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吧 关注:727,179贴子:9,671,232

回复:每日一药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6、槐角(槐实)
【拼音】Huái Jiǎo
【英文名】FRUCTUS SOPHORAE
【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槐Sophora japonica L. 的干燥成熟果实。冬季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性状】本品呈连株状,长1~6cm,直径0.6~1cm。表面黄绿色或黄褐色,皱缩而粗糙,背缝线一侧呈黄色。质柔润,干燥皱缩,易在收缩处折断,断面黄绿色,有黏性。种子1~6粒,肾形,长约8mm,表面光滑,棕黑色,一侧有灰白色圆形种脐;质坚硬,子叶2,黄绿色。果肉气微,味苦,种子嚼之有豆腥气。

【性味】苦,寒。
【归经】归肝、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凉血止血。用于肠热便血,痔肿出血,肝热头痛,眩晕目赤。
【用法用量】6~9g。





IP属地:广东387楼2019-11-05 19:55
回复
    17、地榆
    【拼音】Dì Yú
    【英文名】RADIX SANGUISORBAE
    【别名】黄瓜香、玉札、山枣子
    【来源】本品为蔷薇科植物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或长叶地榆Sanguisorba off icinalis L.var.longifolia (Bert.) Yu et Li 的干燥根。后者习称“绵地榆”。春季将发芽时或秋季植株枯萎后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
    【性状】本品呈不规则纺锤形或圆柱形,稍弯曲或扭曲,长5~25cm,直径0.5~2cm。表面灰褐色、棕褐色或暗紫色,粗糙,有纵皱纹、横裂纹及支根痕。质硬,断面较平坦或皮部有众多的黄白色至黄棕色绵状纤维,木部黄色或黄褐色,略呈放射状排列。切片呈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厚0.2~0.5cm;切面紫红色或棕褐色。无臭,味微苦涩。

    【性味与归经】苦、酸,微寒。入大肠经。
    【功效】凉血止血,泻火敛疮。
    【临床应用】1.用于便血、血痢、痔疮出血、尿血、崩漏等症。
    地榆凉血止血,善于治下部出血的病症,尤其对痔血、便血等症为常用之品,往往与槐花等药配合应用。
    2.用于烫伤、皮肤溃烂、流脂水、疼痛等症。
    地榆泻火毒并有收敛作用,烫伤后,取生地榆研极细末,麻油调敷,可使脂水减少,疼痛减轻,愈合加速,为治烫伤要药。
    【处方用名】地榆炭(炒至外黑内呈老黄色为度。用以止血)、生地榆(研末,外用可治烫伤)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外用适量。
    【按语】1.地榆性寒而降,功能凉血止血,泻火解毒。前人说:「古者断下多用之」。用治一切血症,而以下焦血热如肠风下血、血痢、崩漏等症为主;其它如吐血、咯血、衄血,亦可应用。
    2.过去一般用治便血,多用地榆炒炭。近年来经临床实践,体会到用生地榆治便血,也有一定效果。在必要时剂量可用五钱至一两,煎服。
    3.本品在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除用于止血之外,还可应用于痢疾、烧伤、皮炎、湿疹及狂犬病等。
    【方剂举例】地榆丸(《证治准绳》)地榆、当归、阿胶、黄连、诃子肉、木香、乌梅。治痢疾或血痢。






