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吧 关注:1,722贴子:43,650

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乐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此六转识。易脱不定。故皆容与三受相应皆领顺违非二相故。领顺境相。适悦身心。说名乐受。领违境相。逼迫身心。说名苦受。领中容境相。于身于心。非逼非悦名不苦乐受。
  如是三受。或各分二。五识相应。说名身受。别依身故。意识相应。说名心受。唯依心故。又三皆通有漏无漏。苦受亦由无漏起故。或各分三。谓见所断。修所断。非所断。又学。无学。非二。为三。或总分四。谓善。不善。有覆无覆二无记受。有义三受。容各分四。五识俱起。任运贪痴。纯苦趣中。任运烦恼。不发业者。是无记故。彼皆容与苦根相应。瑜伽论说。若任运生一切烦恼。皆于三受现行可得。若通一切识身者。遍与一切根相应。不通一切识身者。意地一切根相应。杂集论说。若欲界系。任运烦恼。发恶行者。亦是不善。所余皆是有覆无记。故知三受各容有四。或总分五。谓苦。乐。忧。喜。舍。三中苦乐各分二者。逼悦身心相各异故。由无分别有分别故。尤重轻微有差别故。不苦不乐不分二者。非逼非悦相无异故。无分别故。平等转故。
  诸适悦受。五识相应。恒名为乐。意识相应。若在欲界。初二静虑。近分名喜。但悦心故。若在初二静虑根本。名乐名喜。悦身心故。若在第三静虑。近分根本名乐。安静尤重无分别故。诸逼迫受。五识相应。恒名为苦。意识俱者。有义唯忧。逼迫心故。诸圣教说。意地慽受名忧根故。瑜伽论说。生地狱中诸有情类。异熟无间有异熟生。苦忧相续。又说地狱寻伺忧俱。一分鬼趣。傍生亦尔。故知意地尤重●受。尚名为忧。况余轻者。有义通二。人天中者。恒名为忧。非尤重故。傍生鬼界。名忧名苦。杂受纯受。有轻重故。捺落迦中。唯名为苦。纯受尤重。无分别故。瑜伽论说。若任运生一切烦恼。皆于三受现行可得。广说如前。又说俱生萨迦耶见。唯无记性。彼边执见。应知亦尔。此俱苦受。非忧根摄。论说忧根非无记故。又瑜伽说。地狱诸根。余三现行。定不成就。纯苦鬼界。傍生亦尔。余三定是乐喜忧根。以彼必成现行舍故。岂不客舍。彼定不成。宁知彼文唯说客受。应不说彼定成意根。彼六客识有时无故。不应彼论唯说客受。通说意根。无异因故。又若彼论依客受说。如何说彼定成八根。若谓五识不相续故。定说忧根为第八者。死生闷绝。宁有忧根。有执苦根为第八者。亦同此破。设执一形为第八者。理亦不然。形不定故。彼恶业招。容无形故。彼由恶业。令五根门恒受苦故。定成眼等。必有一形。于彼何用。非于无间大地狱中。可有希求淫欲事故。由斯第八定是舍根。第七八识舍相应故。如极乐地。意悦名乐。无有喜根。故极苦处。意迫名苦。无有忧根。故余三言。定忧喜乐。余处说彼有等流乐。应知彼依随转理说。或彼通说余杂受处。无异熟乐。名纯苦故。然诸圣教。意地●受名忧根者。依多分说。或随转门。无相违过。瑜伽论说。生地狱中诸有情类。异熟无间有异熟生。苦忧相续。又说地狱。寻伺忧俱。一分鬼趣。傍生亦尔者。亦依随转门。又彼苦根意识俱者。是余忧类。假说为忧。或彼苦根损身心故。虽苦根摄。而亦名忧。如近分喜益身心故。虽是喜根。而亦名乐。显扬论等具显此义。然未至地。定无乐根。说彼唯有十一根故。由此应知意地●受。纯受苦处亦苦根摄。此等圣教差别多门。恐文增广。故不繁述。
  有义六识。三受不俱。皆外门转。互相违故。五俱意识。同五所缘。五三受俱。意亦应尔。便违正理。故必不俱。瑜伽等说。藏识一时与转识相应三受俱起者。彼依多念。如说一心非一生灭。无相违过。有义六识。三受容俱。顺违中境容俱受故。意不定与五受同故。于偏注境起一受故。无偏注者便起舍故。由斯六识三受容俱。得自在位。唯乐喜舍。诸佛已断忧苦事故。
《成唯识论》


1楼2019-06-26 09:50回复
    “此六转识。易脱不定。故皆容与三受相应。”这个心理状况,讲什么,拿现在话我们叫心理,唯识不叫心理,叫“六转识”,现在我们讲心理状况,是指第六意识能够思想能够感受的,我们现在是。唯识的心理学第六意识不过是业务经理,他前面有五个科长,眼耳鼻舌身,这五个科长跟他两个合作的,六个伙计呀,占山为寇,这六个贼,强盗,坏的很。把我们带领做坏事也是他,他不过很好,有时候带领我们做好事,也是他们六个兄弟,这六个一把,那么中间的老大呢,这个黑人帮的帮主呢?就是第六意识,他是做帮主的,所以呀,唯识学一定讲六转识,现在心理学是笼统都叫做心理作用,那心理上有时候不一定心理作用,譬如有时候眼识,前面这个这个老幺,老幺最坏,眼睛最坏了,惹事都是他,然后老二两个,一看到就听,听到以后,两个一搭档,就把老大引诱走了。意识跟到跑。这个六转识有时候不一定是完全心理,譬如眼也有不同的,假定我的眼识习惯于看画的,你们不晓得,街上有许多什么买古董的,古人的一幅字,一幅画挂在那里,像我们很多老朋友说,哎呀,某一家你去看看,有一个老朋友,八十多了,经常来跟我讲,诶,这两天,街上哪里有某人的字,我说好啊,真好。哎呀,你去看看。我说我不想去看,我没有钱买。我说多少钱?十二万,一幅对子。我说没有,我说我这个人啊,受父母的教育,这些古董都欣赏,也爱好,不收藏,这个收藏就很痛苦了。而且我也没有钱,我说你老兄看了,现在跟我讲,等于我看到一样嘛,不要去看,我也晓得看不得,一看了,那个眼睛就粘住了,好,真好,那就随烦恼来了。格老子没有钱,好啊,真好,算不定到了店门口,走两步还回去再看一看,你说这个是意识作用还是眼识作用?都有。这是染污。那么你假使街上一个开计程车的朋友,哎,来来来,老先生,这里有副古董,哎呀,这是名人的字,你看看。这个干什么?这个有什么意思?我还是赚钱要紧,嘟开走了。他眼识里头没有这个东西。你说叫我去听音乐,我也听不来,我后来讲,人家送我音乐票,我说你这是送给牛嘛,我这个五音不全,对牛弹琴,你那么贵的票白送了,叫我去看美术专栏,我说你送给瞎子,我都不懂,我不会看,我看了也不晓得哪个好,我只晓得红的绿的蓝的,画的很好看。总而言之,没有一样对,这个道理也就是说,心理作用,前六识一起转。所以叫做六转识。没有一件行为,人的行为,这六个一起来的。(完)
    《唯识与中观》


