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不吃饭嘛吧 关注:11贴子:3,977

回复:全历史~政治史、生活史、学科史、民族史、人物史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家灭知。
公元前447年,楚惠王灭蔡。
公元前445年,楚惠王灭杞。
公元前440年,周考王封其弟于河南,称西周桓公。
公元前431年,楚简王灭莒。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赵襄子侄孙赵籍、魏桓子之孙魏斯、韩康子之孙韩虔为诸侯,赵、魏、韩建国。《资治通鉴》开始。
公元前391年,齐国大夫田和迁齐康公于海上,食一城。
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册封为诸侯。
公元前379年,齐康公卒,姜齐彻底灭亡。齐威王立。
公元前376年,晋靖公被废,晋亡。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
公元前369年,魏惠王立。
公元前367年,周威公少子争立,即位于巩,称东周惠公。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招贤,商鞅入秦,次年变法。
公元前346年,卫自贬为侯,臣服于三晋。
公元前341年,齐韩马陵之战,孙膑大败庞涓。
公元前340年,商鞅大败魏公子。魏惠王悔不用商鞅。商鞅受封为商君。
公元前338年,秦惠王杀商鞅。
公元前336年,孟子见魏惠王。
公元前334年,越王无伐楚兵败身亡,越国臣服于楚。
公元前333年,张仪入秦,苏秦任纵约长,合纵连横开始。
公元前332年,秦联合齐、魏伐赵,纵约解除。
公元前328年,张仪相秦。
公元前325年,秦惠王称王。
公元前321年,齐郭靖君田婴卒,子田文继位为孟尝君,开养士风气之先。
公元前320年,卫更贬号为君。
公元前319年,宋称王。
公元前316年,苏秦卒。
公元前314年,周赧王立,周王室分裂为东西周。齐宣王向孟子问政。
公元前313年,张仪用欺骗手段让楚怀王与齐绝交。
公元前309年,张仪卒。
公元前299年,楚怀王被骗入秦,遭软禁。
公元前298年,赵王封其弟为平原君。
公元前296年,赵武灵王灭中山。楚怀王病逝于秦。
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称西帝,尊齐王为东帝,不久又取消帝号,仍称王。
公元前286年,齐闵王灭宋。
公元前280年,秦赵渑池之会,蔺相如相赵王。
公元前276年,魏王封其弟为信陵君。
公元前263年,楚王封黄歇为春申君。
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灭西周国,楚考烈王灭鲁。
公元前254年,卫沦为魏国附庸。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卒,孝文王继位。
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卒,庄襄王继位。
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灭东周国,周亡。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卒,嬴政继位,吕不韦被尊为相国,号称仲父。
公元前241年,卫沦为秦国附庸。
公元前237年,吕不韦罢相,秦下逐客令,后因李斯而收回成命。
公元前235年,吕不韦被秦王嬴政逼迫自杀。
公元前230年,秦灭韩。
公元前228年,秦灭赵。
公元前225年,秦灭魏。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
公元前222年,秦灭燕。
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天下一统,始皇称帝。


来自iPhone客户端183楼2019-06-11 04:20
回复
    庄子一身剑客装束,大步流星走到了王的面前。赵王按剑以待。
    王问:先生求见,打算用什么来教导寡人?
    庄子说:剑。
    王问:先生之剑如何?
    庄子说: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
    王说:天下无敌呀!
    庄子说:不妨一试。
    王问:不知先生用长剑,用短剑?庄子说:长短不论。但臣剑有三,不知王要哪种?
    王说:请问哪三剑?
    庄子说: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王问:天子之剑如何?
    庄子说:燕国为锋,齐国为刃,魏国为脊,宋国为环,韩国为柄,渤海为鞘,北岳为带,以五行制寰宇,以造化御群生,故触类旁通,上下无碍。此剑一出,诸侯正,天下定。此乃天子之剑。
    赵王茫然。又问:诸侯之剑如何?
    庄子说:智勇为锋,清廉为刃,贤良为脊,忠圣为环,豪杰为柄,上法苍天以顺三光,下法大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方。此剑一出,如雷霆之怒,四海之内无不唯命是从。此乃诸侯之剑。
    赵王再问:庶人之剑如何?
    庄子说:蓬头垢面,怒发冲冠,瞠目结舌,义愤填膺,上取项上人头,下取腹中心肝,名为用剑,实为斗鸡。此种庶人之剑,大王手***皆是吧?
    赵王听完,拉着庄子的手请他上殿,自己却绕着餐桌团团转,半天静不下心来。
    庄子说:大王安坐定气,剑事臣已奏完。
    这当然不是史实,甚至不是庄子本人所讲,而是庄子学派后人编撰的寓言。是寓言,就有寓意;而寓意,是可以各自表述的。也就是说,《庄子》书中这篇《说剑》,无妨看作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象征。什么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就是从春秋晚期到秦汉之前这三百年间我们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由于他们后来被分为儒、墨、道、法、名、杂、农、阴阳、纵横、小说十家,因此又叫九流十家,也叫诸子百家。诸家当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最有名的代表人物,则是孔子、墨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和韩非。他们的名字在全球华人地区家喻户晓。事实上,他们的时代固然遥远,他们的影响更为深远,深远到至今仍能处处看到其烙印。这么多伟大的思想家集中出现,是一个奇迹,而且这奇迹是全球性的。
    ~易中天中华史


