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吧 关注:51,153贴子:346,361

生命的故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Per aspera ad infinitum
——纪念一位朋友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10-29 20:23回复
    那还是好些年之前的事情。时间是一个初夏的中午,路边梧桐树的叶子已经很茂密了,但是天气还不算热。我与我的两个朋友——姜澜与程晓晓夫妇——在学校边的一家餐厅里见面。我记得他们兴奋地嚷嚷着,争先恐后地想要告诉我程晓晓已经怀孕的消息。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自己在那个时候似乎曾留意到程晓晓幸福洋溢的脸上透着一种不自然的苍白。但是我没有在意,就像个傻子一样。就在我们说话的时候,我接到了一个电话。有人想要和我谈一谈,是非常要紧的事情。
    等回到学院的时候,我被直接领进了生物系的小会议室里。学院里最重要的几个头头脑脑都在,还有两个我不认识的人——那可是个颇为离奇的组合:其中一个是位军人,黑皮肤,板寸头,穿着笔挺的军装,脚边还放着一只老式的黑色公文包;另一个则要年轻些,穿着松松垮垮的衬衫和休闲裤,坐在椅子上漫不经心地翻着一本学术期刊——这个动作让我觉得他像是学术圈里的人。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10-29 20:25
    回复
      就在我走进门的时候,房间里说话的声音突然停了。几双眼睛齐刷刷地看着我,就好象我在不自觉间犯了天大的错事。我有点儿想要马上逃出去,但这个时候他们几个已经站了起来。我看见院长在招手示意我过去,他说:
      “来,小周,我给你介绍介绍。这位是部队里来的赵中校。”他摊开手指了指那位军人,然后又把我拉了过来。“这位就是周博士。”
      “幸会,幸会,我是赵国昌。”赵中校友好地与我握了握手。“这也不是部队里,您叫我老赵就行了。”
      “这位是尹舟博士,他是搞天文学的。”院长接着又介绍了赵中校的同伴。
      “是宇宙物理学。”握手的时候,尹舟纠正了院长的说法。“我很期待听听您的专业意见。”
      随后,院长又向我交代了几句,但内容与我在电话里听到的没有太多的区别。在整个过程中,我都有些恍惚,只觉得一头雾水。直到其他人从大门离开,会议室只剩下我们三个人时,我才渐渐回过神来。于是,我抽过一把椅子,示意他们两个坐下来。接着,我问:“他们说您有些材料想和我谈一谈。”
      “我们希望你能为我们提供专业的分析和意见,我带来了一部分的材料,您可以先看一看。”赵中校说。或许是为了打消我的疑虑,他又补充了一句。“是您以前的导师推荐了你。他对你的评价很高。”
      但那并没有太多帮助。我吞了口口水,说:“好吧,让我先看一看。”
      随后,他们给我看了一些照片和报告,各种各样的,电泳照片,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还有许多的生化测试的结果报告,就像是有人突然来了兴致,把生物化学实验室里的设备都用了一遍。我装模作样地在他们的注视下一张张地看了大概一刻钟,气氛有些尴尬。末了,我说:
      “这些材料太零散了,您能告诉我这是个关于什么方面的项目吗?”
      赵中校咧嘴笑了,有些不好意思。“实在对不住,是保密项目,有纪律的。还希望您体谅。”
      这时候,尹舟挠了挠头,接过了话头,问:“您能谈谈你的第一感觉吗?”
      “这些材料都是同一种东西的测试结果吗?”
      赵中校点了点头表示肯定。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10-29 20:26
      回复
        “那么,我猜,你们现在对于这个东西肯定没有任何头绪。”我把那些测试报告和照片摊开摆在了会议桌上。“这些测试太泛泛了,看不出具体的试验计划和路线。”
        当然,另一个可能解释是,他们手上还有大堆具体和详细的测试报告,他们只是给出了其中的一部分想要拿我寻开心。不论如何,赵中校似乎对我的回答很满意。这个时候尹舟又问。“你以前见过这样的东西吗?或者类似的东西。”
        “很难说。”我又看了看琳琅满目的测试报告。“不过我是搞遗传进化学的,你们应该找个研究生物分类的人来。”
        “我们也有那方面的研究员。”赵中校点了点头,接着问到。“如果我们希望详细了解它在遗传学上一些信息,你需要什么样的测试报告?”
