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鱼山路36号,几座红瓦黄墙的欧式建筑排列整齐,静静地看着门前匆匆走过的行人,任时光留下斑驳的痕迹与无数的故事。七十年前,百废待兴,它们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
他长期钻研于物理领域,以热电子发射实验直接验证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律,证明该分布律也完全适用于热发射电子;他热爱喜剧,以“戏剧家的直觉,发掘日常生活中的喜剧因素”,创作出《一只马蜂》《压迫》等“机智喜剧”作品,反映出话剧初创时期喜剧作品的高水准。丁西林贯通文理,用理科的严谨讲述了别有深意的喜剧故事。
求学任教 格物致知
丁西林,原名丁燮林,字巽甫,生于1893年9月,江苏省泰兴县人。他家境殷实,其父丁仲培受“新学”思潮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十分重视。1910年丁西林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南洋公学学习,1913年学成毕业。
丁西林的家乡黄桥镇是一座千年古镇,大户人家崇儒重教,读书求学,蔚然成风。清末留学风气渐起,去英国、日本留学成为不少人家的选择。1914年,21岁的丁西林前往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学和数学。1917年,他获得理科学士学位后,便赴德国、法国学习语言,随后又到伦敦大学做物理研究工作,两年获伯明翰大学理科硕士学位。在伯明翰求学期间,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员O.W.理查逊(Richardson)教授指导下,他以热电子发射实验直接验证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律,证明了这个分布律也完全适用于热发射电子。他还设计出一种新的测量重力加速度g值的可逆摆,既可排除测量转动惯量的困难,又不必测定摆的重心位置,因而大大降低了测量g值的实验误差。
在获得理科硕士学位的次年,丁西林同李四光等人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邀回国,到北京大学任教。他和其他七位刚回国的北大教授在吉祥胡同租了民房共同居住,被称为“吉祥八君子”。在北大任物理系教授期间,他主讲物理学等课程,治学严谨,思想开明,深受学生爱戴,不久即任理预科主任。几年以后又当选为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在担任系主任期间,丁西林仿效蔡元培校长,极力延聘优秀人才到系执教,使物理系一时人才济济,称为一时之盛。
丁西林大力提倡实验工作,到北京大学后与系主任颜任光、教授李书华一道,在北京大学创设物理实验室。从此,中国学生才开始得到理论与实验的训练条件。丁西林亲自编写60多个实验讲义以为倡导,并亲自审阅学生的实验报告,以树立理论与实验结合的优良学风。他讲授物理课,首倡采用中文而不用英文编写讲义,并从事整理和订正物理学名词术语的中文译法,以利于国人吸收西方科学。他在北京大学任教近十年,成绩卓著,深受学生尊敬,培养了不少学有专长的人才。
1927年中央研究院在南京成立,蔡元培出任院长。中央研究院成立后接收了中国科学社,在国际上作为中国科学界官方代表的身份。同年,丁西林应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总干事杨杏佛之邀,离开北京赴上海筹建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并任该所研究员兼所长直至1946年。在物理研究所的20年间,丁西林孜孜不倦,潜心钻研物理科学,在困难的条件下创设许多实验室,培养了一批科研人才。
物理研究所建所之初,可谓是白手起家,经费很少,所需各种器材、设备和书刊均必须从国外购进。所里专任研究员也很少,只有丁西林、杨肇燫、胡刚复三位。针对这些困难,丁西林毫无惧色,精心规划,刻苦经营。经过数年的努力,至抗战前夕,物理研究所已初具规模,建立7个研究室。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人员除所长丁西林外,还有杨肇燫、胡刚复、陈茂康、施汝为等10多位物理学家。
丁西林在承担着中研院物理所繁重的管理工作的同时,积极深入地进行学术研究,在物理学方面多有创见。l934年他深入地研究了电网络行列式的一般性质,推广了王季同教授提出的求电网络行列式分子分母的新规则,并依据行列式的一般性质,自然地推导出这些新规则以及基尔霍夫规则。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丁西林设计新的可逆摆测量重力加速度值,从而避免了过去以摆测定g值的许多实验误差。他还研究了不同空气压力对摩擦起电的影响。在声学方面,他对中国传统乐器——笛进行了改进,开发出符合12平均律的“11孔新笛”。从1946年起,丁西林从事“地图四色问题”研究,前后持续20余年,花费了不少心血。
