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吧 关注:727,102贴子:9,669,712

回复:每日一药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以上12种为常用的祛寒药,凡能温里祛寒,用以治疗里寒症候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称祛寒药。
温里药性偏温热,具有温中祛寒及益火扶阳等作用,适用于里寒之症。即是《内经》所说的“寒者温之”的意义。所谓里寒,包括两个方面:一为寒邪内侵,阳气受困,而见呕逆泻利、胸腹冷痛、食欲不佳等脏寒症,必须温中祛寒,以消阴翳;一为心肾虚,阴寒内生,而见汗出恶寒、口鼻气冷、厥逆脉微等亡阳症,必须益火扶阳,以除厥逆。
临床使用温里药时,应注意以下各点:
1.外寒内侵,如有表症未解的,应适当配合解表药同用。
2.夏季天气炎热,或素体火旺,剂量宜酌量减轻。
3.温里药性多辛温燥烈,易于伤津耗液,凡属阴虚患者均应慎用。
祛寒药应用注意事项
一、祛寒药适应病症不同,具有祛寒回阳、温肺化饮、温中散寒以及暖肝止痛等功能,须根据辨证选择相适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二、本类药物可用于真寒假热之症;对真热假寒病症不可应用。若是真寒假热,服祛寒药后出现呕吐现象,是为格拒之象,可采用冷服之法。
三、祛寒药药性温燥,容易耗损阴液,故阴虚火旺、阴液亏少者慎用;个别药物孕妇亦虚忌用。
四、祛寒药中的某些药物,如附子、肉桂等,再应用时必须注意用量、用法以及注意事项。


IP属地:广东229楼2019-08-28 16:16
回复
    其它具有祛寒功效的药物
    一、温中:砂仁、白豆寇、草豆寇(化湿药)、肉豆寇、丁香(理气药)
    二、温中止泻:炮姜(止血药)
    三、散寒止痛:艾叶(止血药)
    四、温肾:乌药、九香虫、沉香(理气药)、钟乳石(化痰止咳平喘药)


    IP属地:广东230楼2019-08-28 16:18
    回复
      2025-09-09 13:01:0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麝香
      【拼音】Shè Xiānɡ
      【英文名】MOSCHUS
      【别名】原麝香、香脐子、寸草、麝脐香、臭子
      【来源】本品为鹿科动物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 、马麝Moschus sifanicus Przewalski或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 Linnaeus 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野麝多在冬季至次春猎取,猎获后,割取香囊,阴干,习称“毛壳麝香”;剖开香囊,除去囊壳,习称“麝香仁”。家麝直接从其香囊中取出麝香仁,阴干或用干燥器密闭干燥。
      【性状】毛壳麝香:为扁圆形或类椭圆形的囊状体,直径3~7cm,厚2~4cm。开口面的皮革质,棕褐色,略平,密生白色或灰棕色短毛,从两侧围绕中心排列,中间有1小囊孔。另一面为棕褐色略带紫的皮膜,微皱缩,偶显肌肉纤维,略有弹性,剖开后可见中层皮膜呈棕褐色或灰褐色,半透明,内层皮膜呈棕色,内含颗粒状、粉末状的麝香仁和少量细毛及脱落的内层皮膜(习称“银皮”)。
      麝香仁:野生者质软,油润,疏松;其中颗粒状者习称“当门子”,呈不规则圆球形或颗粒状,表面多呈紫黑色,油润光亮,微有麻纹,断面深棕色或黄棕色;粉末状者多呈棕褐色或黄棕色,并有少量脱落的内层皮膜和细毛。饲养者呈颗粒状、短条形或不规则的团块;表面不平,紫黑色或深棕色,显油性,微有光泽,并有少量毛和脱落的内层皮膜。气香浓烈而特异,味微辣、微苦带咸。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心,脾经。
      【功效】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
      【临床应用】1.用于邪蒙心窍、神志昏迷。
      麝香有开窍通闭、辟秽化浊之功,开窍力强,适用于邪蒙心窍、神识昏迷等症。如热病神昏痉厥、中风痰厥、气厥、中恶等卒然昏迷等症,常与冰片、牛黄等品配伍,可加强辛散走窜、开窍回苏的作用。
      2.用于痈疽疮疡;跌扑损伤,经闭,症瘕及痹痛等症。
      本品能开通经络,有活血散结之功,与解毒、消肿的药物如雄黄、蟾酥等配伍,可用治痈疽疮疡;与活血行瘀的药物如赤芍、丹参、乳香、没药等配伍,又可用治经闭、症瘕及痹通等症。
      3.用于胞衣不下或胎死腹中等症。
      麝香辛香走窜、活血袪瘀,故能用于胎死腹中、胞衣不下等症,又可用以催生,常与肉桂配伍同用。
      【处方用名】麝香、元寸香、当门子
      【一般用量与用法】内服每次一厘至五厘。本品气味芳香,内服只宜配入丸、散剂,不宜入煎剂。外用适量。
      【按语】1.麝香气味芳香,善于走窜,具有很好的开窍通痹的性能,是一味治疗神志昏迷的要药,许多具有开窍作用的成方都具有本品。本品虽属温性,但配合清热药,就成为凉开宣窍的方剂,如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等类;配合袪寒药,就成为温开宣窍的方剂,如苏合香丸。现在了解,本品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呼吸中枢及心脏的作用,故常用以作为急救药品,治疗各种热病神昏、中风神昏等病症;此外,对蛇毒咬伤也有治疗作用。
      2.由于本品又能开通经络痈闭,具有活血、消肿、止痛作用,所以还可适用于痈疽肿毒及跌扑瘀痛等症,不论内服或外用,都有疗效。
      3.麝香活血通经,已成为现代药理研究所证实,故孕妇忌用,以防止流产。
      【方剂举例】至宝丹(《和剂局方》):麝香、尤脑香、安息香、牛黄、犀角、朱砂、雄黄、玳瑁、琥珀、金箔、银箔。治中风卒倒,中恶气绝,神昏谵语,痰迷心窍,小儿惊痫等症。