        “恐怕不行,”我摇了摇头。“我需要对样品的全面了解,看到和培养样品,做相关的试验,设计研究方案。我现在没办法列个单子给你。”
        我原本以为赵中校会说些模棱两可的话回绝掉我的要求,或者干脆直接宣布这次会面到此为止。但出乎意料的是,他只是笑了笑,很直白地告诉我:“如果您愿意参加,完全没有问题。但这是个保密项目,我们会需要你签保密条款,而且是全封闭式的。”
        在那个时候,我并没有太多的牵挂,唯一的问题就是学院的头头脑脑们可能会不太乐意看到有人空占着职位却不来上班。但是赵中校向我保证这些事情很容易处理。后来,我才从尹舟那里得知,我的导师早就向项目的委员会保举了我,他和赵中校的到访只是确保我“对整个项目有足够的兴趣和科学热情”。
        这样一来,事情就变得很顺利了。在赵中校离开的第二天,又有几个穿军装的人对我进行了背景审查,并向我详细解释了各项规定;然后就是签署保密条款与办理留职手续。所有事情加在一起花费了大约一周半的时间,但从始至终都没有人向我解释任何与研究内容有关的事情。直到最后一天,赵中校与尹舟来处理一些零散事情的时候,我趁着中校不注意,小心翼翼地向尹舟问起了研究项目的具体内容。
        “当然是研究外星生命。”他理所当然地回答到。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10-29 20:26
        回复
          去参加保密项目的前一天,我特意抽空去拜访了姜澜与程晓晓,算是道别。而他们两个人依旧沉浸在孕育新生命的喜悦里。姜澜执意拉着我参观了他们为家庭新成员准备的房间与婴儿床,并且绘声绘色地向我描述了未来的某天孩子会如何在房间里蹒跚学步,如何跌倒在地板的软垫上并哇哇大哭,如何站在摇摇床里伸手去摸从摇摇床上方悬下来的挂饰。
          那时候我已经三十出头了,但却还是单身,所以对于他们描绘的美好家庭生活没有太多感受。程晓晓告诉我,这是一种为人父母的本能,当你真正地站在那一刻面前时,所有的情感、想象与美好就会自动地展现在你的面前。
          在实验室里,刚诞下幼崽的母鼠也会主动将乳鼠聚拢在身边,温柔地为它们整理毛发,哺育母乳,甚至不顾危险地表现出护仔行为。然而在1995年的时候,哈佛医学院的布朗博士与她的同事们却发现了另一个有趣的事实。当他们利用实验手段从老鼠的受精卵中敲掉一个名为 fosB 的基因片段后,布朗博士惊讶地发现从这种受精卵里培育出的母鼠虽然看上去与普通的实验老鼠别无二致,但却完全不会抚育自己的幼崽,甚至在乳腺分泌乳汁时也拒绝给它们哺乳。
          在讨论这项发现所蕴含的意义时,学术界总会不自觉地画地为牢,就好像一旦我们承认了妈妈基因的存在,母性以及母亲为哺育后代做出的种种牺牲都会变成一种由完全基因驱使的无意识行为,而我们为它赋予的所有光辉与伟大也会跟着烟消云散一般。然而,即便最保守的学者也不得不承认, fosB 基因证明了母性并不是一种纯粹的情感与思想,它有着非常坚实的生理与进化基础。
          赵中校开车带我去的研究所坐落在城市远郊的人迹罕至山区里。中校告诉我,那个地方是原本就是一所部队医院,设施齐全,又方便管理,所以成了最折中的选择。我之前看到的那些生化测试报告也来自这个地方。不过,中校补充说,那都是些前期的工作,每天都有新的专家学者加入研究团队,需要做的事情堆积如山。然而,当我们谈到与研究对象有关的信息时,中校却表现出了军人特有的固执。他坚持让我从备忘录以及后续情况通报会上了解详细情况,并且严正地告诉我这是出于保密工作的考虑。
          “我知道你从尹舟那里打听过项目的情况。也别抱太大期望,其实也就是一堆细胞而已。”他提醒我说。
          不过我并不觉得有多沮丧。虽然我希望自己能够看到一个复杂、精妙甚至能够与我们发生互动的智慧生物,只要它不一心想着要吃掉我。但是,对于实际的科学研究来说,任何来自外星的生命都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想想看,从另一颗星球上来的客人,地球上从未有过的生物,包你大开眼界。
          但是赵中校肯定见识过其他人期望落空的模样,没准还听过其他研究者的抱怨,因为我们的客人实在是太不起眼了。它看起来就像是一团灰绿色的脓浆或粘液,毫不起眼。私底下我们也会管它叫“小灰人”。但从观感上说,它更类似粘菌,或者某些更加原始的生命形式。在显微镜下观察,试验样品其实是无数个独立的单细胞生物组成的堆积物。它有着非常复杂的细胞结构,独立生活,并且在环境适宜时会以惊人的速度进行分裂增殖——这为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实验材料。
          我拿到的备忘录上说,它是搭乘一颗陨星降落到地球上来的,并且在落地后表现出了相当旺盛的生命力。由于保密原因,样品的发现与采集过程并没在备忘录上提及。但备忘录上的一系列的紧急预案与事故处置手段都强调了研究的严肃性。前期的观察实验证实,它所需要的元素基本类似于地球生命。但有趣的地方在于,当环境缺乏某种必需的元素,或者过于极端时,它会进入休眠状态,并且形成结构复杂的荚膜躲避极端的温度与危险的射线——这应该也是它能够熬过陨星燃烧的炙热,成功抵达地面的原因。
          “好消息是,我们从样品中发现了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还有常见的五种天然碱基。现在的证据说明,它同样也是使用DNA分子作为遗传因子的生命形式。”
          “这真是没有道理。”尹舟嘟哝一句。
          我抵达研究所时参加的第一场情况通报会就遇到了不小的麻烦。会议室里挤满了人,我与尹舟只能一同挤在会议室角落的小桌子上,感觉就像是回到了大学时代。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10-29 20:27
          回复
            “你能相信吗?”他把头凑了过来,压低声音对我说。“茫茫宇宙的另一颗星球上的生物与我们有着相同的生物基础。”
            “实际上,我倒没觉得那么吃惊。”我一面看着手里的材料,一面回答说。“况且,这可能也是一个趋同进化的例子。”
            “趋同进化?”
            “进化学里的说法。因为特定的结构或者生物功能在特定的环境下会有竞争优势,所以即使没有亲缘关系,两种动物也可能因为类似原因进化出类似的器官和结构。比如鱼和水生哺乳动物都具有流线型的外观,还有鸟类和蝙蝠的翅膀。”
            “但是我们讨论是最基本的生命结构,宇宙里存在那么多的分子,它们偏偏选择了和我们一样的物质作为遗传因子。”
            “你得明白它是一种以有机物为基础生命。”我把备忘录合了起来,看了他一眼,然后接着说。“遗传是个非常复杂和精细的过程。它要求遗传物质能够保持化学稳定,能够存储信息,还能够自我复制。假设早期地球的情况不是特例,那么在其他可以诞生有机生命的星球上,它们拥有的选择也不会太多。”
            “所以,照这样说,碳基生命都必须以DNA为基本的遗传物质咯?”