    2楼2019-06-26 09:54
    回复
      唯识166(下)
      (“易脱”所以你们注意哦,你们打坐修行,学佛做功夫啊,六转识容易解脱啊,)并不难,很容易解脱,六转识容易解脱,最难解脱是后面的老板,总经理,第七识,末那识我执,他与生命俱来坚固的那个我,这是你功夫学问再好,你解脱不了的。后面还有个董事长呢,第八识,阿赖耶识,那就难了。
      所以我们经常提到,六祖在《坛经》上告诉我们,六七因上转,第六,前面六个识,第七识还容易断,你好好的修行,可以把他转化了,转成善。五八就难了,前五识,前面这五个,同第八阿赖耶识果上转,果上圆,证果的时候,成佛的时候才把他转化的过来。所以习气之难去也。第八阿赖耶识纯粹的习气,习气之难转也。
      所以这里“易脱不定。故皆容与三受相应。哪三受啊?我们心理状态,苦受就是受苦,受乐,乐受,不苦不乐受,刚才提到过,叫三受。我们这个心理作用六转识啊,他同苦乐,不苦不乐,随时连在一起做生意的,那么这个三受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现在人讲,这个东西好享受,享受的心理,三受。其实这个中间啊,间不容发,这个中间没有空闲,苦跟乐。
      譬如说,现在我们讲一个马萨基,就是按摩了。这个翻音翻的不好,变成马又杀了鸡了,牛又杀了狗了。这个马萨基就是刺激你,轻轻的就是乐受,哎,这个按摩的很舒服,重一点,哎呀,我的妈,就是痛受,苦受,轻重的关系,所以人有时候,你轻微的痛一下,他觉得舒服,适当的程度,严重的就变成痛苦。不但是这个生理的刺激,心理上也是这样,有时候你给他轻微说一些幽默,幽默就是开玩笑,所谓开玩笑有时候就是挖苦,幽默,开玩笑挖苦,这三个差不多,程度的深浅不同,轻轻的挖苦他一下,那是幽默,大家笑一笑,中一点就吃不消了,就变成拿扁砖来了,那同样是三受,心理啊,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那很难了。普通一个凡夫,没有一个在不苦不乐受的,那非在睡觉的时候,睡着了。否则不苦不乐受,真是要得定的,真得定的时候才是不苦不乐受,也无欢喜也无悲,得了道了,既无欢喜也无悲。
      所以说“故皆容与三受相应。皆领顺违非二相故”。这个六转识,这个心理状态,他构成人类的心理,就是三种最主要原因,痛苦,快乐,既非痛苦也非快乐。他说叫做什么呢?他同什么东西关联呢?“皆领顺违”习惯性的痛苦叫做快乐,换一句话说,习惯性的快乐失去了,我们就叫痛苦。得到的就叫顺,失去了就是违背。人生所有的东西都在眼前,就很高兴,那是顺的境界。生离死别或者生意蚀本,你所有的离开了,就发生苦受了,那是违背的境界。其实啊“非二相”是一个东西在变化而已,是心理状态,自己在捣鬼。
      “领顺境相。适悦身心。说名乐受”。顺到我们心理来的,这个境界,“适悦身心”心理舒服,身体也舒服,我们叫做快乐。“领违境相。逼迫身心。说名苦受”失败的境像,境界现象,使我们身心自己感觉到的痛苦的,这叫做痛苦。
      “领中容境相。于身于心。非逼非悦名不苦乐受”,所谓在介于苦乐的中间,这个中容的境像。这里这个容,容纳的容,不是大学中庸那个庸。
      对于生理心理(“于身于心”),“非逼非悦”,没有压迫感,这叫不苦不乐受。(“名不苦乐受”)。


      3楼2019-06-26 09:55
      回复
        所以这个苦乐受,上次我们这位老朋友就讲到,古人,所以人生都在痛苦,我们讲了人世,几十年看了人世,古人有副对子的“十有九输天下事”,像我们这个年龄,经常有这种感觉了。十样有九样都输了的,并没有一样真对了。打牌一样,都是输牌。没有赢过。“百无一可意中人”,一般的,老居士跟我那天也提出来,老师啊,我不是讲情人。我说当然了,你头发都白了,还是讲情人啊,但是意中人不是讲男女之间的情人,是看得上眼的人,都很少,没有。“十有九输天下事,百无一可意中人”能够真中意了,这个人一切都是对了的,太不容易呀,那么有这两句古人的,我们中国古人的文学上的名句,也可以了解到,所以人生境界都在随烦恼中,憋害惺惺的太多了。
        “如是三受。或各分二。五识相应。说名身受。别依身故”。所以你看唯识的心理学,我们现在都是在心理学里面转了,大家特别注意,他分析的很科学的,另外一套。他这个苦乐,不苦不乐这三受的境界,或部分,另外有一个学派只分两样,他分两样,两样归纳到什么?生理与心理状况。“五识相应”,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体的神经感受,这个与五识身相应,就叫做生理上的感受,因为这个五识身,眼耳鼻舌身是属于身的方面,现在所谓讲的是属于生理,神经的反应,神经细胞,这个生理系统的反应。“别依身故”,他是特别靠这个身体来。
        “意识相应。说名心受。唯依心故”,另外有一种苦,有一种乐啊,不是身体哦,譬如说,你们年轻,拿年轻人来讲,这个联考考不取啊,或者是讲恋爱失败了,或者去找一个工作啊,还要等半年。这个心理很难受了,这跟身体没有关系,完全是意识境界,叫心受。心理上受的苦、乐或者非苦非乐。“唯依心故”是心理作用,所以三受有一派的这个学说,就分成两部分。
        “又”,另外一派呢,“三皆通有漏无漏。苦受亦由无漏起故”,另外一派大师们的理论,这个苦、乐、非苦非乐这三受,通有漏无漏。这个问题严重了,什么叫有漏无漏啊?我们没有得道的人都是有漏之身,有渗漏,有缺点,漏就是有缺陷。无漏就是圆满。无漏之果,就是圆满,得了道的人。他说这个“苦受亦由无漏起故”,他就是说,他的哲学基本理论,每一个生命本来都很圆满,本来都应该无漏,人性本来是清净光明的,是无漏境界,因为动了无明妄念把他破碎了。变成有漏的境界。所以苦受、乐受非苦非乐,在理论上也遍通与有漏无漏境界。为什么道理呢?譬如,菩萨,罗汉,一个罗汉菩萨,他得了道的,圆满,既无烦恼也无忧,但是他忽然有痛苦了,他看一切众生好可怜哦,这一念大悲心,在无漏中起大悲心,也是痛苦啊,菩萨觉得众生可怜,也是一种痛苦啊,他是由无漏而起。等于说一个有钱人到了一个贫民区一看啊,哎呀,那么多人穷苦,自己掉下眼泪,我赶快回去把我的财产拿来做好事,在他那一步也是痛苦。所以说这些也同无漏菩萨起大悲呀,是无漏里头的有漏。
        菩萨起大悲也是苦境界。很苦啊,所以菩萨渡世是苦啊。菩萨不好做啊,你们不要想做菩萨。你们青年人心理以为做了菩萨像个“娑婆”一样,什么都不管。成了菩萨是更可怜了,所以古人讲佛教啊“只说出家堪悟道,谁知成佛更多情”。就是这个道理。“只说出家堪悟道,谁知成佛更多情”。佛门讲呢,披上袈裟事更多,不是骂人,披上袈裟学佛成功了,做菩萨,做菩萨比普通凡夫更忙哦。自己想想,那我们现在出家同学很清闲,他们刚开始,还在“娑婆”境界,没有到了菩萨。到菩萨是更忙。所以你看《法华经》上面有个菩萨,菩萨号称常啼,常啼菩萨多可怜,一天到晚在哭。这就是哭菩萨,叫常啼菩萨,千万亿年都在那里掉眼泪,为什么?他悲痛众生,他觉得众生好可怜,怎么不悟啊,怎么不成佛啊?就是这个菩萨叫常啼菩萨。等于我们看到欧洲那个,有一个圣母玛利亚,圣母的像永远在掉眼泪,菩萨常啼,这个常啼菩萨。那么这种菩萨的苦呢。“由无漏起”。不得道,他不会有这样慈悲。没有慈悲心,因为得了道,才有慈悲心,所以不要修道,得了道原来有这个痛苦。那菩萨有苦受,这个三受里头有这个,所以诸位要考虑考虑自己,看要不要做菩萨。要慎重考虑,填表的时候啊,要好好下笔,不要随便填一个志愿,我要做菩萨。后面有的是苦头吃哦。(完)


        4楼2019-06-26 09:55
        回复
          唯识167(上)
          刚才我们提到唯识所讲的三受。“或各分三”苦,乐,不苦不乐,分三部分。苦,乐,不苦不乐。
          “谓见所断。修所断。非所断”,这三部分,就是说,我们现在譬如说坐在冷气间,刚才坐在这个比方,热了,觉得难过。凉快了,舒服,快乐。太冷了又难过,苦、乐,非苦非乐感受。就是一个普通人都有的,一半生理作用,一半心理作用。拿唯识的道理,生理作用,身体这个作用,也是唯心作用,第八阿赖耶识的感受。那么要怎么样可以脱离苦、乐、非苦非乐的境界,同我毫无关系呢?就“见所断”见道的时候,真正见道,就悟道了,能够把苦、乐境界解的开了。那就是一般小说上说,有功夫的人,修到了寒暑不侵,冬天可以脱光了,夏天可以穿皮袍,晒着太阳。那么,我们当年在大后方,看到有个人,你说他有道吗?大家说他有道,我们是做怪人看。夏天这个太阳,站在十字路口,还头上放一个灯,这个煤油灯点着,六个钟头站在太阳,一点都不流汗,身上还穿着棉袍,那么人家说他是寒暑不侵了,有道之士,是不是病态?不知道。那么大家说有道就有道了吧。那么这种呢,是苦乐境界可以颠倒随便,所谓离生喜乐啊,可以解脱的,见道的时候就能断。或者是再进一步,修道成功,“修所断”,还有“非所断”。“非所断”呢,就是说得了道的人,有苦有乐,或者有没有非苦非乐,都有,他要断就断,提得起,放得下。不断就不断,这就是非所断,不谈断与不断的问题。
          “又学。无学。非二。为三”,学、无学两个名词,在学佛做功夫这个阶段,都叫做有学位,不是现在大学的这个什么博士硕士的这个学位,有学之位。无学,到了得道了,不需要再学了,到了家了,叫做无学位。“非二”他说这个时候,到了真正修道人,到了苦乐非苦非乐同他没有关系了,那么这三种人,就是见所断,修所断,非所断是包括学、无学等等。在这个时候,苦乐同他没有什么关系,可以提得起,可以放得下。普通看起来同凡夫一样,也有苦也有乐,喜怒哀乐都有,但是他心中毕竟不留了,这样三种。
          “或总分四。谓善。不善。有覆无覆二无记受”。那么还有一派的学论、学说呢?分成四种,善,善的对面就是不善,就是恶,有覆,有覆就是有盖覆,被蒙蔽了,叫做有覆,无覆,就是恢复自性的光明,不被蒙蔽。第二种呢,这个“二无记受”,这个学与不学之间,这个无记境界,无记境界,凡夫有无记就是昏迷,昏沉等等。那么分成这四个范围。苦乐。