    IP属地:广东388楼2019-11-05 20:15
    回复
      2025-09-15 00:42:3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8、茜草(附:茜草藤)
      【拼音】Qiàn Cǎo
      【英文名】RADIX RUBIAE
      【别名锯锯藤、拉拉秧、活血草、红茜草、四轮车、挂拉豆、红线草、小血藤、血见愁
      【来源】本品为茜草科植物茜草Rubia cordifolia L. 的干燥根及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
      【性状】本品根茎呈结节状,丛生粗细不等的根。根呈圆柱形,略弯曲,长10~25cm,直径0.2~1cm;表面红棕色或暗棕色,具细纵皱纹及少数细根痕;皮部脱落处呈黄红色。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皮部狭,紫红色,木部宽广,浅黄红色,导管孔多数。无臭,味微苦,久嚼刺舌。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肝经。
      【功效】凉血止血,行血祛瘀。
      【临床应用】1.用于各种出血症。
      茜草凉血而止血,主要用于血热妄行的各种出血病症,多配合山栀、生地、地榆等药应用。
      2.用于妇女经闭,月经不调,产后恶露不下及跌扑损伤,关节疼痛,痈疽初起等症。
      茜草生用能行血祛瘀,凡瘀血阻滞之症,都可应用。故应用较为广泛,往往与桃仁、红花、当归、赤芍、丹皮等药配伍应用。
      【处方用名】茜草炭(炒至外黑内微焦为度,用以止血)、生茜草、茜草根(生用,有行血作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附药】茜草藤:又名过山龙,即茜草的茎藤。有活血消肿的功效。能治跌扑损伤、疮痈肿毒。既可内服,也可取鲜草捣烂外敷。一般用量为三钱至五钱,煎服。外用适量。
      【按语】临床应用本品时,一般认为生用则行血,炒炭则止血。但现在有人认为生用也有止血功效。







      IP属地:广东389楼2019-11-08 16:33
      回复
        19、蒲黄
        【拼音】Pú Huánɡ
        【英文名】POLLEN TYPHAE
        【别名香蒲、水蜡烛、蒲草
        【来源】本品为香蒲科植物水浊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 、东方香蒲Typha orientalis Presl、或同属植物的干燥花粉。夏季采收蒲棒上部的黄色雄花序,晒干后碾轧,筛取花粉。剪取雄花后,晒干,成为带有雄花的花粉,即为草蒲黄。
        【性状】本品为黄色粉末。体轻,放水中则飘浮水面。手捻有滑腻感,易附着手指上。气微,味淡。

        【性味与归经】甘、平。入肝、心包经。
        【功效】收敛止血,活血祛瘀。
        【临床应用】1.用于呕血、咯血、尿血、便血、崩漏、创伤出血等症。
        蒲黄药性涩,收敛止血作用较佳,各种出血都可以应用,临床上可以单用,也可配合仙鹤草、旱莲草、茜草炭、棕榈炭、侧柏叶等同用。
        2.用于心腹疼痛,产后淤痛,痛经等症。
        蒲黄生用又能活血祛瘀,故可用于瘀血阻滞引起的心腹疼痛等症,常配合五灵脂等药同用。
        【处方用名】生蒲黄(晒干用,主要用于活血祛瘀)、蒲黄炭、炒蒲黄(用文火炒至黑色,用以止血)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包煎。
        【按语】1.蒲黄一药,在《本经》上说它“利小便,止血,消瘀血”。这说明古代劳动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认识到蒲黄既有止血的作用,又有活血祛瘀的功效。但是没有明确指出他生用行血、炒用止血。至宋代《大明本草》上始有“破血消肿者,生用之;补血止血者,需炒用”的记载。明代《本草纲目》也有同样叙述,因此,流传下来。一般认为蒲黄生用性滑,行血消肿;炒黑性涩,功专止血。但跟据临床实践体会与近人报导,生蒲黄也具有一定止血作用,不论入汤剂煎服或用粉剂吞服,都可用以止血。至于炒炭之后,它的止血作用是否增强或降低,有待进一步研究。
        2.生蒲黄有收缩子宫的作用,故孕妇忌服;临床上用于产后子宫收缩不良、出血不止的病症。
        【方剂举例】失笑散(《和局方剂》)蒲黄、五灵脂。治瘀结腹痛,一切气痛瘀痛。