            “我只是说,这是一种选择而已,而且是你最不应该感到惊讶的选择。你自然也可以设计出以蛋白质或者脂类为基础的遗传方式,但是它更复杂,也就更容易出现问题,所以在与核酸的竞争中更没有优势。这种进化过程在生命出现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趋同进化。”尹舟嘟咙着说。“我依然觉得难以置信。”
            事实上,在研究刚开始的那会儿,我也经常会觉得不可思议。随着科学的发展,曾经笼罩在生命上的神秘面纱似乎已经消失了。我们曾将生命一点点地拆解开来,细细分辨其中的每一样材料;我们也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的生命力,也没有莫测的神性火花,构成生物的所有物质都按照着固定的物理与化学法则运转着,生命与非生命之间没有清晰明确的界限;我们甚至能够用无机盐创造出特殊的囊泡,并且让它们在适当的诱导下表现出类似生物的行为。生命似乎只是一种普通的自然现象,仿佛有可能在各种环境,各种条件下,自然而然地进化产生。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依然不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从无到有的创造生命(在这一问题上,我们不妨对文特尔与他的“Syn”更苛刻一点)——在我们的文化里,这仍然是只属于神明的领域。有一种观点认为,生命是一种涌现现象——当许多诸如生命大分子之类的简单元素按照特定的规则组成一个系统时,只要系统的复杂程度达到了某个阈值,它就会可能出现所有构成元素都不曾具备的新特性——而这种新特性就是生命。但实际上我们既不知道这个“阈值”究竟为何,也不知道哪些元素组成的系统能够达到这个“阈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认为“生命不必遵循我们的常识”几乎与“生命必须遵循我们的常识”一样自大与狂妄。所以,我倾向于将生命的产生看作是一个困难重重但往往又出人意料的过程。
            我相信,在这件事上至少程晓晓会赞同我的看法。虽然她并不清楚那些听上去高深莫测的概念和词语,但是她的身体里却真真切切地孕育着一个小小的生命——她迫不及待地想要与自己接触的每一个人分享自己的体验,那些恼人的孕吐,不适的晕眩,反复无常的情绪波动,当然,还有奇迹般的胎动——在她的身体里那个小小的生命会扭动着自己的小身子,跷起小腿来,伸展细细的胳膊,动作轻柔得如同落在枕头上的羽毛,却像是汩汩涌出幸福的泉眼,足以补偿一切的困难与苦恼。
            “将来会是个漂亮的女孩。动作特优雅的那种。”有一次,她在电话里笑着对我说。“这是我们母女的感应,别逼我跟你解释。”
            我希望我们也能有这般透彻。可事实上,所有人都毫无头绪。有关生物分子学的工作在一开始就踢到了铁板。虽然我们成功地从样品里分离了好几种生物大分子,并且给它们标上了类脂、类蛋白和类多糖的时髦标签,但所有的东西都似是而非。而缺少了分子生物学作为工具,遗传学方面的研究也举步维艰。
            另一方面,针对样品的环境适应性试验却进展得如火如荼。一大群科学家们都忙着将母本样品上分离出来的细胞放进含有不同物质的培养皿里,然后一一记录它们的生长情况。按照原有的设想,这样的试验能够帮助我们大概地构想出天外来客原有的生活环境——我们知道它能够适应地球表面的环境,但是它会更偏好高氧浓度的大气吗,或者某些我们认为生命必不可少的东西对它而言却是危险的毒素?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9-10-29 20:28
            回复
              相关试验的报告纷至沓来,但所有人都一头雾水。它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好得令人惊讶,甚至可能有些太好了。不论我们怎样改变试验环境,“小灰人”都能像类似环境里的原生物种一样自在地生活。它能够像是原始藻类与化能自养类细菌那样利用各种无机物制造生理活动所需的有机化合物;也能够像是反硝化与反硫化细菌那样利用酸根离子来代替氧气在无氧环境中氧化有机营养物为其他生理活动提供必要的能量;它甚至还展现出了好几种我们并不清楚机理的生理活动,来应对更加复杂和苛刻的试验条件。许许多多的证据都表明,那些小小的细胞内储备了许多套完全不同的生物化学系统,能够确保这些神秘的天外来客在各种各样的环境条件中存活和繁衍。如此一来,通过环境适应性试验来推测“小灰人”最初生活环境的想法也走进了死胡同;但这种超乎寻常的适应能力仍然引起了所有人的兴趣,甚至有些人认为我们能够利用“小灰人”的这种特点去拓展我们对生物化学的认知。
              但整件事情却让我觉得有些不太舒服。
              一直以来的教育告诉我,物种的生存与繁衍是一场名为进化的古怪赌局,所有物种都围坐在轮盘前稀里糊涂地往各种各样的基因突变上下注,然后由自然选择与运气来挑选赢家。
              这一观点隐含的另一层意思是:进化既没有预见性也没有固定的方向,它是自然选择与基因突变长期作用的结果。它既不会未雨绸缪地设计出一套新的系统来适应生物从未面对过的环境;也不会刻意保留过去的特征以备不时之需。
              但小灰人却与此不同。它的基因里更像是有一份完整的生存手册,上面明确地标示出了应对各种环境的最佳选择。所以当环境改变时,它可以跳过其中的所有挫折和逶迤,简单地从一套方案更换到另一套方案,就可以继续生存下去。
              这与进化论背道而驰,简直就像是作弊。
              “我觉得它不是自然进化的产物。”
              在第七次情况通报会上,我这样对台下听众说。
              接着,会议室的气氛突然变得紧张起来,我看见人们开始交头接耳,窃窃私语的声音接连不断。直到会议的主持人咳了咳嗽示意大家安静时,细碎的声音才逐渐平静下来。随后,主持人冲我点了点头,示意我继续说下去。
              我吞了口口水,告诉自己厘清思路,从最简单的开始说起——
              “在讨论进化论的时候,我们认为是基因突变是生物适应新环境的基础。突变产生各种不同的可能,而自然选择则会剔除掉那些不利于生存或繁衍的部分,使种群的基因库维持在一个动态的平衡中。但在这个过程中,自然选择的侧重是不同的。如果突变改变了某个至关重要的基因,例如,呼吸酶的结构,那么这个个体很可能会呼吸酶无法正常作用而被淘汰;相反,如果那些突变发生在不太重要的基因,甚至某些没有意义的序列上,那么生物个体将这种突变传给后代的可能性就会大得多。“
              “是的,中性突变。“来自武汉大学,脾气有点儿急躁的朱进教授不耐烦地敲了敲桌子。”你没必要在这里再讲一遍现代进化论,说重点。“