          5楼2019-06-26 09:55
          回复
            “有义三受。容各分四”,分四种,那么分四种啊,无记,善,不善等等,乃至于无记受这四种。
            “五识俱起。任运贪痴”,他这个,现在最重要的讨论人生的境界啊,人生境界归纳起来,痛苦、快乐、不痛苦也不快乐,不痛苦也不快乐分两种,一种是得道的人,既无欢喜也无悲。心境永远是平静的。一种是愚痴的人,笨人。没有什么感受的,等于婴儿一样,大便跟牛奶一样差不多,酱油跟醋也差不多,咸的跟甜的差不多。那一种人当然没有,这属于愚痴境界。所以这种是““五识俱起。任运贪痴”。“任运”等于很自然的,他落在贪痴为主。
            “纯苦趣中。任运烦恼”,普通人,我们啊,“五识俱起。任运贪痴”是讲一切众生,我们这个心理一起作用,不在这个贪的境界上,就在痴的境界上。“纯苦趣中。任运烦恼”。“苦趣”是什么呢?比我们还差,比人类还差,**,恶鬼,地狱,这个里头只有苦,纯苦无乐,一天到晚都是苦,纯苦的境界里头,假使这个人生一辈子都是苦的话。“任运烦恼”,随时随地都在烦恼中。谈不到有快活的,一秒钟的舒服的时间都没有,这就是果报“纯苦趣中。任运烦恼”。所以我们人生自己思想不能停,痛苦不能停,烦恼不能停,哪里去找个地狱,这个就是活的地狱。就在这里,本身就在地狱中,自己不知道。
            所以常常,你看这个人,你仔细一分析,天堂地狱都在人间,你看我们一般年轻的,或者中年,大家都过来过这里,你看,夜生活,跳舞厅那过去,有时候我们年轻学道的时候,我们的修道都在跳舞厅啊,咖啡馆啊,茶馆里头修出来,没有机会呀,哪有这样好的环境找来,像我们当年学道,有这样机会找来打坐?没有啊,我们的道场就在那些地方,有时候利用那个朋友拖到了,推又推不掉,你说我要打坐,大家说神经病,走走走,不去不去,同学们一绑架,朋友们一绑架,那是真绑架啊,不去,三个人一架,走,都是好意,好吧好吧,跟你们去啊,干什么,到跳舞厅摆八字摊,你们都晓得吗?泡杯咖啡坐在那里,好吧,你们下场吧,我在这里看到,给你们看衣帽总好吧。恩,然后看那个灯一关,那个一黑暗,就到看那个鬼影子,一对一对,我说哎呀,这个,好,地藏王菩萨就在里头打坐。坐在那里。大家在池子里头转,你们去看看,买一个票去看看,灯一关,音乐听到,看看,你张开眼睛看看,都是活的地狱,叫做鬼影幢幢,哎呀,看到这些鬼呀,都疯了一样,在哪里摇啊摆啊,你在这里打坐,优哉游哉最舒服了。哦,那很快就得定了。你不相信,你们去试试看,像我们当年,我们打坐是跑电影院,事情又忙,只好借故看电影,实际上去打坐去了,到电影院,灯一关,所以我告诉你们,看电影眼睛看不坏的,我叫电影到我前面来,我不愿意把眼睛,这样看电影,诶,啊,跟到笑,那才划不来啊。坐在那打坐,叫电影到前面,爱看看一下,不看,特别清净,你看旁边那些人,阳气啊,阴气啊,臭气啊都放过来了,你也可以做宝瓶气了,自己把呼吸闭住,真的是用功好道场。这是我的经验,告诉你们,哪里找个清净道场还要找个庙子,要山林,鸟语花香,坐在那里还打妄想,你还用功什么?就要在妄想里头去用功,那叫快呢,不过不要学坏了,不要瞪起眼睛学坏了,那糟糕啊。所以啊,修行在哪里修啊?“纯苦趣中”,纯苦的境界里头啊。“任运烦恼”,他随时都在烦恼,因为烦恼,所以才有修道,你说我现在没有事情做了,退休了,儿女不在身边,哎呦我要学佛学打坐,那叫做修行啊,那叫做活见鬼,你没得事情做了,不打坐干什么?对不对?就要在那个最痛苦烦恼中,这个修行叫做修行了。能够解脱痛苦,青年同学们注意哦,经验告诉你们。你们优哉游哉饭吃饱了,没有事情,既不敢跳舞,又不敢到西门汀去逛,坐咖啡馆嘛怕花钱,然后到这来,哎呦,唯识论啊搞搞,这个不叫修行。这是一种乐的享受的一种。这个不是修行,修行要在烦恼中修,那才叫修行啊。
            “不发业者。是无记故”,有时候,你觉得,我这个人一天到晚,一个人一天啊,修道人,既没有烦恼,也没有痛苦,诶,你生活呢,诶,我有退休金啊,诶,我爸爸妈妈给我的呀。那干嘛呢,现在暂时休息休息,有没有思想呢,没有思想,吃饱了饭没有事,这种叫“不发业者”,既不能为善更不能为恶。你说他是善人吗?他不是善人,他没有作恶的本事,你说他是恶人嘛?他也不是恶人,恶不起来。不发业者,也用不着修行,这些人无记中,就是竟日昏昏醉梦间,就是这样的人生,这不叫做修行。