他长期钻研于物理领域,以热电子发射实验直接验证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律,证明该分布律也完全适用于热发射电子;他热爱喜剧,以“戏剧家的直觉,发掘日常生活中的喜剧因素”,创作出《一只马蜂》《压迫》等“机智喜剧”作品,反映出话剧初创时期喜剧作品的高水准。丁西林贯通文理,用理科的严谨讲述了别有深意的喜剧故事。
求学任教 格物致知
丁西林,原名丁燮林,字巽甫,生于1893年9月,江苏省泰兴县人。他家境殷实,其父丁仲培受“新学”思潮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十分重视。1910年丁西林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南洋公学学习,1913年学成毕业。
丁西林的家乡黄桥镇是一座千年古镇,大户人家崇儒重教,读书求学,蔚然成风。清末留学风气渐起,去英国、日本留学成为不少人家的选择。1914年,21岁的丁西林前往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学和数学。1917年,他获得理科学士学位后,便赴德国、法国学习语言,随后又到伦敦大学做物理研究工作,两年获伯明翰大学理科硕士学位。在伯明翰求学期间,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员O.W.理查逊(Richardson)教授指导下,他以热电子发射实验直接验证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律,证明了这个分布律也完全适用于热发射电子。他还设计出一种新的测量重力加速度g值的可逆摆,既可排除测量转动惯量的困难,又不必测定摆的重心位置,因而大大降低了测量g值的实验误差。
在获得理科硕士学位的次年,丁西林同李四光等人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邀回国,到北京大学任教。他和其他七位刚回国的北大教授在吉祥胡同租了民房共同居住,被称为“吉祥八君子”。在北大任物理系教授期间,他主讲物理学等课程,治学严谨,思想开明,深受学生爱戴,不久即任理预科主任。几年以后又当选为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在担任系主任期间,丁西林仿效蔡元培校长,极力延聘优秀人才到系执教,使物理系一时人才济济,称为一时之盛。
丁西林大力提倡实验工作,到北京大学后与系主任颜任光、教授李书华一道,在北京大学创设物理实验室。从此,中国学生才开始得到理论与实验的训练条件。丁西林亲自编写60多个实验讲义以为倡导,并亲自审阅学生的实验报告,以树立理论与实验结合的优良学风。他讲授物理课,首倡采用中文而不用英文编写讲义,并从事整理和订正物理学名词术语的中文译法,以利于国人吸收西方科学。他在北京大学任教近十年,成绩卓著,深受学生尊敬,培养了不少学有专长的人才。
1927年中央研究院在南京成立,蔡元培出任院长。中央研究院成立后接收了中国科学社,在国际上作为中国科学界官方代表的身份。同年,丁西林应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总干事杨杏佛之邀,离开北京赴上海筹建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并任该所研究员兼所长直至1946年。在物理研究所的20年间,丁西林孜孜不倦,潜心钻研物理科学,在困难的条件下创设许多实验室,培养了一批科研人才。
物理研究所建所之初,可谓是白手起家,经费很少,所需各种器材、设备和书刊均必须从国外购进。所里专任研究员也很少,只有丁西林、杨肇燫、胡刚复三位。针对这些困难,丁西林毫无惧色,精心规划,刻苦经营。经过数年的努力,至抗战前夕,物理研究所已初具规模,建立7个研究室。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人员除所长丁西林外,还有杨肇燫、胡刚复、陈茂康、施汝为等10多位物理学家。
丁西林在承担着中研院物理所繁重的管理工作的同时,积极深入地进行学术研究,在物理学方面多有创见。l934年他深入地研究了电网络行列式的一般性质,推广了王季同教授提出的求电网络行列式分子分母的新规则,并依据行列式的一般性质,自然地推导出这些新规则以及基尔霍夫规则。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丁西林设计新的可逆摆测量重力加速度值,从而避免了过去以摆测定g值的许多实验误差。他还研究了不同空气压力对摩擦起电的影响。在声学方面,他对中国传统乐器——笛进行了改进,开发出符合12平均律的“11孔新笛”。从1946年起,丁西林从事“地图四色问题”研究,前后持续20余年,花费了不少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