      IP属地:广东231楼2019-08-29 16:23
      回复
        2、冰片
        【拼音】Bīnɡ Piàn
        【英文名】BORNEOLUM SYNTHETICUM
        【别名】合成龙脑、梅片、艾粉、结片
        【来源】分机制冰片与艾片两类。机制冰片以松节油、樟脑等为原料经化学方法合成的龙脑;艾片为菊科艾纳香属植物大风艾的鲜叶经蒸气蒸馏、冷却所得的结晶,又称“艾粉”或“结片”。
        【性状】本品为无色透明或白色半透明的片状松脆结晶;气清香,味辛、凉;具挥发性,点燃发生浓烟,并有带光的火焰。本品在乙醇、氯仿或乙醚中易溶,在水中几乎不溶。熔点应为205~210℃(附录ⅦC)。
        【性味与归经】辛、苦,微寒。入心、脾、肺经。
        【功效】回苏开窍,清热止痛。
        【临床应用】1.用于神昏痉厥
        冰片开窍回苏的功效类似麝香,但作用稍逊,用治窍闭神昏,两药往往配伍应用。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温热病神昏厥,以及中风痰厥、气厥、中恶、卒然昏倒等内闭症候。
        2.用于疮疡疥癣,口疮,喉痛及眼疾等症
        本品外用有消肿止痛,且有防腐、止痒之效,主要作为外用,配硼砂、玄明粉,可治牙龈肿痛、咽喉红肿痛、口疮等症;如遇鼻塞流涕,用少量冰硼散吹鼻,可通鼻塞;其它如中医外科、喉科、伤科、眼科等外用方中多有配用本品。
        【处方用名】冰片、梅花冰片、梅片、脑香、片脑(以原植物龙脑香树命名。)
        【一般用量与用法】内服每次一厘至三厘。本品气味芳香,内服只宜入丸散,不入汤剂。外用适量。
        【按语】1.冰片辛香走窜,能通诸窍,内服能开窍回苏,类似麝香,故两药时常同用,如成方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等。
        2.本品性味苦寒,善散火郁。外用消肿止痛,且能止痒,所以又为外用治口疮、咽肿以及疮疡的要药。
        【方剂举例】冰硼散《外科正宗》:冰片、硼砂、朱砂、玄明粉。外治咽喉肿痛。



