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长 编辑 讨论解剖学、人体测量学上的严格定义的腿长学名全腿长(total leg length,M54) [1] ,是狭义的腿长、真正的腿长,包括股骨与胫骨的长度 [2] ,系指下肢除去足以外的长度 [3] ;下肢全长(lower extremity length,M53 [1] )是狭义的下肢长、真正的下肢长,包括全腿长及足高的总长度 [4] 。全腿长等于大腿长加小腿长 [4] ,或下肢全长减内踝高 [3] 。由于大腿的起点(股骨头顶端)无法在外表找到确切的位置。因此,下肢全长(下肢长)、全腿长(腿长)、大腿长一般采用从髂前上棘点(或耻骨联合点)至地面、内踝点、胫骨点的折算法进行测量(凡涉及大腿段的测量指标均系如此)。也有以大转子点作参考测量点进行近似测量 [4] 。实际工作中通常使用一些更易测量的数据表示腿长 [2] ,即广义的腿长,从大到小依次为髂嵴高、脐高、髂后上棘高、髂前上棘点高、大转子点高、耻骨联合高、会阴高、身高减坐高、臀沟高 [5-6] 。也有用上述各种立姿高度减去内踝高或外踝高表示腿长的,如脐高减内踝高 [7] ,髂前上棘点高减内踝高 [8] ,大转子点高减外踝高 [9] ,会阴高减内踝高 [10] 等。学术上一般采用身高减坐高表示腿长,采用马氏躯干腿长指数反映上下半身比例。马氏躯干腿长指数=[(身高-坐高)/坐高]×100,是探讨腿身比最可靠和最具有参照价值的量化指标 [11] ,为研究腿身比奠定了基础。用会阴高或身高减坐高表示腿长:同身高,女性腿长大于男性;但由于腿身比与身高正相关,身高越大,腿身比也越大;因此,腿身比和马氏躯干腿长指数的平均值、极端值均为男性略大于女性 [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