              “对不起。“我有点儿尴尬的点点头,继续接着说。“我想说的是,中性突变的标准是不断变化的。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泥盆纪的时候,我们的祖先是在一群水里生活的鱼,它们有鳃,能在水中呼吸。对于它们来说,任何一个与鳃关基因发生突变都可能产生致命的后果。但当脊椎动物逐渐适应陆地生活后,鳃就变成了一个无关紧要的器官。那么所有涉及鳃的基因突变就全都变成了中性突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已经没有了在水中呼吸的能力,因为我们的基因中与鳃发育有关的部分早就已经被中性突变篡改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9-10-29 20:29
              回复
                “你认为我们的客人之所以能够表现出多种多样的适应性——”前排一个上了年纪的胖子感兴趣地推了推眼镜,我记得他是负责生物化学研究方向的成员之一。 “是因为它没有遇到这个问题?“
                “不,”我回答说。“我认为,它不会发生基因突变。所以它从源头上根绝了这个问题。不论基因序列是否重要,或者是否有用,它都会被完整地复制并传递给后代。”
                会议室里细细碎碎的声音又逐渐大了起来。我听见有人提出疑问:“这有可能吗?毕竟DNA复制过程的任何错误都会导致基因突变。”
                “是的,”我点头同意他的观点。“但是DNA的错配修复机制与碱基切除机制也表明,地球生物的体内就有修复这类错误的方法。样品同样也可能采取了一种准确率更高的DNA复制方式,或者加精密的修复机制,或者两者皆有。我检查了之前的观测结果,所有记录在案的样品都没有出现过明显的突变性状。这远远低于真核单细胞生物应该有的突变率。”
                “你还有更确实的证据吗?”发问的还是前排那个胖子,他显然来了兴致。
                “我已经申请对不同环境下生长的样品的进行测序,结果还没有完全出来。但现阶段的结果吻合我的预期,这部分内容在我的报告里已经提到了。”
                对方点了点头,似乎对这个结果还算满意。他想了想,随后又问:“你认为这种不发生基因突变的特征并非是自然产生的?”
                “我不能肯定,既然我们能够进化出修复DNA的生理机制,那么我认为另一颗星球上的生物完全有可能更进一步。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缺乏突变,整个种群的基因库就会被固定下来,不再有差别,自然选择也就失去了意义。我们所看到的样品与它的所有后代在基因上都是等同的,这会是一个进化的死胡同。”
                “但是,你之前说它不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主持人继续追问到。
                “是的。”我挠了挠头,心想现在要进入困难的部分了。“真正的问题既不在于它广泛的环境适应能力,也不在于不会产生基因突变的遗传特征,而是在于这两种特征的组合。这当中存在着一个矛盾,如果它不会发生基因突变,那么它就不可能发生进化,也就无法产生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另一方面,如果它没有高效精确的基因修正机制来避免基因突变的发生,那么它就无法在保护那些在所处生活环境中没有用处的基因在进化过程中不被中性突变修改和破坏,那么它就不会是现在这副样子——换句话说,这两个特征的组合具有不可化约的复杂性。”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9-10-29 20:36
                回复
                  在1802年的时候,威廉•派里牧师曾在他编写的《自然神学》一书中这样写到:
                  “在穿过一片荒野的时候,假设我磕到了一块石头,于是有人问:石头是怎么出现在那里的;虽然会违背我所知的一切,但我仍可能会回答说:它一直就在那儿;想要发现这一回答的荒唐之处并不容易。但是,假设我在地上发现了一块表,如果有人问:表是怎么出现在那里的;我肯定很难想象自己会去考虑之前给出的答案,即,表一直在那里。……当我们审视一块表的时候——不同于一块石头——我们会看到它由几个部分,为了一个特定的目的,组装而成……如果其中的部分被塑造成了不同的样子,不同的尺寸,或者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次序排列起来,那么这台机器要么完全无法运转,要么不会起到与现在相同的作用……因而我们必然会得出一个推论,即在某时某地,有一个或一群钟表匠因为某种目的制作了我们所发现的这只表。那些钟表匠了解它的构架,并设计了它的用途。”
                  而现在,我们遇到了一块表。
                  接下来的几周里,我们发现了更多有关“智慧造物假说”的证据。那位我们素未谋面的“造物者”似乎深谙此道。“小灰人”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被恰到好处地相互联系了起来,同一种类酶可能同时参与几种不同,甚至相互排斥的,生物化学过程——这不是简单的罗列与堆砌,反而像是一种复杂而精致的榫卯——每一处“设计”都显现出了“造物者”对于“造物”这一工作的得心应手。所有人都为之振奋,研究所内的热情气氛也空前地高涨。但是,这些激动对于我们的研究工作实际上没有任何帮助,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依然困难重重,而且我们还因此多了一项额外的任务——定期提交报告评估“小灰人”的实际功能与用途。
                  这并不是件容易的差事。虽然我们也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通过基因的拼接,简单地改造生命,创造出诸如产生蛛丝蛋白的酵母,或是能够发出绿色荧光的小鼠,但“小灰人”显然不属此列。它并不会“生产”某些神奇化学物质,不同环境下的代谢产物也不尽相同。在我看来,这些家伙的唯一能够做的事情就是顽强地“活着”。但是尹舟——我的新伙伴——却对这项工作兴趣十足。在那个时候,我们已经很熟识了,由于试验场地稀缺,像他那样对试验场地没有太多要求的研究人员都得辗转各个实验室间,寻找一张空的桌子,因此我还在自己的实验室里特意腾出了一个角落供他存放自己的电脑与资料。对他——以及研究所里的很多人——而言,任何与“造物者”有关的想象都比我们在生物化学领域取得的任何实际突破来得更加激动人心。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9-10-29 20:36
                  回复
                    “我仍然不明白,即便这些项目最后真的证明它是其他智慧生物创造出来的,又能有什么用呢?”有一次,我向他抱怨说。“我不是说这样的证据不重要,但这又不意味着我们就能见到那些智慧生物,或者和他们说上话。更别提带来什么实质的科学飞跃了。“
                    尹舟被我的抱怨给逗乐了。“你说得就好像宇宙里存在其他智慧生命是件非常稀疏平常的事情一样。”
                    “难道不是吗?”