        IP属地:广东232楼2019-08-29 16:31
        回复
          3、苏合香
          【拼音】Sū Hé Xiānɡ
          【英文名】STYRAX
          【别名】苏合油、流动苏合香
          【来源】本品为金缕梅科枫香属植物苏合香树Liquidambar orientalis Mill. 的树干渗出的香树脂,经加工精制而成。
          【性状】本品为半流动性的浓稠液体。棕黄色或暗棕色,半透明。质黏稠。气芳香。本品在90%乙醇、二硫化碳、氯仿或冰醋酸中溶解,在乙醚中微溶。
          【性味与归经】甘、辛,温。入心、脾经。
          【功效】开窃,辟秽,止痛。
          【临床应用】用于气郁暴厥、心腹闷痛、卒然昏倒,以及惊风,癫痫等症
          本品开窍辟秽的功效与麝香相似,但较麝香稍逊,用以治疗气郁暴厥、心腹闷痛、卒然昏倒等症,常与丁香、檀香、麝香、冰片、沉香等药做成丸剂应用。
          【处方用名】苏合香、苏合香油。
          【一般用量与用法】内服每次一分至三分,宜作丸剂。
          【方剂举例】苏合香丸(《和剂局方》)苏合香、朱砂、青木香、诃子、荜菝、乳香、沉香、生香附、麝香、犀角、檀香、丁香、冰片、白朮、安息香。治中风昏迷,痧气昏厥,舌苔厚腻,痰浊内盛




          IP属地:广东233楼2019-08-29 16:47
          回复
            4、安息香
            【拼音】ān Xī Xiānɡ
            【英文名】BENZOINUM
            【别名】白花榔
            【来源】本品为安息香科植物白花树Styrax tonkinensis (Pierre)Craib ex Hart. 的干燥树脂。树干经自然损伤或于夏、秋二季割裂树干,收集流出的树脂,阴干。
            【性状】本品为不规则的小块,稍扁平,常粘结成团块。表面橙黄色,具蜡样光泽(自然出脂);或为不规则的圆柱状、扁平块状,表面灰白色至淡黄白色(人工割脂)。质脆,易碎,断面平坦,白色,放置后逐渐变为淡黄棕色至红棕色。加热则软化熔融。气芳香,味微辛,嚼之有砂粒感。
            【性味】辛、苦,平。
            【归经】归心、脾经。
            【功能主治】开窃清神,行气活血,止痛。用于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心腹疼痛,产后血晕,小儿惊风。
            【用法用量】0.6~1.5g,多入丸散用。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摘录】《中国药典》





            IP属地:广东234楼2019-08-29 17:06
            回复
              5、石菖蒲
              【拼音】Shí Chānɡ Pú
              【英文名】RHIZOMA ACORI TATARINOWII
              【别名】菖蒲叶、山菖蒲、水剑草、香菖蒲、药菖蒲
              【来源】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 的干燥根茎。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
              【性状】本品呈扁圆柱形,多弯曲,常有分枝,长3~20cm,直径0.3~1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粗糙,有疏密不匀的环节,节间长0.2~0.8cm,具细纵纹,一面残留须根或圆点状根痕;叶痕呈三角形,左右交互排列,有的其上有毛鳞状的叶基残余。质硬,断面纤维性,类白色或微红色,内皮层环明显,可见多数维管束小点及棕色油细胞。气芳香,味苦、微辛。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心、肝经。
              【功效】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
              【临床应用】1.用于痰湿蒙蔽清窍,或高热引起的神昏,以及癫狂,痴呆,耳呜耳聋等症。
              本品化痰湿而开窍,主用治痰浊壅闭、神识昏迷、舌苔厚腻之症,常与鲜竹沥、郁金、制半夏等品配伍;用于癫狂、痴呆,常与远志、茯苓、龙齿等药同用。
              2.用于胸腹胀闷及噤口痢等症。
              本品化湿浊而和中,所以又可治湿阻脾胃、胸腹闷作痛,可配陈皮、厚朴等;治噤口痢,可配石莲子、黄莲等。
              【处方用名】石菖蒲(洗净,晒干,切片用。)、鲜菖蒲、鲜石菖蒲(随用随取新鲜者,适用于痰热神昏。)
              【一般用量与用法】干者一钱至三钱,鲜者三钱至五钱,煎服。
              【按语】1.石菖蒲、冰片、麝香,都是芳香开窍的药。但冰片、麝香芳香走窜,虽属少量,而开窍回苏作用亦强;石菖蒲则是通过它芳香化湿浊的作用,而起到化痰宣肺、开窍通闭的功效,故适用于痰浊阻窍、神识不清、言语不利等症,但开窍回苏作用较弱。
              2.此外,石菖蒲尚能提神、健胃,是它的特长。故临床在安神方中加入石菖蒲一味,往往可增强疗效,如成药安神补心丸(大生地、丹参、五味子、首乌藤、旱莲草、石菖蒲、合欢皮、女贞子、菟丝子、珍珠母)。
              3.据古代文献所载,本品根瘦节密,一寸九节为良,故处方时往往写九节菖蒲,认为疗效较好。但现在市上所用的九节菖蒲原料是毛艮科阿尔泰银莲花(菊形双瓶梅)的跟茎,与石菖蒲是两种不同的植物,不宜混用,故上面处方一项内不用九节菖蒲之名。
              【方剂举例】菖蒲泻心汤《随息居霍乱论》:菖蒲、黄芩、半夏、黄莲、紫苏、厚朴、竹茹、枇杷叶、芦根,治痰壅壅闭,神识昏迷,胸膈痞塞。







