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本: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郭店楚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恶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
帛书: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不善已。
1.这个“已”字很是困惑,很多译文把“已”通假作“矣”,可是无论是帛书还是楚简,后文都有“矣”字正字的内容,没必要偏偏只在这里用“已”通假。如果“已”有实意,那么翻译上又会出现很多种可能。
2.这个帛书中这个“訾”,如果视为“此”,那么帛书后文仍有“此”的正字。这里就又说不通了,如果用“訾”的字意,那么意思又有很多种。
结合上下文思想,是通过事例阐述事物(有无、阴阳、矛盾)对立、统一、互根、互为消长和相互转化的基本属性。然后教导执政者怎样执政才能长久,即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而弗志也,成而弗居也。以求“弗去”。这是一种符合事物规律的逆向思维。所以开篇第一句也必然为了诠释这一点。再结合三个版本,很明显通行本和郭店楚简是出自同宗,而通行本为了行文工整,做了少许改动。而帛书版的“訾”,和缺少的“之”,我猜想可能是传抄错误所致。不过也能解释的通。
所以最终我认为应该遵照郭店楚简版。“已”不应通假为“矣”,而应有其意,应是文言副词,太,表示程度。已,成也——《广雅》,或者解释为最终,都是到了一定的程度(将要质变)的意思。那么应该这么解释这句话: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是美的,是恶到了很大的程度;天下都明白了善,这是不善已经到了过分的程度。
那么帛书也可以这样解释,訾有1.衡量2.考虑3.放纵的意思。那么翻译上可以不悖文意。1.天下都知道美,做美的事,是恶到了过分的程度。都明白善,是过分的不善衡量出来的。2.……都明白善,想必是不善到了很大的程度。3.……都明白善,是不善已日久,到了很过分的程度。
意思都一样。
郭店楚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恶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
帛书: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不善已。
1.这个“已”字很是困惑,很多译文把“已”通假作“矣”,可是无论是帛书还是楚简,后文都有“矣”字正字的内容,没必要偏偏只在这里用“已”通假。如果“已”有实意,那么翻译上又会出现很多种可能。
2.这个帛书中这个“訾”,如果视为“此”,那么帛书后文仍有“此”的正字。这里就又说不通了,如果用“訾”的字意,那么意思又有很多种。
结合上下文思想,是通过事例阐述事物(有无、阴阳、矛盾)对立、统一、互根、互为消长和相互转化的基本属性。然后教导执政者怎样执政才能长久,即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而弗志也,成而弗居也。以求“弗去”。这是一种符合事物规律的逆向思维。所以开篇第一句也必然为了诠释这一点。再结合三个版本,很明显通行本和郭店楚简是出自同宗,而通行本为了行文工整,做了少许改动。而帛书版的“訾”,和缺少的“之”,我猜想可能是传抄错误所致。不过也能解释的通。
所以最终我认为应该遵照郭店楚简版。“已”不应通假为“矣”,而应有其意,应是文言副词,太,表示程度。已,成也——《广雅》,或者解释为最终,都是到了一定的程度(将要质变)的意思。那么应该这么解释这句话: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是美的,是恶到了很大的程度;天下都明白了善,这是不善已经到了过分的程度。
那么帛书也可以这样解释,訾有1.衡量2.考虑3.放纵的意思。那么翻译上可以不悖文意。1.天下都知道美,做美的事,是恶到了过分的程度。都明白善,是过分的不善衡量出来的。2.……都明白善,想必是不善到了很大的程度。3.……都明白善,是不善已日久,到了很过分的程度。
意思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