                    他笑了起来,摸了摸自己留着胡茬的下巴。“我看过一些观点认为智慧可能是生物进化中的偶然产物。因为进化并没有一个方向,所以智慧生物其实是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产生的,就跟买彩票似的。毕竟地球有四十亿年的历史,可到现在为止也只出现过人类这么一种发展出技术文明的智慧生物。”
                    “但是在头三十四亿年里地球上的生命最多只是些在水里游来游去的虫子。”我反驳他说。“你必须得承认,智能的产生需要对应的生理基础。脑作为一种生物器官实际上只有大约五亿年的历史,而具有复杂结构的脑只有两亿年的历史。这个时间长度只相当于人类进化史的五十倍,灵长目历史的二十倍。从数学期望的角度来说,这可算不上是买彩票。”
                    “有意思。”尹舟像是来了兴致,接着问。“那么你相信地球殊异假说吗?”
                    “什么?”
                    “就是说,地球独特的天文和地质条件对生命的进化过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宇宙里没有其他行星,或者只有很少几个行星,能够像地球一样支持复杂的生命。”
                    “宇宙里有多少颗行星?”我反问他。
                    “从目前的观察结果来推测,银河系里大概有两千到四千亿颗恒星,其中大约有两百亿颗拥有和太阳类似的恒星系统,其中的五到十分之一拥有类地行星。”
                    “那就是至少二十亿颗类地行星。”我略微估算了一下。“即使地球是百万分之一的巧合,我们也会有将近两千个类似地球的环境。况且,我觉得它更像是种诡辩。我们认为复杂生命需要像是地球这样的特殊环境,那是因为我们所认识的复杂生命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的。但没有证据说明我们所知道的生命就是生命演化的唯一方向。”
                    “好吧,那么接下来的这个问题就会很有意思了。“尹舟突然狡猾地笑了起来。”首先我们假设生命能够广泛地分布在银河系的各个角落。其次,我们假定40亿年是一颗星球从产生原始生命到发展出技术文明所需要的平均长度。那么即使一颗星球即使只比我们早一万年产生生命,它们的技术文明也会发展到我们无法想象的高度。而且这样的情况应该非常普遍,因为在银河系有130亿年的历史,而地球只是颗很年轻的行星。但是,那些外星人都在哪儿呢?为什么从来都没有技术高超的外星人像是科幻小说里那样来地球拜访我们呢,它们存在的证据又在哪呢?“他顿了顿,然后补充了一句。“当然咯,我说的是在小灰人被发现之前。”
                    我突然觉得自己钻进了他事先设好的圈套。对于生命进化而言,一万年的确是段微不足道的长度,但对于技术发展来说,这已经足够我们发展出现今无法想象的奇迹了——确切点说,人类文明的长度还不到一万年呢。
                    就在我还在为这个问题伤脑筋的时候,尹舟端起自己的茶杯,吹了吹了滚烫的茶水,慢慢地抿了一口。“也别太费心。”他说。“这个问题叫做费米悖论。天文学家已经为它吵了快七十年了。”
                    “那么,你们是怎么解释的呢?”
                    “最广泛的解释就是大过滤器理论了。”他放下了杯子,站起来走到了实验室的白板前,拿起黑笔在白板上画了一条末端带着箭头长线,然后在线段中央画了一个圈。“假设这是生命从原始细胞发展到星际文明的整个过程。而这是我们。”他指了指那个圆圈。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9-10-29 20:36
                    回复
                      “这种理论认为,在这条路线上存在着一个或某几个障碍。”他一面说着一面在线段上画了几条竖线。“绝大部分生命都在这些障碍前失败了,停滞不前,或者彻底灭绝。换句话说,它们被‘过滤’掉了。所以这个宇宙里并不存在着星际文明,所以我们自然无法观察到它们存在的证据。”
                      “那么这些‘障碍’是什么呢?”我问他。
                      “没人知道。”尹舟耸了耸肩。“我们没有参考对象,所以这些都是假说。我们刚才已经讨论过两个可能的障碍了——‘生命的产生是困难的’或者‘智能的出现是个小概率事件’。也可能智慧生命天生就有自我毁灭的倾向,所有的技术文明在发展成为星际文明之前就把自己给弄死了。”
                      我对着那根插着竖线的箭头看了一会儿。其中有一根竖线就在代表我们的圆圈前方不远处——这似乎不是个特别好的兆头。
                      “那么这和‘小灰人’又有什么关系?”
