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沙5月26日电 题:1笔贷款、4亩茶园——莽山老陈脱贫记
新华社记者陈宇箫
夏雨初晴,通往山上的路还带着泥泞。50岁的陈仁红大步上坡,兴冲冲地领着记者沿仅有两脚宽的山路不断向上,为的是“炫耀”自己的事业——4亩茶园。
“你看,我的茶树是不是比别人家的更好看、管理得更好些?”老陈把右手拇指、食指合拢,轻轻捏了捏茶树顶端的嫩叶,笑着对记者说。他的笑容里既有对自己种茶手艺的自信,也有摆脱多年贫困之后的苦尽甘来。
老陈家位于湖南宜章县莽山瑶族乡永安村。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时,老陈一家五口仅住在70平方米见方的土坯房里,生活的重担压得他透不过气。“那时候老母亲瘫痪了,治病要钱,两个小孩读书也要钱。没有手艺,没有资金,只能去餐馆后厨之类的地方打打零工。想要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又没办法。”
然而,办法在2015年冬天出现了。那时候,正值宜章县在全县推广扶贫小额信贷。在经由村里干部和银行工作人员等组成的评级授信小组“尽职调查”后,老陈“信用评级”为一类,获得了由宜章农村商业银行提供的5万元、2年期、免息免担免抵押的贷款。
莽山当地产茶叶,老陈凭着从祖辈继承下来的种茶传统,再加上驻村扶贫干部的产业指导,他决定在茶叶上“加油干”。当年冬天,他在4亩自留地种下了第一批茶树苗。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接下来的日子里,老陈不仅按时还清了贷款,还迎来了丰产。忙的时候,他和妻子、孩子还会齐上阵。现在,每隔三五天,老陈就会去看看茶叶的长势,“不仅靠亲戚朋友打开了销路,村里的金融扶贫服务站还通过电商把我的茶叶卖到全国各地。”
在永安村,有上百户贫困户获得了扶贫小额贷款,他们有的像老陈这样自主创业,有的跟着合作社“抱团干”,如今都靠着勤劳的双手,告别了苦日子,过上了好日子。
“我还想贷2万块钱,做民宿生意,还可以顺带推销自己家的茶叶。”脱了贫的老陈和记者在乡间道上一边走一边憧憬,正好路过山腰上的一排大字板,上面写着“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此刻,老陈的步伐显得分外轻快。
新华社记者陈宇箫
夏雨初晴,通往山上的路还带着泥泞。50岁的陈仁红大步上坡,兴冲冲地领着记者沿仅有两脚宽的山路不断向上,为的是“炫耀”自己的事业——4亩茶园。
“你看,我的茶树是不是比别人家的更好看、管理得更好些?”老陈把右手拇指、食指合拢,轻轻捏了捏茶树顶端的嫩叶,笑着对记者说。他的笑容里既有对自己种茶手艺的自信,也有摆脱多年贫困之后的苦尽甘来。
老陈家位于湖南宜章县莽山瑶族乡永安村。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时,老陈一家五口仅住在70平方米见方的土坯房里,生活的重担压得他透不过气。“那时候老母亲瘫痪了,治病要钱,两个小孩读书也要钱。没有手艺,没有资金,只能去餐馆后厨之类的地方打打零工。想要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又没办法。”
然而,办法在2015年冬天出现了。那时候,正值宜章县在全县推广扶贫小额信贷。在经由村里干部和银行工作人员等组成的评级授信小组“尽职调查”后,老陈“信用评级”为一类,获得了由宜章农村商业银行提供的5万元、2年期、免息免担免抵押的贷款。
莽山当地产茶叶,老陈凭着从祖辈继承下来的种茶传统,再加上驻村扶贫干部的产业指导,他决定在茶叶上“加油干”。当年冬天,他在4亩自留地种下了第一批茶树苗。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接下来的日子里,老陈不仅按时还清了贷款,还迎来了丰产。忙的时候,他和妻子、孩子还会齐上阵。现在,每隔三五天,老陈就会去看看茶叶的长势,“不仅靠亲戚朋友打开了销路,村里的金融扶贫服务站还通过电商把我的茶叶卖到全国各地。”
在永安村,有上百户贫困户获得了扶贫小额贷款,他们有的像老陈这样自主创业,有的跟着合作社“抱团干”,如今都靠着勤劳的双手,告别了苦日子,过上了好日子。
“我还想贷2万块钱,做民宿生意,还可以顺带推销自己家的茶叶。”脱了贫的老陈和记者在乡间道上一边走一边憧憬,正好路过山腰上的一排大字板,上面写着“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此刻,老陈的步伐显得分外轻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