    来自iPhone客户端184楼2019-06-11 08:31
    回复
      2025-08-15 06:54:5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实际上在同一时期和同一纬度(约在北纬30度上下),南亚有释迦牟尼,西亚有犹太先知,南欧有古希腊哲学家。难怪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要把这一时期称为“轴心时代”了。是的,轴心时代,也叫枢纽阶段。2轴心时代的思想家,是犹太、印度、希腊和华夏民族的精神领袖,也是世界各民族的精神导师。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不但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而且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因此,他们遥远,却不陌生。但同时,他们亲切,却不清晰。有多少人能一五一十如数家珍地说出其思想、观点和方法呢?恐怕不多。这当然不行,必须梳理。大体上说,四百年的轴心时代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孔子与犹太先知、释迦牟尼、毕达哥拉斯同时,四大文明礼炮齐鸣。第二阶段,墨子与苏格拉底同时,《老子》一书的作者与柏拉图同时,3孟子和庄子与亚里士多德同时,中国与希腊并肩前进。第三阶段,希腊人也退出历史舞台,只剩下我们的荀子和韩非。这又是一大奇观。
      奇观的出现因于孔子。是啊,犹太先知和释迦牟尼没有对手,古希腊哲学家则师弟相承。唯独孔子,既有继承者,又有挑战者。挑战者之间当然也有分歧,但反孔则是一致的。墨子、庄子和韩非“三剑客”,更是剑剑直指孔丘。百家争鸣由此而起,并延绵不绝。那么,孔子究竟怎么了?他,也有天子之剑吗?
      ~同上


      来自iPhone客户端185楼2019-06-11 08:32
      回复
        孔子临终前见到了子贡。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是孔子最重要的学生之一。他是听到孔子病重的消息后,从外地赶来的。子贡赶到时,孔子正拄着拐杖在门口散步。见到子贡,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赐,你怎么来得这样晚啊!4这是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的四月。初夏的夕阳正沉稳地落入辽阔的原野,有点儿无奈,也有点儿倔强,却还是给头顶上的阴云镶上了金边。是的,金边。实际上,孔子就是“金边”,那颗即将坠落的“太阳”则是周制度和周文化。这一点,孔子心里非常清楚。唯其如此,他才要向子贡交代后事。那么,孔子有什么事放心不下?救世。记得还是周游列国那会儿,孔子一行从楚国的叶县(叶读如社)返回蔡国,找不到渡口。这时,随行并担任驾驶员的是仲由(字子路)。孔子便接过缰绳,让子路去“问津”(询问渡口)。子路走到田边,向两个肩并肩耕地的人请教。这是两位隐士,叫长沮(读如居)、桀溺。长沮问:拿缰绳的那位是谁?子路说:孔丘。这时,子路是在对长者说话,所以直呼孔子其名。长沮又问:是鲁国那个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知道渡口在哪!这是话里有话。意思是:你们家孔夫子不是给天下人指点迷津的吗?还找不到渡口?或者说,孔某人早就知道出路在哪儿了,何必还来问我?两种解释,都通。子路碰了个软钉子,只好又去问桀溺。
        桀溺问:先生哪位?子路答:仲由。桀溺又问: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子路说:对的。桀溺说:现在普天之下都是滔滔洪水,谁能改变?又跟谁一起去改变?与其像孔丘那样,只是拒绝坏人,还不如像我们这样,拒绝整个社会。说完,两人只顾埋头干活,不再搭理子路。子路无奈,只好回去报告孔子,孔子听了,感慨万千。孔子说:天下如果太平,我又何必东奔西走?5是啊,正因为天下无道,才要救世嘛!问题是,救得了吗?救不了。这一点,就连子路也明白。子路的说法,是“道之不行,已知之矣”。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去做?因为一个君子,是有担当的。挺身而出,只不过是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尽到士人的责任而已。
        ~易中天中华史


