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阐释中医?既不可能也无必要
文/王世保
对于中医和科学或者西医之间的关系,需要解决两个主要的问题。第一个是科学阐释中医的可能性问题,第二个是科学阐释中医的必要性问题。
科学阐释中医的可能性问题
科学阐释中医,不是多长时间才能阐释的问题,而是能不能阐释的问题。能不能阐释,是多长时间能够阐释的基础。如果不能阐释,那么科学就是再发展100个世纪,它也解释不了中医;如果能够解释,何须100年,民国时期就已经阐释清楚。科学能不能阐释中医,是完全可以从原理层面进行论证的,可是主流中医学界和科学界从没有对其进行详细地论证过。
科学要能阐释中医,首先要与中医可以通约,而科学与中医能够通约的基础就是要有共同的元理论意识、思维方式和认知对象。从元理论意识上看,科学持的是主客分离的还原论和存在论,也就是原子主义和理性主义,而中医持的是天人合一的气化论和阴阳五行理论;思维方式上,科学持的是抽象的主客分离的逻辑思维,而中医持的是天人合一的形象思维;研究对象上,科学和西医将人体还原成了器官、组织、细胞、基因和分子、乃至量子这种抽象实体,中医则是将人体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性的自然实体对待,包括中药也是将其作为原生整体形态进行使用的。所以中医与科学就没有可以通约的经验基础,科学和西医又怎能将中医理论阐释清楚?就像那个具有滋阴降火功能的童便,中医是将其作为原生整体应用的,这个童便是从童子身体里自然流出的,它有着自然属性;而科学和西医却将其还原成了孤立的水、碳水化合物和无机盐,这样就去除了它作为整体的自然属性,看到的只是无差别的抽象实体。科学即使再发展100个世纪,它还是在理性主义和原子主义划定的边界内,它怎么能解释清楚童便作为原生整体形态的自然实体所具有的作用呢?
中医与科学不可通约,它们属于两个不同世界的知识体系,并没有交集。不管科学发展到多么高级的阶段,它都是在原子主义和理性主义划定的边界内去认识周围的自然事物,都是无法阐释中医理论以及自然事物的。
科学阐释中医的必要性问题
丧失了文化自信和中医主体意识的主流中医学界普遍认为,要让现代中国人接受中医就必须用西医和科学将其阐释为他们能够理解的知识,所以用科学去阐释中医就是必要的。这个问题其实是个伪问题,是因为接受科学化教育的现代中国人大多笃信科学主义,尤其是游离在中医理论思维之外的主流中医学界被科学知识蒙蔽了心智,只能去从科学的角度去对中医雾里看花导致的。如果儒道文化能够复兴,大多数现代中国人都能从儒道文化的主体意识去看中医,就不难发现中医与科学就根本没有任何关系。
且不说用科学去阐释中医就根本不可能,即使用科学通过中西医结合的途径去异化性地阐释中医就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去理解中医吗?要想让广大人民群众理解中医,就要有对中医理论的经验基础和相同的元理论意识。通过科学和西医去阐释中医获取的“中医理论”,其属性已经是原子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概念与经验,人们从这些“中医理论”看到和理解的只是西医和科学的知识,他们仍然没有理解中医理论。这就好比西医和科学将中药青蒿的疗效解释成为青蒿素的作用,人们看到的只是有抗药性的化药青蒿素,而不是具有四气五味的原生整体形态的青蒿,那么他们怎能通过化药青蒿素去理解中药青蒿到底是什么呢?