        IP属地:广东390楼2019-11-08 16:47
        回复
          20、棕榈
          【拼音】Zōnɡ Lǘ
          【英文名】PETIOLUS TRACHYCARPI
          【别名】棕衣树、棕树、陈棕、棕板、棕骨、棕皮
          【来源】本品为棕榈科植物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 (Hook. f.)H. Wendl. 的干燥叶柄。采棕时割取旧叶柄下延部分及鞘片,除去纤维状的棕毛,晒干。
          【性状】本品呈长条板状,一端较窄而厚,另端较宽而稍薄,大小不等。表面红棕色,粗糙,有纵直皱纹;一面有明显的凸出纤维,纤维的两侧着生多数棕色茸毛。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无臭。味淡。
          【棕榈炭】取净棕榈,照煅炭法(附录Ⅱ D)制炭。
          【性味与归经】苦、涩,平。入肺、肝、大肠经。
          【功效】收涩止血。
          【临床应用】用于咯血、衄血、崩漏、便血等症
          本品涩可收敛,固有收涩止血的功效,在临床上用至咯血、衄血、便血等症,常与侧柏叶、血余炭、仙鹤草等同用。
          【处方用名】棕榈炭、陈棕炭(断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或入丸、散剂吞服,每次用量为三分至五分。
          【方剂举例】黑散子(《直指方》)棕榈炭、血余炭、来年莲蓬。治鼻衄。





          IP属地:广东391楼2019-11-09 19:22
          回复
            21、血余炭
            【拼音】Xuè Yú Tàn
            【英文名】CRINIS CARBONISATUS
            【来源】本品为人发制成的炭化物。取头发,除去杂质,碱水洗去油垢,清水漂净,晒干,焖煅成炭,放凉。
            【性状】本品呈不规则块状,乌黑光亮,有多数细孔。体轻,质脆。用火烧之有焦发气,味苦。
            【性味与归经】苦,平。入肝、胃经。
            【功效】止血,化瘀。
            【临床应用】用于咯血、衄血、血淋、崩漏等症。
            本品有止血的功效,临床上用治各种出血症候,常与陈棕炭、侧柏叶、藕节等配合应用。
            此外,据文献记载,血余炭又有补阴利尿作用,配滑石等,可治小便不通。
            【处方用名】血余炭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如研末吞服,每次三分至五分。
            【方剂举例】三灰散(《类证治裁》)血余炭、陈棕炭、绢灰。治崩漏下血。



            IP属地:广东392楼2019-11-09 19:38
            回复
              22、藕节
              【拼音】ǒu Jié
              【英文名】NODUS NELUMBINIS RHIZOMATIS
              【别名】藕节巴
              【来源】本品为睡莲科植物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 的干燥根茎节部。秋、冬二季采挖根茎(藕),切取节部,洗净,晒干,除去须根。
              【性状】本品呈短圆柱形,中部稍膨大,长2~4cm,直径约2cm。表面灰黄色至灰棕色,有残存的须根及须根痕,偶见暗红棕色的鳞叶残基。两端有残留的藕,表面皱缩有纵纹。质硬,断面有多数类圆形的孔。气微,味微甘、涩。
              【性味与归经】涩,平。入肝、肺、胃经。
              【功效】止血,消瘀。
              【临床应用】用于各种出血症
              藕节既能收涩,又能化瘀,故能止血而不留瘀,可用治各种出血的症候,对呕血、咯血等症,尤为适宜,常配合白芨、茜草炭等同用。
              【处方用名】生藕节(止血而兼有化瘀作用)、藕节炭(炒焦黑存性,用以止血)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IP属地:广东393楼2019-11-09 19:50
              回复
                23、百草霜
                【拼音】Bǎi Cǎo Shuānɡ
                【别名】锅底灰、锅烟子
                【来源】为杂草经燃烧后附于锅底或烟筒中所存的烟墨。刮下或扫下,过细筛,除净杂质。
                【性状】为乌黑色粉末或结成小颗粒,手捻即为细末。质轻细,似霜,随风可以飞扬,入水则漂浮而分散。无臭,无味。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肺、胃、大肠经。
                【功效】止血,止泻。
                【临床应用】1.用于咯血、呕血、衄血及外伤出血等症。
                百草霜有收敛止血的功效,内服可用治咯血、呕血、衄血,常与藕节、侧柏叶、茅根等药配伍应用;又可外用止血,用于鼻衄及外伤出血等症。
                2.用于食积泻痢等症。
                本品又能收敛止泻,在临床上用于食积泄痢,常与山渣、六曲、木香等同用;治挟热下痢脓血者,可以配黄连研末同服。
                【处方用名】百草霜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分至一钱五分,包煎。或入丸、散用。外用适量。
                【方剂举例】疏血丸(《医宗金鉴》)百草霜、阿胶珠、藕节、侧柏叶、茅根。治吐血。




