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压箱底的旧文
写于17年国庆(也就是在16年开始备考的)
也许有些信息不适用于现在了,FYI啦~

不少朋友想了解MBA的备考事宜,趁着国庆假期我整理了下流水账,希望对大家有一点点帮助:
一、考试科目(满分共300)
a.英语(满分100分)
b.管理类综合(满分200分,数学75/写作65/逻辑60)
2016年国家分数A线总分165分,2017年A线总分170分,另外还有些学校是自主划线的。

二、学制
在职MBA,学制3年,周末上课
全日制MBA,学制2年,周一至周五上课
不同学校的授课语言也不尽相同:
-如暨南大学全日制为英文授课,在职为中文授课;
-中山大学全日制和在职班都有双语班(中英授课)和国际班(英文授课);
-而华南理工大学17届主要以中文授课为主,选择学校的时候最好事先了解清楚。
三、复习时间(7~12月)
7月
在闲鱼上花90块钱买了一套二手教材,也不知道能不能看得懂,毕竟有10年没学数学了(本科学商务英语,对文科生来说这是最大的障碍),逻辑也没学过,就想先试着看看书,看得懂数学的话就继续备考,看不懂就把教材再转卖出去哈哈,结果发现没想象中那么难,于是就下定决心认真去备考了。
8月
整个月基本都在准备提前面试的材料,当时还没决定好考哪所学校,就把广州综合实力前五、专业前五的学校都了解了个遍。每个学校的材料要求都不一样,准备起来特别麻烦。

印象最深的是由于工作比较忙,华南师范大学的论文是早上四点多起来写的,写完马上带着材料杀去学校参加面试,华南理工大学的面试是中秋回家两天后又急匆匆回到广州从高铁站直奔学校的。如果能事先选好一个心仪的学校而不用去好几个学校面试的话也是能省下不少时间和精力的。
结果是面试申请被中大岭院拒绝了两次(好伤心呜呜),所幸暨南大学(全英面试)、华南理工大学(中英面试)、华南师范大学(中英面试)都得了优秀,所以最后不去参加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提面了(PS: 最好先参加提面,这在接下来的备考中无论心理压力上或实际考核中都会有优势)。
9月
主攻数学,争取每天复习3小时,结合网课学习,每天的健身改成隔天去,学习时手机关机或断网。

10月
每天上班前复习1小时英语(同时备考CATTI翻译证),下班后复习数学,开始了解写作的题型,健身房停卡一个月。

11月
早上1小时英语+晚上开始了解逻辑题型(网课),参加学校模考,了解考试流程,分配好做题时间,一星期运动2-3次。
12月
参加学校第二次模考,年底特别忙所以下班后累得没什么心思看书了,24号终于结束了100多天寂寞难耐的挑灯夜战,开开心心考试去。
四、复试
2月份考试分数出来了,总分226分,比模考高了近60分,心安;

3月份国家线出来了,A线170分,心里偷笑2秒钟,不过也不敢掉以轻心,毕竟还有复试。
本以为复试只是个走过场而已,谁知道遇上了一个堪称史上最难考的考试:
-复试方案在考前10天左右发出,笔试考政治(研究生课本)、专业课(全英管理学试题),还有一个全英口语面试,当时完全没底气去参加笔试(后来得知政治得了全班第一,专业课倒数第二哈哈~);
-暨大的复试方案几乎是所有学校出得最晚的,其他学校的同学早已知道自己的录取结果或开始联系调剂了,我们还在惶惶不安中备考。继续复试or立即调剂以免没了名额,that’s a question;
-碰巧当时感冒发烧了好一段时间,好几次恶心吐完之后又继续硬着头皮拼了老命去啃课本,想想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五、录取
5月份,基本上所有事情都尘埃落定了,感觉自己非常幸运。
7月份,一整年的持久战过后终于收到梦寐以求的中国第一侨校的通知书了。

有朋友问我考试难么,我总是很不要脸地回答非常难。
难度在于30岁的你是选择继续工作、结婚生子还是重回校园;
在于打算放弃每月10号准时进账的工资来读全日制还是花费三年的每个周末来读在职班;
在于怎么从学校品牌和自身实力的配适度中挑选学校;
在于每天上班前是睡个懒觉还是选择看一小时英语;
在于下班后去参加朋友聚会还是一个人呆在房间死磕枯燥的知识点;

在于考完第一科是否还有勇气继续考第二科;
在于分数线出来后选择死守第一志愿还是果断放弃初心选择调剂;
在于一年的付出后终于收到录取通知书了而公司告诉你即将由你来创建国际部这个新部门,你是继续义无反顾地去读书、还是留在公司享受升迁的喜悦?
回想起这一切总会让人战战兢兢,每一个选择都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每一个都是关卡,一步错,步步错,稍微一不小心就和获取提前面试资格、通过提面、获取复试资格、获取拟录取资格、收到录取通知书、获取奖学金提名等小欣喜擦肩而过,最终便是改变了前进的轨迹。
六、感谢
在此特别感谢一路上支持和鼓励我的兄弟姐妹们。
没有L同学(考博二战ing)的鼓励和多次指点,我不会这么果断报考并顺利通过;
没有M先生下班后坐动车赶来广州带我去看了病又在第二天一大早冒着大雨回程上班去,以此作为送我30岁的生日礼物,或许当时节骨眼上的复试大坎也岌岌可危;
还有感谢考研路上遇到的热心研友的惺惺相惜:备考时和一个孕妇美眉一起参加提面,考上后遇到了刚刚生完娃的妈妈同学,还有儿子都十岁了夫妻双双上榜的律师朋友,一路走来励志典范和感动无处不在。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不忘初心,愿追梦人梦终圆。

