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見了掌老師,我的生命就起了變化了。
民國五十八年,剛從台南師專畢業,被分派到台中山區逢甲國民小學服務 。遠離了母校,遠離了家鄉,我第一次深深感覺到前途的渺茫。幾天後,下山來購買米菜油鹽,回途中,在山邊看到一個涼亭下有七八個小孩子,有的坐著,有的站著,有的靠著柱子,正在讀書。仔細一聽,有的背論語,有的讀唐詩;和著下午的輕風和蟬鳴,語調清朗可愛。心裡激起一陣羨慕和訝異——這不是所謂弦歌之聲嗎?在這窮鄉僻壤間……難道我偶然踏進了仙境?向四周望望 ,記住了這個地點和那個涼亭的名字——顧亭。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8f9202ae4da98226b8c12b2fba83b97a/670f3efae6cd7b89fa07ba58012442a7d8330e8e.jpg)
顧亭
顧亭兩字及押日是于右任的草書墨寶
回到學校,迫不及待的問起這事。同事們異口同聲叫道:"啊!掌牧民先生!那是掌老先生教他們的!"接著:
"他是一個現代的“隱者”,平常很少出門。但常有達官貴人和青年人去訪他 。"
"聽說那些坐黑頭車來的都是他從前的朋友或部屬。青年們則都是去問學的。"
"他只喜歡教人讀書,卻很少說起他的來歷,所以他的身世,很少人知道。"
"聽說他是日本留學生,但從沒聽過他講一句日語,書架上也沒一本日文書。"……
同事們你一句,我一句的說,愈講愈神祕起來。我問:"那你們一定都跟他讀書囉?"只有一個楊老師說他去過兩次。因為那裡禮節很多,進門時要鞠一個躬,入了門,要向孔子像行三個禮,然後再向老師敬個禮才算週到。老師又都教人讀那艱深的古書,所以不敢去了。別人聽說如此,也都裹足不前了。但我真想去看看,那位同事就選了個週末帶我去。
老師住在山下,從小學到那裡要翻過三重山嶺,大約走上四十分鐘,屋子很古老,庭前有幾棵番石榴和一株梅樹。梅樹下有幾個青年正在下棋。那些人後來我都稱他們為學長。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d213f6428c26cffc692abfba89004a7d/86f2edcd7b899e516ae5bacf4ca7d933c9950d8e.jpg)
掌老師故居
那年掌先生才六十九歲,但看起來已經是八十歲的樣子。穿著白長袍,坐在沙發上,目光炯炯,臉上散發出一股奇逸高曠的神采,嚴肅中卻帶著祥和,就像想像中的古儒。屋內擺設很簡單,向門的壁上中間貼著一張至聖先師像, 旁邊掛著一個古色古香的木匾,題著"麗澤草堂"四字。右壁一列書籍,老師 就坐在書架前。他看見陌生人來,就站起來點頭微笑著招呼,直到我行完禮才坐下。
介紹過後,他問我來做什麼。我表明是來求學的。他很高興,笑著就問:"讀過四書嗎?"我回答"在學校裡都讀過了。"他要我舉幾章解說解說。我支吾了一陣子,才覺察到在學校裡讀的,只不過應付考試罷了,那能自由講說呢!竟找不出 一句話來說,正在尷尬,他和藹地說:"當然,你們怎麼能呢?不要緊,不要緊。"接著說:"四書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凡是中國人都應該好好去讀它。尤其讀古人重要經典,必須“辭熟”才能“義透”,最好能讀到八九分熟,隨時可以舉其辭。你去買一本,好好讀吧!"於是為我講了"學而時習之"一章,發揮得很廣遠,通於人生天地,彷彿把我的心直拉到雲霄上放著。從那天起,我才知道讀書並不是解釋和翻譯而已。
半個月後,我接到入伍召集令,去向老師辭行。他拄著拐杖送我出門。他行動已經不大方便了,但還是勉強一步步很踏實的走。我要去扶他,他一直說不必。請他留步,又不肯。一直送到馬路邊。我走了幾步;他叫住我,只吩咐一句:"要好好做人,好好讀書哦!"等到我走遠了,要拐彎時,忍不住再回頭看,看到老師還站在那裡,身子消瘦而脩長,戴著瓜皮帽,一襲灰色長袍,臨風輕擺,慈祥地對我揮手。
到了鳳山,我寫信給他,他立即回了一信,毛筆淡墨,寫在毛邊紙上,字跡工整古雅,那時老師寫字,手會發抖,很少寫信了。我一直珍愛著這唯一的墨寶。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25ff37cdc1fc1e17fdbf8c397a91f67c/55c570899e510fb36972f74cd733c895d0430c8e.jpg)