              IP属地:广东235楼2019-08-30 16:09
              回复
                上述共5种为常用的开窍药。
                凡具有通关开窍回苏作用的药物,称为开窍药。
                开窍药善于走窜,功能通窍开闭,苏醒神识,主要适用于热病神昏,以及惊风、癫痫、中风等病出现卒然昏厥的症候。临床常用以作为急救之品。
                开窍药一般用于神昏内闭的症候。但闭症有寒闭、热闭之分,寒闭者多见面青身冷、苔白脉迟;热闭者多见面赤身热、苔黄脉数。治寒闭宜温开宣窍,须配袪寒药同用;治热闭宜凉开宣窍,须配清热药同用。
                本类药物,只可暂用,不宜久服,久服泄人元气;而且辛香走窜,对于大汗亡阳引起的虚脱及肝阳上亢所致的昏厥,都应慎用。
                开窍药应用注意事项
                一、开窍药主要用于中医急救治疗神志昏迷的药物。由于神志昏迷病因不一,症状各异,必须掌握各药主治范围、用量、用法与禁忌等。
                二、开窍药乃治标之品,对于各种病因,须选配相应药物进行治疗,如高热神昏配用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之品,痰湿蒙蔽心窍,须配化痰化湿之品,气郁暴脱须配理气药同用。
                三、开窍药用麝香、冰片、苏合香、樟脑,均须入丸散应用,不作煎剂。
                四、开窍药用麝香、冰片、苏合香、樟脑,芳香走窜,易伤胎元,孕妇忌用;麝香、苏合香又辛温走窜,阴虚阳亢者慎用。
                五、开窍药中麝香、冰片、苏合香泄人元气,只宜暂用,不可久服。
                六、神志昏迷,有闭证、脱证之分,闭症多见牙关紧闭,两手紧握,可用开窍药治
                之;脱证多见冷汗淋漓、肢冷脉微之症,治宜回阳救逆,益气固脱,不宜用开窍药。
                其它具有开窍功效的药物
                1.开窍定惊:牛黄(清热药)
                2.祛风痰开窍:皂荚(化痰止咳平喘药)
                3.袪痰开窍:远志(安神药)