            6楼2019-06-26 09:56
            回复
              “彼皆容与苦根相应”但是以佛的眼光看起来,不管是“任运贪痴”,注意哦,“任运烦恼”,或者是无记无明,都属于苦根相应。都叫做苦。他是属于苦的范围,不属于乐,你不要看一个人**,**也蛮苦。就是苦根相应。苦的根根。唯识有二十二种根,这个根根。习气烦恼,心理的根,修行要把这个根拔掉。眼根耳根,鼻根,身根,这五种根,意根,这个思想,六种根。男根女根,男女的观念忘不掉,等等,有二十二种根。这二十二种根,不能拔脱了,根都没有烂掉,没有拔掉,没有化掉,说有道修行没有用的,那不是,所以唯识了解了以后,你才晓得自己修行,现在我做功夫到什么程度,你说我会打坐,气脉流通有什么用?那在身根上转嘛。这个身体要烂的,有一天你没有身体了,你道到哪里去了?那个不叫做道了。懂了吧?道不在这个身体,但是真得道啊,这个身体自有转化的,二十二根都变了,是这个道理。
              那么“瑜伽论说。若任运生一切烦恼。皆于三受现行可得”瑜伽论,弥勒菩萨说,我们人生一切众生,自然的任运生出一切烦恼。所谓烦恼啊,这个心理状况,随时在痛苦快乐,或者是昏昏迷迷的,不痛苦也不快乐中。“现行可得”,现在的心理状况。
              “若通一切识身者。遍与一切根相应”这个所谓烦恼,感受,“通一切识身者”,哪一切识身呢?就是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一切识身者,“遍与一切根相应”,一切根,我们刚才大概报了一下,有二十二种根,将来这个本书下面会讲到的。现在,希望大家不记了,一记呀,搞乱了。大概晓得,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根,记得的啊,男根,女根,等等,命根,这个生命,这些等等的,一共有二十二根。那么这个根啊,二十二种根,详细的解释很不同,譬如说就三种来讲,所以研究佛学,就是真正研究佛学就难了,譬如说,男根,女根,命根,这三种解释又不同。男根呢,是男人的生殖器,在戒律上,女根是女性的生殖器,那么说这算是命根?不算命根。这是生殖器官,命根呢,诶,生殖器官的那个神经,最细微的地方。譬如学密宗啊,学道家的啊,讲丹田,海底,我们学针灸的叫玄关,气海,那些地方是命根,这个命根又不同,有形的命根,还有无形的命根,又不同了,所以这些都是解释起来,学佛学都要了解,佛学是个科学,分析起来很麻烦的。现在给大家大概介绍到这个样子。这就是刚才讲到“遍与一切根相应”。
              “不通一切识身者。意地一切根相应”,有些心里的作用,不通与一切识身,生理上就没有了,有一部分,心理作用,纯粹心理的,这个是“意地”第六意识啊当中的一切根啊,有关联的。
              所以,“杂集论说。若欲界系。任运烦恼。发恶行者。亦是不善。所余皆是有覆无记。故知三受各容有四”。他说所以《杂集论》这本佛经上讲,我们有许多的心理作用,哪怕你在学佛修行,是属于欲界的心理,叫做“欲界系”,譬如我们经常碰到学佛的人,学到很多,哎呀,我呀,吃素吃了十年了,念佛拜佛拜了二十年,你看我现在还生这种病,你这个话,一听蛮有道理。因为我接触的面比大家多一点,不止佛教界,有许多人说,老师啊,我现在信佛了,不信基督教了,哎,我说你信得蛮好,为什么要改变啊?因为我对宗教平等平等,你信宗教总叫你做好事,改变很奇怪。不是啦,我信了二十年基督教都不灵呐。我说为什么?诶,求什么都求不到,上帝不帮忙,诶,我最近念观世音菩萨,倒蛮好。我说好嘛好嘛,那你就信佛了,你说这种心理是什么心理啊?拿佛学来看,欲界心理。他学佛信教是做生意。格老子我都信你信了二十年了。啊,你都不帮我忙啊,他就是这个道理啊,那是学道吗?哦,菩萨原来专给人家帮忙的呀?所以这样一来,我自己不敢做菩萨,那忙死了。那两个人打架都来拜菩萨,你要帮我忙,把他揍死了,这一边说,你要帮我忙,这个是坏蛋,你要害他,这菩萨究竟帮那一边呢?这是功利思想,一般人学佛学道都是功利思想。大家要检查自己心理啊。所以我常常说,佛法是空法,学空。大家的心理呀,以有所得心,求一个无所得的法,佛法是无所得,本空。背道而驰。这个矛盾的,你何必学佛学道呢?你如果我学了佛,身体会健康,不生病,那做不到,照病不误。那么我何必信佛?诶,谁叫你来信的?你去信病好了。你就是信佛生病,不信佛也生病,这个同佛法是两回事。那么你说我信佛了以后,因此无病,那也并不一定是佛不佛的问题。那是你心理的转化,一切唯心造,这佛法。那么你要把这个搞通。所以唯识论就是解释一个:若人欲了知,千万记住啊,唯识就是《华严经》这个偈子。“三世一切佛”什么是佛,佛就是心,这是佛经上《华严经》,“若人欲了知”你们如果要了解,什么是佛,“三世一切佛”,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佛,阿弥陀佛也好,释迦佛也好,“应观法界性”,你应该了解什么是佛,“一切唯心造”,心就是佛。你信佛还不如信你的心。那么现在解释,这里研究佛学是做什么?研究自己的佛,研究自己的心,你把这个研究通了,可以学佛了,不然的话,我看,平常我说笑话,我说真话,有人说,哎呀,老师我学佛,我说我看佛在学你,绝不是你学佛。我说佛正要拜你为师。那都是功利注意的思想来学佛的,那背道而驰。所以《杂集论》这本佛经也讲了,“若欲界系。任运烦恼。发恶行者。亦是不善”你心理思想有一点欲望,欲望就是贪痴、有所求,痴就是没有智慧,贪就是有所求。以有所求的心,求不到就烦恼。求到了也烦恼,求到是喜,也是烦恼。“任运烦恼”,有此心理再变态,发恶行的,“亦是不善”,也叫做不善。
              “所余皆是有覆无记”除了欲界里头任运烦恼,再增加作恶以外,其他的都属于有覆无记,昏昏迷迷过一辈子,糊里糊涂过一辈子,“有覆”迷住了,自己呀,没有明心见性以前,就叫做有覆,就是盖住了。无记,都在昏迷中,叫做无记。其余的心理都在有覆里头。
              “故知”所以人生的境界,我们现在人生讲享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故知三受各容有四”就包括这四种,善,不善,有覆,无记”,这四种,在这个范围。这一段特别讨论的仔细。《成唯识论》我们也冷静的看看,为什么玄奘法师在这个里头集中那么多的佛经资料,跟我们讨论那么多,这就是人生,真正人生哲学。也真正在学佛。人生不过是这样,苦、乐,非苦非乐。这个就是人生。一切众生,我上次讲过,有个共通的目的,不但是人,离苦得乐。求乐。为什么你要努力发财呢?努力做事?我想去赚两个钱,买一栋房子,买了房子,诶,那就享受舒服的多了,舒服就是乐。我想如何如何都是求乐。不但我们,连狗都想求乐。你看那个狗到热的地方,那舌头吐的多长。他赶快钻个阴凉地方,离苦求乐。那个蚂蚁看到雨来了,赶快爬高,离苦求乐。众生共通的目的,离苦求乐。什么是真正的乐?这就要认清楚了。这才是学佛。所以呀,极乐世界,常乐我净,毕竟清净寂灭才是究竟之乐,是无漏之乐。无苦就是乐,不苦当然是乐了,还有个乐就是苦。就是逻辑的很清楚的道理。所以这一段,讨论的很清楚。修行的道理。
              “或总分五”,还没有完呢,还有一个学派,这个学派不是普通大学里头哦,都是修道的这些大阿罗汉,高人哦,佛的大弟子们。
              “谓苦。乐。忧。喜。舍”,这五根,这是二十二根里头拿出来,人生境界的,苦,痛苦,乐,快乐,忧,至于忧啊,我们人生啊,所以中国人,我常提这个话,这两句名诗,我们从小会背的。“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人生境界都是如此,活了一百年,三万六千天,一年三百六十天,一年三百六十四天,多一点,六十五天吧,“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就是这个帐我常常算的,青年同学们记到,算算帐看,六十年,假使做一辈子你算算,三十年在床上过去、睡了,夜里要睡,去了一半,只剩三十年,四五岁以前还在无记中,莫名其妙。后来十几年是老化中,昏头昏脑,眼睛也看不见了,中间剩下来只有四五年,四五年三餐饭一吃,大小便一拉,真正人生活到不过一年多的时间还不到,你算算这个帐,你现在用电脑啊,你们仔细算啊,所以人生没有什么道理看,所以以那么短暂的一个生命,赶快把握自己生命的根本,那你不要认为我后面还有好多年,后面好多年,越老越昏头,有什么用呢?年轻不懂事,越老越昏头,所以我讲人生境界,我常常告诉你们青年同学,人生啊,来生我要发个愿,做什么,一辈子做人家的儿女,一辈子做人家的学生,最舒服了,没有钱,伸手就好,儿子问老子拿钱是伸手要的,站到来要的。这个太太,先生问太太拿钱,先生们拿钱是坐到来要的,等到当父母问儿女们要钱,永远跪到来要哦,所以这个人生境界就是如此而已。赶快修行,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人生就在五种境界,苦。乐。忧。喜,很多,舍也很多,抛弃了,抛弃了,你看诗人的境界讲到了,苏东坡的诗作得多美呀,“事如春梦了无痕”,人生的境界,过去了的事,就像春天做一个梦一样,你想再回转来找那个梦,一点影子都没有了。(完)