                      “小灰人的意义在于——”尹舟又在代表我们那个圆圈的前面画了另一个圆圈。“这是小灰人代表的文明。它代表的技术水平显然比我们更高。所以它也告诉了我们,起码前面这一段路是可以通过的。”尹舟一面说着,一面擦掉了我们面前的那条竖线。“所以,像是这样的证据越多,我们就知道前面的路越顺畅。这就是”他说着又在那两个圆圈之间添了好几个圆圈。
                      “唔……”我想了想,随后又问他。“那么,你现在会怎么解释费米悖论呢?”
                      尹舟双手环抱,看了看白板上的箭头。这个时候从我们的圆圈到箭头的顶点之间已经没有竖线了,许多的圆圈一个接一个地连接着,一直通向了箭头的终点。随后,他做了个鬼脸,说。“没准,只是我们之前的运气不好罢了。”
                      但是这个解释并不那么容易让人接受。虽然我们能够地理性地认识到那些小概率的事情的确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认为它们真的会发生。而当它们发生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事情一定在哪里出了问题。
                      那天我给程晓晓打电话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想太多。
                      朋友们告诉我,她住进了医院。症状始于一个月前,起先是面色苍白和头晕,然后是呕吐。直到有一天,她突然晕了过去,是姜澜和几个急救人员手忙脚乱地把她送进了医院——那个时候她已经怀孕接近六个月了,虽然时间尚早,可也不算反常。
                      可是,那天接电话的是姜澜。
                      “前几天确诊了,是癌症晚期。”他的语气里透着疲惫,没有更多的感情色彩,似乎只是在机械地重复。
                      我的心跳陡然加速,张着嘴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过了好一会儿,我才缓缓地问。“怎么会这样?”
                      “不清楚。”他的声音变得更低了。“医生也不知道。他们说这种情况一般是家族遗传,但是她家里也没有过这样的情况。他们也不知道。”
                      “她现在情况怎样?”我有些犹豫,不知道该不该这样问他。
                      “医生说,大概还有半年。”电话那头的他吸了吸鼻子,沉默了一小会儿。
                      “能做手术吗?或者化疗,放疗?”我接着又问。
                      “还要进一步的观察,”他慢慢地回答说。“但医生说现在有种新药能用。能延缓病情发展。如果积极治疗,也许还能有两三年。到时候发现新的特效药也说不定……”
                      这种话听上去像是廉价的许愿,但是总归好过没有。不过他的话里仍然有一些迟疑和不确定,于是我耐心地等待了下去。
                      他沉沉地吸了一口气,然后又说。“但是医生说,药物会影响孩子发育。而且,孩子也不利于他们控制病情。”
                      我觉得束手无策,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但依旧给出了自己看法。“她知道吗?”
                      “我还没有告诉她。”
                      “她应该知道。”我对他说。
                      这是整件事情里我做出的最为错误的建议。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9-11-01 17:38
                      回复
                        “假设鳄鱼的受精卵里有这样一组基因。这些基因决定了幼鳄的性腺发育。如果这些基因正常表达,那么从蛋里孵化的鳄鱼就是雌性的。”我看了看尹舟,后者点了点头,示意我继续说下去。
                        “但是,在较高的孵化温度下,受精卵细胞内的某些分子发生构型变化。而那些构型发生变化的分子能够结合在这段序列中的某个位置上,让这段基因在表达过程出现错误。这种故障可能会让基因停止表达,也可能会让这段基因过度表达,不论如何,它造成的最终结果就是——” ,我用手拦住了句子中的“不”字。
                        “我是一条公鳄鱼。”尹舟读了一遍白板上剩下的字。
                        “没错。就是这么简单。”
                        “也就是说,不同的表达错误还会产生不同的后果?”
                        我又扭头看了看黑板上的八个字。在大多数情况下,随机发生的表达错误都不会有什么意义,就像你从一个句子里随意删掉几个字,剩下的部分就会变成一段毫无意义的胡言乱语,最终被细胞舍弃;但在罕见的情况下,我们的确也会得到一个意思完全不同的全新句子。我伸手擦去了白板上的“公”字。
                        我不是一条鳄鱼
                        有种观点认为,癌症也是一种细胞层面的表达错误。能够导致肿瘤的基因广泛地存在于我们所知道的绝大多数动物体内,并且在细胞的正常生长与分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是,当细胞所处的环境发生恶化时,这些基因有时候就会开始变得活跃,促使单个细胞摆脱生物的控制,成为疯狂生长的独立个体,期望自己能够逃脱凋亡的命运。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单个细胞的自我求生机制最终杀死了癌症病人。有些人或许会觉得这种观点太过荒唐,但如果这些年的进化论学习告诉了我什么,那就是生命总是本能地拒绝死去。
                        当我随着姜澜一同穿过病房的走廊时,我的脑子里就在胡思乱想这些东西。我还记得那条通道的样子,地上铺着瓷砖,光线有些暗,头顶上有许多巨大的金属管子顺着走廊一直延伸,时而分叉通往不同的房间。空气里消毒水的气味让我觉得紧张,想要打退堂鼓。但向研究所告假并不容易,我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可以挥霍。
                        最后,我们来到了一扇乳黄色的木门前。姜澜先推门进去,示意我稍微等一等。但片刻后,他就回过头来,招了招手,让我进来。
                        然后,我看见程晓晓卧坐在病床上,穿着蓝白竖条纹的病号服,盖着白色的杯子。她比我记忆中要瘦了许多,但仍留着一头短发,而不像我以前见过的其他癌症病人那样统统光着头——紧接着,我意识到那是因为她还没有开始化疗的缘故。
                        看到我进来,她笑了笑,拍了拍床边的椅子,但还是有些疲倦。我顺从地坐了上去,与她寒暄了几句。而姜澜则开始忙着收拾病房里的零碎垃圾。
                        “妈妈说有些事要找你。”程晓晓对着姜澜说。“先别急着收拾。”
                        姜澜应了一声,但还是没有停下来,就这么在我们两人的注视下利索地收拾好了所有的垃圾。但他还是没有马上就走,而是看了看程晓晓。
                        “去吧。”程晓晓努了努嘴。“就这么一会儿,我又不会去哪。”
                        他点了点头,提起了刚收拾好的垃圾袋,走出了门,然后又不放心地回头看了看,说。“我就在这边,有事叫我。”
                        程晓晓点了点头,目送他离开了视线,然后才转过头来。她对我微微地笑了笑,然后说:
                        “有件事我想求你。”
                        “你只管说。”我点了点头。
                        “医生已经跟我说过情况了。”她说话的声音很细。我握住了她的手,试图给她一点儿安慰。她的手冰凉,瘦骨嶙峋。
                        “我想保住孩子。你帮我劝劝他。”她说。
                        我已经不记得自己当时想了些什么,或许脑里只有一片空白。我笨拙地想要安慰她,告诉她要听医生的建议,尽早治疗,才会对病情有帮助。
                        但她没有理会,只是继续说:“我已经问过医生了。他们说了如果保守治疗,现在的病情对于胎儿发育不会有影响。”
                        “但是,如果再拖就危险了。”我试图警告她,但却又觉得徒劳。程晓晓的语气里有一种难以形容的坚定,没有丝毫商量的意思。
                        “我问你。”她把手抽了出来,挣扎着想要在我帮助下坐起来一点儿,试图与我保持平视。“医生说我还有多少时间?”
