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于阗国王尉迟胜率兵勤王,终老长安。尉迟胜请其弟尉迟曜继任国王,并担任安西节度副使(正使即为郭子仪的侄子、安西大都护郭昕),率各族军民继续守护西域。
唐德宗继位后,安西和北庭曾经和朝廷恢复了联系,时间大概在公元781年(建中二年)左右。唐德宗与西域恢复联系后,第一件事是给守军加官进爵,第二件事就是向于阗“求玉”。《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初,德宗即位,遣内给事硃如玉之安西,求玉于于阗,得圭一,珂佩五,枕一,带胯三百,簪四十,奁三十,钏十,杵三,瑟瑟百斤,并它宝等。及还,诈言假道回纥为所夺。久之事泄,得所市,流死恩州。”从于阗送给朝廷的贡品清单来看,安西都护府的心意可以说是非常深厚。这大批珍贵的和田宝玉不是朝廷花钱买的,而是安西都护府的孤军无偿进贡的!这些宝物,不仅是于阗国王尉迟曜对朝廷的敬意,也是安西大都护郭昕,以及数十万安西军民们“一心向大唐”的明证。这批宝玉的用途:带胯三百,正是为了供给唐朝官员们的身份标志;簪四十,奁三十,钏十这些,是为了唐德宗的后宫需要;玉圭一个,应该是安西大都护郭昕或于阗国王尉迟曜,单独进献朝廷表示忠诚的象征。
然而,太监朱如玉在顺利返回后,却编织谎言称半路遭回鹘人劫掠,将这一大批宝玉漂没,据为已有。案发后,居然逃脱了死罪,仅仅是遣送到广东恩平去了。
790年,北庭都护府陷落,安西都护府与内地消息彻底断绝,但尉迟曜仍继续坚守于阗。
和田出土的《唐贞元十四年闰四月四日典史怀□牒》,说明在798年于阗依然是唐朝的藩臣,用唐朝的年号。而出土的801年、802年的文物,汉文纪年为“巳年”和“午年”,于阗王纪年为第35年和36年,不用唐朝年号,说明798~801年之间,于阗已经被吐蕃占领,但尉迟曜仍然在位。推测尉迟曜和沙州(敦煌)的唐军守将阎朝一样,与吐蕃达成了有条件的投降协议,基本保全了境内的汉人居民人口和文化。吐蕃为巩固统治,也向西域移民,加强渗透。
9世纪中叶,吐蕃内乱势衰。848年,张义潮在沙州发动起义,吐蕃在河西、陇右、西域各地的统治遂告瓦解。于阗也在公元851年前后摆脱了吐蕃的桎梏。9世纪末叶,于阗开始和敦煌的沙州归义军政权交往。张议潮之侄张淮深继任沙州节度使,于阗王与张氏通信,自称“大于阗汉天子”,称沙州张氏为舅,从此双方交往十分频繁。曹氏归义军统治敦煌期间,和于阗的关系更加密切,两地使者、僧侣来往不断。曹议金把次女嫁给于阗王李圣天(尉迟婆跋)为后,李圣天第三女又嫁给曹议金之孙曹延禄为妻。所以,在敦煌莫高窟不仅有李圣天画像,还有“大朝大于阗国大政大明天册全封至孝皇帝天皇后曹氏”像,以及“大朝大于阗国天册皇帝第三女天公主李氏为新受太傅曹延禄姬供养”像。可见于阗国与沙州政权不仅是政治上的结盟关系,而且也在血统上结成了亲缘关系。
后晋天福三年(938年),于阗国王李圣天派遣一个很正规的使团,由检校太尉马继荣为正使,黄门将军、国子少监张再通为副使,殿头承旨、通事舍人吴顺规为监使,到达后晋都城汴京(今开封),向国主石敬瑭进贡,贡物有红盐、玉石、白氍、郁金香、牦牛尾等名贵土特产品,表示归顺之意。
同年,后晋使团回访于阗,于阗王李圣天前往迎接,热情款待。使臣高居诲看到,李圣天的穿着与中原无异。都城的宫殿皆向东开,名曰“金册殿”,有楼叫“七风楼”。李圣天用葡萄酒招待他,还有紫酒、青酒,“不知其所酿,而味尤美”。饭食拌以蜂蜜和奶酪,遵游牧习俗,但衣着则用布、帛,如同中原。都城有许多园圃花木,俗喜拜神鬼而又信奉佛教。李圣天的居处,常有紫衣武僧五十人列侍。其年号也依中原,时为同庆二十九年。其国实行州制,都城东南有银州、卢州、湄州,其南一千三百里处为玉州,东则为绀州,这可能就是唐代设毗沙都督府时,于阗所置之五州。高居诲使于阗时,这里仍沿袭唐代行政制度。都城建筑民风,更是一派东胜风范、中州景象。
高居诲也见到于阗境内还有一些吐蕃篷帐。吐蕃人常与于阗人互相劫掠攻击。李圣天在后晋使者面前,对吐蕃颇有责诮之言,并要求与晋朝订立联合对抗吐蕃的盟约。晋使张匡邺和高居诲返回时,李圣天派遣都督刘再异随行,向晋朝进贡玉印和美玉千斤,还有降魔玉杵等吉祥物