              7楼2019-06-26 09:56
              回复
                唯识167(下)
                所以“人似秋鸿来有信”,苏东坡的诗,上面一句啊,“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就是苏东坡的名句,的确是好,后面再也做不出来了。做的出来也不行了,已经给他做过了,再不能重复了。那就是偷他的了,你看,人生就是这样,这就是舍,那过去了就过去了。所以古人说,你看这个古人很多的话呢,蘧白玉说过,宋代那个皇帝,这个赵匡胤的弟弟,赵匡胤当了皇帝,这个宋高宗,“五年五十方知四十九之非”他活了五十岁的时候讲的话,大概皇帝做生日,皇帝做生日,他的感慨,“五年五十方知四十九之非”,其实这一句话是孔子那个朋友,魏国那个宰相,蘧白玉的话。这个皇帝也重复一道。人生多过了一年,年纪长大一年,回向过去的错,才知道错了,现在你活了二十岁,才知道十九岁以前都错了。很多的错是脸想想都红,到了二十一想想二十岁以前,脸又红起来了。五年五十方知四十九之非呀,这个错啊,就属于舍,人生境界,所以“苦。乐。忧。喜。舍”。
                “三受中苦乐各分二者”,那么这个苦乐忧喜舍,把他归纳又归纳,叫做三受,苦乐非苦非乐,但是这个里头呢,又分成两种呢。
                “逼悦身心相各异故”,为什么有时候分析那么详细,有时候又可以笼统归纳呢?他说根据两个理由,这种心理的状况所发生。“逼悦身心相各异故”有时候压迫生理的难受,有时候压迫感受生理的身体的难受,有时候心理的难受,他每一种难受与快感的现象是不一样。不能笼统,所以唯识学家最反对学禅宗的人,禅宗一般的人笼统,唯识学家骂他们,笼统真如,颟顸佛性。笼统,马马虎虎,酱油跟醋两个差不多,什么都是,他不能差不多,拢统真如,颟顸佛性,(这个笼啊,不是这个笼,人字旁边一个拢。)他一般人讲禅,有许多人说,学佛学道根本不要研究经典教理,只要打坐做功夫就行,那你完全走错了。叫拢统真如,颟顸佛性。你搞不清楚嘛,好的境界坏的境界差不多,你分别不出来了,没有智慧。所以学佛是智慧之学,他这里,唯识呢,所谓叫法相。他每个现象到他前面,那没有办法,那叫做科学,白的是白的,黑的是黑的。白的跟黑的这一半是灰的。你不能黑的跟白的差不多,白的跟黑的差不多。差不多差的很大。就不能笼统。所以呀,“三中苦乐各分二者”,三受当中,苦乐分成,因为逼悦,“逼”是压迫,“悦”是快感,“身心相各异故”。
                “由无分别有分别故”你看起来好像无差别,差不多,你说差不多里头啊,界限很大。有分别。
                “尤重轻微有差别故”重的烦恼,诶,有时候人生不找一点烦恼来,不大好过诶。人生偶然还要找一点烦恼来烦烦呢。才觉得有味道。轻微烦恼可以哦,重烦恼就吃不消了。你说人有时候无聊起来,还是要找一点烦恼啊,你去搓搓麻将啊下个棋啊,可以,不要赌钱输了打起架来,这个麻将搓的没有道理了。那就是轻微呀,“尤重轻微有差别故”。
                “不苦不乐不分二者。非逼非悦相无异故”,所以有时候,不苦也不乐,那么这个不分开呢,因为不苦不乐啊,还勉强可以不分,他不压迫身心,也没有使身心特别有快感。这个“相无异故”这个现象没有两样,因为他无可分别,“平等转故”,他是同转的,这个平等转,这个道理啊。好我们今天暂到这里,因为下面连到,一路下来就很长了,中间断了又不大接的上。(完)


                8楼2019-06-26 09:56
                回复
                  唯识168(上)
                  现在我们《成唯识论》第195页,已经讲到这个受阴境界,同心的作用,所谓受阴就是五阴里头,色受想行识,这个受,就是我们感受,感觉这个受啊,感觉方面同心理关系。
                  “诸适悦受”现在是第195页,第二行,“五识相应。恒名为乐。意识相应”,他说这个,我们人啊,感觉到这个很舒服,说很享受很快乐的,使我们心理有喜悦,这种感觉,那么最重要就是前面五识,眼耳鼻舌身,前五识跟他关系最密切,最相应了,那么我们普通就叫做快乐,叫恒名为乐,这个快乐舒服的感受,是要注意啊,前五识的关系最密切,眼睛看的,耳朵听的,眼耳鼻舌身体,那么这个受啊,同意识有关联,我们心理上第六意识跟他两个相应,有关联的,所以这个受,感受,都是,前五识,第六意识。
                  “若在欲界。初二静虑。近分名喜。但悦心故”,这个在欲界,就是现在我们人都在欲界中,欲界中,一切都是感受,贪图的境界,舒服的,感受啊,这个感受呢,那么我们修道的人,有没有这个舒服的感受呢?是有的,是初禅的境界,同二禅的境界,所以初禅就是一切学佛学道,这个功夫,我们普通中国话讲,功夫的那个境界,怎么样叫初禅二禅呢,大概在座很多同学已经很熟练了,你们有些新的同学,只好再提,初禅,这个禅分四禅,就是佛学的归类,四禅,也叫四禅八定,八种定的境界,那么初禅,初禅离生喜乐,初禅是系心一缘,离生喜乐,上面有一句话啊,就是说,这是个原则性的。譬如学佛的人,或者修道的人,不管做什么功夫,就是把身心意志集中到某一个观念,譬如有些人念咒啊,有些人念佛啊,有些人觉得空掉了,空也是一个东西,也是一个观念,或者有些人修光明啊,有些人修各种各样,很多啊,总而言之,最初做到这个心理思想,什么都宁静了,只在一个情况连续不断,一个情况超越时间空间的,这个叫系心,把心拴住,一缘,一样东西啊,系心一缘。把心拴住,心念拴住一个东西上。或者是光,或者是定,譬如说,像我们现在打坐的,感觉到身体上气脉通了,一下在丹田了,一下在头部了,这不叫做系心一缘,这在变动,这不是定,要系心一缘止于一点,也叫做止。停止了,凝定停止在一点上了。做道家功夫,做密宗啊,显教啊,念佛啊,都是一样,就是只有一个佛号,其他没有了,停止了,这叫初禅的系心一缘。系心一缘还没有到初禅境界,慢慢进步到达离生喜乐,自己功夫深了,有分离的现象。就是自己好像超越了这个肉体,好像超越了这个物质,对我没有多大的障碍。都超越了,这些超越开了以后呢,离开了。并不是不能回来,好像外界东西没有关系。譬如我们普通讲的一个人最喜欢听功夫做到了寒暑不侵,不怕冷,不怕热,保暖没有关系,饱饿也没有关系,吃也可以,不吃也可以,睡也可以,不睡也可以,那么这种现象呢,快要到达离开物质世界了的范围,这个离是这个意思。等到可以离开物质离开肉体,肉体对我没有多大障碍了,慢慢再生出来一种喜乐,一种快乐,就是离生喜乐。初禅,这是拢总的。这里,在初禅的境界,整个做到那已经很困难了。几乎还没有人可以到达。