        来自iPhone客户端186楼2019-06-11 18:13
        回复
          义不容辞,也只能坚持。有一次,子路没能赶在关门之前进城,便在鲁城的外门睡了一宿。第二天早上,看城门的小吏问子路:你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那小吏说:啊!就是明明知道做不到,却偏偏还要去做的那个人吗(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7好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就是孔子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值得尊敬的,事实上也有人尊敬。有一个镇守边疆的小官就曾对孔子的学生们说: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老天爷是一定要让先生做人民导师的。8这位职务叫“仪封人”的小官并没有说错。汉武帝之后,孔夫子真的被尊为“大成至圣先师”。可惜他这位人民导师却只是一道华丽的金边,中看不中用。何况这金边装饰的,还不是孔子要恢复的周制,而是他想都没想过也不会喜欢的秦制或汉制。无疑,这不是孔子的遗志。可惜这由不得他。的确,历史并非英雄所创造,英雄人物的模样反倒是由历史来塑造的。
          历史要求他是什么形象,他就只能是什么形象。如果我们一定要知道真实的孔子,那么,他给子贡留下的遗言应该是靠谱的──天下无道很久了,没有人真正信奉我的主张。9那么,孔子的主张是什么?
          ~同上


          来自iPhone客户端187楼2019-06-11 18:14
          回复
            孔子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克己复礼,是孔子对颜回提出来的,原文是“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10我们知道,仁,是孔子的核心价值;礼,是孔子的政治主张;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因此,这段话是儒家的纲领。然而孔子所处的时代,却“礼坏乐崩”。更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四个字还是他学生说出来的。这个学生叫宰予。宰予是言语科的学生,能言善辩,也喜欢较真,常常让孔夫子下不了台。有一次他居然说,父母亲去世,为什么要守丧三年呢?时间太长了吧?一个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啊!礼坏乐崩,出处就在这里。
            ~易中天中华史


            来自iPhone客户端188楼2019-06-11 18:19
            回复
              孔子认为礼坏乐崩绝不是礼乐制度不好,而是人心出了问题。但只要人性依旧,天良尚存,这世界就有救。只不过,救世先得救心。仁爱,就是拯救世界的“速效救心丸”。问题是,这药丸找得到吗?孔子认为找得到。因为它的原材料是每个人心里都有的,这就是对父母、对子女、对亲人的爱,叫“亲亲之爱”。这种爱是天然的,固有的,不需要讨论和证明的。只要纳入古已有之的礼乐制度,就万无一失。合逻辑吗?合。有问题吗?没。都赞成吗?
              不。墨家、道家、法家,全都反对。
              第一个站出来反孔的,是墨子。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跟孔子一样,也认为这世界之所以出问题,是因为没有爱。因此,他跟孔子有三点相同:这世界有救,救世的药方就是爱,应该以救世为己任。这是墨家与道家和法家的不同。但,墨子反对仁爱,也反对礼乐。在墨子和墨家学派看来,儒家不过江湖骗子,礼乐则既虚伪又无聊。比方说,礼制规定,肉类切割的方式不合规矩就不能吃,叫“割不正不食”;席位摆放的方向不对就不能坐,叫“席不正不坐”。这些都没什么道理,却是孔丘他们竭力推行的主张。15那么,这些繁文缛节,儒家自己做得到吗?做不到。
              墨子说,孔丘周游列国困于陈、蔡之间时,子路蒸了一只小猪给他,他不问来路就吃了。子路剥下别人的衣服去换酒,他也不问来源就喝了。后来回到鲁国,却又“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俨然君子。子路问他为什么一前一后判若两人,孔丘居然说,那时求生,此刻求义呀!好嘛!肚子饿就不惜妄取,吃饱了就装模作样,天底下还有比这更奸诈虚伪的吗?16当然没有。问题是,这故事可靠吗?不可靠。它甚至多半是墨子的学生编出来,用于嘲笑儒家的。但代表墨子的思想,则没有问题。17实际上墨子对儒家的攻击不遗余力。《墨子》一书中的《非乐》、《非命》、《非儒》,便可以称之为墨子的“三大批判”──礼乐之批判,天命之批判,儒学之批判。不过墨子最反对的,还是仁爱。奇怪!墨子不是主张以爱救世吗?如果不要仁爱,那他要什么?兼爱。
              ~易中天中华史


