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时光》一开片,即是这样一次极尽奢华的炫耀。
画面刚刚出现的时候,背景音乐也同时响起,一个干净的空镜开始下摇,接着便看到那个莞尔的撞球间积分员。她的表情略微的矜持,略微的懒散。球杆入画,镜头开始沿着这条直线向左移动,停留在那个专注的落榜少年身上。在他俯身击球的时候,焦点开始跟随运动。鲜红的桌球在墨绿的桌面上滚动,直至带出另一枝球杆。镜头依次顺移,再次落到那个女子身上。这个长达两分钟的开场长镜,是整部影片最为完美的表现之一。就技巧的层面而言,这个长镜,极容易让人联想到费里尼《大路》的开场,或者是安哲罗普洛斯的《养蜂人》,其中关于婚礼上的小鸟那一场戏。无论是摄影机运动,还是场面调度,侯孝贤都已经突破了娴熟的定义,显示出更加沉着的气质。就表意的策略来看,这个长镜也颇有意味。从一个空镜开始,在两次介绍人物的中间,都是桌球的画面,是冲撞,远离,相遇和迷失,可是镜头最终还是回落到了两个人身上。这种完满的隐喻似乎不甚热烈,可是淡远。
至于撞球间,则早已和弹子房一样,成了侯氏成长电影的经典场景。当然,在这部电影中,撞球间可能具有很多的意义,它不仅是故事发生的具体背景,而且成了内在的叙事元素之一。影片中出现了三处撞球间,单就这个部分来看,两个人在高雄相识,错失于嘉义,又在虎尾重聚,是一个循环的封闭的故事,但是,会不会还有一个撞球间存在,只不过它还没有来得及出现呢?也就是说,将侯孝贤的抒情语体归纳到中国诗学的整体框架之中,在半个小时的内容之后,是否还留存有言外之意和韵外之致?说不定,在少年的下一封信到达之后,秀美又去了新竹,或者花莲。
不必讳言,按照一部规矩的叙事电影标准来看,《最好的时光》有很多生硬的地方,比如,开片时的记分员是秀美,第二个镜头段落开始的时候,却变成了春子。从门外处于虚焦之中的那棵树来辨认,两个人分明是在同一家撞球间。但是随后,影片明确地交待了秀美接替春子的场景。这个懵懂的落榜少年显然不认识新来的秀美。这些问题经不起叙事线索的考量,唯一可能地解释,将第一幕场景看作一个闪回的开端,也多少有些强词夺理的意思。
既然记分员换成了秀美,收信人权且也换成秀美。已经入伍的少年在信中倾诉自己的心情,说到批头士的《RAIN & TEARS》。如果说,这里的书信是在传情达意的话,那么,这首感伤的歌曲显然不如那首热烈的闽南语恋歌合适。——后者出现在春子收到信中。可是,春子在收到信之后不久就离开了,而且,秀美在收到信之后不久也离开了。侯孝贤的长镜头耐心地表现了两个女子读信的过程,她们的表情是一样的淡然。在一样的淡然中间,与其说少年的心思是动了情,还不如看成是强说愁。少年去找秀美,导演排比出冈山、台南、嘉义、水上、新营、虎尾一长串的站牌,用意全不在于执著,而在于珍贵。少年寻找的不是明朗的爱情,而是温暖的记忆,拿了题目来印证,就是最好的时光。两个人见了面,既没有欣喜,也没有矜持,更没有慌乱,极平和的一场戏里,能见出生活的味道,却没有爱情的光芒,所以,当少年与女子在大排挡里吃过夜宵,抬头在车站的时刻表上寻找车次时,这场情事的走向就已经变得非常模糊。少年拉起了女子的手,但不知道这是开始还是结束。
在这一部分中,侯孝贤表现出非常一致的句式分切,几乎每一个场景都是以渐显的方式开始,以渐隐的方式结束。这种分句法的反复使用,在淡远悠长的抒情语气当中,营造出一种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的美。这里的长镜头,已经不再是趋向现实的渐进线,而更像是深入情意的语气词,有长长的尾韵。