                        我觉得这个时候应该说些好听的话来安慰她,但却不知道说些什么。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9-11-01 17:39
                        回复
                          十月底的时候,我从姜澜那里得知了程晓晓分娩的消息,是个早产儿——这并不难预料,因为母亲的身体早已经不堪重负了。但正如医生估计的那样,新生儿虽然虚弱,但并没有大碍。而新生命的诞生也给这个这个一直以被忧郁笼罩的家庭带来了一丝新的喜悦。电话里,姜澜的声音也轻快了许多。他告诉我,程晓晓的产后恢复得不错,化疗与其他更加危险的治疗手段逐渐被提上了日程,事情好像走上了正轨,前方充满希望。
                          “特大新闻。”尹舟急冲冲地推开实验室的门,嚷嚷着说。“我刚才看到了关于陨石的完整分析报告。“
                          “哦?”我放下了手头的报告草稿,抬头看了看他。“慢慢说,我不着急。”
                          “陨石,他们在那颗陨石里找到了水成岩和变质岩构造。”
                          我并不是太明白他的意思,于是决定等他继续说下去。
                          “水成岩!”尹舟又加重语气强调了一遍。“你知道水成岩是依靠流水的搬运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吧?”
                          这个时候,我突然觉得脑子里的某个地方点亮了一样。“你是说,那颗陨石是从另一颗行星上来的?”
                          “类地行星。”他点了点头,强调到。“至少它上面曾经有过水循环。”
                          “但是,它是怎么离开自己的行星进入太空的呢?”我问到。“它又不是火箭。”
                          “的确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当行星与其他小行星剧烈撞击时偶尔会速度足够脱离行星引力的碎屑。”他顿了顿,随后又补充说。“我们也发现过来自火星和月球的陨石。”
                          “那么它会是从火星上来的吗?”
                          “不,它和火星陨石的特征不能对应。我们认为它应该是来自其他恒星系的碎片。” 尹舟在实验室里兴奋地来回踱着步子,自顾自地说起来。“但是那样的话就意味着它的速度不仅要脱离行星本身的引力,还要脱离它所在恒星系的引力。这可比从火星来的陨石要快得多了。当时的撞击一定非常剧烈。”
                          我突然有了个想法,脱口问到。“你觉得那颗行星现在怎么样了?如果是有水环境的行星,‘小灰人’肯定能够在上面生活,没准就连创造它们的生物也生活在那上面呢。”
                          尹舟楞了一会儿,显然他之前并没有想得那么多。然后,他抿了抿嘴唇,又摇了摇头。“我不知道,但那肯定是摧毁整个行星的灾难。“
                          尹舟的估计并无道理。在那之后不久,研究院就专门针对陨石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一次情况通报会。我也参加了那次通报会,但是大部分时候都在看着各种数学公式与模拟演示发呆。一大群从事天体力学的人都在谈论尹舟之前思考的问题:如何让一颗行星上的石头获得足够速度,从而摆脱整个恒星系统的引力。他们谈论了好些理论模型,并且演示了许多模拟动画,但却没有一个明确的共识。尹舟解释说,这是因为碰撞过程需要产生无法想象的巨大能量才能够让飞溅起的石头获得足够的速度脱离恒星系统,但根据目前的天文学的观测经验来看,似乎没有什么东西能完成这样的壮举。不过对于我这样一个全然的门外汉来说,他们演示的东西已经足够令人印象深刻了——在投影幕上,那些用来代表行星的蓝色球体纷纷在巨大的冲击作用下变形,破裂,四散飞溅,就像是被子弹击中的水球或者胶冻,最后只剩下一堆残缺不全的碎块遗留在轨道上。那真是一场壮丽的死亡。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9-11-01 17:40
                          回复
                            相比之下,程晓晓走得悄无声息。在完成分娩的一个月后,她的身体状况开始急转直下,白细胞计数快速升高,腹腔出现积水,器官也开始衰竭。虽然医生给她用上了寄予厚望的新药,却也无能为力。她的身体就像高速运转时突然崩断的机器,快速地、无法挽回地垮塌掉了。我与她的最后一面是在殡仪馆里。她一动不动地躺在冰棺里,而我站在边上。他们给她化了妆,为了让她能好看和体面一些,就像是睡着了一样,但冰冷的寒气却让我感到害怕。在这之前,死亡对我而言似乎是件很遥远的事情,但现在我一想起来就觉得哆嗦。也正因为如此,我更加无法理解程晓晓是如何坦然面对自己的决定的,她不会害怕吗?
