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吧 关注:727,172贴子:9,671,200

回复:每日一药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49、猪胆粉
【拼音】Zhū Dǎn Fěn
【来源】本品为猪科动物猪Sus scrofa dommestica Brisson.胆汁的干燥品。
【性状】本品为黄色、灰黄色粉末。气微腥,味苦,易吸潮。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心、肝、胆经。
【功效】清热解毒,止咳平喘。
【临床应用】用于目赤肿痛、肺热咳嗽、百日咳、湿热黄疸等症。
猪胆粉的清热解毒作用比较显着,为临床所常用。如用治肝火上炎、目赤肿痛,以及小儿百日咳,都可单用本品隔水蒸熟饮服;用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也可配合白花蛇舌草、平地木等同用。此外,据报导对黄疸传染性肝炎也有一定疗效。
【处方用名】猪胆粉
【一般用量与用法】0.3~0.6g,冲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或水调涂敷患处。
【按语】动物的胆汁供药用的颇多,如鸭胆汁治百日咳;羊胆汁用治肺结核;蛇胆汁用治目疾、风湿痛;熊胆汁用治肝热目赤、热摁抽搐等。但是,青鱼胆有毒,不宜服用。


IP属地:广东350楼2019-10-17 19:15
回复
    2、黄芩
    【拼音】Huánɡ Qín
    【英文名】RADIX SCUTELLARIAE
    【别名】山茶根、黄芩茶、土金茶根
    【来源】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后撞去粗皮,晒干。
    【性状】本品呈圆锥形,扭曲,长8~25cm,直径1~3cm。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有稀疏的疣状细根痕,上部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有顺纹和细皱。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间红棕色;老根中心枯朽状或中空,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气微,味苦。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心、肺、胆、大肠、小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
    【临床应用】1.用于湿温发热、胸闷、口渴不欲饮,以及湿热泻痢、黄疸等症。
    黄芩清热燥湿作用颇强,对湿温发热,可与滑石、白蔻仁、茯苓等配合应用;对湿热泻痢、腹痛,又常与白芍、葛根、甘草同用;对于湿热蕴结所致的黄疸,可与绵茵陈、栀子、淡竹叶等同用。
    2.用于热病高热烦渴,或肺热咳嗽,或热盛迫血外溢的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以及热毒疮疡等症。
    黄芩能清实热,泻肺火。治热病高热,常与黄连、山栀等配伍;治肺热咳嗽,可与知母、桑白皮等同用;治血热妄行,可与生地、丹皮、侧柏叶等同用;对热毒疮疡,可与银花、连翘等药同用。
    此外,本品又有清热安胎作用,可用于胎动不安,常与白朮、竹茹等配合应用。
    【处方用名】黄芩、淡黄芩、淡芩、子芩(生用,清热泻火)、炒黄芩(炒用,减弱寒性,用于安胎)、酒炒黄芩、酒芩(酒炒用,清上焦湿热)、黄芩炭(炒治黑色,用于止血)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黄芩能泻上焦肺火,清肠中湿热,为临床常用药物。本品配以柴胡,则清透解热;配桑白皮,则泻肺火;配黄连,则清热泻火而燥湿;配白芍,则清热止痢而除痛;配白朮,则清热补脾而安胎。
    【方剂举例】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黄芩、滑石、蔻仁、通草、猪苓、茯苓、大腹皮。治湿温身热。
    黄芩泻肺汤《张氏医通》:黄芩、大黄、连翘、山栀、苦杏仁、枳壳、桔梗、薄荷、生甘草。治肺热喘嗽,里实便秘。
    黄芩汤《伤寒论》:黄芩、芍药、甘草、大枣。治太阳、少阳合病下利。