                IP属地:广东236楼2019-08-30 16:13
                回复
                  2025-09-09 12:55:0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羚羊角
                  【拼音】Línɡ Yánɡ Jiǎo
                  【英文名】CORNU SAIGAE TATARICAE
                  【别名】高鼻羚羊
                  【来源】本品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a Linnaeus的角。猎取后锯取其角,晒干。
                  【性状本品呈长圆锥形,略呈弓形弯曲,长15~33cm,类白色或黄白色,基部稍呈青灰色。嫩枝对光透视有“血丝”或紫黑色斑纹,光润如玉,无裂纹,老枝则有细纵裂纹。除尖端部分外,有10~16个隆起环脊,间距约2cm,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角的基部横截面圆形,直径3~4cm,内有坚硬质重的角柱,习称“骨塞”,骨塞长约占全角的1/2或1/3,表面有突起的纵棱与其外面角鞘内的凹沟紧密嵌合,从横断面观,其结合部呈锯齿状。除去“骨塞”后,角的下半段成空洞,全角呈半透明,对光透视,上半段中央有一条隐约可辨的细孔道直通角尖,习称“通天眼”。质坚硬。气无,味淡。
                  【性味与归经】咸,寒。入肝经。
                  【功效】平肝息风,清热明目。
                  【临床应用】1.用于肝阳上亢的头晕目眩。
                  羚羊角平肝阳的作用显着,故事用于头晕目眩属于肝阳上亢者,可配合菊花、石决明等同用。
                  2.用于惊风、癫痫、手足抽搐等症。
                  羚羊角平肝息风的功效颇佳,凡肝风内动、惊痫抽搐,是为要药。因本品兼有清热作用,故常用治热病高热、热极生风的病症,可配合菊花、桑叶、鲜生地、白芍、钩藤等药同用。
                  3.用于高热、狂躁、神昏等症。
                  羚羊角具有良好的清热解毒作用,用于温热病高热神昏、狂妄躁动等症,常配合犀角、黄连等制成丸散服用。
                  4.用于目赤肿痛。
                  本品又能清肝火,治疗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肿痛,多与龙胆草、黄芩等配合应用。
                  【处方用名】羚羊角片(镑成片,入煎剂用)、羚羊粉(研粉,入丸散,或吞服)
                  【一般用量与用法】吞服每次一分至三分。入煎剂一般用三分至一钱,须另煎冲服。
                  【按语】1.羚羊角善清肝火、解热毒,且能平肝息风而镇痉,功效颇佳,为治热病惊厥、手足抽搐的要药。在临床应用时主要有下列两个原则:在高热神昏抽搐或肝经热盛生风、手足抽搐较剧时可以使用。又肝阳上亢所致的眩晕或肝火亢盛所引起的目赤肿痛、头痛等症,症情较剧而用一般药物效果不显者,可考虑暂时应用。
                  2.本品药价昂贵,故现在临床多入丸散,或研粉吞服,很少作为煎剂应用。
                  【方剂举例】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羚羊片、桑叶、川贝、鲜生地、钩藤、滁菊、茯神、白芍、竹茹。治热盛干风内动,手足抽搐。






                  IP属地:广东237楼2019-08-31 16:14
                  回复
                    2、山羊角
                    【药用】本品为脊椎动物牛科山羊的角。
                    【性味与归经】咸,寒。
                    【功效】清热;镇惊;散瘀止痛。
                    【临床应用】1.用于肝阳上亢、头目眩晕,及肝火上炎、目赤肿痛等症。
                    本品有平降肝阳作用,对于肝阳上亢、头目眩晕,可配合钩藤、天麻、石决明等药同用;同时又有清肝火功能,所以还能治疗肝火上炎、目赤肿痛等症,可配合桑叶、菊花等同用。
                    2.用于惊风抽搐。
                    本品有清热镇惊作用,对于高热引起的惊风抽搐等症,可配合龙胆草、黄连、黄芩、七叶一枝花等同用。
                    【处方用名】山羊角(镑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按语】本品功能与羚羊角大致相仿,所以现在临床往往用以代替羚羊角;但其作用较弱,用于剂量可酌情增大。






