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唯一无法证明的事情,恐怕就是死后的世界,因为生命体死亡以后是无法复生的,也就是说生命体的死亡,是不可逆转的。既然,不能复生,那么,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鬼,就很难得到验证,无法验证的事情,就不能称之为科学。
人死了以后,为什么叫做“鬼”呢?鬼的本义其实就是“归”,人死后即是归,《说文解字》里有“人所归为鬼”的说法,《说文解字》关于“鬼”这个汉字的完整解释是:“鬼,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鬼阴气贼害,从厶。凡鬼之属皆从鬼。”这一段解释,基本上简短的概括了中国人心目中的“鬼”的含义。

中国古代绘画作品里的小鬼
在佛教未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是没有轮回转世的观念的,道教没有产生之前,中国人也没有长生不老的观念,在西汉以前的长达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人一直认为人死了以后,会变成鬼,生命到了阴间还会延续,并且他们还会关注人间的事情。
但是,这种鬼神观念,在先秦时期,还是有一定的变化的。
商人尚鬼,事事都要占卜,商人认为上帝是至高无上的主宰者,在中国古代,鬼和神是两个系统,《吕氏春秋》里说:“天神曰神,人神曰鬼。”人死之后是鬼,鬼比神要低一个等级,所以,历代商王死了以后,会到阴间陪伴天帝,中国古代的皇帝祭天,就是祭祀昊天上帝,昊天上帝其实就是中国上古时期“上帝”的概念,在祭天之时,皇帝的祖先也往往要陪祀昊天上帝,显示天神比人神要高一个等级。

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的玉皇大帝
商人尚鬼,事事都要占卜,但是,商朝却灭亡了,到了周朝,人们感觉到“天命靡常”,开始对“天命”有所怀疑,认为“天不可信”,因此周人更加注重“保民”,在“天命”的前提下,强调人事,即“敬天”、“保民”。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的鬼神观念,又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那就从“敬天”、“保民”转变为“民本”,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认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又认为“吉凶由人”、“妖由人兴”,天神的地位开始发生动摇,在“民本”思想的推到下,各个诸侯国开始废除商周以来的人祭制度,当时的士人也普遍反对上古时期遗留下来的人殉、人祭制度。这一时期,中国人的鬼神观念,可以用孔子的话来概括,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儒家对鬼神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既不否定,也不肯定,而是不论,不论的目的是为了注重人事,正如曾子所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佛教传入到中国以后,中国人有了轮回转世的观念,道教兴起以后,中国人则有了长生不老的观念,所以,西汉以后,中国人的鬼神观念又发生了变化,西汉以后形成的观念,一直延续到清朝。

《红楼梦》里贾宝玉游太虚幻境的场景
进入到近现代社会,随着科学的兴起,人们开始认为鬼神是不存在的,因为鬼神在科学上得不到验证,得不到验证的东西,并不能证明其真实存在。
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鬼神的问题,其实说到底,就是人死之后,会不会进入另外一个世界的问题,近些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有一些人已经可以体验到“死而复生”的感觉了,在古代,人只要是心脏停止跳动了,就意味着死亡,死亡之后,永远不可能复活了,别说心脏停止跳动,就算是呼吸停止了,也很难复活,现在随着心肺复苏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心脏在骤停之后,其实是可以复苏的,这就是所谓的“死而复生”,于是,在医学上就有了所谓的“濒死体验”。