    IP属地:广东352楼2019-10-19 19:32
    回复
      2025-09-14 14:23:4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3、黄柏
      【拼音】Huánɡ Bò
      【英文名】CORTEX PHELLODENDRI
      【别名】黄檗、元柏、檗木
      【来源】本品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或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的干燥树皮。前者习称“川黄柏”,后者习称“关黄柏”。剥取树皮后,除去粗皮,晒干。
      【性状】川黄柏:呈板片状或浅槽状,长宽不一,厚3~6mm。外表面黄褐色或黄棕色,平坦或具纵沟纹,有的可见皮孔痕及残存的灰褐色粗皮。内表面暗黄色或淡棕色,具细密的纵棱纹。体轻,质硬,断面纤维性,呈裂片状分层,深黄色。气微,味甚苦,嚼之有黏性。
      关黄柏:厚2~4mm。外表面黄绿色或淡棕黄色,较平坦,有不规则的纵裂纹,皮孔痕小而少见,偶有灰白色的粗皮残留。内表面黄色或黄棕色。体轻,质较硬,断面鲜黄色或黄绿色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肾、膀胱、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虚热。
      【临床应用】1.用于湿热泻痢、湿热黄疸,以及小便淋沥涩痛、赤白带下,阴部肿痛、足膝肿痛、萎软无力等症。
      黄柏清热燥湿之力,与黄芩、黄连相似,但以除下焦之湿热为佳。治泻痢合黄芩、黄连;疗黄疸合栀子、茵陈;如配苍朮、牛膝,可用于足膝肿痛、下肢萎软无力、配合知母、生地、竹叶、木通,可用于小便淋涩热痛;配合白芷、龙胆草,可用于带下阴肿。
      2.用于热毒疮疡,湿疹等症。
      黄柏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颇好,用治湿热疮疡、湿疹之症,既可内服,又可外用;内服配黄芩、栀子等药同用,外用可配大黄、滑石等研末撒敷。
      3.用于阴虚发热,或梦遗滑精等症。
      黄柏除清实热外,尚能清虚热以疗潮热骨蒸,泻肾火以疗梦遗滑精,常合知母、地黄等同用。
      【处方用名】川柏、川黄柏(生用,泻实火)、盐水炒黄柏(盐水炒,清虚热,泻肾火)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外用适量。
      【按语】黄柏、黄芩、黄连三药,都是苦寒的药品,均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但黄柏泻肾火而退虚热,且能除下焦湿热;黄芩则以清肺热为专长,又能安胎;黄连泻心火而除烦,善止呕逆。这是三药不同之点。因此,一般所谓黄芩治上焦、黄连治中焦、黄柏治下焦的说法,就是根据黄芩清肺火、黄连止呕逆、黄柏泻肾火的特点而来的。但是,现在临床上作为清热解毒药应用时,芩、连、柏三药都是通用的,没有上述这样严格的区分。
      【方剂举例】栀子柏皮汤《伤寒论》:黄柏、栀子、甘草。治伤寒身黄发热。
      易黄散《傅青主女科》:黄柏、山药、车前子、芡实、白果。治下焦湿热,白浊带下。
      滋肾丸《兰室秘藏》:黄柏、知母、肉桂。治下焦邪热,口不渴而小便秘。







      IP属地:广东353楼2019-10-19 19:53
      回复
        4、胡黄连
        【拼音】Hú Huánɡ Lián
        【英文名】RHIZOMA PICRORHIZAE
        【别名】假黄连
        【来源】本品为玄参科植物胡黄连 Picrorhiza scrophulariiflora Pennell 的干燥根茎。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
        【性状】本品呈圆柱形,略弯曲,偶有分枝,长3~12cm,直径0.3~1cm。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粗糙,有较密的环状节,具稍隆起的芽痕或根痕,上端密被暗棕色鳞片状的叶柄残基。体轻,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淡棕色至暗棕色,木部有4~10个类白色点状维管束排列成环。气微,味极苦。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肝、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退骨蒸,消疳热。
        【临床应用】1.用于湿热下痢及痔疮等症。
        本品有类似黄连除湿热和解毒的功效,故对于湿热下痢及湿热痔疮等症均可应用。
        2.用于阴虚发热,潮热骨蒸,小儿疳热等症。
        本品与知母、青蒿、地骨皮、银柴胡、秦艽、鳖甲等配伍,可治阴虚发热,午后潮热;与黄连、芦荟等同用,可治小儿疳热等症。
        【处方用名】胡黄连(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方剂举例】胡黄连丸《博济方》:胡黄连、丁香、蜜陀僧、肉豆蔻、槟榔、朴硝、诃子、麝香、绿豆末。治疳疾泻痢。