                            再后来,研究所里的工作渐渐地慢了下来。虽然突破时有发生,但大部分工作都已进入了深水区,很难在一朝一夕有所成就。接着我们接到了项目收尾的通知,研究所开始按计划地分批撤走研究人员。赵中校告诉我,与“小灰人”有关的信息以及我们的研究部分成果会逐步、有序地公开,后续计划包括更大规模的跨国科研合作以及其他一些计划。但我其实已经不太在乎了。经历了近十个月的封闭工作后,我觉得自己就像是拧干了的毛巾,再没有一点儿力气了。
                            我很快就提交了自己的最后一份报告,接着便打好了铺盖准备回家。离开研究所的时候是赵中校开车送的我,尹舟也来为我送行,虽然我知道他只是想借机透个气。那时候已经入夜了。山区里的风很凉,冻得我直哆嗦。当我把最后一点儿行李扔进赵中校那辆小车的后备厢后,尹舟帮我拉开了车门。
                            “想听听我准备提交的最后一份报告吗?”在跟着我钻进车里后,他冲我挤挤眼。“趁你现在还没离开所里。”
                            我朝着坐在前面,正在发动汽车的赵中校努了努嘴。
                            “没关系的,”尹舟笑着说。“严格来说,你还没出研究所呢。”
                            赵中校哼了一声,但是没有表示反对。
                            “那就说来听听吧。”我回答说。“反正路还长着呢。”
                            “行。那就从头说起。”
                            他环抱起双手,沉默了一会儿,像是在整理思绪,然后就突然问。“如果——我是说假设——你现在要策划一次星际殖民,你会怎么做?”
                            “什么?”我被这个突如其来的奇怪问题弄得有些不知所措。
                            “我们把问题说得具体点。”尹舟挠了挠头。“假设在离我们最近的恒星系统,半人马星,有一颗类地行星,它距离我们大概有四点二光年。假设我们希望前往那里进行永久定居,你觉得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显然我们得造一艘飞船把人运过去。”我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说。
                            “没错。但是这不仅仅是将人送过去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那颗星球离我们太远了,我们不可能等到殖民者在它上面降落之后,再去问他们需要些什么。我们必须在发射飞船之前就做好全部的计划。”
                            我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9-11-01 17:40
                            回复
                              “首先,我们得考虑送多少人过去,才能保证殖民者能够顺利地生活和繁衍下去。我记得你们生物学里有一种说法,如果一个物种的数量少到一定数量,即使它们还能够繁殖,仍然没办法在自然界中生存下去?”
                              “是的,功能性灭绝。”我点点头。“如果种群数量过少,生物会因为近亲繁殖导致基因库逐渐缩小,所以物种的适应能力就会下降,并最终导致灭绝。如果你真的想避免这种情况,你起码需要移民一万人,或者更多。”
                              2013年的时候,波特兰大学的卡梅伦•史密斯博士正儿八经地用计算机模拟了一次星际殖民活动,试图弄清楚一艘飞向新世界的飞船究竟该携带多少人才能保证基因库的多样性不受影响。在此之前,普遍的观点认为我们只需要几百人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有些人甚至愿意相信“亚当与夏娃”的故事。因此,当史密斯博士和他的同僚们公布这一结果时,你可以想象人们的惊讶之情。这真是糟透了——想想看,殖民者们可能会仅仅因为某个倒霉蛋女人缘不佳而丢失一段将来会起关键作用的基因。还有许多一把年纪的单身汉都认为殖民者们应该禁止自由恋爱,改由计算机来挑选配偶。
                              “那就是说我们要在殖民飞船上为一万人准备足够的补给和循环系统。”
                              “如果我们选择以冬眠的方式度过旅途呢?”
                              “但在新行星降落后,他们仍然要扩张到星球表面。或许他们可以使用当地的材料搭建居住地。但最早期的几代殖民者必须携带足够的补给——即使我们找到了一颗宜居星球,那上面的大气环境也不可能与地球完全相同,他们可能需要搭建封闭结构来改造局部环境。”
                              我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那么最大的问题就是殖民飞船本身了。”尹舟继续说了下去。“我们现在的火箭是没办法执行这样的任务的。”
                              “是因为速度吗?”
                              “不完全是。是推重比。我们现在使用的化学火箭需要快速消耗大量的燃料来产生推力,这意味着为了达到更高的速度我们需要携带更多的燃料。而更多的燃料又会让加速变得更加困难。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现代火箭发射时,燃料的重量可能要达到全重的75%以上。对于更远一些的星际航行来说,运送一吨物资可能需要花费数十吨的燃料。”
                              “那么我们有什么其他的选择吗?”我问他。
                              “离子推进器,或者其他类似的电推力发动机。它们发射带电粒子而不是高温气体产生推力。只要有足够的能源,它们能够用很少的燃料工作几年甚至几十年。“
                              “听起来不错。但我好像没有听说过这样的火箭。“
                              “因为这类推进器的推力太小了。它们提供的加速度可能只能让飞船的速度每秒增加1厘米每秒。这样的速度不能够让火箭脱离地球的重力场。但是这种推进器在低重力环境,比如人造卫星上的运用已经很广泛了。“
                              “但是那样慢的速度能有什么用呢?“
                              “慢的是加速度,并不是速度。“尹舟温和地反驳道。”关键在于加速的时间。即使加速度只有0.01米每二次方秒,也就是速度每秒增加1厘米每秒,加速10天后飞船的速度就能超过第一宇宙速度,加速一个月后它就比我们曾经造出过的任何飞行装置更快。而且只要燃料足够它能够一直这样工作下去。加速一年的时间它就能达到光速的千分之一,再往后越来越快。这已经是我们无法想象的速度了。“
                              “听起来不错。”我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9-11-01 17:40
                              回复