欧洲中世纪绘画作品中关于天堂的描述
如何证明这个世界上有鬼呢?假如死去的人,重新回到人间,告诉大家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就可以证明这个世界上有没有鬼了。
人在接近死亡或者死亡之后,到底是怎样的体验呢?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越来越多的讨论,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人从“鬼门关”的边缘又回来了,于是,他们在经历了“死而复生”之后,就向人们讲述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还有的医生写了自己的著作,专门介绍“濒死”的体验,在1972年的时候,美国人卡里斯·奥西斯与冰岛人厄兰德·哈拉德桑还合著了一本名为《死亡时刻》的著作,专门介绍“濒死体验”。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濒死体验”的研究,并不是在20世纪70年代最先开始的,早在19世纪末就已经开始了,当时一位名为阿尔伯特·海蒙的瑞士地质学家,在经历了一次“死而复生”之后,开始对“死后”的世界产生了兴趣,于是,他就收集了30个案例,这些案例中的人都与他有着相同的经历,即经历一次“死而复生”,他发现95%的人在“濒死”之后会感觉到平静与快乐。
心肺复苏的应急措施
卡里斯·奥西斯的研究,其实是继续了阿尔伯特·海蒙的研究,当然,关于“濒死体验”的书籍,最著名的、影响力比较大的就是雷蒙德·穆迪博士在1975年写的《死亡回忆》,雷蒙德·穆迪是美国的一名医学家,同时也是一名哲学家,他从20世纪的60年代开始,用了近5年的时间,采访了很多经历过“死而复生”的人,获取了150个濒死体验的案例。
每个人在“濒死”过程中的体验是不一样的,但是,雷蒙德·穆迪发现了一个共有的“模式”,这些共同点包括:人在“死亡”的过程中,会听到医生宣告自己死亡;然后,会听到令人不安的噪音,并进入到一个长长的黑暗的通道,会发现自己脱离了躯体,以旁观者的视角看到医生在抢救自己;在另外一个世界,会看到死去的亲人和朋友来迎接他;感觉到温暖而充满爱意的“光”;最后,又不由自主的回到了现实世界。醒来以后,就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周围的人。
众多的“濒死体验”的著作所收集的案例中,人们的经历,基本上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人的躯体死亡之后,意识并没有立刻消失,而是会脱离躯体进入到另外一个空间,这个空间与人世间的空间是不一样的,没有具体的形态,只是一种意识的存在,或者说会感觉到另外一个躯体的存在,但是,这个躯体与现实世界的肉体是不一样的,只是一种存在而已,当人的意识进入到死后的空间,还会体验到爱与温暖,与此同时,很多濒死体验者,在濒临死亡之前,都会看到一种神奇的“光”,这种“光”非常人性化,让人感受到愉悦和爱,最后又不由自主的回到了现实世界,当回到了自己的肉体,于是就“复活”了。
当然,在美国,关于濒死体验方面的书籍,不仅仅只有《死亡时刻》和《死亡回忆》这两部,有很多的医生都写过这方面的著作。
尽管有很多人能清晰地描述“接近死亡”之时自己所看到的世界的样子,但是,“濒死”究竟是不是死亡,在科学家看来,仍然是一个疑问,也就是说“死而复生”,并不是真的“死而复生”,而是昏迷,人真正死亡以后,是没有办法复活的,生命体在死亡以后,是不可以逆转的。
既然“濒死”不是真正的死亡,那么,人们在昏迷之后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应该如何解释呢?科学家提出了很多种解释,有的人认为这和药物的作用有关,人体在服用了某些药物以后,会产生幻觉,大脑也会产生思维混乱,很多“濒死体验者”在医院里属于重症患者,要做各种各样的手术,为了不使病人感觉到疼痛,会注射大量的麻醉药,有些麻醉剂会让人产生脱离躯体的感觉,这大概就是这些人在昏迷之后会产生“灵魂出窍”的感觉的原因。
“濒死体验”还有可能与大脑的生理机制有关,人在“濒死”的过程中,大脑正常的工作会被打乱,打乱之后,就会产生错觉和幻觉,“濒死体验”中,所谓有的人在“死后”看见了一道白光,可能是因为大脑脑缺氧影响了视觉系统的工作,产生了错觉。
服用一些药物,不仅能使人产生幻觉,大脑内部释放的一些物质,也能使人产生幻觉,例如,我们在做运动的时候,会感觉到非常的疲劳,但是,为什么在疲劳之后,会有一种愉悦感和成就感呢?因为长时间的、连续的高强度运动,会刺激大脑产生内啡肽,内啡肽也被称为“脑内啡”,脑内啡会使人产生愉悦感,所以,有的时候,高强度的运动也会使人“上瘾”,很多人喜欢划船、滑雪、骑单车,“沉迷”于各种体育运动,就是因为高强度的运动能使人产生成就感和愉悦感,人在“濒死”的过程中,大脑可能会释放大量的脑内啡,会让人感动非常的平静和愉悦。
欧美人在体验冲浪运动
说到这里,我们会注意到一个细节,那就是众多的“濒死体验”的案例中,反复提到了“愉悦”和“平静”以及脱离躯体,可能很早的时候,人类就有这种体验了,在医学非常落后的原始社会,并不排除一些人会经历一次“死而复生”的感觉,所以,“濒死体验”在原始社会可能就有了,考古学家发现尼安德人会将死去的同伴埋葬在鲜花丛中,尼安德特人可能认为人死之后,会进入到另外一个世界,并且这个世界是平静的和美好的,所以才会将死者葬于鲜花丛中,对于他们来说,死亡并不意味着恐惧。
人死了以后,为什么叫做“鬼”呢?鬼的本义其实就是“归”,人死后即是归,《说文解字》里有“人所归为鬼”的说法,《说文解字》关于“鬼”这个汉字的完整解释是:“鬼,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鬼阴气贼害,从厶。凡鬼之属皆从鬼。”这一段解释,基本上简短的概括了中国人心目中的“鬼”的含义。

