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古代史中台州可谓是历经沉浮。秦朝第一次实现天下大一统时台州名义上属于闽中郡,实际上仍处在越族自据不听命于朝廷的状态中。到了西汉初年,台州成了东瓯国的一部分,仍不在朝廷的统治范围内。直到汉武帝时期东瓯国在与闽越国的战争中态势不利“国民”被迫迁往江淮地带,汉朝大军进驻东瓯国并在当地设立回浦乡,台州才开始正式进入华夏文明的圈子里。三国时期台州地区不断地设郡立县,逐渐摆脱了汉武帝之前处于“蛮夷之地”的状态。隋唐时期随着后来远传日本的佛教天台宗祖庭国清寺的建立和以天台山为终点的“唐诗之路”文化的兴起,台州迈入了自己在古代史当中的辉煌时期。南宋年间离国都如此之近的台州迎来了自己的鼎盛时期,成为了朝廷的辅郡,以天台人贾似道为首的台州籍朝廷命官牢牢地把持着朝中的军政大权。可惜好景不长,随着南宋的灭亡,台州也退出了中国历史的舞台。元代的民族歧视、明代的倭寇之患、清代的海禁迁移令台州大伤元气。至民国时期以及建国以来的前30年,台州在全国乃至全省的历史中居然销声匿迹了——除了台风来袭期间能让台州“名噪一时”以外,有谁会去关心这么一个毫无存在感的地方呢?直到2009年甬台温铁路通车前,台州还是浙江大陆唯一一个不通铁路的地级市。所以说自元代以来,台州闭塞了数百年(特别是北三县,台州南部还有温黄平原和港口海运作依托,北三县就是彻头彻尾的穷乡僻壤了)。直到改开以后大批台州人联手温州人一起“走出去”打响“浙商”的名号成为全省仅有的两个外出人口破百万的地级市之一(另一个自然是温州),台州才逐渐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
当今一个事实是在省内,“杭州”、“宁波”、“温州”、“绍兴”这些地级市的名称常可用来指代该市的城区,台州却没有这种概念。台州人口中的“台州”都是指从天台到玉环的这么一大个大市范围,从不用来指代某一片城区,这在省内很罕见。与之相对应的,台州下属各县的人去当今的台州城区基本都会说“去椒江”而不说“去台州”。这种现象有利有弊,弊处在于在台州市内缺乏一个具有高首位度的核心区域把各县凝聚在一起,使得各县心怀鬼胎一盘散沙,少部分三门人闹着并入宁波就是铁证;利处则是出了台州市,台州人之间认同感非常强烈,并不会因为经济、政治地位等方面差异彼此产生隔阂,加上台州话的特征词汇非常明显,一个天台人哪怕听不懂温岭话也能从方言中判断出对方是台州人,这些都大大拉近了在外台州人之间的距离。
台州文化区域可以分为三个亚区:
1.北三县(天台、三门、仙居)亚区
北三县占据着台州地区的大部分边界线,扼守着台州通往宁波、绍兴、金华、丽水的交通要道。在北三县是全市最靠近富庶的长江三角洲的区域的情况下,台州却把自己最贫瘠的一面展现给了对方,直接给外人以“台州是穷山恶水之地”的感觉。不过穷也有穷的好处,抗战时期浙江省受战乱影响最小的八个县台州北三县就占去其三(另外5个是文成、泰顺、景宁、庆元、淳安)。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得北三县民众把所谓的“台州式硬气”发挥到了极致,宗族械斗事件历史上层出不穷。80年代改开后,“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北三县民众大量涌向邻近的长三角。在户籍人口只占全市25%的情况下,北三县的外出人口要占全市的40%!
2.中部核心(临海、黄岩)亚区
此处“黄岩”包括历史上属于黄岩县的椒江、路桥。蜜桔是这一带最具特色的土特产(涌泉蜜桔、黄岩蜜桔在全国都是很有名气的)。相对于给人以“凶神恶煞”之感的北三县,台州中部明显文雅了不少。作为1994年以前的台州府城,临海的文化底蕴在台州首屈一指, 江南长城和桃渚古城无不诉说着临海沧桑而又悠久的历史,“千年台州府,满街文化人”的氛围在台州地区可谓是首屈一指。1995年市府搬到椒江后,原黄岩县区域一跃成为全市的政治经济中心,但文化中心还是在临海。再看椒黄路,以海门港建城的椒江近百年一直就是台州对外交流的首要窗口,成为全市的行政中心后虽然有众多县市的不服,椒江还是稳健地迈在成为现代化都市的路上;作为“中国塑料日用品之都”,黄岩给了全国蜜桔以外又一张关于自己的名片。坐拥全市唯一一座机场的路桥充分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剑门港即将崛起成为台州中部的又一个海湾港。
3.东南沿海(温岭、玉环)亚区
太平话(温岭市区是太平镇)是本亚区的通用方言。相对于台州其它地方,本亚区明显多了一丝福建、温州的色彩:当台州西北部冬天经常闹雪灾时温岭、玉环却冰雪少见,从而让福州、温州的市树榕树可以在这里存活。玉环岛南部甚至就有闽南话、温州话的分布,玉环大麦屿港还开通了直航台湾的航线。本亚区也是台州海洋气息最浓重的区域,温岭石塘、玉环坎门的渔家文化都相当浓厚。或许是受遍布全世界的温州人的影响,台州东南沿海民众是台州人中最有魄力的,温岭人可以说是台州人中最大气的。历史上本区地处东瓯国核心区域,气候上又是台州最容易受到热带气旋袭击的区域,文化底蕴比不上台州中部,但正如温岭人林文祥所创建的“台州泰来高复学校”校名一样,近几百年特别是改开以来台州东南沿海民众否极泰来,把当地打造成了台州的又一个经济重心!