要想理解中医,首先要具有中华文化主体意识。中医与科学分属两种不同的文化,它们有着不同的元理论意识、思维方式和研究对象等要素决定的不同的经验,继而具有不可通约性。中医与科学本应是相互包容、和谐共处的独立知识体系,科学阐释不了中医,也不可能通过科学的阐释去让广大人民群众去理解中医。人们只有通过中华文化主体意识才能对中医产生正知正见。
文/王世保
对于中医和科学或者西医之间的关系,需要解决两个主要的问题。第一个是科学阐释中医的可能性问题,第二个是科学阐释中医的必要性问题。
科学阐释中医的可能性问题
科学阐释中医,不是多长时间才能阐释的问题,而是能不能阐释的问题。能不能阐释,是多长时间能够阐释的基础。如果不能阐释,那么科学就是再发展100个世纪,它也解释不了中医;如果能够解释,何须100年,民国时期就已经阐释清楚。科学能不能阐释中医,是完全可以从原理层面进行论证的,可是主流中医学界和科学界从没有对其进行详细地论证过。
科学要能阐释中医,首先要与中医可以通约,而科学与中医能够通约的基础就是要有共同的元理论意识、思维方式和认知对象。从元理论意识上看,科学持的是主客分离的还原论和存在论,也就是原子主义和理性主义,而中医持的是天人合一的气化论和阴阳五行理论;思维方式上,科学持的是抽象的主客分离的逻辑思维,而中医持的是天人合一的形象思维;研究对象上,科学和西医将人体还原成了器官、组织、细胞、基因和分子、乃至量子这种抽象实体,中医则是将人体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性的自然实体对待,包括中药也是将其作为原生整体形态进行使用的。所以中医与科学就没有可以通约的经验基础,科学和西医又怎能将中医理论阐释清楚?就像那个具有滋阴降火功能的童便,中医是将其作为原生整体应用的,这个童便是从童子身体里自然流出的,它有着自然属性;而科学和西医却将其还原成了孤立的水、碳水化合物和无机盐,这样就去除了它作为整体的自然属性,看到的只是无差别的抽象实体。科学即使再发展100个世纪,它还是在理性主义和原子主义划定的边界内,它怎么能解释清楚童便作为原生整体形态的自然实体所具有的作用呢?
中医与科学不可通约,它们属于两个不同世界的知识体系,并没有交集。不管科学发展到多么高级的阶段,它都是在原子主义和理性主义划定的边界内去认识周围的自然事物,都是无法阐释中医理论以及自然事物的。
科学阐释中医的必要性问题
丧失了文化自信和中医主体意识的主流中医学界普遍认为,要让现代中国人接受中医就必须用西医和科学将其阐释为他们能够理解的知识,所以用科学去阐释中医就是必要的。这个问题其实是个伪问题,是因为接受科学化教育的现代中国人大多笃信科学主义,尤其是游离在中医理论思维之外的主流中医学界被科学知识蒙蔽了心智,只能去从科学的角度去对中医雾里看花导致的。如果儒道文化能够复兴,大多数现代中国人都能从儒道文化的主体意识去看中医,就不难发现中医与科学就根本没有任何关系。
且不说用科学去阐释中医就根本不可能,即使用科学通过中西医结合的途径去异化性地阐释中医就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去理解中医吗?要想让广大人民群众理解中医,就要有对中医理论的经验基础和相同的元理论意识。通过科学和西医去阐释中医获取的“中医理论”,其属性已经是原子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概念与经验,人们从这些“中医理论”看到和理解的只是西医和科学的知识,他们仍然没有理解中医理论。这就好比西医和科学将中药青蒿的疗效解释成为青蒿素的作用,人们看到的只是有抗药性的化药青蒿素,而不是具有四气五味的原生整体形态的青蒿,那么他们怎能通过化药青蒿素去理解中药青蒿到底是什么呢?
要想理解中医,首先要具有中华文化主体意识。中医与科学分属两种不同的文化,它们有着不同的元理论意识、思维方式和研究对象等要素决定的不同的经验,继而具有不可通约性。中医与科学本应是相互包容、和谐共处的独立知识体系,科学阐释不了中医,也不可能通过科学的阐释去让广大人民群众去理解中医。人们只有通过中华文化主体意识才能对中医产生正知正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