              来自iPhone客户端189楼2019-06-11 18:25
              回复
                仁爱与兼爱,有区别吗?有。区别就在于仁爱的出发点是亲情,即父母子女之间与生俱来不证自明的爱。然后将心比心,由此及彼,推己及人,从爱父母子女,到父老乡亲,到华夏族人,到蛮夷戎狄。最后,让世界充满爱。显然,这里面有先后,有等级。兼爱则相反,主张不分男女老少、亲疏远近、尊卑贵贱,一视同仁地爱,类似于西方人的博爱。不过,西方人讲博爱,是因为有上帝,有信仰。墨子的兼爱,却来历不明。但总之,仁爱有差别,兼爱无差别。那么,兼爱和仁爱,哪个对?这需要证明。于是,墨家假设一位名叫巫马子的儒生发表宣言:我爱邻国超过爱远国,爱本国超过爱邻国,爱老乡超过爱国民,爱族人超过爱老乡,爱双亲超过爱族人。这话虽未必有人明确说过,却符合仁爱的原则。那么,接下来的逻辑结论是什么呢?爱自己超过爱双亲。这当然绝不可能是儒家的主张,但这个逻辑推理却是成立的。就连儒家自己,恐怕也永远都无法解释,为什么应该“爱双亲超过爱族人”,却不可以“爱自己超过爱双亲”。这是仁爱学说的死穴。更要命的是,墨家从“爱自己超过爱双亲”出发,又替巫马子得出一个结论:我只可能损人利己,不可能舍己为人。于是墨子问:先生的主义,是准备藏在心里呢,还是打算告诉别人?巫马子说:为什么要藏起来?当然告诉别人。墨子说:那好,你死定了。此话怎讲?墨子的逻辑推理是这样的──你的主义宣布后,人们的态度无非是赞成和反对两种。赞成的人会照你说的做,而且就杀你来利他自己,因为你对他就是别人。所以,有一个人赞成你的主义,就有一个人来杀你;有十个人赞成,就有十个人来杀;如果天下人都赞成,天下人都会杀你。反对的人又会怎么样呢?他们会认为你妖言惑众,也要杀你。所以,有一个人反对你的主义,就有一个人来杀你;有十个人反对,就有十个人来杀;天下人都反对,天下人就都来杀你。好嘛!赞成的人也杀你,反对的人也杀你,你是不是死定了?巫马子无言以对。18这当然又是墨子学生编出来的故事。但学生的故事编得这么好,先生的逻辑恐怕更加强大。实际上,就连辩才无碍如孟子,后来与墨家的一位信徒辩论,也只能弱弱地问一句:先生当真相信自己爱邻居的孩子,能够跟爱哥哥的孩子一样吗?19然而孟子这弱弱的一问,却有雷霆万钧之力。实际上儒墨两家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仁爱是有源之水,兼爱是无根之木。墨子始终没能说清楚,我们凭什么要一视同仁毫无差别地去爱所有人。是啊,凭什么呢?
                ~同上


                来自iPhone客户端190楼2019-06-11 18:27
                回复
                  2025-08-15 06:48:5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相反,儒家的仁爱尽管问题多多,却有人之天性为根据,人之常情做基础。墨家的一落千丈,儒家的最后胜出,都不是没有道理的。20不过,对于救世之争而言,重要的还不是怎么救,而是救不救。事实上就有人不主张救。在他看来,这世界根本就没得救,也不该救。就算当真要救,有用的也不是仁爱或兼爱,而是不爱。这个人,就是庄子。
                  ~同上