当今一个事实是在省内,“杭州”、“宁波”、“温州”、“绍兴”这些地级市的名称常可用来指代该市的城区,台州却没有这种概念。台州人口中的“台州”都是指从天台到玉环的这么一大个大市范围,从不用来指代某一片城区,这在省内很罕见。与之相对应的,台州下属各县的人去当今的台州城区基本都会说“去椒江”而不说“去台州”。这种现象有利有弊,弊处在于在台州市内缺乏一个具有高首位度的核心区域把各县凝聚在一起,使得各县心怀鬼胎一盘散沙,少部分三门人闹着并入宁波就是铁证;利处则是出了台州市,台州人之间认同感非常强烈,并不会因为经济、政治地位等方面差异彼此产生隔阂,加上台州话的特征词汇非常明显,一个天台人哪怕听不懂温岭话也能从方言中判断出对方是台州人,这些都大大拉近了在外台州人之间的距离。
台州文化区域可以分为三个亚区:
1.北三县(天台、三门、仙居)亚区
北三县占据着台州地区的大部分边界线,扼守着台州通往宁波、绍兴、金华、丽水的交通要道。在北三县是全市最靠近富庶的长江三角洲的区域的情况下,台州却把自己最贫瘠的一面展现给了对方,直接给外人以“台州是穷山恶水之地”的感觉。不过穷也有穷的好处,抗战时期浙江省受战乱影响最小的八个县台州北三县就占去其三(另外5个是文成、泰顺、景宁、庆元、淳安)。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得北三县民众把所谓的“台州式硬气”发挥到了极致,宗族械斗事件历史上层出不穷。80年代改开后,“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北三县民众大量涌向邻近的长三角。在户籍人口只占全市25%的情况下,北三县的外出人口要占全市的40%!
2.中部核心(临海、黄岩)亚区
此处“黄岩”包括历史上属于黄岩县的椒江、路桥。蜜桔是这一带最具特色的土特产(涌泉蜜桔、黄岩蜜桔在全国都是很有名气的)。相对于给人以“凶神恶煞”之感的北三县,台州中部明显文雅了不少。作为1994年以前的台州府城,临海的文化底蕴在台州首屈一指, 江南长城和桃渚古城无不诉说着临海沧桑而又悠久的历史,“千年台州府,满街文化人”的氛围在台州地区可谓是首屈一指。1995年市府搬到椒江后,原黄岩县区域一跃成为全市的政治经济中心,但文化中心还是在临海。再看椒黄路,以海门港建城的椒江近百年一直就是台州对外交流的首要窗口,成为全市的行政中心后虽然有众多县市的不服,椒江还是稳健地迈在成为现代化都市的路上;作为“中国塑料日用品之都”,黄岩给了全国蜜桔以外又一张关于自己的名片。坐拥全市唯一一座机场的路桥充分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剑门港即将崛起成为台州中部的又一个海湾港。
3.东南沿海(温岭、玉环)亚区
太平话(温岭市区是太平镇)是本亚区的通用方言。相对于台州其它地方,本亚区明显多了一丝福建、温州的色彩:当台州西北部冬天经常闹雪灾时温岭、玉环却冰雪少见,从而让福州、温州的市树榕树可以在这里存活。玉环岛南部甚至就有闽南话、温州话的分布,玉环大麦屿港还开通了直航台湾的航线。本亚区也是台州海洋气息最浓重的区域,温岭石塘、玉环坎门的渔家文化都相当浓厚。或许是受遍布全世界的温州人的影响,台州东南沿海民众是台州人中最有魄力的,温岭人可以说是台州人中最大气的。历史上本区地处东瓯国核心区域,气候上又是台州最容易受到热带气旋袭击的区域,文化底蕴比不上台州中部,但正如温岭人林文祥所创建的“台州泰来高复学校”校名一样,近几百年特别是改开以来台州东南沿海民众否极泰来,把当地打造成了台州的又一个经济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