        IP属地:广东354楼2019-10-20 19:01
        回复
          5、龙胆草
          【拼音】Lónɡ Dǎn Cǎo
          【英文名】RADIX GENTIANAE
          【别名】龙胆、苦胆草、胆草
          【来源】本品为龙胆科植物条叶龙胆Gentiana manshurica Kitag.、龙胆 Gentiana scabra Bunge 、 三花龙胆 Gentiana triflora pall 或坚龙胆Gentiana rigescens Franch. 的干燥根及根茎。前三种习称“龙胆”,后一种习称“坚龙胆”。春、秋二季采挖,洗净,干燥。
          【性状】龙胆:根茎呈不规则的块状,长1~3cm,直径0.3~1cm;表面暗灰棕色或深棕色,上端有茎痕或残留茎基,周围和下端着生多数细长的根。根圆柱形,略扭曲,长10~20cm,直径0.2~0.5cm;表面淡黄色或黄棕色,上部多有显着的横皱纹,下部较细,有纵皱纹及支根痕。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皮部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木部色较浅,呈点状环列。气微,味甚苦。
          坚龙胆:表面无横皱纹,外皮膜质,易脱落,木部黄白色,易与皮部分离。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肝、胆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临床应用】1.用于湿热黄疸、白带、阴囊肿痛等症。
          龙胆草善除下焦湿热,治湿热黄疸常配茵陈、栀子同用;治下部湿热可配苦参、黄柏同用。
          2.用于头痛、目赤、胸胁刺痛,以及小儿惊痫抽搐等症。
          龙胆草为泻肝胆实火的要药,对肝火上炎的症候,多配合栀子、黄芩等应用;小儿惊风、手足抽搐由肝经热盛所致者,可用龙胆草以泻实火,配钩藤、牛黄以息风定惊,火退风息,惊搐自止。
          【处方用名】龙胆草(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龙胆草善泻肝胆实火,除下焦湿热。配以柴胡、山栀、黄芩,则清肝泻火;配木通、车前子、泽泻,则清利湿热;配黄连、牛黄、钩藤,则泻火定惊;配茵陈、郁金、黄柏,则利湿退黄。
          【方剂举例】龙胆泻肝汤《和剂局方》: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柴胡、生地、甘草。治肝胆实火上逆、胁痛口苦、耳聋耳肿,及肝胆湿热下注、小便淋浊、下疳溃烂、囊痈便毒、阴痒阴肿等症。








          IP属地:广东355楼2019-10-20 19:19
          收起回复
            6、秦皮
            【拼音】Qín Pí
            【英文名】CORTEX FRAXINI
            【别名】梣皮
            【来源】本品为木犀科植物苦枥白蜡树Fraxinus rhynchophylla Hance、白蜡树Fraxinus chinensis Roxb.、尖叶白蜡树Fraxinus szaboana Lingelsh.或宿柱白蜡树Fraxinus stylosa Lingelsh.的干燥枝皮或干皮。春、秋二季剥取,晒干。
            【性状】枝皮:呈卷筒状或槽状,长10~60cm,厚1。5~3mm。外表面灰白色、灰棕色至黑棕色或相间呈斑状,平坦或稍粗糙,并有灰白色圆点状皮孔及细斜皱纹,有的具分枝痕。内表面黄白色或棕色,平滑。质硬而脆,断面纤维性,黄白色。无臭,味苦。
            干皮:为长条状块片,厚3~6mm。外表面灰棕色,具龟裂状沟纹及红棕色圆形或横长的皮孔。质坚硬,断面纤维性较强。

            【性味与归经】苦、涩,寒。入肝、胆、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收涩,明目。
            【临床应用】1.用于湿热下痢,里急后重等症。
            本品既有清化湿热的作用,又有收涩止痢的功效,对湿热下痢、里急后重,常配伍白头翁、黄连、黄柏等同用。
            2.用于目赤肿痛、目生翳膜等症。
            本品兼有清肝泄热的作用,故可用于目赤肿痛等症,可与黄连、竹叶等配伍同用;也可用以煎汁洗眼。
            【处方用名】秦皮、北秦皮(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秦皮与黄连皆有治热痢、消目赤肿痛的功效,但黄连苦寒清热之力较大,且能泻心火,止呕除烦,临床应用范围较为广泛;秦皮则性涩收敛,可用于湿热带下。
            【方剂举例】秦皮散《证治准绳》:秦皮、滑石、黄连。治风毒赤眼、痛痒涩泪,昏暗羞明。







