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地质事业的发展和矿产开发利用(公元1949—2000年)
一、地质矿产勘查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大同地区地质矿产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为适应国民
经济建设的需要,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地质科学研究向纵深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为全市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环境建设做出了贡献。
(一)基础地质调查
1.区域地质矿产调查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至六十年代中期,大同的区域地质调查主要是随着国家急需矿
产的普查而进行的。多以围绕对单一矿种进行的专门区域地质调查研究,以及针对某一地域进行的资源摸底调查。1957—1959年,山西省地质局二一七地质队率先开展了面积3286平方公里的《山西省北部大同—阳高一带1:20万区域地质测量》;1963年进行了面积441平方公里的《山西省灵丘南部1:5万地质测量》;1964—1966年进行了面积1182平方公里的《恒山东段1:10万地质测量》。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初期,随着山西省综合性的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按国际分幅逐幅进行。以山西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为主,完成了全省1:20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大大提高了基础地质研究程度。涉及大同地区的图幅包括大同幅、广灵幅、浑源幅、天镇幅、平型关幅、平鲁幅、凉城幅、张家口幅、阜平幅。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期,山西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配合各综合地质队,对成矿远景区进行了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完成了涉及大同地区的图幅有柏家庄幅、王庄堡幅、上寨幅、银厂幅、灵丘幅、落水河幅、王城庄幅、石家田幅、大营幅、神堂堡幅、望狐幅、荆庄幅、大临河幅、浑源幅、中庄铺幅、河头幅、东后子口幅、阳高幅、罗文皂幅、王官屯幅、新平堡幅、古店村幅。促进了地质研究和矿产勘查的全面发展。
2.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调查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至六十年代初期,原地质部907航空物探大队,对包括大同地区在内进行了1:100万、1:20万—1:10万航磁测量;1:2.5万航放伽玛测量。山西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在进行1:20万区调时顺便进行了1:20万地面放射性伽玛测量。八十年代初,原冶金部航测大队对灵丘、浑源部分地区进行了1:5万航磁测量。七十年代初期至八十年代中期,山西地矿局物探队完成了覆盖全市范围内的1:20万重力测量;阳高北山地区、恒山地区1:5万第一代区域地球化学土壤测量;其后完成了1:20万浑源幅、平型关幅、广灵幅第二代区域地球化学水系沉积物测量。同期,山西地矿局二一六地质队完成了1:20万张家口幅、凉城幅、大同幅、天镇幅区域地球化学水系沉积物测量。地矿部第九普查勘探大队对大同盆地进行了石油物探地震测量。
大量的区域物化探工作为区内地质研究提供了信息,为地质找矿提供了靶区。
3.区域水文地质调查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地矿、水利、水务部门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工作与勘探。最早始于农田灌溉供水水文地质调查与勘探,其后侧重于水资源勘探与评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建设的需要,区域水文地质调查与地震、地热、环境地质等方面互相渗透,逐渐形成以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规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地下水资源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对工程建设不利影响及其防治等。目前尤以山西地矿局1:20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山西省雁北地区1:20万综合水文地质图、1:20万综合地质水文地质测量、大同市平原区1:5万污染水文地质调查、1:5万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查为全面。
一、地质矿产勘查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大同地区地质矿产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为适应国民
经济建设的需要,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地质科学研究向纵深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为全市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环境建设做出了贡献。
(一)基础地质调查
1.区域地质矿产调查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至六十年代中期,大同的区域地质调查主要是随着国家急需矿
产的普查而进行的。多以围绕对单一矿种进行的专门区域地质调查研究,以及针对某一地域进行的资源摸底调查。1957—1959年,山西省地质局二一七地质队率先开展了面积3286平方公里的《山西省北部大同—阳高一带1:20万区域地质测量》;1963年进行了面积441平方公里的《山西省灵丘南部1:5万地质测量》;1964—1966年进行了面积1182平方公里的《恒山东段1:10万地质测量》。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初期,随着山西省综合性的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按国际分幅逐幅进行。以山西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为主,完成了全省1:20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大大提高了基础地质研究程度。涉及大同地区的图幅包括大同幅、广灵幅、浑源幅、天镇幅、平型关幅、平鲁幅、凉城幅、张家口幅、阜平幅。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期,山西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配合各综合地质队,对成矿远景区进行了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完成了涉及大同地区的图幅有柏家庄幅、王庄堡幅、上寨幅、银厂幅、灵丘幅、落水河幅、王城庄幅、石家田幅、大营幅、神堂堡幅、望狐幅、荆庄幅、大临河幅、浑源幅、中庄铺幅、河头幅、东后子口幅、阳高幅、罗文皂幅、王官屯幅、新平堡幅、古店村幅。促进了地质研究和矿产勘查的全面发展。
2.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调查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至六十年代初期,原地质部907航空物探大队,对包括大同地区在内进行了1:100万、1:20万—1:10万航磁测量;1:2.5万航放伽玛测量。山西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在进行1:20万区调时顺便进行了1:20万地面放射性伽玛测量。八十年代初,原冶金部航测大队对灵丘、浑源部分地区进行了1:5万航磁测量。七十年代初期至八十年代中期,山西地矿局物探队完成了覆盖全市范围内的1:20万重力测量;阳高北山地区、恒山地区1:5万第一代区域地球化学土壤测量;其后完成了1:20万浑源幅、平型关幅、广灵幅第二代区域地球化学水系沉积物测量。同期,山西地矿局二一六地质队完成了1:20万张家口幅、凉城幅、大同幅、天镇幅区域地球化学水系沉积物测量。地矿部第九普查勘探大队对大同盆地进行了石油物探地震测量。
大量的区域物化探工作为区内地质研究提供了信息,为地质找矿提供了靶区。
3.区域水文地质调查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地矿、水利、水务部门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工作与勘探。最早始于农田灌溉供水水文地质调查与勘探,其后侧重于水资源勘探与评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建设的需要,区域水文地质调查与地震、地热、环境地质等方面互相渗透,逐渐形成以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规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地下水资源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对工程建设不利影响及其防治等。目前尤以山西地矿局1:20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山西省雁北地区1:20万综合水文地质图、1:20万综合地质水文地质测量、大同市平原区1:5万污染水文地质调查、1:5万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查为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