                IP属地:广东394楼2019-11-11 17:29
                回复
                  2025-09-15 00:36:3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24、牛角腮
                  【拼音】Niú Jiǎo Sāi
                  【来源】偶蹄目牛科黄牛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以牛角内部坚硬骨心入药。
                  【炮制】牛角腮为杀牛时取角内坚硬的骨心,用水漂3~5天,刮去粘附的腐肉,锯成2~3厘米小段,劈开,日晒野露至无臭气为度,打碎,用铁砂炒至黄色,趁热洒少许醋既得。
                  【性味与归经】苦,温。入心、肝经。
                  【功效】止血。
                  【临床应用】用于崩漏、便血、痢血等症
                  牛角"角思"性涩",有止血作用,与当归、续断、乌贼骨等药配合,适用于妇女崩漏经多,故为妇科所常用;亦可用治便血、痢血。
                  【处方用名】牛角腮、牛角思、牛角"角思"(用铁砂拌炒至黄色,乘热洒少许米醋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方剂举例】小牛角"角思"散(《千金方》)牛角"角思"、鹿茸、禹余粮、当归、干姜、续断、阿胶、乌贼骨、龙骨、赤小豆。治崩淋带下。



                  IP属地:广东395楼2019-11-11 17:50
                  回复
                    25、墓头回
                    【拼音】Mù Tóu Huí
                    【别名】追风箭、脚汗草、铜班道、虎牙草、摆子草
                    【来源】败酱科败酱属植物异叶败酱Patrinia heterophylla Bunge及糙叶败酱(山败酱)P. scabra Bunge,以根或全草入药。秋季采根,去净泥土,晒干。

                    【性味与归经】苦、微酸涩,微寒。入肝经。
                    【功效】清热燥湿,止血,止带,截疟。
                    【临床应用】用于崩漏、赤白带下等症。
                    墓头回为收敛止血的药物,且有泄热的作用,适用于妇女崩漏、带下属于血虚有热的病症。治崩漏,可配合当归、生地、赤芍等同用;治白带,常配合金樱子、苦参等同用。如症属虚寒或有瘀滞者,应予慎用。
                    【处方用名】墓头回(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方剂举例】治带片(《上海中成药》)墓头回、金樱子、苦参、知母、苍朮。治妇女白带。





                    IP属地:广东396楼2019-11-11 19:11
                    回复
                      26、三七
                      【拼音】Sān Qī
                      【别名】田七、滇七、参三七、汉三七
                      【来源】本品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 (Burk.)F. H. Chen的干燥根。秋季花开前采挖,洗净,分开主根、支根及茎基,干燥。支根习称“筋条”,茎基习称“剪口”。
                      【性状】主根呈类圆锥形或圆柱形,长1~6cm,直径1~4cm。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断续的纵皱纹及支根痕。顶端有茎痕,周围有瘤状突起。体重,质坚实,断面灰绿色、黄绿色或灰白色,木部微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苦回甜。筋条呈圆柱形,长2~6cm,上端直径约0.8cm,下端直径约0.3cm。剪口呈不规则的皱缩块状及条状,表面有数个明显的茎痕及环纹,断面中心灰白色,边缘灰色。