                  9楼2019-06-26 09:56
                  回复
                    到达了二禅呢,更进一步了,二禅呢,也就是系心一缘没有变动,只有一个字变动了,定生喜乐,更宁静了,这个定到什么境界呀,那就很难讲了,太多了,定的境界。这个生理心理都不是现在我们打坐的现状.譬如说,有些人说返老还童,他把这个人的生命老态把他停止了,很缓慢的衰老。死亡是大家生命应有的现象,他把这个死亡的来临啊,慢了。延伸了,可以活的很长了。这也是种定的道理。是一切都把他定住了,所以有定的境界,再发生喜乐,这叫初禅、二禅,也叫初地、二地。
                    那么这个,初禅是初地的境界,二禅就是,这个同菩萨次第没有多大关系,这叫三界九地,欲界色界无色界。换句话说,到达初禅,已经在欲界的最上层,快要进到色界了,二禅已经是色界境界,可以脱开欲了。这个物质世界的贪欲脱开了,譬如说饮食男女,就是我们这个欲界的,所谓孔子讲的“大欲存矣”,“饮食男女”,是这个欲界里最重要,最基本的。到二禅这个境界,已经摆脱了这个,并不需要了,另外进入更升华的一个境界去了。
                    所以,这个初地,二地等等,在三界里头分九地。就是四禅八定,也叫九次第定。现在我们的本题,就是快乐的感受,苦乐忧,是心里头有忧愁,苦乐忧喜这四种现象,有时候叫五种,舍,舍就是把他一切抛开了,这四种或者也可以叫他五种现象,这都是所谓感受的范围。
                    现在讲,我们这个欲界呢,“初二静虑”,初禅二禅,禅定的境界里头。“近分名喜。但悦心故”,那么这个快乐的,同我们现在一样感觉到快感的,这个成分轻了。有个什么成分比较多呢?喜,高兴,等于穷人得到宝一样,一天在笑。所以我们有时候看,有些修道学佛的人,有一点点感受,清灵,空灵的境界,自己就神经一样,笑眯眯的。一个人没有事也会笑起来,这是当然一个现象。这种现象你不要认为他发神经了,叫“近分名喜”就是这四个字。接近喜悦的成分,很接近,成分虽然不大,接近喜的境界。所谓喜的境界,“但悦心故”,这个时候就是心理觉得非常高兴。所以一个人自己坐在那里,或者我们一个人得意的时候,一个人坐在房间里,自己都会笑起来,是悦心,心里高兴,这个叫做喜。那么这个喜也属于乐的境界。好,现在我们要讨论,唯识为什么要讲这个喜跟乐都属于感受的范围,就是说到达了天人境界,比我们不同,他的感受不同,那么喜多,喜代表了我们欲界里头的所谓享受的快乐,他升华了。
                    “若在初二静虑根本。名乐名喜。悦身心故”那么我们刚才看到过,初禅、二禅都是离生喜乐,定生喜乐。就是说初禅,二禅,静虑就是禅,玄奘法师翻译啊,用静虑两个字,就是采用了《大学》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所以干脆他就用静虑,静虑的道理啊,就是正思维。就是八正道的正思维。那么由此我们注意,所以学佛修道打坐入定,不是麻木不仁的,有一个正思维,也叫做正念。有个观念,不过系心一缘了,所以正念正思维。所以初禅,二禅,这个静虑在这个定当中根本呢,那么刚才我们看到过初禅,离生喜乐,二禅,定生喜乐,这个喜乐的境界,喜是心理上,乐,乐好像是生理上,那么我们普通一般现在修道,都想打通气脉,打通气脉,况且很不容易真正的通了。真正通完了气脉是干什么呢?忘掉身体上的苦受,没有痛苦的感觉,譬如打坐腿也不麻了,身体也不涨了,哪里也不痛了,也不要昏沉,也不会昏沉了,不会需要睡眠了。他永远都是一个状态凝定了,气脉通了,真正通完了,不过是忘身,生理的感觉,没有像我们一样,一下舒服,上午好,下午不好了。晚上好了明天又不好了,今天感冒啊,明天流鼻涕啊,这些都没有了,就忘掉了身的痛苦了。所以叫做这个到了禅定初禅二禅中的生理,他永远在乐,乐什么呢?这个乐的成分、很轻,没有肉体的障碍,我们现在肉体障碍很大,这个乐的境界呢,你也不要另外去想象,我们不要另外去想象,宁肯修道,修道以后会乐的不得了,那你发疯了,这个就是庄子讲一句话,你就懂得一个真正什么叫快乐。无苦便是乐。没有痛苦就是快乐。庄子怎么讲呢?他说“忘脚履之适也。”,我们穿鞋子,新鞋子买来穿,最舒服的鞋子还是要脚上穿到鞋子的感觉。如果是这个鞋子快要穿破了那个时候啊,我们忘记了有鞋子也忘记了脚了,这个时候的鞋子是最好的。可是好的时间不多,因为鞋子已经快要破了,又要重新买了。所以庄子说“忘脚履之适也”忘记了脚,我有没有脚在走路,就是鞋子最舒服的时候。等于一个衣服啊,穿的破了,穿的是舒服,而且胆子也大了,想躺一下就躺一下,做睡衣也可以,做抹布也可以,下厨房也可以。不过舒服是舒服啊,衣服快要完了,又要做新的了,新的穿上很拘束啊,就坐在公共汽车上也生怕你把我弄脏了,也躲啊,让啊,很难过。人所以被衣服穿了。不是人在穿衣服。新衣服有这样的可怜。那么“忘脚履之适也”适就是舒服了。舒服就是快乐,什么是快乐?没有痛苦了,就是快乐。所以叫做乐,是这个东西。另外,就是得定了,另外还存在有一种快乐的感觉,这已经不叫做定了,对吧,这已经不是系心一缘了,是我在打坐,又觉得很舒服,是起码有两样心在用,真正得定系心一缘。所谓得乐,没有生理障碍了,没有寒温保暖,昏沉散乱这些障碍没有了。这是乐,所以名乐名喜,也心里很欢喜,很高兴。我们之所以不高兴啊,老是讲人生大部分不高兴的事,都是为了怕什么?活了一辈子啊,每天的时间99%都是为他在繁忙,为自己忙,自己本来没有我嘛,很少。所以喜乐这个名称,是等于说生理的愉悦,心理的愉悦就叫做喜乐。


                    10楼2019-06-26 09:57
                    回复
                      再进一步就是感受方面,“若在第三静虑。近分根本名乐。安静尤重无分别故”,到了第三禅定的境界,我们三禅,普通的研究,什么叫三禅定呢?离喜得乐,还是系心一缘,没有喜悦的境界,所谓喜悦境界,因为心来,心起,才有喜悦,到了这个时候,没有心喜的感觉了,所以怎么样是真正的得乐呢?第三静虑,第三静虑讲功夫啊,已经是气住脉停了,一般普通的呼吸没有了,心脏血已经流通宁静了,这是第三静虑的境界。所以“近分根本”这个禅定的根本比较相近的,这个乐的境界是什么?就是下面的“安静尤重”比初禅二禅的安静啊,更安静。“又”就是更安静。安静的境界非常重,“无分别故”,那么无分别什么?也没有觉得什么快乐不快乐。当然没有痛苦就是乐,开始还有点欣喜的感受,所以功夫到了三禅天,禅定的境界,这个感受已经习惯了,习惯了没有觉得什么了不起,无分别心了,苦乐中间没有分别了,他是纯乐了,这个关于这个乐的心理。受,我们这个受是唯识学,感受啊,分四部分到五部分,苦乐忧喜,大致上分这四部分,归纳性的,有些做五部分,加一个字“舍”,一切能够撒的开,抛掉了,丢开了,叫做舍。现在苦受没有提啊,刚才先解释我们所谓感受方面,生理心理上,感受,什么叫感受,这个情形叫感受。尤其提到普通的感受还不算数,提到做功夫修行的感受,初禅,二禅到三禅。
                      现在讲到“诸逼迫受。五识相应。恒名为苦”,现在什么叫做苦呢,所谓苦,我们的感受有压迫感,对我们生理心理经常有一种逼迫的这种感受,压迫感。这个压迫感,“五识相应”,譬如我们看灯光,灯光太强,我们眼睛难过,这个好难过啊,难过就是轻微的苦。重一点苦啊,流眼泪了,太痛苦了,难过加重了。譬如灯光太暗了,那么看不见也很难受,难过是难过,难受是难受,真正的写中文啊,同样,难过难受是一个意思?两样意思,难过和这个难受,中间差别,是两样的。我们普通讲话是随便讲过去了,严格一分析,用逻辑来分析,心理意识状况两样。
                      譬如我们灯光暗淡很难受,也是轻的一种苦,所以苦的情形啊非常多,现在讲总原则,对我们生理心理有压迫感的,五识就是眼睛耳朵,譬如我们两个手把耳朵蒙住,蒙个三分钟很难过,这是非常难过,气通不了,里头嗡嗡嗡响,变成苦受了。假使有时候我们在飞机上,气上来,到高空,或者是这个空气不好啊,氧气不对啊,耳朵马上闷起来了,这个时候,现在飞机设备好了,过去我们觉得很难过了。唯一办法只有咽口水,两个手赶快把耳朵蒙住,把气压一下,然后咽个口水把气下去,耳朵又听见了,不然完全蒙住了。那个蒙住也是难受,都是痛苦。所以他同五识,眼耳鼻舌身互相关联很大,这种情形,总定一个名称叫做苦,很苦的,身心不舒服。
                      “意识俱者。有义唯忧。逼迫心故”,那么进一步说,“意识俱者”,这个五识身相应,就是压迫感来叫做苦,这就是前面,前个,心理作用的前奏,眼耳鼻舌身五个作用的,这个感受叫苦。第六意识能够思想,能够知觉,没有多大关系。有一点关系,证分,有一点关联,如果“意识俱者”,有一种痛苦,不但是眼耳鼻舌身感觉到痛苦,我们这个思想上,意识上,也跟到很痛苦,这个苦是什么?“有义”,有一派的说法,“唯忧”,是忧,忧愁那个忧,就是第六意识的了,当然了,我们现在欠了人家钱,今天下午三点半,银行关门了,结果我们还有500万没有送进去,支票今天已经退票了。明天想办法,不晓得送了票据研究所,坐牢是肯定了,就是500万还了,还要受罚金,这个痛苦,心理的忧愁,是这个,比方了,在钱财。比方我们自己晓得身体检查,说哎呀,我有什么病了,或者说,拿我来本身讲啊,譬如说,医生如果告诉我,你有癌症了,当然癌症他不一定会死,他可是这个心理上的这个忧,恐怖,那个癌症那个忧愁,这种不但是前面五识眼耳鼻舌身痛苦啊,意识,第六意识更痛苦。就叫做忧,忧的道理啊,就是不但对生理有压迫感,心理也有压迫感,那跟到各种心理现状,生病快要来了,失眠啊,头痛啊,胃口不开,饭吃不下啊,那跟到把你忧死了,有些人在忧烦中,是忧死了,很严重的,所以他是一种苦。
                      “诸圣教说。意地慽受名忧根故”,“诸圣教说”就是一切佛经上的教义。“意地”,第六意识,我们心理思想,“戚”悲戚,这个戚字有一点悲,解不开,所以我们这个,你们读儒家的书,不晓得现在中学里头有没有,我不知道了。这个孔子在《论语》上讲,分析,人家问他说,君子小人之辩,这两个心理的情况。孔子讲,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完)