                    IP属地:广东238楼2019-08-31 16:33
                    回复
                      3、石决明
                      【拼音】Shí Jué Mínɡ
                      【英文名】CONCHA HALIOTIDIS
                      【别名】鲍鱼壳、九孔螺、九孔石决明
                      【来源】本品为鲍科动物杂色鲍(光底海决)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 、皱纹盘鲍(毛底海决)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 、羊鲍(大海决)Haliotis ovina Gmelin 、澳洲鲍Haliotis ruber (Leach)、耳鲍Haliotis asinina Linnaeus 或白鲍Haliotis laevigata (Donovan)的贝壳。夏、秋二季捕捉,去肉,洗净,干燥。
                      【性状】杂色鲍:呈长卵圆形,内面观略呈耳形,长7~9cm,宽5~6cm,高约2cm。表面暗红色,有多数不规则的螺肋和细密生长线,螺旋部小,体螺部大,从螺旋部顶处开始向右排列有20余个疣状突起,末端6~9个开孔,孔口与壳面平。内面光滑,具珍珠样彩色光泽。壳较厚,质坚硬,不易破碎。无臭,味微咸。
                      【性味与归经】咸,微寒。入肝经。
                      【功效】平肝潜阳,清热明目。
                      【临床应用】1.用于头晕目眩。
                      石决明功能平肝潜阳,用于阴虚肝阳上亢、头目眩晕之症,常与生牡蛎、生地、白芍等药同用;如肝阳实症,有可与夏枯草、菊花、钩藤等药同用。因此,可见本品既可用于虚症,也可用于实症。
                      2.用于目赤肿痛,视物模糊等症。
                      石决明为治疗目疾的要药。对肝火上炎、目赤肿痛,石决明有清肝明目的作用,常配桑叶、菊花等同用;如肝肾阴虚、视物模糊等症,配熟地、山萸肉等同用,有养肝明目的功效。
                      【处方用名】石决明、生石决、九孔决明(打碎,生用)、煅石决明(将石决明放于烈火中煅至为红色为度,寒凉之性有所减弱)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一两,先煎。
                      【按语】石决明以功用而得名,始载于《别录》,主要用治目疾。唐代《海药本草》说本品能治肝肺风热,说明它能凉肝泄热。木为肝之窍,用以治目疾,即取它凉肝的功效。至于用以镇潜浮阳,主要是取它重镇平肝的作用,如属肝肾阴虚而见浮阳上扰者,须配滋肾养肝药同用。
                      【方剂举例】石决明散《证治准绳》:石决明、枸杞子、木贼草、荆芥、晚桑叶、谷精草、甘草、金沸草、蛇退、苍朮、白菊花。治目生翳障。






                      IP属地:广东239楼2019-08-31 16:48
                      回复
                        4、天麻
                        【拼音】Tiān Má
                        【英文名】RHIZOMA GASTRODIAE
                        【别名】赤箭、木浦、明天麻、定风草根、白龙皮
                        【来源】本品为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ume. 的干燥块茎。春季4~5月间采挖为“春麻”;立冬前9~10月间采挖的为“冬麻”,质量较好。挖起后趁鲜洗去泥土,用清水或白矾水略泡,刮去外皮,水煮或蒸透心,切片,摊开晾干。
                        【性状】本品呈椭圆形或长条形,略扁,皱缩而稍弯曲,长3~15cm,宽1.5~6cm,厚0.5~2cm。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有纵皱纹及由潜伏芽排列而成的横环纹多轮,有时可见棕褐色菌索。顶端有红棕色至深棕色鹦嘴状的芽或残留茎基;另端有圆脐形疤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黄白色至淡棕色,角质样。气微,味甘。
                        【性味与归经】甘,微温。入肝经。
                        【功效】平肝息风,通络止痛。
                        【临床应用】1.用于头晕目眩。
                        天麻为治眩晕的要药,其功用主要为平肝息风。用治肝阳上亢的眩晕,可与钩藤、石决明等配伍;如风痰为患引起之眩晕,又可以半夏、白朮、茯苓等配伍同用。
                        2.用于热病动风、惊痫抽搐等症。
                        天麻虽无清热之功,却具有良好的息肝风、定惊搐的作用,为治疗肝风内动的要药。对高热动风、惊痫抽搐、角弓反张等症,常与钩藤、全蝎等配伍同用。
                        3.用于头痛,痹痛,肢体麻木等症。
                        天麻在古方中有治肝虚头痛风湿痹痛等症的记载,如配川芎等以治头痛,配全蝎、乳香等以治痹痛等。此外,对于肢体麻木、手足不遂,常配当归、牛膝等,则为临床所常用。
                        【处方用名】天麻、明天麻(洗净,晒干,切片用)、煨天麻(用麸皮同炒后应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研末吞服每次三分至五分。
                        【按语】1.天麻一药,主要的作用是用于治风。它既能平息肝风,又能驱除风湿,不过,现在临床上用以平肝镇痉的居多,为治头晕常用药品。
                        2.《内经》上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但眩晕之症有虚实之分,当视具体症候,辩证应用。因本品之功虽好,稍嫌温燥,故适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晕,如夹痰湿者亦为适宜;如属血虚肝旺引起的头晕,须配养血柔肝药如当归、枸杞、白芍等同用。至于阴虚液少、舌绛胎剥者,则宜滋肾养阴为主,一般不用天麻。
                        【方剂举例】天麻丸《普济方》:天麻、川芎。治偏正头痛,神昏目花。