唐德宗继位后,安西和北庭曾经和朝廷恢复了联系,时间大概在公元781年(建中二年)左右。唐德宗与西域恢复联系后,第一件事是给守军加官进爵,第二件事就是向于阗“求玉”。《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初,德宗即位,遣内给事硃如玉之安西,求玉于于阗,得圭一,珂佩五,枕一,带胯三百,簪四十,奁三十,钏十,杵三,瑟瑟百斤,并它宝等。及还,诈言假道回纥为所夺。久之事泄,得所市,流死恩州。”从于阗送给朝廷的贡品清单来看,安西都护府的心意可以说是非常深厚。这大批珍贵的和田宝玉不是朝廷花钱买的,而是安西都护府的孤军无偿进贡的!这些宝物,不仅是于阗国王尉迟曜对朝廷的敬意,也是安西大都护郭昕,以及数十万安西军民们“一心向大唐”的明证。这批宝玉的用途:带胯三百,正是为了供给唐朝官员们的身份标志;簪四十,奁三十,钏十这些,是为了唐德宗的后宫需要;玉圭一个,应该是安西大都护郭昕或于阗国王尉迟曜,单独进献朝廷表示忠诚的象征。
然而,太监朱如玉在顺利返回后,却编织谎言称半路遭回鹘人劫掠,将这一大批宝玉漂没,据为已有。案发后,居然逃脱了死罪,仅仅是遣送到广东恩平去了。
790年,北庭都护府陷落,安西都护府与内地消息彻底断绝,但尉迟曜仍继续坚守于阗。
和田出土的《唐贞元十四年闰四月四日典史怀□牒》,说明在798年于阗依然是唐朝的藩臣,用唐朝的年号。而出土的801年、802年的文物,汉文纪年为“巳年”和“午年”,于阗王纪年为第35年和36年,不用唐朝年号,说明798~801年之间,于阗已经被吐蕃占领,但尉迟曜仍然在位。推测尉迟曜和沙州(敦煌)的唐军守将阎朝一样,与吐蕃达成了有条件的投降协议,基本保全了境内的汉人居民人口和文化。吐蕃为巩固统治,也向西域移民,加强渗透。
9世纪中叶,吐蕃内乱势衰。848年,张义潮在沙州发动起义,吐蕃在河西、陇右、西域各地的统治遂告瓦解。于阗也在公元851年前后摆脱了吐蕃的桎梏。9世纪末叶,于阗开始和敦煌的沙州归义军政权交往。张议潮之侄张淮深继任沙州节度使,于阗王与张氏通信,自称“大于阗汉天子”,称沙州张氏为舅,从此双方交往十分频繁。曹氏归义军统治敦煌期间,和于阗的关系更加密切,两地使者、僧侣来往不断。曹议金把次女嫁给于阗王李圣天(尉迟婆跋)为后,李圣天第三女又嫁给曹议金之孙曹延禄为妻。所以,在敦煌莫高窟不仅有李圣天画像,还有“大朝大于阗国大政大明天册全封至孝皇帝天皇后曹氏”像,以及“大朝大于阗国天册皇帝第三女天公主李氏为新受太傅曹延禄姬供养”像。可见于阗国与沙州政权不仅是政治上的结盟关系,而且也在血统上结成了亲缘关系。
后晋天福三年(938年),于阗国王李圣天派遣一个很正规的使团,由检校太尉马继荣为正使,黄门将军、国子少监张再通为副使,殿头承旨、通事舍人吴顺规为监使,到达后晋都城汴京(今开封),向国主石敬瑭进贡,贡物有红盐、玉石、白氍、郁金香、牦牛尾等名贵土特产品,表示归顺之意。
同年,后晋使团回访于阗,于阗王李圣天前往迎接,热情款待。使臣高居诲看到,李圣天的穿着与中原无异。都城的宫殿皆向东开,名曰“金册殿”,有楼叫“七风楼”。李圣天用葡萄酒招待他,还有紫酒、青酒,“不知其所酿,而味尤美”。饭食拌以蜂蜜和奶酪,遵游牧习俗,但衣着则用布、帛,如同中原。都城有许多园圃花木,俗喜拜神鬼而又信奉佛教。李圣天的居处,常有紫衣武僧五十人列侍。其年号也依中原,时为同庆二十九年。其国实行州制,都城东南有银州、卢州、湄州,其南一千三百里处为玉州,东则为绀州,这可能就是唐代设毗沙都督府时,于阗所置之五州。高居诲使于阗时,这里仍沿袭唐代行政制度。都城建筑民风,更是一派东胜风范、中州景象。
高居诲也见到于阗境内还有一些吐蕃篷帐。吐蕃人常与于阗人互相劫掠攻击。李圣天在后晋使者面前,对吐蕃颇有责诮之言,并要求与晋朝订立联合对抗吐蕃的盟约。晋使张匡邺和高居诲返回时,李圣天派遣都督刘再异随行,向晋朝进贡玉印和美玉千斤,还有降魔玉杵等吉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