                      11楼2019-06-26 09:57
                      回复
                        唯识168(下)
                        (这个戚字不过没有这个竖心旁。)现在我们本书有个竖心旁,同一个字,用法同样的。“君子坦荡荡”心境光明磊落,痛快的很,没有什么了不起。有些人虽然明天癌症要死了,就是明天支票退了票了,今天高兴还是在高兴。古人有些修养,像我们历史上记载,好多读书人有这个修养,明朝像这几位文学家,像倪云林这些名画家,大文学家,家里穷的明天饭在哪里不知道,晚上看到月亮好,端个凳子,泡杯茶,坐在月亮下头看月亮,还作诗啊,他高兴的很。太太是气急了,就告诉他,你呀,还在看月亮,明天早晨都没有米做饭了。你还有什么高兴的?他说现在几时啊?太太说现在夜里呀,早上有没有稀饭吃啊,说你好笨,他把太太骂一顿,这也是坦荡荡的一种。你不要看哦,你以为傻,这个心境修养不容易哦。下一个钟头痛苦是下一个钟头的事,格老子我现在有半个钟头舒服是我现在的事。有些人就是莫名其妙有这个气派的。也很了不起呀,也很值得欣赏的人。如果有学问有修养,一切看得开了。你们生死来也不过如此。天大的事情也不过如此,我们中国人有句俗话,讲的,天塌下来还有头挡住呢,头上还有个帽子呢,慢慢来不要紧。那真是坦荡荡。小人啊,这个小人不是人大谓之大,人小谓之小,这个小人,人小谓之小人,那我当然也是一个标准小人了,个子又小。这个小人跟君子的区别,修养,人品的区别的代号。
                        所以人不要养成心境常戚戚,一点芝麻大的事,在心里放不开觉得难过,这就是小人的境界。戚戚,戚戚的意思啊,忧愁之貌,忧愁现状,状态,一点事情都解不开,就是戚戚。刚才我们讲了半天,就是解释本书“意地慽受”,这个“慽”字的道理。慽就是孔子所讲的常戚戚这个戚。我们这个第六意识上,有些人,无事都在忧闷的状态,所以搞久了以后,眉头上都皱拢了,眉毛皱拢了。看相的一看,哎呀,先生啊,你的心量放大一些,看相很会讲话的。不好意思说你心量太窄了,这样就得罪人了,看相一百块钱拿不到了,哎呀,先生啊,你前途无量,不晓得是黑暗啊,无量要会听了,传音差一点就是没有亮光了。你前途无量,不过呢,心地能够再放宽呐,哦,后福就无穷了。后福无穷,究竟穷不穷就不知道了。反正他讲的好听,那么你懂得就晓得,自己眉头经常都皱的。所以我们读古书,像我们小的时候,念书啊,这个儿童读物啊,我经常向你们提倡的,《增广贤文》这本书,我们小的时候都会背啊,很多啊,这个“平生不做皱眉事”(平生不做皱眉,把眉头皱拢来,不做皱眉事,)就是说,人家,刚才讲到朋友家里没有米了,问你借500块钱买米,你心里,口袋里有3000块,500块都舍不得,人家问你借钱,那个眉头皱成,哎呦,我都穷的要死,你没有米啊,我还没有面呢。所以不借,明明晓得,但是钱不肯借,是皱眉的事,“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这个人啊,譬如说某人讲到某人,老汪讲到老王,那么老张一听,在旁边咬牙,牙齿一咬,恨的那个样子,你讲他,咬的切齿,为什么给人家恨成这样子呢?因为自己做的皱眉事太多了,每一件事情做的使人家头痛了。皱眉事使人头痛,所以人家一提到老汪提到老王啊,那牙齿就咬上了,恨死他了。“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世界上没有咬牙齿恨你的人。一切在自己的做人。这也是讲到“戚戚”的现象。小人会常戚戚。


                        12楼2019-06-26 09:57
                        回复
                          所以我们学了佛呢,更要知道,意地的慽受,我们心理思想上面一点事情都展不开,戚戚这种感受,“名忧根故”在佛学的归类,这个人就叫做忧。我们普通啊,写忧啊,愁啊,这个文学境界啊,老实讲没有好好去分析,而且尤其是文学境界了,大家都晓得,少年不识愁滋味呀,更上层楼,更上层楼。年轻人写文章都喜欢写个忧啊愁啊,忧成什么样子呢?愁叫什么面孔,他影子都不知道,是在文学上玩的。所以人到老年“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愁字都不愿意讲了。所以真到了愁字,故意读白字,只道”天凉好个秋”,好个秋天来了。下面那个心就把他拿掉了。心到哪里去了?心掉了。老掉了,就不敢想那个忧愁烦恼的事了。所以忧根就是这样“慽”字。
                          “瑜伽论说。生地狱中诸有情类。异熟无间有异熟生。苦忧相续”,我们人中,这个佛经讲的是合乎逻辑的,我们姑妄信之吧,也许我们地狱中来,可是忘记了。六道里头,假设生在地狱里头的众生,众生,佛经就叫做有情,有思想,有感情,这就是众生。“生地狱中诸有情类”地狱里头不一定都是人哦,有些生物,所以你看,我们真的你要研究地质学,挖开了看,有些生物啊,专门在地底下,泥巴下面,一见太阳就死了。换句话说,假设那些是地狱众生,我们把他挖开见了太阳,倒给他超生了。把他脱离这个苦海了,所以你研究生物就知道,我们白天这个世界上人类活动不算多,天一黑了,黑夜的世界有生命,所以“诸有情类”,那是佛经讲,所有微生物动物夜里出动的这个生命,比我们这个人类啊,不晓得多几千万倍。有许多生物,譬如蝙蝠是有名的,夜里要出来活动,白天要躲起来,因为他没有眼睛,靠感觉的。像地狱里头这些众生,“异熟无间”异熟就是果报,他的果报在地狱中受罪,等于我们在人世间坐无期徒刑的人,坐那个牢,又不同了,同一般犯人都不同了。做的更深一点,很不容易见到了。这个异熟这个果报,无间,没有间断性的,在干什么?在受罪,就叫做地狱,所以“有异熟生”,他的生命,受这个果报,苦忧相续,随时随地在痛苦中,生理在痛苦中,感受;他的心理,随时随地在忧,忧愁中,这就是地狱众生。