中国古代绘画作品里的小鬼
在佛教未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是没有轮回转世的观念的,道教没有产生之前,中国人也没有长生不老的观念,在西汉以前的长达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人一直认为人死了以后,会变成鬼,生命到了阴间还会延续,并且他们还会关注人间的事情。
但是,这种鬼神观念,在先秦时期,还是有一定的变化的。
商人尚鬼,事事都要占卜,商人认为上帝是至高无上的主宰者,在中国古代,鬼和神是两个系统,《吕氏春秋》里说:“天神曰神,人神曰鬼。”人死之后是鬼,鬼比神要低一个等级,所以,历代商王死了以后,会到阴间陪伴天帝,中国古代的皇帝祭天,就是祭祀昊天上帝,昊天上帝其实就是中国上古时期“上帝”的概念,在祭天之时,皇帝的祖先也往往要陪祀昊天上帝,显示天神比人神要高一个等级。

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的玉皇大帝
商人尚鬼,事事都要占卜,但是,商朝却灭亡了,到了周朝,人们感觉到“天命靡常”,开始对“天命”有所怀疑,认为“天不可信”,因此周人更加注重“保民”,在“天命”的前提下,强调人事,即“敬天”、“保民”。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的鬼神观念,又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那就从“敬天”、“保民”转变为“民本”,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认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又认为“吉凶由人”、“妖由人兴”,天神的地位开始发生动摇,在“民本”思想的推到下,各个诸侯国开始废除商周以来的人祭制度,当时的士人也普遍反对上古时期遗留下来的人殉、人祭制度。这一时期,中国人的鬼神观念,可以用孔子的话来概括,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儒家对鬼神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既不否定,也不肯定,而是不论,不论的目的是为了注重人事,正如曾子所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佛教传入到中国以后,中国人有了轮回转世的观念,道教兴起以后,中国人则有了长生不老的观念,所以,西汉以后,中国人的鬼神观念又发生了变化,西汉以后形成的观念,一直延续到清朝。

《红楼梦》里贾宝玉游太虚幻境的场景
进入到近现代社会,随着科学的兴起,人们开始认为鬼神是不存在的,因为鬼神在科学上得不到验证,得不到验证的东西,并不能证明其真实存在。
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鬼神的问题,其实说到底,就是人死之后,会不会进入另外一个世界的问题,近些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有一些人已经可以体验到“死而复生”的感觉了,在古代,人只要是心脏停止跳动了,就意味着死亡,死亡之后,永远不可能复活了,别说心脏停止跳动,就算是呼吸停止了,也很难复活,现在随着心肺复苏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心脏在骤停之后,其实是可以复苏的,这就是所谓的“死而复生”,于是,在医学上就有了所谓的“濒死体验”。