                  来自iPhone客户端191楼2019-06-11 18:31
                  回复
                    庄子和庄子学派跟墨家一样,也认为礼乐虚伪。而且,他们也喜欢编故事嘲笑儒家。有个故事是这么说的:一天晚上,两个儒家之徒去盗墓。大儒在地面望风,小儒在墓里作案。大儒问:天快亮了,怎么样了?小儒答:还没解开衣服呢!这死人嘴里有颗珠子。不过,这番对话是吟诗。大儒问: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答:未解裙襦,口中有珠。接着,那小儒一边在死人嘴里挖珠子,一边吟唱:青青之麦,生于陵陂(读如杯)。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翻译过来就是:绿油油的麦子,长在山坡坡。活着不捐善款,死了含颗珠子干什么?21偷人东西,还要吟诗作赋讲大道理,不虚伪吗?
                    实际上在庄子看来,儒家和儒家伦理,是不折不扣的大奸大伪;而世俗所谓智慧,则都是为盗贼准备的。比方说,为了防贼,人们总喜欢把柜子、箱子、袋子捆得紧紧的,锁得牢牢的。然而要是来个大贼,破门而入,扛着柜子,拎着箱子,提着袋子就跑。哈!他还生怕你绳索捆得不紧,锁扣锁得不牢。智慧如此,道德也一样。有个江洋大盗就说:准确猜出室内所藏,是圣;抢先进去行窃,是勇;最后一个撤离,是义;知道能不能得手,是智;分赃时人人有份大家一样,是仁。道德吗?不道德吗?显然,儒家伦理,墨家道德,是好人和强盗都用得上的,而且强盗还用得更好。难怪“圣人生而大盗起”,因为盗贼就是圣人培养的。于是庄子得出结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22这可真是惊世骇俗,一棍子把儒墨两家都打入十八层地狱。但庄子意犹未尽,还要追根溯源。他说,孔墨之所以跑出来冒充救世主,是因为世道人心大乱。因此,要想救世,就必须搞清楚人心为什么会变坏。
                    ~易中天中华史


                    来自iPhone客户端192楼2019-06-11 19:21
                    回复
                      那么,是谁把人心搞坏了呢?夏禹。在夏禹的时代,人人都用计谋,个个都害别人,还认为是替天行道,除暴安良。但夏禹“使民心变”,是因为帝舜“使民心竞”;帝舜“使民心竞”,又因为帝尧“使民心亲”。亲,就是爱自己的亲人。这是儒家伦理的人性基础,而庄子认为是祸根。亲亲,怎么就不对呢?庄子的逻辑是:有亲就有疏,有爱就有恨。因此,有尧时代的相互区别,就会有舜时代的互相竞争,禹时代的相互斗争。结果,“天下大骇,儒墨皆起”。那么,罪魁祸首是尧?不,是三皇五帝。因为尧也好,舜也好,禹也好,都是要治天下。而最早治天下的,是三皇五帝。尽管黄帝治天下让人心纯一,但,有治必有乱,治为乱之源。有三皇五帝的治,就一定有尧舜禹和夏商周的乱,这就叫“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23从尧舜禹到夏商周,就是一部自以为是、自作多情又自讨没趣的折腾史。折腾这么久,哪里还有救?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无德才有德,不爱才有爱,越治越没治,越救越没救。也因此,你当真想要这世界好吗?那你就不要瞎折腾。对!不救才有救。事实上在庄子看来,一个好的天下,是不需要拯救也不需要爱的。这就好比鱼儿,当它们生活在大江大海之中时,相互救助过吗?没有。只有当泉水干涸,鱼们一齐被困在陆地上时,才需要相互用湿气呼吸,用唾沫滋润,叫“ 相呴以湿,相濡以沫”(呴读如需)。这,又哪里比得上“相忘于江湖”呢?24谁都不用管谁,才叫天下太平。问题是,这可能吗?可能,但没保证。因为谁都不能保证那泉水不干。没有人祸,还有天灾嘛!但即便如此,庄子也不认为我们应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相反,他的主张,是先救自己,后救别人,最后救天下,叫“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25 这句话,庄子虽然假借孔子之口说出,其实却是他自己的观点。
                      ~同上