                          13楼2019-06-26 09:57
                          回复
                            哎呀,其实,有些人问,地狱真有没有?我说你又何必问这个呢?真有?同你也没有想干,你也没有去,有了怎么样,你坐在这里替他哭啊?你说没有?我又不能随便告诉你没有,地狱,我说现在你不要看,下地狱去到地狱,地狱天堂都在人间,只是我们不留意,你去看看社会上有许多人,依我看来,我们经常讲啊,尤其告诉年轻人,同学们,不要忘记了,不要过分的享受,就在台北市,就在这个社会,走几步路,好多人都在地狱境界里。而且我们过惯了以后,半天不开冷气,哎呦,好热哦,没有冷气。哎呀,我说我们当年还冷气呢,什么气都没有看见,拿个纸扇那么扇两下,把衣服拉开,好舒服哦,那比冷气还舒服,做在大太阳下,那些劳苦的人,看到一个树影子,一坐下,凉水一泡,一身汗,哎,那个享受啊,好像上了天堂一样,现在半天没有冷气就过不了了。消福报啊,在我们那个观念来看,你们太可怕了,其实这个街上多少人,没有冷气,那些平房里,我站在楼上随时一看,有些人,他就在那个痛苦的地狱,这里还看不到,台北很多的,到处都是,有许多人,地狱就在人间。
                            你再到医院去看看。你再到股票市场去看看,你看那个股票跌了,好多人坐在那里,还泡杯咖啡,那个两个眼睛,那就活活的下了地狱。有时候,我到那个中山堂前面那个股票市场,我说你们不要来啊,这个里头又是天堂又是地狱,要你进去看看,那个本来想发财,一听到股票跌停板了,那个气得,人就是那么,那个眼神都脱了。这就是地狱,你说地狱在哪里?就在自己这里都有。所以在地狱中的众生啊,记住啊,“苦忧相续”。所以这个就是地狱境界。
                            “又说”,就是佛经上说,“地狱寻伺忧俱,一分鬼趣。傍生亦尔。故知意地尤重慽受。尚名为忧。况余轻者”,佛经上又说,地狱里头寻伺这两个是代表心理的境界,心理的思想,我们喜欢找一样东西,这个心理思想永远不停,就像波浪一样,所以散漫,寻。伺,有时候思想想,思想太疲倦了,傻里呱唧在那里,好像愣住了。我们常说,这个家伙好楞,那个发愣就是伺。北方话讲发愣,南方话讲发呆。台语讲什么?(kongoo,大概是吧。我的台语不标准的)。那个就是伺的状态。所以寻者,地狱里头你说,地狱众生有没有思想,只有痛苦?还是有,还是有寻有伺,但是他同我们思想啊,不同,他是思想,现在我们怎么能够少苦,哎呀,只要不苦就好了,等于我们这个,假设我们犯了罪。带到手铐,带到脚镣,大家都把这个走出来,两个脚走路有限度,只能这样走,现在还好,在古代还带一个木栅,方方一个,方桌子的一个东西一样,就架住这里,脖子这里,也只能看到这样,那很苦,手还拷起来,脚上,这里还带着那个枷锁,这个时候,你的这个罪啊,还在研究唯识了?还在四禅定?什么鬼都不想了,阿弥陀佛,只有想到托佛,托到这个板难受,哎呀,哪个人能够帮我把这个板拿开,松一点点就上了天堂一样,这个时候的思想是这个。等于我们饿了以后啊,思想不管什么烧饼馒头了,酸了的,臭了的,拿来给我吃一口都舒服。这个时候,那个就是天堂。所以天堂地狱的境界,苦乐是比较来的。所以我们觉得人生的修养东方文化,人都不要过分了。过分了,苦乐是心理比较来,人能够喝一杯茶,有一个地方坐到,和到来还可以吹吹牛,已经蛮舒服了,到了那个境界都没有,就很痛苦了。所以,中国文化,不管道家佛家儒家,三家一样,告诉我们一个人生的修持,知足常乐,把握现实,知足常乐是什么?就是把握现实,把握到现实这一下,我们在在座有个板凳坐也不错,不一定沙发。有沙发的时候也可以,没有沙发,再没有椅子,地下也不错,等于我们海边人讲笑话,我讲过几次的,我们海边有个人说,赶船,那个古代呀,我们小的时候,那个交通工具呀坐船,这个南方啊,坐船这个人拼命赶,赶到了,等于赶公共汽车一样,赶到旁边这个船啊,快要开了,挤满了,说不行了,不行了,你等到下一趟,下一趟过去过来好几个钟头,这个人死死哀求,哎呀做做好事啊,我有要紧事啊,你就给我挤上一点,而且我人又瘦,大概同我一样,然后他说,你不晓得,在有一点给我坐一坐就好,我的屁股尖的,只有一点点的地方就好,他那么讲的可怜,大家觉得蛮好笑,好吧好吧,大家挤吧,让他挤上来,他老兄挤上船来啊,大家还没有坐好,他就躺下来了,给大家骂起来,你这个人啊,不能做好人,人不能做好人,你自己讲自己屁股尖的,所以给你上船。咦,他说我先打了招呼,屁股尖的怎么坐得住嘛。所以当然要躺下来。虽然这个是笑话,这个笑话我从小听了,印象很深,年纪越大,越觉得古人啊,老辈子讲的笑话,深度很多。一层一层,这就说明人生好几个层次在里头,你看这个笑话,还是挖苦人的,有好几个人生哲学的层次在里头啊,我们先休息一下,现在我们躺下来休息。(完)


                            14楼2019-06-26 09:58
                            回复
                              唯识169(上)
                              刚才讲到地狱境界,“寻伺忧俱”,所以地狱里头受苦罪的,他的思想,这个感觉随时在忧愁中,“一分鬼趣”鬼道同地狱道是六道里头不同,鬼道是鬼,鬼道是非人,譬如我们普通讲,人死了变成鬼,不一定,人死了,所谓中有身,中阴身,拿佛学来讲。中有,就是说这个生命离开了,另一个生命,等于我们搬房子一样,这个房子搬出来,新房子没有找到,中间在漂流这一段,叫中阴身,中间阴境的,也叫中有身。善人没有,大善人没有中有身,一死就升天,恶人,大恶人没有中有身,一死下地狱或者转入别的道。中有身或是大概我们会有吧。不好不坏,又不聪明又不笨。说你是好人嘛,不像,说你坏蛋嘛,也不至于,中间的,可能有中有身,中有身七天一个生死,这个不是鬼,七七四十九天一定转生,转生六道里头,转成鬼,是一种道,鬼道。我们叫人类,另外有种生命叫鬼类。鬼类是非人,非人是有些有形,有些是无形,有些有色,有些是无色。所以我常常说,譬如在广西贵州西南边疆一带,有一种鬼道里头叫魈,山魈。山上的,是鬼,鬼道(鬼字旁,这个山魈),咱们江南一带的五通,台湾大概没有吧。譬如狐仙啊,狗啊,狐狸修成仙,那不算鬼道,那是阿修罗道,这个鬼道啊,山魈是鬼道,山魈,像我亲自看到过脚印,没有见到过。山魈脚印跟我们相反的,我们脚是那么长前面,他后跟在前面,倒转来的。他要给你看见,看见,不给你看见我们也看不见,他同人的社会一样,也有家庭,也有婚嫁,也有什么,所以我们讲人真坏啊,我们还在那个贵州广西云南边疆那一带,人呐,世界上最坏就是人,人会骗鬼,山魈经常上了人的当,山魈他也过年,他也婚嫁,有时候他来呀,到乡下山边嘛,他来了,几个过来了,那个样子啊,怪里怪气的,那当然,三分不像人,七分不像鬼啊。他就给你比手势,话也不会讲,比手势。借锅子,大锅啊,家里办喜事啊,要借大的铁锅子,借去了,乡下人最愿意借东西给他了。借给他假的,锅子拿纸做的,外面糊了,哦,他拿去做饭,一点啊,纸一点哦,烧掉了,他很讲信用,不敢再来借,到别的地方借,但是他过几天,他要背一个很大的锅来还给你。所以纸锅就骗他的真锅。你看人多坏啊,人会骗鬼,实际上这个鬼怕人啊,这是真的,山魈。但是他要是发现了你人是骗他的,那你不得了了,你赶快逃吧。那个瓦啊,房子啊,自然飞掉了,你人睡在床上啊,两夫妻睡在床上,以前人都有帐子的,诶,这个帐子一下飞上去了,光的,然后抬到床四面转,你也看不见什么东西抬起转,那你把你吓死去,那山魈也是鬼类。这鬼属于非人,那我们所看到鬼,那个并不一定是中阴的灵魂,那么鬼道他能够知道前生吗?能够知道,过多久,几生的事情知道,不是真的神通,所以“一分鬼趣”“趣”就是这个道,趋向的这个趋。“傍生”旁生**,说鬼道里头,旁生,他这个旁生没有人旁的,就是旁生,横的,他这个生,像我们这个,背脊骨站起来走路,是人道,**道,背脊骨是横起来走路的,所以叫旁生。这个旁趣,**道里头,鬼道里头,同地狱道,这叫做下三道,下三道啊,都是忧俱,随时在痛苦里,所以他,你看没有思想,他没有时间有思想,没有闲暇,痛苦的没有闲暇了,等于我们生病在医院里,极痛的病,只有叫哎呦哎呦,一天叫到晚,没有时间啊,你说你念佛吧,他不骂你就好,格老子,我叫哎呦都来不及,还有时间念佛啊?他会这样答复你的。他这痛苦是密切连到的。只有忧俱。
                              所以有此,你了解“故知意地尤重慽受”,所以这种,这个意识思想里头,悲戚烦恼这种痛苦的感觉叫做忧愁。
                              “况余轻者”,其他呢,轻重的不同。
                              “有义”,有另一派学理的研究,“通二”,他是都通的。
                              “人天中者。恒名为忧”,不但是人道,地狱道,天人有一部分也有痛苦,烦恼的。“人天中者。恒名为忧”,叫忧。


                              15楼2019-06-26 09: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