掌老師手稿,敬天修己
民國五十八年,剛從台南師專畢業,被分派到台中山區逢甲國民小學服務 。遠離了母校,遠離了家鄉,我第一次深深感覺到前途的渺茫。幾天後,下山來購買米菜油鹽,回途中,在山邊看到一個涼亭下有七八個小孩子,有的坐著,有的站著,有的靠著柱子,正在讀書。仔細一聽,有的背論語,有的讀唐詩;和著下午的輕風和蟬鳴,語調清朗可愛。心裡激起一陣羨慕和訝異——這不是所謂弦歌之聲嗎?在這窮鄉僻壤間……難道我偶然踏進了仙境?向四周望望 ,記住了這個地點和那個涼亭的名字——顧亭。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8f9202ae4da98226b8c12b2fba83b97a/670f3efae6cd7b89fa07ba58012442a7d8330e8e.jpg)
顧亭
顧亭兩字及押日是于右任的草書墨寶
回到學校,迫不及待的問起這事。同事們異口同聲叫道:"啊!掌牧民先生!那是掌老先生教他們的!"接著:
"他是一個現代的“隱者”,平常很少出門。但常有達官貴人和青年人去訪他 。"
"聽說那些坐黑頭車來的都是他從前的朋友或部屬。青年們則都是去問學的。"
"他只喜歡教人讀書,卻很少說起他的來歷,所以他的身世,很少人知道。"
"聽說他是日本留學生,但從沒聽過他講一句日語,書架上也沒一本日文書。"……
同事們你一句,我一句的說,愈講愈神祕起來。我問:"那你們一定都跟他讀書囉?"只有一個楊老師說他去過兩次。因為那裡禮節很多,進門時要鞠一個躬,入了門,要向孔子像行三個禮,然後再向老師敬個禮才算週到。老師又都教人讀那艱深的古書,所以不敢去了。別人聽說如此,也都裹足不前了。但我真想去看看,那位同事就選了個週末帶我去。
老師住在山下,從小學到那裡要翻過三重山嶺,大約走上四十分鐘,屋子很古老,庭前有幾棵番石榴和一株梅樹。梅樹下有幾個青年正在下棋。那些人後來我都稱他們為學長。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d213f6428c26cffc692abfba89004a7d/86f2edcd7b899e516ae5bacf4ca7d933c9950d8e.jpg)
掌老師故居
那年掌先生才六十九歲,但看起來已經是八十歲的樣子。穿著白長袍,坐在沙發上,目光炯炯,臉上散發出一股奇逸高曠的神采,嚴肅中卻帶著祥和,就像想像中的古儒。屋內擺設很簡單,向門的壁上中間貼著一張至聖先師像, 旁邊掛著一個古色古香的木匾,題著"麗澤草堂"四字。右壁一列書籍,老師 就坐在書架前。他看見陌生人來,就站起來點頭微笑著招呼,直到我行完禮才坐下。
介紹過後,他問我來做什麼。我表明是來求學的。他很高興,笑著就問:"讀過四書嗎?"我回答"在學校裡都讀過了。"他要我舉幾章解說解說。我支吾了一陣子,才覺察到在學校裡讀的,只不過應付考試罷了,那能自由講說呢!竟找不出 一句話來說,正在尷尬,他和藹地說:"當然,你們怎麼能呢?不要緊,不要緊。"接著說:"四書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凡是中國人都應該好好去讀它。尤其讀古人重要經典,必須“辭熟”才能“義透”,最好能讀到八九分熟,隨時可以舉其辭。你去買一本,好好讀吧!"於是為我講了"學而時習之"一章,發揮得很廣遠,通於人生天地,彷彿把我的心直拉到雲霄上放著。從那天起,我才知道讀書並不是解釋和翻譯而已。
半個月後,我接到入伍召集令,去向老師辭行。他拄著拐杖送我出門。他行動已經不大方便了,但還是勉強一步步很踏實的走。我要去扶他,他一直說不必。請他留步,又不肯。一直送到馬路邊。我走了幾步;他叫住我,只吩咐一句:"要好好做人,好好讀書哦!"等到我走遠了,要拐彎時,忍不住再回頭看,看到老師還站在那裡,身子消瘦而脩長,戴著瓜皮帽,一襲灰色長袍,臨風輕擺,慈祥地對我揮手。
到了鳳山,我寫信給他,他立即回了一信,毛筆淡墨,寫在毛邊紙上,字跡工整古雅,那時老師寫字,手會發抖,很少寫信了。我一直珍愛著這唯一的墨寶。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25ff37cdc1fc1e17fdbf8c397a91f67c/55c570899e510fb36972f74cd733c895d0430c8e.jpg)
掌老師手稿,敬天修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