                      【性味与归经】甘、微苦,温。入肝、胃经。
                      【功效】散瘀止血,消肿定痛。
                      【临床应用】1.用于吐血、衄血、便血等症
                      三七有良好的止血作用,并有活血行瘀的功效,对人体各种出血均可应用,如兼有瘀滞现象者,尤为适合。可单独应用,也可配合花蕊石、血余炭研粉吞服。
                      2.用于各种瘀滞疼痛与跌打伤痛等症
                      本品能活血行瘀,尤长于止痛,用治瘀滞疼痛及伤痛,常单独应用,或配合活血、理气等药同用。
                      【处方用名】三七、参三七、田七(洗净,晒干,切片用)、三七粉(晒干研末)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如研粉吞服,每次三分至五分,每天二次至三次.本品价格昂贵,故临床应用,多数是研粉吞服。
                      【按语】本品古称“山漆”,主要是说它产于山间,功能止血,如漆黏物;现在多种于田间,故又称“田七”。它的功用,主要为止血、化瘀、止痛三种,不论内服或外用,都有良好的疗效。跟据临床实践体会,本品止血的功效颇为显着,且有“止血不留瘀”的特点,故在大量出血或出血不止的时候,可以应用。至于它的化瘀止痛作用也很明显,适用于气滞血阻诸痛,如跌扑损伤、痈疮肿痛及创伤作痛等症,为伤外科常用药物,著名成药“云南白药”中即含有本品。
                      【方剂举例】化血丹(《衷中参西录》)三七、花蕊石、血余。治吐血、衄血、便血。










                      IP属地:广东397楼2019-11-11 19:35
                      回复
                        28、花蕊石
                        【拼音】Huā Ruǐ Shí
                        【英文名】OPHICALCITUM
                        【别名】花乳石、白云石
                        【来源本品为变质岩类岩石蛇纹大理岩。采挖后,除去杂石及泥沙。
                        【性状】本品为粒状和致密块状的集合体。呈不规则的块状。具棱角,而不锋利。白色或浅灰白色,其中夹有点状或条状的蛇纹石,呈浅绿色或淡黄色,习称“彩晕”,对光观察有闪星状光泽。体重,质硬,不易破碎。无臭,味淡。

                        【性味与归经】酸、涩,平。入肝经。
                        【功效】止血化瘀。
                        【临床应用】用于咯血、呕血、衄血、外伤出血等症
                        本品酸涩收敛,既能止血,又能化瘀,故适用于吐血、衄血而内有瘀滞的症候,常与血余炭、三七等药配合应用。此外,本品煅过研细末外用,还可以用于创伤出血。
                        【处方用名】花蕊石、花乳石(打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或煅后研细,入丸、散剂吞服,每此服用量为一分至三分。外用适量。




                        IP属地:广东398楼2019-11-11 19:45
                        回复
                          其它止血的药物
                          一、止血:荆芥、防风(解表药)、荷叶(清热药)、鹿蹄草(祛风湿药)、降香(活血祛瘀药)、胡颓叶(化痰止咳平喘药)阿胶、山茱萸(补虚药)、乌梅(收涩药)。
                          二、和血止血:当归(补虚药)
                          三、补血止血:龟板(补虚药)
                          四、收敛止血:马勃(清热药)、五倍子、赤石脂、禹余粮、石榴皮、刺猬皮、乌贼骨(收涩药)。
                          五、凉血止血:栀子、白毛夏枯草(清热药)、代赭石(理气药)、黄药子(化痰止咳平喘药)、墨旱莲(补虚药)。
                          六、化瘀止血:五灵脂(活血化瘀药)。


                          IP属地:广东399楼2019-11-11 19:46
                          回复
                            补虚药
                            凡具有补虚扶弱作用,功能治疗人体虚损不足的药物,称为补虚药。又可叫做补益药。
                            补虚药在临床应用上,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可配合袪袪邪的药物,用于邪盛正虚的病人,以达到扶正袪邪的目的,从而战胜疾病;另一个方面是用于人病体虚的病人,能增强体质,消除衰弱的症状,辅助机体的康复能力,使之能早日恢复健康,重新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生产劳动。因此,补虚药在临床上的应用,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而决不是消极地用于“延年益寿”,对于在身体健康、机体活动能力正常的情况之下,就不须服用这类药物。
                            补虚药主要用于虚症。所谓虚症,一般说来,有气虚、阳虚、血虚、阴虚等不同类型。补虚药根据它的效髓及应用范围,一般也分为补气药、助阳药、养血药、滋阴药等。
                            在临床上用药,主要根据虚症的不同类型而予以不同的补虚药,如气虚补气,阳虚助阳,血虚养血,阴虚滋阴。但阳虚的,每多包括气虚;而气虚的,常易导致阳虚。气虚和阳虚是表示机体活动能力的衰退。阴虚的每兼血虚;而血虚的,常易导致阴虚。血虚和阴虚是表示体内津液的损耗。这说明人体气血阴阳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益气和助阳,养血和滋阴,又往往相须为用。
                            并且某些补气药兼有温补助阳的作用,而补血药大多也有滋阴的功能,所以在临床上遇到阳虚的病症时,往往用助阳药兼用补气药;遇见阴虚的病症,也常常滋阴药与养血药同用。更有气血两亏,阴阳俱虚,则补虚药的使用,更须兼筹并顾,灵活掌握,用气血并补或阴阳两补的方法。
                            此外,补虚药对实邪未尽的病人,应予慎用,以免病邪留滞。
                            下面介绍的是补益类药物,请认真阅读理解。