            IP属地:广东356楼2019-10-20 19:51
            收起回复
              7、苦参
              【拼音】Kǔ Shēn
              【英文名】RADIX SOPHORAE FLAVESCENTIS
              【别名】野槐、好汉枝、苦骨、地骨、地槐、山槐子
              【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头及小支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
              【性状】本品呈长圆柱形,下部常有分枝,长10~30cm,直径1~2cm。表面灰棕色或棕黄色,具纵皱纹及横长皮孔,外皮薄,多破裂反卷,易剥落,剥落处显黄色,光滑。质硬,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切片厚3~6mm;切面黄白色,具放射状纹理及裂隙,有的可见同心性环纹。气微,味极苦。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心、肝、小肠、大肠、胃经。
              【功效】清热燥湿,祛风杀虫。
              【临床应用】1.用于湿热下痢,黄疸,赤白带下,阴部瘙痒等症。
              苦参清化湿热,并能导湿热渗于下窍,故适用于上述诸症,常与黄柏、龙胆草等合用。
              2.用于周身风痒,疥疮顽癣,麻风等症。
              苦参祛风而化湿,且能杀虫,用于周身风痒,疥疮顽癣,常合赤芍、地黄、白藓皮等同用;用于麻风,常与大风子等同用。
              此外,本品又能清热痢尿,可用于湿热内蕴、小便不利之症。
              【处方用名】苦参、苦参片(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苦参清热治痢的功效,与黄连相近;除下焦湿热,也与黄柏、龙胆草等相似。但它又能祛风、杀虫而止痒,可用治皮肤湿疹、瘙痒等症,这是苦参的特长。
              【方剂举例】治痢散《医学心悟》:苦参、葛根、赤芍、山渣、陈皮、麦芽、陈松罗茶。治痢疾。
              苦参散《证治准绳》:苦参、丹参、蛇床子。治一切疥及风瘙痒,瘙之成疮。








              IP属地:广东357楼2019-10-21 17:48
              回复
                六: 清虚热药
                清虚热药性多寒凉,具有凉血退虚热的功效,适用于骨蒸潮热、低热不退等症。
                1、银柴胡
                【拼音】Yín Chái Hú
                【英文名】RADIX STELLARIAE
                【来源】本品为石竹科繁缕属植物银柴胡Stellaria dichotoma L. var.lanceolata Bge. 的干燥根。春、夏间植株萌发或秋后茎叶枯萎时采挖;栽培品于种植后第三年9月中旬或第四年4月中旬采挖,除去残茎、须根及泥沙,晒干。
                【性状】本品呈类圆柱形,偶有分枝,长15~40cm,直径0.5~2.5cm。表面淡棕黄色或浅棕色,有扭曲的纵皱纹及支根痕,多具孔穴状或盘状凹陷,习称“砂眼”,从砂眼处折断可见棕色裂隙中有细砂散出。根头部略膨大,有密集的呈疣状突起的芽苞、茎或根茎的残基,习称“珍珠盘”。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较疏松,有裂隙,皮部甚薄,木部有黄、白色相间的放射状纹理。气微,味甘

                【性味与归经】甘,微寒。入肾、胃经。
                【功效】凉血,退虚热。
                【临床应用】用于阴虚发热,小儿疳热等症。
                银柴胡退热而不苦泄,为清虚热的要药,常与青蒿、地骨皮等药同用。
                【处方用名】银柴胡(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银柴胡和柴胡不是同一科属的植物,功效亦异。柴胡清轻上升,善于达表泄热,且能疏肝解郁,临床应用较为广泛;银柴胡只用于凉血,专清阴分不足之虚热,既无升散透发的力量,亦无疏肝的功效。
                【方剂举例】柴胡清肝汤《证治准绳》:银柴胡、栀子、连翘、黄芩、人参、川芎、桔梗、甘草、龙脑薄荷。治小儿肝疳,烦渴躁急。








                IP属地:广东363楼2019-10-25 16:10
                回复
                  2025-09-14 14:17:4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2、地骨皮
                  【拼音】Dì Gǔ Pí
                  【英文名】CORTEX LYCII
                  【来源】本品为茄科植物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 或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L.的干燥根皮。春初或秋后采挖根部,洗净,剥取根皮,晒干。
                  【性状】本品呈筒状或槽状,长3~10cm,宽0.5~1.5cm,厚0.1~0.3cm。外表面灰黄色至棕黄色,粗糙,有不规则纵裂纹,易成鳞片状剥落。内表面黄白色至灰黄色,较平坦,有细纵纹。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外层黄棕色,内层灰白色。气微,味微甘而后苦。