画面刚刚出现的时候,背景音乐也同时响起,一个干净的空镜开始下摇,接着便看到那个莞尔的撞球间积分员。她的表情略微的矜持,略微的懒散。球杆入画,镜头开始沿着这条直线向左移动,停留在那个专注的落榜少年身上。在他俯身击球的时候,焦点开始跟随运动。鲜红的桌球在墨绿的桌面上滚动,直至带出另一枝球杆。镜头依次顺移,再次落到那个女子身上。这个长达两分钟的开场长镜,是整部影片最为完美的表现之一。就技巧的层面而言,这个长镜,极容易让人联想到费里尼《大路》的开场,或者是安哲罗普洛斯的《养蜂人》,其中关于婚礼上的小鸟那一场戏。无论是摄影机运动,还是场面调度,侯孝贤都已经突破了娴熟的定义,显示出更加沉着的气质。就表意的策略来看,这个长镜也颇有意味。从一个空镜开始,在两次介绍人物的中间,都是桌球的画面,是冲撞,远离,相遇和迷失,可是镜头最终还是回落到了两个人身上。这种完满的隐喻似乎不甚热烈,可是淡远。
至于撞球间,则早已和弹子房一样,成了侯氏成长电影的经典场景。当然,在这部电影中,撞球间可能具有很多的意义,它不仅是故事发生的具体背景,而且成了内在的叙事元素之一。影片中出现了三处撞球间,单就这个部分来看,两个人在高雄相识,错失于嘉义,又在虎尾重聚,是一个循环的封闭的故事,但是,会不会还有一个撞球间存在,只不过它还没有来得及出现呢?也就是说,将侯孝贤的抒情语体归纳到中国诗学的整体框架之中,在半个小时的内容之后,是否还留存有言外之意和韵外之致?说不定,在少年的下一封信到达之后,秀美又去了新竹,或者花莲。
不必讳言,按照一部规矩的叙事电影标准来看,《最好的时光》有很多生硬的地方,比如,开片时的记分员是秀美,第二个镜头段落开始的时候,却变成了春子。从门外处于虚焦之中的那棵树来辨认,两个人分明是在同一家撞球间。但是随后,影片明确地交待了秀美接替春子的场景。这个懵懂的落榜少年显然不认识新来的秀美。这些问题经不起叙事线索的考量,唯一可能地解释,将第一幕场景看作一个闪回的开端,也多少有些强词夺理的意思。
既然记分员换成了秀美,收信人权且也换成秀美。已经入伍的少年在信中倾诉自己的心情,说到批头士的《RAIN & TEARS》。如果说,这里的书信是在传情达意的话,那么,这首感伤的歌曲显然不如那首热烈的闽南语恋歌合适。——后者出现在春子收到信中。可是,春子在收到信之后不久就离开了,而且,秀美在收到信之后不久也离开了。侯孝贤的长镜头耐心地表现了两个女子读信的过程,她们的表情是一样的淡然。在一样的淡然中间,与其说少年的心思是动了情,还不如看成是强说愁。少年去找秀美,导演排比出冈山、台南、嘉义、水上、新营、虎尾一长串的站牌,用意全不在于执著,而在于珍贵。少年寻找的不是明朗的爱情,而是温暖的记忆,拿了题目来印证,就是最好的时光。两个人见了面,既没有欣喜,也没有矜持,更没有慌乱,极平和的一场戏里,能见出生活的味道,却没有爱情的光芒,所以,当少年与女子在大排挡里吃过夜宵,抬头在车站的时刻表上寻找车次时,这场情事的走向就已经变得非常模糊。少年拉起了女子的手,但不知道这是开始还是结束。
在这一部分中,侯孝贤表现出非常一致的句式分切,几乎每一个场景都是以渐显的方式开始,以渐隐的方式结束。这种分句法的反复使用,在淡远悠长的抒情语气当中,营造出一种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的美。这里的长镜头,已经不再是趋向现实的渐进线,而更像是深入情意的语气词,有长长的尾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