                      来自iPhone客户端193楼2019-06-11 19:22
                      回复
                        庄子这样说,对吗?对。事实上,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救不了,又怎么可能拯救别人,拯救天下?相反,如果每个人的门前雪都打扫干净了,还有他人的瓦上霜需要操心吗?显然,只有首先尊重自己,才能尊重别人;首先爱护自己,才能爱护社会。不信你看那些江湖好汉,自己固然视死如归,别人的生命又何曾放在眼里?因此,庄子还有一个观点:一个人,如果重视自己超过重视天下,爱护自己超过爱护天下,那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我们甚至还可以为庄子补充一句: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托付天下。这也是杨朱和老子的观点。26杨朱、老子和庄子,是道家“三剑客”。其中,杨朱是道家学派的开山鼻祖。老子(《老子》一书作者,下同)则承前启后,他那喷涌而出的思想,与其他思想交汇成两条河。一条沿着杨朱的方向奔流,形成狭义的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是庄子;另一条朝着相反的方向流淌,形成狭义的法家学派,代表人物是韩非。27那么,前面的问题,韩非怎么看?
                        ~同上


                        来自iPhone客户端194楼2019-06-11 19:22
                        回复
                          那么,墨子为什么主张兼爱?因为墨子认为兼爱管用。墨子说,只要做到“兼相爱,交相利”,诸侯之间就不战争,大夫之间就不掠夺,庶民之间就不残害,天下也就太平。33所以,兼爱是必需的,礼乐则没有用。韩非则认为,兼爱、仁爱、礼乐,都没有用。韩非说,儒家和墨家都鼓吹先王爱民如子。然而怎么样呢?人民照样犯罪,君王也照样杀人。这就怪了。那些人不是已经得到了慈父慈母般的疼爱吗?为什么还要犯罪?可见爱不管用。你爱他也好,不爱他也罢,他该犯罪,还犯罪。既然如此,那你爱他干什么?爱不但没用,还误国。韩非说,楚国有个良民,父亲偷了羊,他去官府举报,结果被官员杀死,罪名是“不孝”。鲁国有个孝子,因为家有老父,每次打仗都贪生怕死,结果孔子推荐他做官,理由是“仁孝”。楚国那个人,是忠于国家的,却背叛了父亲。鲁国那个人,是孝顺父亲的,却背叛了国家。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国之忠臣,却为父之逆子;父之孝子,却为国之叛徒。仁爱孝悌,能要吗?不能!何况仁爱也未必能够培养孝子。韩非说,一个浪子不成器,父母、乡亲、师长,爱他也好,训他也罢,他都置若罔闻。只有官府来抓他,他才乖了。为什么?害怕。让人害怕,比兼爱和仁爱都管用。34还有一个故事,也能证明这一点。这故事说,伍子胥逃出楚国,被守关的官吏捕获。子胥说,大王通缉我,是想要我一颗宝贵的珍珠,不过现在已经丢了。你要是把我送回国,大王问起来,我只好说珍珠被你私吞,你看着办吧!结果,那守关之吏把伍子胥放了。35由此可见,管用的不是什么爱,而是威胁利诱,严刑峻法。这就是韩非的剑。毫无疑问,这是庶人剑。韩非举起庶人剑,是一点都不奇怪的。因为韩非之所处,已是战国晚期。这时,历史已经从贵族和君子的时代,变成了平民和小人的时代。理想主义成为绝响,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才是主旋律。从商鞅到韩非,法家后来居上成为新时代的代言人,正是时代精神所使然。然而理想主义从来就不可或缺。事实上,正是这些未必能够实现的理想,保证了中华文明不至于像亚述文明和罗马文明那样,随着帝国的崩溃而消亡。更有趣的是,孔子和孟子代表的儒家,墨子代表的墨家,杨朱、老子和庄子代表的道家,社会理想又各不相同。也正是这些不同的理想,包括韩非代表的法家主张,凝聚了华夏民族的集体智慧,体现出中华文明中的共同价值。这是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非常值得我们去追寻,去探讨。那么,怎样的社会才是好的?
                          ~同上