                  【性味与归经】甘、淡,寒。入肺、肾经。
                  【功效】凉血除蒸,清肺降火。
                  【临床应用】1.用于肺热咳嗽、气喘,或痰中夹血等症。
                  邪热袭肺,肺失肃降,则上逆而为喘咳;热伤肺络,络损则血溢,夹于痰中,则为痰中有血丝。地骨皮能清泄肺热,肺热除则肺气清肃,喘咳等症自可减除,常与桑白皮等同用。
                  2.用于血热妄行、吐血、衄血、尿血等症。
                  地骨皮入血分而凉血,故亦可用于吐血、衄血等症,可与白茅根、侧柏叶等配用。
                  3.用于阴虚发热等症。
                  地骨皮善于退虚热,对阴虚发热、低热不退等症,尤为适宜,常与青蒿、鳖甲、白薇等药配用。
                  【处方用名】地骨皮(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按语】1.地骨皮与丹皮,都能凉血疗虚热,用于阴虚发热。但地骨皮能清泄肺热;而丹皮能清泄肝热,且能清血分实热,又可活血散瘀。这是两药主要不同点。
                  2.关于治疗阴虚发热方面,前人有“丹皮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治有汗之骨蒸”的说法,但现在临床上没有如此严格的区分,且在用于阴虚发热时,不论有汗或无汗,两药都可以同用。
                  3.枸杞的根,叫枸杞根,功与地骨皮(枸杞的根皮)相似。枸杞根在上海地区草药店有售,常用于肺结核潮热、低热不退及高血压等症,一般用量为五钱至一两,煎服。
                  【方剂举例】地骨皮汤《圣济总录》:地骨皮、鳖甲、知母、银柴胡、秦艽、贝母、当归。治虚劳骨蒸潮热。
                  泻肺散(原名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地骨皮、桑白皮、粳米、甘草。治肺火郁结、气急喘咳、烦躁舌绛。







                  IP属地:广东364楼2019-10-25 16:37
                  回复
                    3、青蒿
                    【拼音】Qīnɡ Hāo
                    【英文名】HERBA ARTEMISIAE ANNUAE
                    【别名】蒿子、臭蒿、香蒿、苦蒿、臭青蒿、香青蒿、细叶蒿、细青蒿、草青蒿、草蒿子
                    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干燥地上部分。秋季花盛开时采割,除去老茎,阴干。
                    【性状】本品茎呈圆柱形,上部多分枝,长30~80cm,直径0.2~0.6cm;表面黄绿色或棕黄色,具纵棱线;质略硬,易折断,断面中部有髓。叶互生,暗绿色或棕绿色,卷缩易碎,完整者展平后为三回羽状深裂,裂片及小裂片矩圆形或长椭圆形,两面被短毛。气香特异,味微苦。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肝、胆经。
                    【功效】清热解暑,除蒸,截疟。
                    【临床应用】1.用于暑热外感、发热、无汗,或温热病、发热、恶寒、寒清热重,以及疟疾等症。
                    本品气味芳香,虽属苦寒而不伤脾胃,有清解暑邪、宣化湿热的作用,常与藿香、佩兰、滑石等用于外感暑热;和黄芩、半夏、竹茹等用于温热病寒热往来及疟疾等症。
                    2.用于阴虚发热、盗汗等症。
                    本品又能退虚热,可用于阴虚发热或原因不明的低热,常和秦艽、鳖甲、地骨皮等同用。
                    【处方用名】青蒿、香青蒿(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青蒿一药,主要功用为清暑、退虚热。它与柴胡都能用治疟疾、往来寒热等症;但各有特点,柴胡擅长疏肝解郁,其性升散,多用有伤阴之虑;青蒿则清暑、泄热,化湿而不伤阴,故常用于阴虚发热等症,然无升提清阳的功效。
                    【方剂举例】蒿芩清胆汤《通俗伤寒论》:青蒿、黄芩、半夏、陈皮、枳壳、竹茹、茯苓、碧玉散。治外感湿热之邪,留恋不解、微恶寒而发热、有汗不解、头重肢倦、胸闷痞满等症。
                    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青蒿、鳖甲、知母、生地、丹皮。治疟疾及温病之暮热早凉汗解渴饮者。
                    清骨散《证治准绳》:青蒿、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秦艽、鳖甲、知母、甘草。治骨蒸劳热。