                            IP属地:广东400楼2019-11-13 15:18
                            回复
                              2025-09-15 00:30:3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一:补气药
                              补气药,又称益气药,就是能治疗气虚病症的药物。具有补肺气、益脾气的功效,适用于肺气虚及脾气虚等病症。
                              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脾气虚则神疲倦怠,大便泄泻,食欲不振,脘腹虚胀,甚至浮肿、脱肛等症;肺主一身之气,肺气不足,则少气懒言,动作喘乏,易出虚汗。凡呈现以上症候,都可用补气药来治疗。
                              补气药又常用于血虚的病症,因为气旺可以生血。尤其在大失血时,必须运用补气药,因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速固”。所以,临床上有“血脱益气”的治法。
                              补气药如应用不当,有时也会引起胸闷腹胀、食欲减退等症,必须注意。
                              1、人参(附:人参叶、人参芦)
                              【拼音】Rén Shēn
                              【来源】本品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 A. Mey.的干燥根。栽培者为“园参”,野生者为“山参”。多于秋季采挖,洗净;园参经晒干或烘干,称“生晒参”;山参经晒干,称“生晒山参”;经水烫,浸糖后干燥,称“白糖参”;蒸熟后晒干或烘干,称“红参”。
                              【性状】生晒参:主根呈纺锤形或圆柱形,长3~15cm,直径1~2cm。表面灰黄色,上部或全体有疏浅断续的粗横纹及明显的纵皱,下部有支根2~3条,并着生多数细长的须根,须根上常有不明显的细小疣状突起。根茎(芦头)长1~4cm,直径0.3~1.5cm,多拘挛而弯曲,具不定根和稀疏的凹窝状茎痕(芦碗)。质较硬,断面淡黄白色,显粉性,形成层环纹棕黄色,皮部有黄棕色的点状树脂道及放射状裂隙。香气特异,味微苦、甘。