                          来自iPhone客户端196楼2019-06-11 19:33
                          回复
                            兼爱,就是“兼相爱,交相利”。5兼,即一视同仁;交,即有来有往。前者讲平等,后者讲互利。平等就公平,互利就正义。公平正义,是不是要靠兼爱来实现,也只有兼爱才能实现?墨子认为是。那么,仁爱不行吗?不行。因为兼爱无差别,仁爱有差别。有差别,就有等级;不平等,就难公平。没有公平,又哪有正义?其结果,只能是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因此,墨子坚定不移地高高举起兼爱的旗帜。这旗帜上写着八个大字:互爱互利,公平正义。请问,这是什么思想?社会主义。那就来探个究竟。
                            墨子主张的合理社会,是劳动者的天堂。跟大多数社会主义者一样,墨子高度肯定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墨子说,动物是不必男耕女织的,因为羽毛就是衣服,蹄爪就是鞋子,水草就是粮食。人,却“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不劳动则不得食。6劳动,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根据这一点,社会财富的分配原则,就应该是出力的得,不出力的不得,多出力的多得,少出力的少得。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占有社会资源和财富最多的,往往出力最少甚至完全不出力,叫“不与其劳获其实,已非其有所取之”,墨子称为“无故富贵”。
                            ~易中天中华史


                            来自iPhone客户端197楼2019-06-11 19:53
                            回复
                              2025-08-15 06:42:5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这很不合理,非改革不可。墨子的方案,是改革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做到自食其力,按劳分配,各尽所能,机会均等。首先,每个人都要劳动,都要做贡献。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贡献则有分工不同,叫“分事”,比如君王搞政治,士人当助理,农民种庄稼,妇人做纺织。这些都是劳动,也都有理由有资格按照贡献大小得到相应的报酬。这就是自食其力,按劳分配。9其次,既然按劳取酬,那么,为了体现公平,社会也应该保证所有人都“各从事其所能”,让每个人的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就是各尽所能。10第三,既然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那么,社会的管理,就应该是“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即便地位卑贱如农民、工人、商贩,只要有能力,也应该“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相反,即便是王公大人的骨肉之亲,没有能力也不能做官。总之,尊卑贵贱,都必须根据能力、表现和贡献进行调整,做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这就是机会均等。11毫无疑问,这样的社会理想在两千多年前提出,堪称振聋发聩,不能不让人惊叹。故此说一出,便立即风靡天下,成为孔子之后与杨朱齐名的两大显学之一(杨朱的学说详见本书第三章)。然而好景不长。风行一时的墨家思想,很快就销声匿迹,墨子本人也被遗忘。司马迁的《史记》中,墨子的生平甚至只有寥寥二十四个字。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杨朱更惨,一个字都没有。
                              这不能简单归结为独尊儒术所使然。事实上汉武帝之后,历代统治者都是兼用儒法,道家思想则一直为文人士大夫所青睐,因此不但有“外儒内法”,而且有“儒道互补”。唐代以后,更形成儒道释“三教合流”。只有墨家思想万劫不复,被迫成为“地下党”。这又是为什么?因为墨子的主义和践行都有问题。
                              首先是没有依据。儒家的主张是有依据的。西周建立的礼乐制度,就是历史依据;人皆有之的亲亲之爱,就是人性依据。墨子的主张,却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既无依据,也没有办法。他的一整套改革方案,说起来振振有词,听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却没有一件能成功,没有一件能推广,也没有一件能持久。当然不可能成功,因为做一个“墨家社会主义者”太苦太累太难:穿粗布衣服,着草鞋木屐,整天干活不休息,弄得小腿上没有粗毛,腿肚子上没有细毛,非如此不能叫“禹道”,不能算“墨者”。13这实在让人望而却步。没错,墨子主张公平正义,这是我们要的;主张人类幸福,也是我们要的。但他主张的公平正义,却要靠吃苦耐劳、赴汤蹈火去实现;他许诺的人类幸福,对大多数人来说却是苦哈哈的。也许,在墨子看来,只要大家平等地过苦日子,就是幸福。如果像他这样,领导人带头过苦日子,芸芸众生就更应该欢欣鼓舞,感恩戴德。可惜他想错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是既要平等,也要过好日子。人人破衣烂衫,餐餐粗茶淡饭,天天劳动不止,还不准有娱乐活动,14这样的日子没人想过。难怪庄子学派会说墨家“反天下之心”了。反天下之心,就是违背人之常情常理。故,“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己”;强制推行,则“天下不堪”。就算墨子自己能实行,奈天下何!15那么,庄子他们又是什么主张?
                              ~同上


                              来自iPhone客户端198楼2019-06-11 19: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