                    IP属地:广东365楼2019-10-25 16:57
                    回复
                      4、白薇
                      【拼音】Bái Wēi
                      【英文名】RADIX CYNANCHI ATRATI
                      【别名】白马尾
                      【来源】本品为萝藦科植物白薇Cynanchum atratum Bge。或蔓生白薇Cynanchum versicolor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春、秋二季采挖,洗净,干燥。
                      【性状】本品根茎粗短,有结节,多弯曲。上面有圆形的茎痕,下面及两侧簇生多数细长的根,根长10~25cm,直径0.1~0.2cm。表面棕黄色。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气微,味微苦。

                      【性味与归经】苦、咸,寒。入肝、胃经。
                      【功效】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临床应用】用于热病邪入营血、身热经久不退,肺热咳嗽,以及阴虚内热、产后虚热等症。
                      白薇既能清实热,又能清虚热,故能治疗上述诸症。在临床上,一般用于清虚热者居多,常与青蒿、银柴胡等配伍同用;治肺热咳嗽,可与前胡、枇杷叶等同用。
                      此外,本品还有利尿作用,可用治小便赤涩热痛。
                      【处方用名】嫩白薇、香白薇(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白薇是一味清血热的药物,与银柴胡、地骨皮、青蒿等的功效相近,都能用于清虚热,故这四味药之间,经常配合应用。但本品长于清解,能透邪外达,这一点与青蒿相似;而银柴胡、地骨皮仅能清血热于内,不能透达血热于外。本品又能清泄肺热,可用治肺热咳嗽,这一点与地骨皮相似;而银柴胡、青蒿则无此作用。又白薇尚有利尿作用,尤为它的特点。
                      【方剂举例】白薇汤《本事方》:白薇、当归、人参、甘草。治产后血虚发热晕厥,亦治一般虚热。









                      IP属地:广东366楼2019-10-25 17:18
                      回复
                        芙蓉叶:
                        性味辛;苦;凉
                        归经肺;肝经
                        功能主治:清肺凉血;解毒消肿。主肺热咳嗽;目赤肿痛;痈疽肿毒;恶疮;缠身蛇丹;脓疱疮;肾盂肾炎;水火烫伤;毒蛇咬伤;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捣敷。内服:煎汤,10-30g。
                        鲜叶可捣烂外敷干叶研末,称“玉露散”,用蜜水调涂于肿处。


                        IP属地:广东368楼2019-10-28 15:21
                        回复
                          5、葎草
                          【拼音】Lǜ Cǎo
                          【别名】拉拉秧、拉拉藤、五爪龙、簕草、大叶五爪龙、拉狗蛋、割人藤
                          【来源】桑科葎草属植物葎草Humulus scandens (Lour.)Merr.的全草。夏秋采集,切段晒干。
                          【原形态】一年生或多年生蔓性草本,长达数米,有倒钩刺。叶对生,掌状5深裂,稀有3~7裂,边缘有锯齿,上面生刚毛,下面有腺点,脉上有刚毛;叶柄长5~20厘米。花单性,雌雄异株;花序腋生;雄花成圆锥状花序,有多数淡黄绿色小花;萼片5,披针形;雄蕊5,花药大,长约2毫米,花丝甚短;雌花10余朵集成短穗,腋生,每2雌花有1卵状披针形、有白毛刺和黄色腺点的苞片,无花被,花柱2。果穗呈绿色,鳞状苞花后成卵圆形,先端短尾尖,外侧有暗紫斑及长白毛。瘦果卵圆形,长4~5毫米,质坚硬。花期7~8月。果期8~9月。

                          【性味与归经】甘、苦,寒。
                          【功效】清热解毒,利尿,退虚热。
                          【临床应用】1.用于肺热咳嗽。
                          本品甘苦而寒,功能清热解毒,用于肺热咳嗽,可配伍鱼腥草、鸭跖草、忍冬藤等药同用。
                          2.用于小便不利、尿道刺痛等症。
                          本品有利尿作用,并能清热解毒,对于湿热下注膀胱引起的小便不利,或尿道刺痛,或尿中有血等症,可配合凤尾草、萹蓄、冬葵子、海金沙、乌蔹莓、白茅根等同用。
                          3.用于肺痨咳嗽,午后潮热等症。
                          本品有退虚热的功效,用治上述病症,可配合百部、黄芩、丹参、地骨皮等药同用。
                          此外,还有用本品治皮肤湿疹或皮肤瘙痒等症,配合苍耳草等药煎汤外洗;治疗蛇虫咬伤、疮疡肿痛,用鲜草适量,洗净,捣烂外敷。
                          【处方用名】葎草(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一两,煎服。外用适量