欧洲中世纪绘画作品中关于天堂的描述
如何证明这个世界上有鬼呢?假如死去的人,重新回到人间,告诉大家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就可以证明这个世界上有没有鬼了。
人在接近死亡或者死亡之后,到底是怎样的体验呢?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越来越多的讨论,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人从“鬼门关”的边缘又回来了,于是,他们在经历了“死而复生”之后,就向人们讲述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还有的医生写了自己的著作,专门介绍“濒死”的体验,在1972年的时候,美国人卡里斯·奥西斯与冰岛人厄兰德·哈拉德桑还合著了一本名为《死亡时刻》的著作,专门介绍“濒死体验”。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濒死体验”的研究,并不是在20世纪70年代最先开始的,早在19世纪末就已经开始了,当时一位名为阿尔伯特·海蒙的瑞士地质学家,在经历了一次“死而复生”之后,开始对“死后”的世界产生了兴趣,于是,他就收集了30个案例,这些案例中的人都与他有着相同的经历,即经历一次“死而复生”,他发现95%的人在“濒死”之后会感觉到平静与快乐。
心肺复苏的应急措施
卡里斯·奥西斯的研究,其实是继续了阿尔伯特·海蒙的研究,当然,关于“濒死体验”的书籍,最著名的、影响力比较大的就是雷蒙德·穆迪博士在1975年写的《死亡回忆》,雷蒙德·穆迪是美国的一名医学家,同时也是一名哲学家,他从20世纪的60年代开始,用了近5年的时间,采访了很多经历过“死而复生”的人,获取了150个濒死体验的案例。
每个人在“濒死”过程中的体验是不一样的,但是,雷蒙德·穆迪发现了一个共有的“模式”,这些共同点包括:人在“死亡”的过程中,会听到医生宣告自己死亡;然后,会听到令人不安的噪音,并进入到一个长长的黑暗的通道,会发现自己脱离了躯体,以旁观者的视角看到医生在抢救自己;在另外一个世界,会看到死去的亲人和朋友来迎接他;感觉到温暖而充满爱意的“光”;最后,又不由自主的回到了现实世界。醒来以后,就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周围的人。
众多的“濒死体验”的著作所收集的案例中,人们的经历,基本上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人的躯体死亡之后,意识并没有立刻消失,而是会脱离躯体进入到另外一个空间,这个空间与人世间的空间是不一样的,没有具体的形态,只是一种意识的存在,或者说会感觉到另外一个躯体的存在,但是,这个躯体与现实世界的肉体是不一样的,只是一种存在而已,当人的意识进入到死后的空间,还会体验到爱与温暖,与此同时,很多濒死体验者,在濒临死亡之前,都会看到一种神奇的“光”,这种“光”非常人性化,让人感受到愉悦和爱,最后又不由自主的回到了现实世界,当回到了自己的肉体,于是就“复活”了。
当然,在美国,关于濒死体验方面的书籍,不仅仅只有《死亡时刻》和《死亡回忆》这两部,有很多的医生都写过这方面的著作。
尽管有很多人能清晰地描述“接近死亡”之时自己所看到的世界的样子,但是,“濒死”究竟是不是死亡,在科学家看来,仍然是一个疑问,也就是说“死而复生”,并不是真的“死而复生”,而是昏迷,人真正死亡以后,是没有办法复活的,生命体在死亡以后,是不可以逆转的。
既然“濒死”不是真正的死亡,那么,人们在昏迷之后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应该如何解释呢?科学家提出了很多种解释,有的人认为这和药物的作用有关,人体在服用了某些药物以后,会产生幻觉,大脑也会产生思维混乱,很多“濒死体验者”在医院里属于重症患者,要做各种各样的手术,为了不使病人感觉到疼痛,会注射大量的麻醉药,有些麻醉剂会让人产生脱离躯体的感觉,这大概就是这些人在昏迷之后会产生“灵魂出窍”的感觉的原因。
“濒死体验”还有可能与大脑的生理机制有关,人在“濒死”的过程中,大脑正常的工作会被打乱,打乱之后,就会产生错觉和幻觉,“濒死体验”中,所谓有的人在“死后”看见了一道白光,可能是因为大脑脑缺氧影响了视觉系统的工作,产生了错觉。
服用一些药物,不仅能使人产生幻觉,大脑内部释放的一些物质,也能使人产生幻觉,例如,我们在做运动的时候,会感觉到非常的疲劳,但是,为什么在疲劳之后,会有一种愉悦感和成就感呢?因为长时间的、连续的高强度运动,会刺激大脑产生内啡肽,内啡肽也被称为“脑内啡”,脑内啡会使人产生愉悦感,所以,有的时候,高强度的运动也会使人“上瘾”,很多人喜欢划船、滑雪、骑单车,“沉迷”于各种体育运动,就是因为高强度的运动能使人产生成就感和愉悦感,人在“濒死”的过程中,大脑可能会释放大量的脑内啡,会让人感动非常的平静和愉悦。
欧美人在体验冲浪运动
说到这里,我们会注意到一个细节,那就是众多的“濒死体验”的案例中,反复提到了“愉悦”和“平静”以及脱离躯体,可能很早的时候,人类就有这种体验了,在医学非常落后的原始社会,并不排除一些人会经历一次“死而复生”的感觉,所以,“濒死体验”在原始社会可能就有了,考古学家发现尼安德人会将死去的同伴埋葬在鲜花丛中,尼安德特人可能认为人死之后,会进入到另外一个世界,并且这个世界是平静的和美好的,所以才会将死者葬于鲜花丛中,对于他们来说,死亡并不意味着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