                              【性味与归经】甘,平。入脾、肺经。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临床应用】1.用于气虚欲脱、脉微细等症。
                              人参功能大补元气,所以常用以挽救气虚欲脱之症。临床上如遇气息短促、汗出肢冷、脉微细,或大量失血引起的虚脱等危急的症候,可单用一味人参煎服,以补气固脱;如阳气衰微,又可与附子等同用,以益气回阳。
                              2.用于肺虚气喘。
                              肺气虚则呼吸短促、行动乏力、动辄气喘。本品能补肺气,可用于肺虚气喘,常与蛤蚧、胡桃肉等同用。
                              3.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胸腹胀满,以及久泻脱肛等症。
                              人参能麸舞脾胃的元气,对于脾胃虚弱之症,也用为要药。用于倦怠乏力,气虚脱肛等症,常与黄耆、白朮等配伍;用于纳呆、腹胀、泄泻等症属于脾虚的,可与白朮、茯苓、山药、莲肉、砂仁等配伍同用。
                              4.用于消渴,热病耗伤津液等症。
                              人参能生津止渴,故可与生地、天花粉配伍,用于消渴;如高热大汗后,气伤液耗而见身热口渴者,还可与清热泻火药如石膏、知母等同用,这是取它的益气生津作用;如属热伤气阴,口渴汗多,气虚脉弱者,又可用本品与麦冬、五味子相配伍,以达益气养阴而敛汗之功。
                              5.用于神志不安、心悸怔仲、失眠等症。
                              人参功能益心气、安心神,凡心悸怔仲、失眠健忘等属于气血两亏、心神不安之症,往往用为要药,常与养血安神药如酸枣仁、桂圆肉、当归等同用。
                              此外,人参与袪邪之药同用,可用于邪未清而正气已虚的病症,以起到扶正怯邪的功效。
                              【处方用名】1.野山人参、野山参、吉林参(系野生者,生长时期甚长,功效较佳。然产量较少,价格甚昂,非症情严重者一般少用。)
                              2.移山参(即栽培者,用冰糖汁灌制而成,色白。功同野山参而作用较弱,适用于气阴两亏的病症)。本品的断枝、小枝及须根,通称“糖参”,功同移移山参而作用较弱,价也较廉。
                              3.生晒参(即移山参不用冰糖汁灌制而晒干,功用与移山参相似。幼小者晒干,叫“皮尾参”,功能益气养阴,现常用代西洋参)。
                              4.红参、石柱参(即栽培者,经蒸制而成,色呈暗红。药性偏温。功同移山参而作用较强,适用于气虚及阳虚体弱者。本品的小枝及须根,叫“红参须”;功同红参而作用稍弱,价较低。)
                              5.别直参、朝鲜参(产于朝鲜,形似红参而枝大。性味、功用与红参相似而作用较强,价较贵。)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分至三钱,用文火另煎,单独服(先饮汁,再食渣),或将参汁加入其它药汁内饮服;如用于急救虚脱,大剂可用五钱至一两,煎汁分数次灌服。如研粉或制成片剂,吞服,每次三分至五分,或三片至正片,每天一次至三次。
                              【附药】1.人参叶:一称参叶,即人参的叶片,性味甘苦寒。功能生津袪暑,降虚火。适用于热病伤津,暑热口渴,胃阴不足,虚火牙痛等症。一般用量为一钱至三钱。煎服。本品市场所售较为混乱,或以大叶三七的叶、或以竹节三七的叶应用,须进一步研究。
                              2.人参芦:一般称参芦,即人参根部顶端的根茎部分,经蒸煮或用糖汁浸泡后应用。性味苦微温。功能涌吐,升提。过去主要用于体虚的痰饮病症,近又用于治疗泄泻日久、阳气下陷等症。一般用量为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1.人参能大补元气、生津、安神,既能用于久病气虚,又可用于急救虚脱,故为补虚扶正的要药。如妇女崩漏失血过多,头晕腰瘦,消瘦虚弱,用之能补气益血,易于康复;又如年老体衰,在劳累过度之后,即感不思饮食,睡眠不安,心悸乏力,似患重病,用之能益气补脾,宁心安神,增进饮食,恢复体力。根据实践体会,功用确属显著。在临床上如遇气虚而兼有津液不足现象者,可用移山参;如属气虚而兼有肢冷畏寒、阳虚症状者,可用红参。至于参的小枝及参须,虽作用较弱而价较廉,功效也颇可靠。
                              2.本品补气作用较强,一般不用于实症,如外感初起,或里热炽盛,或肝阳上亢,以及湿阻、食滞等引起的胸闷腹胀、便溏泄泻等症,都应忌用。如体质壮实之火,并无虚弱现象,则不必再进服补药,妄用本品,如误用或多用,往往反而导致闭气,而出现胸闷腹胀等症。此外,一般认为服用人参时,不可同时服食萝卜、茶叶等食物。
                              【方剂举例】参附汤(《世医得效力》):人参、附子。治大出血或大吐泻引起的虚脱,上气喘急,冷汗淋漓,手足厥逆等症。
                              【文献摘录】《本经》:「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除邪气,明目。」
                              《别录》:「调中,止消渴。」
                              《药性本草》:「主五劳七伤,虚损瘦弱,止呕哕,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治肺痿....凡虚而多梦纷纭者加之。」
                              《珍珠囊》:「治肺胃阳气不足,肺气虚促,短气、少气,补中,缓中....止渴生津液。」
                              《本草纲目》:「治男妇一切虚证。」










                              IP属地:广东401楼2019-11-13 15:4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