                          IP属地:广东369楼2019-10-28 15:26
                          回复
                            清热药应用注意事项
                            一、清热药品种繁多,性能各异,在应用时必须根据热证类型及邪热所在部位,选则相适应的清热药进行治疗。
                            二、清热药又必须根据兼夹病症予以适当配伍,如表邪未尽里热又盛,可配解表要同用;湿热者可配利水渗湿药;热盛里实者可配攻下药;热盛动风者,可配息风药、热入心包、神志昏迷者,可配开窍药;血热妄行者可配止血药;邪热伤阴者可配养阴药等。此外,如里热气血两燔,又可清气凉血相兼同用。
                            三、清热药必须中病即止,不可多服久服,以免伤阳;苦寒燥湿药又可能伤阴,应予慎用。
                            四、清热药应用时,必须视病情轻重及药物质地,斟酌用量,并注意用法。
                            其它具有清热功效的药物
                            1.清心:灯心草(利水渗湿药)、麦冬(补虚药)
                            2.清肝:桑叶、菊花(解表药)、芦荟(泻下药)、车前子(利水渗湿药)、羚羊角、钩藤、石决明、珍珠母、紫齿贝(平肝息风药)
                            3.清泄大肠:马兜铃(化痰止咳平喘药)
                            4.清暑:滑石(利水渗湿药)
                            5.清热生津:茅根(止血药)
                            6.清热安胎:苎麻根(止血药)
                            7.凉血清心:丹参、郁金(活血祛瘀药)
                            8.凉血祛风:凌霄花(活血祛瘀药)
                            9.凉血消痈:络石藤(祛风药)
                            10.清热燥湿:大黄(泻下药)
                            11.清热化湿:海桐皮(祛风湿药)
                            12.清热解毒:牛蒡子、菊花、升麻(解表药)、大黄(泻下药)、金钱草、垂盆草(利水渗湿)、虎杖、豨签草(祛风湿药)、羚羊角(平肝息风药)、甘草(补虚药)。
                            13.清热消肿止痛:冰片(开窍药)
                            14.清虚热:秦艽(祛风湿药)
                            15.除热止汗:橹豆衣(平肝息风药)


                            IP属地:广东370楼2019-10-28 15:30
                            回复
                              2025-09-14 14:11:4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下面介绍的是止血类药物
                              凡功能制止体内外出血的药物,称为止血药。
                              血液为人体重要的物质,凡出血之证,如不及时有效的制止,致使血液耗损,而造成机体衰弱,甚至危及生命,故止血药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止血药的主要适用于各部位出血病证,如咯血、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紫癜及创伤出血等。
                              止血药的药性各有不同,如药性寒凉,功能凉血止血,适用于血热之出血;药性湿热,能温经止血,适用于虚寒出血;兼有化瘀作用,功能化瘀止血,适用于出血而兼有瘀血者;药性收敛,功能收敛止血,可用于出血日久不止等。
                              止血药应用注意事项
                              一、止血药以其药性区分有凉血止血、温经止血、化瘀止血、收敛止血之不同,临床应用须跟据药性选择相适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二、止血药是治标之品,临床应用需配合相应的药物如清热药、温热药、活血化瘀药以及补益药,以标本兼治之。
                              三、凉血止血药一般忌用于虚寒之症,温经止血药忌用于热盛之症,收敛止血药主要适用于出血日久不止而无邪瘀之症,以免留瘀留邪之弊。
                              四、大量出血每有气随血脱、亡阳、亡阴之症,首应考虑大补元气、急救回阳以及挽回气阳,以免贻误病机。
                              五、止血药用量与用法各自不同,有需炒炭者(艾叶),有不需炒者(三七),有主要用于汤剂者(蒲黄),有直接研粉吞服者(白芨),有需用量较大者(仙鹤草),当各随药性用之。


                              IP属地:广东371楼2019-10-28 15: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