                        IP属地:广东240楼2019-08-31 17:11
                        回复
                          5、钩藤
                          【拼音】Gōu Ténɡ
                          【英文名】RAMULUS UNCARIAE CUM UNCIS
                          【别名】双钩藤、鹰爪风、吊风根、金钩草、倒挂刺
                          【来源】本品为茜草科植物钩藤Uncaria rhynch0phylla (Miq.) Jacks.、大叶钩藤 Uncaria macrophylla Wall.、毛钩藤Uncaria hirsuta Havil. 、华钩藤Uncaria sinensis (Oliv.)Havil. 或无柄果钩藤Uncaria sessilifructus Roxb. 的干燥带钩茎枝。秋、冬二季采收,去叶,切段,晒干。
                          【性状】本品茎枝呈圆柱形或类方柱形,长2~3cm,直径0.2~0.5cm。表面红棕色至紫红色者具细纵纹,光滑无毛,黄绿色至灰褐色者有时可见白色点状皮孔,被黄褐色柔毛。多数枝节上对生两个向下弯曲的钩(不育花序梗),或仅一侧有钩,另一侧为凸起的疤痕;钩略扁或稍圆,先端细尖,基部较阔;钩基部的枝上可见叶柄脱落后的窝点状痕迹和环状的托叶痕。质坚韧,断面黄棕色,皮部纤维性,髓部黄白色或中空。无臭,味淡
                          【性味与归经】甘,微寒。入肝、心包经。
                          【功效】清热平肝,息风镇痉。
                          【临床应用】1.用于肝火头胀、头痛,及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等症。
                          钩藤清肝泄热而平肝阳,故常用于肝火头胀及肝阳上亢的实症。配夏枯草、黄芩,能清泄肝火;配石决明、菊花,能平降肝阳。
                          2.用于热病高热、肝风内动、惊痫抽搐及妇女子痫等症。
                          钩藤的清热作用并不显着,但因它有息风镇痉的作用,故遇有惊痫抽搐之症,,则往往取以应用,临床多与天麻、石决明、全蝎等配伍;如属高热动风,可与羚羊角、菊花、龙胆草等同用。
                          【处方用名】钩藤、嫩钩藤、嫩双钩、嫩钩钩(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煎时须后下。
                          【按语】1.钩藤清疳热而平肝息风,在临床上常常用以平降肝阳。它的清热之功不如羚羊角,息风镇痉的作用亦较羚羊角、全蝎、蜈蚣为弱。故在高热惊风抽搐时,宜加羚羊角(山羊角);如抽搐严重,须配全蝎、蜈蚣。
                          2.现知本品有良好的降压作用,这说明前人的宝贵经验,已为现代科学所证实。
                          【方剂举例】钩藤饮《本事方》:钩藤、菊花、防风、人参、茯神、半夏、陈皮、麦冬、石膏、甘草。治肝厥头痛。






                          IP属地:广东241楼2019-09-02 16:53
                          回复
                            6、蒺藜
                            【拼音】Jí Lí
                            【英文名】FRUCTUS TRIBULI
                            【别名】刺蒺藜、白蒺藜、硬蒺藜
                            【来源】本品为蒺藜科植物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L. 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
                            性状本品由5个分果瓣组成,呈放射状排列,直径7~12mm。常裂为单一的分果瓣,分果瓣呈斧状,长3~6mm;背部黄绿色,隆起,有纵棱及多数小刺,并有对称的长刺和短刺各1对,两侧面粗糙,有网纹,灰白色。质坚硬。无臭,味苦、辛。
                            【性味与归经】辛、苦,微温。入肝经。
                            【功效】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
                            【临床应用】1.用于肝阳上亢、头晕眼花等症。
                            白蒺藜具有平降肝阳的作用,临床常与橹豆衣、苦丁茶、菊花、生白芍等配伍治疗肝阳上亢、头目眩晕等症。
                            2.用于肝沏郁结等症。
                            白蒺藜苦泄辛散,功能疏肝而散郁结,对肝气郁结所致的胸胁不舒、及乳闭不通等症,常与橘叶、青皮、香附等配合应用。
                            3.用于目赤多泪、风疹瘙痒等症。
                            本品又有祛风明目之功,故对肝经风邪所致的目赤多泪,常与橘花、蔓荆子、决明子、青箱子等配合应用。对身体瘙痒,有祛风止痒的作用,常与荆芥、蝉衣等配合同用。
                            【处方用名】白蒺藜、刺蒺藜(炒黄,去刺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方剂举例】白蒺藜散《张氏医通》:白蒺藜、菊花、蔓荆子、草决明、甘草、连翘、青箱子。治目赤多泪。





