  以法律束人心,以人心治国家,
                  以国家求平衡,以平衡全天道。
                  以边迹之变化,定法律之时效。
                  无为第一。
                  无为,指的是不妄为,即顺应天地间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因为道不是依靠外在的力量,而是作为外物的内在规律,驱动着万物的运动与发展,这就是“道法自然”。所以我们人类在做事事,也应该顺应事物的内在规律去做,不妄为,不强求。
                  依势第二
                  公道自在人心,人心自成公德,公德即为大势,依势而为则无往不利
                  成法第三
                  公德以全,何以秉公直断,唯立法治国,以法聚人心。
                  时变第四
                  公德易决之事当决,但有时公德边迹模糊,当因时而变。
                  平衡第五
                  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
                  天道就是平衡,损拆有余补充不足,修身如此,治国如此,天下如此,宇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9-05-15 07:59
                  回复
                    平衡第五
                    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
                    天道就是平衡,损拆有余补充不足,修身如此,治国如此,天下如此,宇宙也如此。
                    战争第六
                    当事物极端发展就必然发生战争,是旧秩序被打破,新秩序建立的必然。
                    四、何为道者
                    道者追求的是人类进化与自然界之间平衡关系。道者的善是将以有余奉天下。
                    道者的无为而治是与时俱进的依法治国。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9-05-15 07:59
                    回复
                      是啊,修人道不修圣道的无奈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9-05-15 08:04
                      回复
                        呵呵,自欺欺人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9-05-15 08:07
                        回复
                          修身养性,诚信为始;悟道求真,实践出发。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唯真唯实,唯道是从。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9-05-15 08:08
                          回复
                            最高信仰——三清为尊,道法自然
                            创世理论——道生万物,阴阳平衡
                            核心宗旨——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处世方式——遵道贵德,依法治世
                            神仙崇拜——敬天法祖,寻仙访道
                            修炼秘诀——修身养性,悟道求真
                            善恶报应——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为人品质——唯真唯实,唯道是从
                            逍遥精神——仙道贵生,神游太虚
                            养生原理——天人合一,阴阳协调
                            伦理道德——诚信爱仁,忠孝节义
                            民俗风情——福禄寿喜,吉祥如意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9-05-15 08:11
                            回复
                              自欺欺人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19-05-15 08: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