2017.10.7
菜菜
写于17年国庆(也就是在16年开始备考的)
也许有些信息不适用于现在了,FYI啦~

不少朋友想了解MBA的备考事宜,趁着国庆假期我整理了下流水账,希望对大家有一点点帮助:
一、考试科目(满分共300)
a.英语(满分100分)
b.管理类综合(满分200分,数学75/写作65/逻辑60)
2016年国家分数A线总分165分,2017年A线总分170分,另外还有些学校是自主划线的。

二、学制
在职MBA,学制3年,周末上课
全日制MBA,学制2年,周一至周五上课
不同学校的授课语言也不尽相同:
-如暨南大学全日制为英文授课,在职为中文授课;
-中山大学全日制和在职班都有双语班(中英授课)和国际班(英文授课);
-而华南理工大学17届主要以中文授课为主,选择学校的时候最好事先了解清楚。
三、复习时间(7~12月)
7月
在闲鱼上花90块钱买了一套二手教材,也不知道能不能看得懂,毕竟有10年没学数学了(本科学商务英语,对文科生来说这是最大的障碍),逻辑也没学过,就想先试着看看书,看得懂数学的话就继续备考,看不懂就把教材再转卖出去哈哈,结果发现没想象中那么难,于是就下定决心认真去备考了。
8月
整个月基本都在准备提前面试的材料,当时还没决定好考哪所学校,就把广州综合实力前五、专业前五的学校都了解了个遍。每个学校的材料要求都不一样,准备起来特别麻烦。

印象最深的是由于工作比较忙,华南师范大学的论文是早上四点多起来写的,写完马上带着材料杀去学校参加面试,华南理工大学的面试是中秋回家两天后又急匆匆回到广州从高铁站直奔学校的。如果能事先选好一个心仪的学校而不用去好几个学校面试的话也是能省下不少时间和精力的。
结果是面试申请被中大岭院拒绝了两次(好伤心呜呜),所幸暨南大学(全英面试)、华南理工大学(中英面试)、华南师范大学(中英面试)都得了优秀,所以最后不去参加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提面了(PS: 最好先参加提面,这在接下来的备考中无论心理压力上或实际考核中都会有优势)。
9月
主攻数学,争取每天复习3小时,结合网课学习,每天的健身改成隔天去,学习时手机关机或断网。

10月
每天上班前复习1小时英语(同时备考CATTI翻译证),下班后复习数学,开始了解写作的题型,健身房停卡一个月。

11月
早上1小时英语+晚上开始了解逻辑题型(网课),参加学校模考,了解考试流程,分配好做题时间,一星期运动2-3次。
12月
参加学校第二次模考,年底特别忙所以下班后累得没什么心思看书了,24号终于结束了100多天寂寞难耐的挑灯夜战,开开心心考试去。
四、复试
2月份考试分数出来了,总分226分,比模考高了近60分,心安;

3月份国家线出来了,A线170分,心里偷笑2秒钟,不过也不敢掉以轻心,毕竟还有复试。
本以为复试只是个走过场而已,谁知道遇上了一个堪称史上最难考的考试:
-复试方案在考前10天左右发出,笔试考政治(研究生课本)、专业课(全英管理学试题),还有一个全英口语面试,当时完全没底气去参加笔试(后来得知政治得了全班第一,专业课倒数第二哈哈~);
-暨大的复试方案几乎是所有学校出得最晚的,其他学校的同学早已知道自己的录取结果或开始联系调剂了,我们还在惶惶不安中备考。继续复试or立即调剂以免没了名额,that’s a question;
-碰巧当时感冒发烧了好一段时间,好几次恶心吐完之后又继续硬着头皮拼了老命去啃课本,想想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五、录取
5月份,基本上所有事情都尘埃落定了,感觉自己非常幸运。
7月份,一整年的持久战过后终于收到梦寐以求的中国第一侨校的通知书了。

有朋友问我考试难么,我总是很不要脸地回答非常难。
难度在于30岁的你是选择继续工作、结婚生子还是重回校园;
在于打算放弃每月10号准时进账的工资来读全日制还是花费三年的每个周末来读在职班;
在于怎么从学校品牌和自身实力的配适度中挑选学校;
在于每天上班前是睡个懒觉还是选择看一小时英语;
在于下班后去参加朋友聚会还是一个人呆在房间死磕枯燥的知识点;

在于考完第一科是否还有勇气继续考第二科;
在于分数线出来后选择死守第一志愿还是果断放弃初心选择调剂;
在于一年的付出后终于收到录取通知书了而公司告诉你即将由你来创建国际部这个新部门,你是继续义无反顾地去读书、还是留在公司享受升迁的喜悦?
回想起这一切总会让人战战兢兢,每一个选择都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每一个都是关卡,一步错,步步错,稍微一不小心就和获取提前面试资格、通过提面、获取复试资格、获取拟录取资格、收到录取通知书、获取奖学金提名等小欣喜擦肩而过,最终便是改变了前进的轨迹。
六、感谢
在此特别感谢一路上支持和鼓励我的兄弟姐妹们。
没有L同学(考博二战ing)的鼓励和多次指点,我不会这么果断报考并顺利通过;
没有M先生下班后坐动车赶来广州带我去看了病又在第二天一大早冒着大雨回程上班去,以此作为送我30岁的生日礼物,或许当时节骨眼上的复试大坎也岌岌可危;
还有感谢考研路上遇到的热心研友的惺惺相惜:备考时和一个孕妇美眉一起参加提面,考上后遇到了刚刚生完娃的妈妈同学,还有儿子都十岁了夫妻双双上榜的律师朋友,一路走来励志典范和感动无处不在。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不忘初心,愿追梦人梦终圆。

2017.10.7
菜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