                            IP属地:广东242楼2019-09-02 17:04
                            回复
                              2025-09-09 12:49:0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8、僵蚕(附:蚕茧)
                              【拼音】Jiānɡ Cán
                              【英文名】BOMBYX BATRYTICATUS
                              【别名】白僵蚕、僵虫、天虫
                              【来源】本品为蚕蛾科昆虫家蚕Bombyx mori Linnaeus. 4~5龄的幼虫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Vuillant而致死的幼虫干燥体。多于春、秋季生产,将感染白僵菌病死的蚕干燥。
                              【性状】本品略呈圆柱形,多弯曲皱缩。长2~5cm,直径0.5~0.7cm。表面灰黄色,被有白色粉霜状的气生菌丝和分生孢子。头部较圆,足8对,体节明显,尾部略呈二分歧状。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外层白色,中间有亮棕色或亮黑色的丝腺环4个。气微腥。味微咸。
                              【性味与归经】咸、辛,平。入肺、肝经。
                              【功效】息风解痉,疏散风热,化痰散结。
                              【临床应用】1.用于惊痫抽搐。
                              僵蚕功能息风解痉,并具化痰之功,主要用于痰热壅盛之惊痫抽搐,常配合牛黄、黄连、胆南星等同用;如为脾虚久泻、慢惊抽搐,有可与党参、白朮、天麻等药同用。
                              2.用于头痛、目赤、咽喉肿痛等症。
                              僵蚕又能疏散风热,对于风热上受引起的头痛、目赤等症,可配伍桑叶、菊花、荆芥等应用。因本品兼有解毒利咽之功,故尤适用于咽喉肿痛,常配伍玄参、连翘、板蓝根等同用。
                              3.用于风疹瘙痒。
                              本品能疏风而止痒,故适用于风疹瘙痒,常与蝉衣、薄荷等配伍。
                              4.用于瘰历结核。
                              僵蚕对于于痰涎结聚引起的瘰历结核有化痰消散的作用,常配伍贝母、夏枯草等同用。
                              【处方用名】制僵蚕、炙僵蚕、制姜虫、制天虫(用麸皮同炒至黄色为度)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研粉吞服,每次三分至五分。
                              【按语】1.僵蚕既能平内风以解痉,又能驱除外风以散风热,且可化痰而散结。故它所主治的病症,可概括为风与痰二字。在临床应用时,也常与治风与化痰的药物配伍,如全蝎、天麻,能平肝息风而止抽搐;配牛蒡子、桔梗、甘草,能散风袪痰而利咽;配桑叶、蔓荆子、木贼草,治风热目赤而止头痛;配蝉蜕、荆芥、薄荷,可消风清热而治风疹;配贝母、连翘、夏枯草,可化痰散结而消瘰。
                              2.近年来有关部门研究用蚕蛹治病,据报导作用与僵蚕相仿。
                              【方剂举例】白僵蚕散《证治准绳》:僵蚕、旋覆花、木贼草、细辛、桑叶、荆芥、甘草。治风热头痛,迎风泪出。



                              附药:蚕茧
                              【拼音】Cán Jiǎn
                              【别名】家蚕茧
                              【来源】昆虫纲鳞翅目蚕蛾科家蚕Bombyx mori L.,以除去茧蛹的茧入药。
                              【性味】味甘;性温
                              【归经】脾经
                              【功能主治】止血 止渴 解毒疗疮。主肠风便血;淋痛尿血;妇女血崩;消渴引饮;反胃叶食;痈疽脓成不溃;疳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 ;或研末。外有:适量,烧存性,研末撒或调敷
                              摘录《中华本草》




                              IP属地:广东244楼2019-09-03 16: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